《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_第1页
《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_第2页
《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_第3页
《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典论论文》的美学思想

曹丕的《法典》是文人意识时代的第一部审美作品。(1)它以渐趋自觉的精神论述文学的作用,强调文学的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系统和专门文学批评的先河。《论文》在文论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但是其美学意义往往被其文学功能论和文学风格论所遮蔽。尽管学界在论述《典论·论文》,或者在梳理哲学史和美学史上“气”的范畴的时候有过很多零星的论述,但是一直不成系统,不能真正把握《典论·论文》的美学意义和其内在的美学脉络。本文即是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三方面对《论文》进行梳理,理清其内在的美学脉络,并论证其美学思想和美学价值。一、“气”的文化内涵《论文》的所有美学思想,要从“文以气为主”中对“气”的解读开始。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气”范畴的发展历程。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不是‘美’。”(2)“气”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直接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气”最初是构成世界和人自身元素而存在的。如《周易·系辞》中有“精气为物”之说,战国时代《管子》一书,最早把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根天地之气”(《管子·七法》),“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枢言》)。这一思想到汉代被表述得更加明确。《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宇宙生元气”,“元气”生“天地、阴阳、四时、万物”,明确指出了“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庄子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庄子·知北游》),提出人也是“气”生化而来的。汉代王充在肯定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气的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基础上,认为人是元气的一部分,提出“人禀元气于天”(《论衡·辨祟篇》)的命题。“气”又是怎样进入哲学领域的呢?由于“气”本身所具有“无一定的形象,可大可小,若有若无,一切固体液体都能化为气体,气体又可结为液体固体”(3)的性质特点,所以“气”被古代哲人运用于哲学思考上,并进而衍化到生命自身的运行状态上。老子贵无,所以在老子那儿“气”具有“道”的某些性质,因而其由构成世界的元素转化为具有哲学意味的范畴。其后,孟子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把“气”引向人的精神状态领域。由于和人的性格、精神联系在一起,“浩然之气”的“气”在孟子这儿具有了人精神上和性格上的某些成分,由哲学之“气”又转化为人的主观精神力量。这是“气”在先秦的衍化史。曹丕在古典美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把世界本源,哲学领域和心理、精神领域的“气”联系起来,并将“气”作为一个心理美学概念运用于创造、品评和欣赏“文”。在“文以气为主”中,“气”到底有何所指呢?陈必胜在纵向比较中国文论大家陈钟凡、黄海章、朱东润、罗根泽和郭绍虞基础之上,认为“气”具有广泛的涵义,分析具体作家或作品是指气势、声调和语气;分析作家的气质是指才性、个性;说明文体则是指风格特征。(4)这种说法有些交叉含混。现在学者则认为“气”主要是指审美创造主体“所具有的一种禀性、气度和精神”,(5)也即是袁济喜所说的作家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创造才华内外相统一的独特气质、个性,包括作家的才能在内。(6)这种看法主要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说的,得到普遍接受。曹丕还认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不可力强而致”的是作家的禀赋、气质、个性和精神。作家的艺术个性不可更改,也就是说审美创造主体的艺术个性具有独特性。是什么造成了作家个性、气质的独特性呢?根据曹丕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徐干时有齐气”,根据郭绍虞和袁济喜的解释,由于齐地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作家长期浸润在“舒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中,而这种生活环境影响到作家的个性,进而影响到作品的风格;二是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曹丕打比方说:“譬诸音乐,曲度难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引气”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巧拙”,因此“引气”就是作家的审美能力,或者说类似于审美能力的东西。“引气”又是“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的,所以这种“引气”就是作家艺术个性的独特性的体现。尽管从魏晋时论“气”多时从“气质”角度,当时人的思想和现在有很大区别,但是从“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这样的论述中我们还是能体会出后天才华的因素在内,何况袁济喜也认为这两句所说的“气”,都兼有先天禀赋和后天才华的成分在内。从以上两点来看,这种“引气”的审美能力既有先天的遗传,又和后天形成的创作才华有一定的关系。否认任何一方面,都是对《论文》的不负责任。以上是对《论文》中“气”概念的理解和作家才性(后天才华)和先天禀赋关系的界定。而《论文》在美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对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强调。这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文学的地位来提高文学家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气”论来强调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中的审美性表现。对人自身和人个性的强调统一于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也就说,文学的自觉要求人的自觉,人的自觉要求人个性的自觉。在《论文》中,人的个性(艺术个性)得以独立、自觉地实现了它在文学中的作用。二、清气丽—审美客体论曹丕所讲的“气”既源自于古代朴素的元素论,又源自于形而上的思考和它在人精神领域的衍化。它是对先前“气”的意蕴和运用的拓展。“文以气为主”不仅强调审美主体的气质、禀赋对作品的影响,而且重点在以“气”来论文。“气”由哲学概念转化为美学范畴。在美学范畴里,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气质、个性在作品中的呈现。从曹丕的论述来看,这种“气”不是仅用内容和形式可以概括的。因为,他既强调形式之美———“诗赋欲丽”,又不脱儒家传统之精神———“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理不胜辞”。这是曹丕美学观的鲜明体现,也就是说曹丕在继承儒家美学观的基础上用形式的“丽”来进行突破,从而使文学性和艺术性趋于独立。曹丕第一次把“气”论用到文艺批评领域。他用“气”来限定作家的气质、禀性和文学作品美学价值。从曹丕对七子的论述中,我们能看到曹丕赞扬“清气”,对贬抑“浊气”的审美理想,(7)这一点袁济喜先生在《六朝美学》中已经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在此不赘述,而“清气”主要指的是一种清刚、阳刚之气。这是曹丕对汉末动乱时代脉搏的精确把握,是对时代美学的主导和指引,更是对先秦以来“温柔敦厚”美学的一种大胆反叛。追求阳刚之气的美也成为后世诸如刘勰、钟嵘等人“风骨”“骨气”的理论来源。“清气”是曹丕美学的主导思想,具体到作品,“齐气”“体气”以及“隽”“雅”“丽”则成为其总体风格的美感特征。不仅如此,曹丕还指出了美的载体———诗赋。用“丽”来表达“诗赋”的美感特征的同时,也为“丽”这一美感特征指出了载体。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给予诗赋与奏议、书论、铭诔同等的地位,也对两汉“小道”之论的反叛,同时强调了诗赋美的独特性,不仅对诗赋的独立、自觉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专门的美的载体,具有开辟性作用。《典论·论文》在中国古典美学上,让我们注重的不是关于文体的划分,而是曹丕指出了不同文体不同的美感特征。首先,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本同”说明曹丕还是继承儒家文学重“质”,也就是重“诗言志”的传统,目的是传古圣贤之道,其实质仍是儒家传统的诗学观,或者说曹丕是不反对儒家诗学观的;“末异”则是指文章的形式可以不同,更重要的是各种文体的侧重也应该不同,“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特别是“诗赋欲丽”的提出,其美学意义超越了曹丕之前的任何一位文论家。曹丕之前,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从而使艺术性之“丽”成为思想性之“则”的附庸。曹丕“诗赋欲丽”观点的提出消去了“志”的拖累,当然这并不是不抒发作家的“志”,而是从儒家“志”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因为“他所表现的已经不是圣人之言,而是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从而实现了文学的独立,使文学走向追求艺术之美的道路,而文学在美学史上的分量也大大加重了。“诗赋欲丽”更主要的是强调文学(诗赋)追求“丽”这种形式性的东西。对形式的重视是美学的重要特征。尽管“丽”对六朝文学的靡靡之音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其超越功利,追求唯美的风格是美学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同时,诗赋的独立也使文人(诗赋之人)成为一种独立职业,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文学的自觉催生人的自觉,人的自觉又影响文学的自觉。这种自觉为审美创造创造了条件。三、以诗为中心的美学表现自孔子以来,“文章”都是传“道”的工具,其地位只是思想的附庸。所谓的文学的自觉,就是文学逐渐摆脱“志”功利性的束缚,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在远离功利性的同时得以凸显。文学的美学思想和美学地位也愈趋明了。两汉时期,由于对儒家学术的重视,文学成为“圣人之言”的工具,特别是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提出,完全取消了作家表达自己独特思想的权利,文学出现严重的拟古现象,至曹丕则旗帜鲜明地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无疑曹丕所指的文章,并不是纯正的文学(诗赋)之学,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前人的文学观。首先第一点,他非常重视文章的“不朽”。当然作为政治家他的论述也有出于政治斗争,延揽人才的需要。(8)曹丕的文章观是“声名自传于后”。从曹魏时期,曹操父子重才轻德的人才观就可以看出,这种“不朽”观其实质是在“立功”“立德”而不可得的情况下的一种选择。第二点,曹丕的文章并不是仅指诗赋,而是主要指“论”。(9)诗赋至多也就是和奏议、书论、铭诔同等的一个东西,或者说曹丕只是不像前任那样鄙视诗赋而已,无论如何诗赋都不会成为曹丕文论的中心,尽管他肯定七子的文学创作,并提出文人亦可以不朽。作为当权人物,这种肯定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的极大发展。曹丕“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论,对美学的意义在于,一是他把文学(诗赋)提高到与书论等同的地位。而以诗赋为主要内容的文学的主要特征是美的艺术特性,提高文学地位的同时,美学价值也得以提升;二是文学地位的提高,使文学家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无论现实如何,至少七子得惠于此),同时促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对美的艺术价值的重视。社会氛围的营造是美学范畴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前提。审美观照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这就要看曹丕提出的“审己度人”和“养气”的文学艺术批评态度了。《典论·论文》的开篇曹丕就提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问题。经过分析论证后曹丕提出他自己的文艺批评态度———“审己度人”。由于“文非一体”,所以“鲜能备善”,不同的气质发展形成不同的个性,使他们较为擅长于相应的文体。在各自的领域,他们独领风骚,但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是不能“自见”的问题了。若以“审己度人”的心态,“抛开文人相轻的包袱,而以公允的态度,去从事文学批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