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_第1页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_第2页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_第3页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_第4页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社会伦理道德中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无耻感及其道德价值1.第一,道德意义上的耻感耻辱,古代“”。《辞海》释“耻”:“①羞愧之心,《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孟子·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②耻辱:可耻的事情。《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岳飞《满江红》词:‘靖康耻,犹未雪’。亦谓认为耻辱。《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③侮辱。《左传·昭公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耻国乎!’”(P130)可见,耻的涵义包括其原始意义“耻辱、羞耻”及由此而产生的羞耻心和知耻心。从“耻”的词意流变可知,“耻”不仅是一种道德心理和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作为道德意义上的耻感主要是羞耻感和知耻感。《大辞海》(哲学卷)解释关于耻只有“知耻”条:“指对自己过错自觉羞耻……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个人道德良心的高度重视。”(P679)可见,在中国伦理学史上,耻感更多的意义是知耻。《德育百科全书》也有“羞耻”条:“是个人对自己不良思想行为和恶劣品质深刻认识后的悔恨或愤怒的心理感受。是个人道德自我意识的表现。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或因认识到自己言行的错误或因受到别人的批评指责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感到羞愧和耻辱,这是正常的,可以激发个人自我改造的决心。在虚荣心驱使下由于自己的地位才学不及他人而感到羞耻,这是不健康的,是一种虚伪的羞耻。青年人既要培养健康的荣誉感,又要有正常的羞耻心。”(P170)显然,作为道德范畴的“耻”,是与荣并称的,荣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又因为耻辱互训,相提并论时则缩略为“荣辱”。荣誉感与羞耻心是同一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只有既有荣誉感又有羞耻感的人才是健康的。同时具有这两种道德情感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巨大作用。简而言之,耻感就是羞耻感和知耻感。羞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知耻则是对在认识理解耻辱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耻辱的自觉规避、抵制和抗拒。2.知耻与道德耻感“耻”与“荣”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道德范畴。“荣”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认同和褒扬,是一种正面的和积极的评价。“辱”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否认和贬抑,是一种负面的否定的评价。它是因自己的言行或品质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羞耻感源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缺陷,一个人因言行不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而受到周围人的轻蔑、鄙夷、嘲弄、疏远乃至拒绝,感觉到自己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和遗弃,再也无法在他生活的群体和社会中获得归属感,得到人格的尊重,因而产生焦虑、沮丧、痛苦与悔恨之情。表现为内心自卑,见到人时会脸红,心跳加速。而道德耻感的丧失则意味着个人为防止进一步过错而设置的最后防线全面崩溃。知耻应是一项受褒扬的美德。马克思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P407)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Democritos)说:“对可耻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P74)知耻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耻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内心的标准之一,知耻才能对人的欲望之类的人性弱点有所抑制,有所不为。就个人而言,耻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它在个人的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其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也是人的道德底线,知耻才会有所不为,同时它也是人自我约束、回避耻辱、道德自觉的动力。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就一个民族而言,“耻感”可以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转化为民族凝聚力,因此,历代政治家都高度重视民众的道德教化,在治国的同时,无不倡导人心的道德修养。耻是社会群体中个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社会文明越发达,人际联系越紧密,人的知耻程度就越高。人人知耻,则正义弘扬;人不知耻,则邪恶当道。二、荣辱观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荣辱观决定其为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国家社会,荣辱观决定整个民族的风气甚至民心,所以荣辱观是极其重要的。但近年来荣辱观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不以耻为耻,以不该耻者为耻,不知无耻为最大的耻,甚至追随无耻等,而种种“耻”感缺失现象又存在于各领域中。1.有的官员脱贫却未进入贫困户的土壤主要是官员思想意识中“耻”感错位。如以官职不如人高、权力不如人大为耻;不以欺骗群众和上级为耻;有些官员,明明管辖的地盘还未脱贫,却大肆宣传已提前进入小康;有的明明已经脱贫,却又死赖着要保住贫困县帽子好向上面伸手;有的人嘴上反腐倡廉,私下拼命收受贿赂;工作作风表里不一,庸俗不堪,当面把部下夸得完美无缺,背后却说成是草包一个等等,竟然还把这当作“领导艺术”。2.以坑蒙拐骗为耻,以表法经营为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领域,其无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企业不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为耻,商人不以坑蒙拐骗为耻,生意场以合法经营为耻,反而以耻为荣,互相攀比,以腰包里的钱不如人多为耻,以不能像暴发户一样一掷千金为耻,以穿戴不时髦不阔气为耻……为了捞更多的钱追求更豪奢的享受,不惜贪赃枉法,不惜坑蒙拐骗,不惜出卖肉体,不惜出卖人格……3.虚虚假,欺世盗名学术界本应该是探求科学与真理的一片净土,然而近年来急功近利风气日益严重。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被弃而远之,剽窃抄袭,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失去了学者应有职业道德。有著书者不以抄袭他人作品为耻,有获奖者以剽窃他人的成果而洋洋得意。而作为社会良知和眼睛的媒体,本应该是最客观公正的,但目前的媒体也正在悄悄地变化。“拿钱来,给你宣传”的有偿新闻之外,老记们又发明了“拿钱来,不曝你的光”的有偿不新闻。如果说有偿新闻出卖的只是记者自己的操守,有偿不新闻则已经出卖了自己的良知。4.社会道德的普遍失衡:自我意识的缺失生活中的耻感下降表现为崇拜金钱,追求享乐,鄙视勤劳、节俭、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是非不分,爱憎不明,见死不救,见恶不斗,见难不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社会行为准则,职员不以工作时间偷奸耍滑不勤恳工作为耻,强者壮者不以欺侮弱者老者为耻,做儿女的不以不孝敬父母为耻。以无耻换实惠,遭唾骂亦全不在乎,完全不知耻为何物。更可怕的是对无耻行径的麻木。鲁迅先生在日本看到自己的同胞被俄军砍头时,他所哀叹的不仅是几个同胞无辜死于屠刀,更使他痛心疾首的是旁观中国人的麻木——“拍手”“喝采”。他沉痛地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P417)社会荣辱感普遍淡薄,人们耻感滑坡,其原因是目前社会道德天平失衡了,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欲望急剧膨胀,对物质利益不知疲倦地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的利益取向,使不少人趋之若鹜。一个社会环境,人们如果可以靠无耻之行换取实惠,而无耻之行又不会得到有力打击和社会舆论批判的时候,人的心灵就会发生扭曲,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去追随和效法无耻。坏榜样的负面影响往往比好榜样的正面影响更大。虽然在现在社会中这只是局部现象,但如若没有有效的措施遏止这种倾向,就会漫延,在社会中形成普遍风气,最后必然导致人们的精神支柱倒塌,使所有的社会规则失灵。三、赞美缺陷的原因1.主观原因(1)市场经济的冲击个体价值观扭曲首先是由于历史进程中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的碰撞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所造成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儒家伦理道德。长久以来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维系社会的是血缘组织。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代表家庭,它是以家族的荣辱为前提的。个人的所作所为受到家族的监督,而家族的社会形象又由社会来评价。这样,对家族的责任无形中起到了约束个人行为的巨大作用。这种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正是两千多年维系社会的道德基础。经过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几个重大历史时期,传统道德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全面否定,传统的价值观被颠覆了,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及“全球一体化”,更是加快了多元价值观取代传统价值观的过程。个人本位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极度膨胀,只要成功,过程、手段都可以忽略,物质上的成功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志。市场经济对现阶段价值观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奉行优胜劣汰的铁律,它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创造力发挥,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一些人陷入个人主义价值观误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这有助于形成人的独立人格,也助长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市场经济以利益激励机制为特征,这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价值的重视,也导致了享乐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扬弃了计划经济下的观念,讲求自主、竞争、利益、效率、平等、自由,这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也造成了人的价值观混乱。(P117)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少相应约束机制,就会导致某些丑恶现象发生。这样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刺激了部分人,他们的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这个具有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的民族,耻辱感日渐淡化的趋向正日益突显出来。(2)道德提高对社会风气的影响道德意识薄弱、道德修养欠缺是来自道德主体自身的第二个原因。首先是政府官员们的道德素质降低。史学家在评价历史得失时,往往把官员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当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准,因为官员的个人道德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人格素质问题,自古得贤臣则得天下,明主治吏不治民。因为在专制政体下,高官重臣们的才德涉及全社会的利益,甚至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而明主治吏手段亦不过老三样:纪律束缚,尊贤重才,树碑立传。三管齐下非常奏效,而贯穿这三招的就是社会的道德评判。同样,我国现在也需要一支清正、廉洁、高效、而且富于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干部队伍。由于我国民众传统观念上的“官本位”,以及目前仍然保持的政府主导型运行模式,使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道德,在客观上成为社会行为规范的航标和风向标,对社会风尚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在现阶段,面对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现象,一部分官员,特别是手握重大权力把持一定公共资源的官员,他们的道德意识极大影响了社会风气。官员的品德修养,一是私德,古人认为,个人无私德便“无以立”;二是公德,无公德则“不能群”,因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要讲究职业道德。政府官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其为官德操行具有双重意义:既有各自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还有从政为官的道德操守即“官德”。其次是整个社会对道德的漠视。由于民众在历次运动中奉行的政治信念高于作为一个公民的道德原则,渐渐造成了人们意识中对道德的淡漠。加强法制本身是一种进步,但不能在意识到法制重要的同时,忽视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法律毖后,道德惩前。如果把法律和道德比作两张网的话,法网所针对的不过是几条大鱼,而德网所拦阻的对象是所有的鱼。2.客观原因(1)道德观的缺失传统道德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失落,有来自于它自身的两个理由。其一是,由于传统道德中显然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因素,传统伦理已经不应该也不可能仍处于当代社会道德的主体地位。但是任何新的道德都不可能从空而降,而应该是在对原有道德合理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人的道德观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之上的。儒家道德虽在五四时期曾受到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但它仍是中国人基本伦理价值观念的基础。传统道德中强烈的羞耻和知耻观念,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大的约束力,但传统伦理中存在的一些束缚人性的规范,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从四德”等等不仅严重抑制了自然人性,也是对人生命的不尊重。而这种传统的耻感文化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又被发展到极端,以致于连谈情说爱、举止打扮等纯个人行为,都被蒙上了浓重的道德批判色彩,强烈地压抑了人的自由、活泼的天性,已经明显体现出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伦理价值体系极其相应的道德规范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人们在长期压抑状态中积蓄着的原生欲望在社会转轨之际,以极大的能量迸发出来,冲毁了本来就不合理的既有道德,可是倒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不断被冲击的传统耻感文化在张扬个性、追求潇洒的社会思潮面前日渐萎缩,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控制力迅速减弱。其二是传统道德中也缺少支持现代道德伦理的元素。梁启超概括中国人的伦理特点是“公德殆阙”、“偏于私德”,传统美德重私德,这与现代社会以公德为重心的道德规范恰好是对立的,譬如“诚信”作为儒家伦理规范,只是往往在“六亲”或“五伦”之内为巩固差序社会结构服务,就是说在人伦亲情关系之内讲诚信,欺骗“六亲”之外的陌生人则不一定受谴责。这种系于情缘的“诚信”,显然有违现代道德所讲的诚信。因为如前所述,徇情枉法行为便是由此获得道德庇护的(向亲人透露案情正是“诚信”)。这种尖锐的对立正是传统伦理自身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失落来自于上个世纪中期各种政治运动对人伦道德的漠视和消解。上世纪中叶发生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经济运动,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产生于政治斗争中的道德沦丧、人性凋零等意识形态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又如肇端于反胡风运动而在反右派运动中普遍发扬、到“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极的因文生祸、因言致罪,造成了人们在日常言谈中箭拔弩张的恶劣风气。一旦政治风暴来临,不得不说违心的话,互相揭发检举。这种屈从政治压力而舍弃人伦道德的现象遍及全国。人的信仰支柱倒塌了,人格被抛弃,道德被践踏。道德在政治风暴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耻”已经不是道德判断而为某种政治需要所替代。更深刻的变化是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斗争的范围越来越大,把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送上了专制主义的祭坛,导致这个本是民族脊梁的社会精英阶层精神品格的整体堕落。作为政治运动的对象,他们在无法忍受的精神煎熬和肉体摧残之下,逐渐放弃了曾经引以为自豪的品格:独立精神、自尊自强、忠于理想,最后只能违心地承认强加在他们头上的罪名,以牺牲人格尊严的谎言换取苟全性命的机会。这个历代被当作社会良知、视为中流砥柱的群体,在人人自危的运动中,不得不被动或者主动放弃精神追求,远离了道德,这些社会精英和他们的精神偶像孔子孟子一样,随着曾经被视为经典的故纸一起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近年来随着计划体制对经济领域的松绑,一直制约着人们的行政和道德约束逐渐放松了,而道德在让位于政治之后,又再一次让位于经济,以牺牲道德环境为代价的殖民思想大行其道,成为追名逐利的人们嘲弄崇高、践踏理想、抛弃道德的哲学。由此可知,当旧的道德体系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未形成时,人们的原生欲望未受到理性规范和控制,由极度压抑、收缩到极度放纵、膨胀,导致了普遍的行为失范。又由于缺乏一种为大众普遍认同的规范标准,还由于坚守道德的人作为阶层不复存在,人们没有了精神领袖,因而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是非难辨、荣辱不分、耻感淡化现象,导致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的混乱局面。(2)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始成于青少年时期。作为道德教育主要手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重宣传轻教育,重分数轻人格培养,重空洞说教轻行为养成,只讲正面教育不讲反面教育,道德教育内容层次倒置等。以树几个典型、立几个英雄来代替道德教育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典型的完美和高不可攀,人们由敬畏而到远离,由远离而至反感,于是故作潇洒,嘲笑英雄,抵制美德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成为他们有个性的象征。重教育轻培养、重分数轻人格培养,重说教轻养成则表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只重视课业的分数,只知道简单灌输道德观念,不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的陶冶与养成,造就了一代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甚靠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进而对自己平时所受的道德观念教育产生怀疑,以至于遗弃和背叛他们父辈曾奉为信条的那些准则。对理论的重视,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不注重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偏差。只讲正面教育,不讲反面教育。耻感是做人的基本,是一个社会文明与公德的底线。一个人只有自耻不如人,才能进步,立自己于不败之地;一个民族,只有知耻,才能奋勇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反面教育可以激起人心中的羞愧和愤慨之情,促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可以激发国家和民族的羞耻感,有正面教育所不及的激励效果。教育内容的倒置则这样地描述:小学讲爱国主义,中学讲集体主义,大学讲个性张扬。由己及人的伦理被空洞化,不连贯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被扭曲了,加之一些特殊时期强制性的与政治紧密结合,完全不顾及道德教育的自身规律,使得本就难以进行的道德教育妖魔化。(3)社会管理方面道德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而共同确立的社会行为规则。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是由一个公开的正义观念有效地调节着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接受同样的正义原则,人们互相守德守法,互不侵害,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约翰·罗尔斯(JohnRawls)在《正义论》中指出,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他们可能怀疑某些人没有尽职,从而可能被诱惑得也不尽职。对这些诱惑的普遍领悟最终可能导致合作体系的崩溃。”(P230)休谟(DavidHume)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个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们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出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P576)显然,社会机制是仅次于法律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分配和评价机制显失公正讨论当前社会耻感失落的原因,不能回避剖析目前的社会评价和分配机制。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道德旧规则的失效、新规则的缺位以及法制的不完备,社会通行的规范准则无法被确定和认同,某些领域出现道德和法律上的空白点,给一些人投机钻营预设了机会。而评价和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更加剧了一些人受利益欲望的驱动,从而不惜侵害他人、集体、社会的利益的行为,疯狂地追逐自我的利益。当社会缺乏普遍的正义感,道德主体行为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又缺乏公正公平的评价和分配机制,会导致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良心。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急功近利,进而造成良知的缺损。现行的分配制度不完美,造成了收入的差距拉大。主要原因有:行业性差别(如垄断性经营带来过高收入)造成的差别;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等。分配的严重失衡和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一些人心理极大的不平衡,于是出现有权则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无权则弄虚作假、行贿渎职;甚至出现了靠出卖自尊和人格不劳而获的“乞丐村”等丑恶现象。近年来人才高消费和“惟文凭论”广为世人所诟病。如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片面强调参评人的科研成果和学位文凭,而忽视了其执教水平和教学业绩。以论文数量和发表级别为标准以学位高低为标准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导致了抄袭剽窃买文章请枪手等丑行大行其道。假文凭、劣质学位、博士的批量生产等奇怪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种丑恶现象所引发的后果严重性不言而喻。最直接造成的就是以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精神的失落。正确的精神导向和监督机制严重缺位由于缺乏健康的正确的精神导向和可操作的监督机制,官风不正,上行下效,导致社会风气不正。某些社会管理者肆意践踏道德、法律,致使社会大众对道德、法律丧失基本的尊重,从而导致耻感淡化。各级管理者是社会道德、法律的倡导者、宣传者,同时,也理应是社会道德、法律的模范践行者,他们的言行对广大社会成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社会管理者的言行垂范作用是巨大的,直接影响着广大社会成员对道德、法律的基本信仰以及是非观、羞耻感的确立。前有焦裕禄,后有孔繁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崇高的道德人格力量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楷模。同时一些领导干部为谋取私利,权钱交易,腐化堕落,他们的卑劣行径,对广大社会公众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同样适用于道德领域。在道德和法制不完善的情形下,一些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又很难完全受到社会惩罚,从而造成坏人得益、好人吃亏的反道德、反法律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对一般社会成员是一种消极的诱惑。特别是当大量违法者仍逍遥法外、稳坐官位、逃脱惩罚时,其负面的影响是不仅一般的公民道德信念、法制观念产生动摇,就连因违德、违法受到社会处罚的人也会心理失衡,不愿服法。这种不正常心态具有蔓延性。如果社会上长时间正不压邪,就会导致社会正义感的普遍丧失,社会成员是非不明,荣辱不分,羞耻感淡化。同时,由于领导干部是社会的管理者,也应当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政府和官员对民风的重视,对辖区内道德风气的导向和纠正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在本单位更是有义务重建耻感,使其所在单位的风气好转,集体形象提升,乃至推广至整个社会。再则,舆论和媒体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为一些不良观念推波助澜。如无原则地歌功颂德,渲染一些背离传统道德的社会现象,造成一种仿佛只有不择手段才能成功的导向,忘却了媒体存在的意义应该是对无耻可耻的揭露和抨击,对高尚的宣传和倡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