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单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六单元单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六单元单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六单元单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六单元单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单元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探索学习之道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文章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作者评说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3、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围绕有关学习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辩驳。学习议论文写作,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单元教学要点】

价值导向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

单元总体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1、《劝学》、《师说》认清事物本质,追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把握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2、《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及思辨性写作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理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现象,有依据、负责任、有条理地进行表达。了解党八股的多条罪状以及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找出文中典型的语句,归纳其特点,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其表达效果。归类文章中的不同现象,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梳理,体会其说理艺术,学习议论文写作。

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建构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得教养至关重要的认识观;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以及读书意义。体会两位作者对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思考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单元教学设计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围绕“学习之道”人文主题,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促进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大任务:探索“学习之道”。学习本单元文学作品,理解文章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尝试从表达目的、听众感受等角度品评说理文表达效果,探索文章表达方式、语言风格与作者所提倡文风的关系。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从对读书的感悟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计划有三个学习任务组成,分为9课时完成。

教学内容教学主题课时安排

学习任务一:从历史语境中感悟古代说理散文的哲思第10课把握作者观点,理解阐述观点的逻辑。3课时

学习任务二:听幽默诙谐的演讲,学有的放矢的文风第11、12课学习破立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学习议论文写作。4课时

学习任务三:打开知识与情感的新世界第13课品味读书乐趣2课时

学习任务一

——从历史语境中感悟古代说理散文的哲思

(第1、2、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者”、“而”、“之”等实虚词相关知识,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荀子、韩愈及《劝学》、《师说》创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荀子、韩愈及《劝学》、《师说》创作背景。

难点:掌握“者”、“而”、“之”等实虚词相关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灯笼的蜡烛。要想拥有智慧必须学习。”接着分析甲骨文关于“学”“习”两个字的意蕴——“学”就是教子也,用两只手辅佐学习者;“习”就是练飞也,鸟在白天反复练习飞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先贤的《劝学》《师说》,体悟其中的“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知人论世

(一)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二)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学习活动二:了解写作背景

(一)《劝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振兴礼义,制作法度,专心致志地去实践君子之道。

(二)《师说》

本文针对门第观念下“耻学于师“而坏风气写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官、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里。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由此可见,韩愈写《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活动三:文本感知,疏通文意

初步感知,疏通文意,分组找出重点词句,翻译《劝学》、《师说》。

实虚词和各类文言现象

①者:假舟楫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明确:

①者:

第一个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第二个助词,放在分句句末,引出原因。而,连词。第-一个表顺承,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第二个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②而:

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可译为状语后置的标志。

③之:

第一个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助词,“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作业布置

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论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劝”的含义、“说”的文体。

2、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中心论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难点: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文章论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分别学习了《劝学》、《师说》的创作背景,今天我们来深入学习这两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了解“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解题

(一)《劝学》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师说》

“说”:“说”这种文体,是指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先叙后议,先议后论。

学习活动二:理结构,析内容

(一)《劝学》

(1)理清文章结构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分析课文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二)《师说》

(1)理清文章结构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运用道理论证论述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从师的重要性,批判“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第3段: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以孔子从师的言行为例,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第4段:点明创作缘由,总结全文。

(2)分析课文内容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明确:要尊师重道。接着论述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从师的重要性这几个方面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作业布置

思考《劝学》、《师说》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不同。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文本,探讨文章论证方法上的差异。

2、感悟课文主旨,体会文章哲理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章写作特点,对比文章论证方法。

难点:感悟课文主旨,体会文章哲理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劝学》、《师说》作者、创作背景,也深入学习了这两篇文章的文言知识、结构以及文章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章不同的论证方法吧。

学习活动一:赏析与探究

(一)写作特点

1、《劝学》

《劝学》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设喻方式多样。

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c.反复设喻。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a.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b.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④论证方法灵活。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不仅使用了比喻论证,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2、《师说》

①多种修辞手法运用

a.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b.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②论证方法灵活

a.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b.引用论证,事例论证: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二)对比论证方法

1、根据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并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比较。

课文观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语言

《劝学》学不可以已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并列结构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句式整齐,大量运用比喻、对比论证和对偶的修辞,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师说》要尊师重道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递进结构逐层阐述自己的观点整句与散句结合,使得语言错落有致,有丰富的语言表达,雄奇奔放又富有气势

2、交流讨论环节:总结两篇文章的异同,提升对学习与思辨的认知。

(1)提问: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以及本节课的分析之后,大家对两篇文章有没有更深的认识

明确:《劝学》主要讲积善成德,《师说》主要讲不耻相师。《师说》启发我们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劝学》里有一句跟《师说》很像“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和前人的经验,把这些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利用到极致,用来助推自己的学习。同时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对自己的内在的一种提升。结合这两篇文章,学习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都会学,指的是日常生活,比如说天冷要加衣服。第二层面是应该学,也就是句读,比如说现在学的理科、文科,同样要弘扬此道。

(2)提问:综观《劝学》和《师说》,二者针对的是不同的方向?

明确:《劝学》主要是针对第三层面的学,他说人应该以不断地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本性,没有说建立都会学和应该学这两个层面上。《师说》是针对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学,是要用请教的方式,向圣人学习他的长处。所以这两篇文章应该相互结合一下,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学习活动二:弘扬学习之道

通过两篇课文的全面学习,我们知道:学习的“学”字,是鸟白天反复地在阳光下飞翔。习,数飞也,就是反复地练习飞翔。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反思的过程当中边学边问。这就是“习”,学习的“习”。那么,我们讲学习之道的“学”,该怎样理解“学”这个字,就是教子。学生的学需要在老师的教之下来进行,老师的两只手在辅佐学生,让学生走出这个门,走出蒙昧的状态,就是学习。

今天讨论的过程中,大家一直在强调一个字——“道”有的说在第二、第三层面,有的讲是内在层面的提升,都在强调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掌握,不仅是技能的习得,更是我们自身品格修养的提升。这两篇文章,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它们都是经典,都有经典的力量。《劝学》谈的是儒家之道,千年之后的《师说》又在谈要重新振兴儒道,今天又是千年之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重新认识,同样要弘扬此道。

作业布置

根据对“学习”的理解,写一篇劝学心得。

学习任务二

——听幽默诙谐的演讲,学有的放矢的文风

(第4、5、6、7课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学习本文运用成语、俗语、引例、设喻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以及语言使用的原则。

2.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八股文、党八股等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课文节选的是文章的9一18段。演讲的开头是这样的:

刚才凯丰同志讲了今天开会的宗旨。我现在想讲的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怎样拿党八股做它们的宣传工具,或表现形式。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如果不连党八股也给以清算,那它们就还有一个藏身的地方,它们还可以躲起来。如果我们连党八股也打倒了,那就算对于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最后地'将一军',弄得这两个怪物原形毕露,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两个怪物也就容易消灭了。”

从这段开场白我们看一下,这次演讲的目的是:反对党八股。

这是一篇声讨党八股的战斗檄文,标题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旗帜鲜明。现在,让我一起来深入学习吧!

学习活动一:了解文学常识

1.出示明清科举考试答卷图片。

提问:明清科举考试的方式是什么?这种一文定终身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八股文?

明确: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提问:什么是党八股?

明确:五四时期,很多留学生从欧美日本回国,说话写文章只知生吞活剥地搬弄外国的东西,一些浅薄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染上了这个毛病,形成了新的八股——洋八股;这种毛病传染给共产党内的一些人,就产生了党八股。党八股指革命队伍中某些人所写的文章,这种文章对于事物不加分析,只是搬用一些革命的名词术语,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如同“八股文”,所以称之为党八股。

学习活动二:结合背景,理解文题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同志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讲演,是继《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后的又一篇重要的整风文献。当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恶劣影响,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问题: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党八股那么坏,我们为什么不说“禁止党八股”而说“反对党八股”呢?也就是说用“禁止”这个词好,还是用“反对”这个词好?

明确:标题直接表明观点,干脆利落,毫不含糊。用“反对”一词好。因为党八股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问题,这是很难用行政命令禁止的,实际上也是禁止不了的。可见用词要反复掂量,仔细斟酌。

学习活动三:初读感知,梳理结构

(一)快速阅读课文,画出重要词语,梳理基本结构。

(二)字词积累。

①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②言之无物: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③得胜回朝:原指取得胜利回到朝廷,现泛指胜利而归。多含讽刺意味。

④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⑤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⑥对牛弹琴:对那种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讽刺那些不看对象盲目地写文章的同志。

⑦檄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⑧流毒:流传有害的影响;流传的毒害。

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表示发生的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⑩装腔作势: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三)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1)引论部分(提出问题):第1段,指出党八股有八大罪状

(2)本论部分(分析问题):2—9段,列举党八股八大罪状,论证其危害和纠正的方法(采用并列的结构)。

(3)结论部分(中心论点):第10段,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

作业布置

1.自主阅读课文,用表格形式列出党八股罪状、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

2.党八股罪状、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办法一览表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边破边立、分项例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2、了解不良文风的表现和危害,认识树立良好文风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边破边立、分项例举的论证方法,了解破立之间的过渡和照应。难点: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八股文、党八股的文学常识,了解了背景并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我们这节课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深入了解

1.示范鉴赏文章如何批判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

(1)课文是怎样论述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的?

明确:课文第二段先提出本段论点:“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接着分析批判“空话”的两种表现形态:第一是长而空。长而空的后果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其产生原因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然后以斯大林的演说为范例,一褒一贬,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战争时期尤其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第二是短而空。先承上启下,辩证地指出短而空也不好,因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紧接着用长篇巨著《资本论》作为例证,并引用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文章长短要服从内容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2)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这段内容主要运用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但在论述具体问题时,又具有各种不同的论证特点:

例证:斯大林的演说和《资本论》。

引证:俗语“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比论证:斯大林的演说与有些老爷的长文章。

比喻论证:长而空的文章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章如何批判党八股的其他几条罪状。

第一小组: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第二小组: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

第三小组: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第四小组: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

第五小组: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

3.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为预设内容)。

⑴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

首先将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与第二条罪状作了比较,“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二者错误的性质有轻重之分,后者比前者理应受到更严厉的批判。接着作者用了色彩极强的词与句式来强调“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比“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更坏。如“毒素”“无赖”等词,“不只……而且……”“不但……简直……”等层递的句式。论述党八股第二条罪状分4层论述。第1层,提出论点: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第2层,分析党八股的虚弱的本质。课文指出恶劣文风是“无赖”之后,引用鲁迅的话对这种文风进行批评,再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科学的东西不怕批,而党八股却害怕驳。第3层,分析党八股的错误手段,说明写文章做演说,要有严肃的科学的态度。这一层用列举《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的方法揭露党八股的错误。第4层,强调写文章、做演说要靠马列主义真理,小结上文。

⑵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

课文分析批判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时,列举了“工”字写歪、“人”字加撇的例子,进而批判了“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错误,阐述了群众观点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在选择例证时要力求典型,力求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在论述时,作者以“对牛弹琴”作比,讥讽的是写文章不看对象的人;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说明主张的是写文章、做演说要看对象、看听众。

⑶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

分四层论述:第1层:指出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第2层:指出语言无味的八股调的危害性。第3层:分析学习语言的必要性和途径,提出医治党八股语言病症的方法。第4层:阐述作宣传工作必须学习语言。课文把党八股比喻为“小瘪三”,形象生动,一是将抽象的党八股变成习见的具体形象,二是瘪三那副干瘪肮脏、面目可憎的模样,会激起读者厌恶、憎恨的感情。这一段的论证时,首先提出论点,揭露党八股在语言方面的拙劣表现,用“瘪三”作比,论证其干瘪无味、面目可憎。由此过渡到谈为群众服务这一问题,这样就把“对象”和“语言”结合起来了,进而很自然地引出为什么要学习语言的问题,指出学好语言和革命工作的重要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怎样学习语言的问题。最后课文提出凡做宣传工作的同志都要学习语言,水到渠成地小结了这一段落。

⑷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

这一段主要批判觉八股的形式主义,讲思想方法的问题。课文批判党八股滥用数字序号而没有真切的内容,这和第一条“空洞无物”有联系。在分析批判其形式主义实质的基础上,从正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紧扣整风和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意义,引出对党八股六、七、八条罪状的批判。

⑸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

这段内容主要讲写作态度和造成后果的问题,在整篇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不负责任”是产生上述五条罪状的根源。“到处害人”则是它的必然结果,具体内容就是第七条罪状“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和第八条罪状“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学习活动二:探索论证方法,分析语言特色

1.从上面的分析中,你觉得本文在论证上有什么特色?

⑴《反对党八股》运用了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

在批判每一条罪状时,一般是按照摆情况、论危害、挖根子、提改正方法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从批判中阐明正面主张,破中有立。以批判“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这一罪状为例:先批判写长而空的文章不好,后提出正面主张,要把文章写得短些、精粹些。在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之后,接着又提出“应当禁绝一切空话”的主张。当谈到我们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时,又强调了“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这种边破边立的论证方法,使论证全面深刻,说理透彻。

⑵本文破立之间过渡自然,前后照应,结构严密。

本文在破和立之间用了过渡的词或句,衔接紧密。文章内容也前后照应。如第二段,指出长而空的文章使群众见而摇头之后,用“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一句过渡到批判短而空的文章也不好;接着语气一转,用“但是”一词自然地过渡到当前“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反掉那些为害最烈的长而空的文章,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扔掉;最后明确指出“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来同前面所指的罪状相呼应。这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具有结构严密、环环相扣的特点,在其他许多段落里也有体现。

2.找出本文与前文使用的成语、俗语、文言词语及口语,体会其表达作用,并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文言词语:臻于郅治、一言以弊之、从容避匿、视同一律、装腔作势、以毒攻毒

口语:落水狗、靠科学吃饭、瘪三、不中用、扔到垃圾桶去

俗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生动的比喻:洗脸

本文的语言特点:使用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

学习活动三:总结全文,阐明意义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文章有了进一步了解。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体现“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第1段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分析党八股的“坏处”,并概括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2-9段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最后总结全文,阐明反对党八股,树立马列主义新文风的重大意义。主体分项列举,结构严谨。

作业布置

经过全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党八股的罪状,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根据课文所列罪状,反其意而行之,写几条写作原则。

示例: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宣传真理;有的放矢,尊重对象;语言丰富,生动活泼;善于分析,解决问题;责任心强,有益于人;影响全党,有益革命;传播出去,利国利民。

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及说理方法;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2.赏析文章的精彩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及说理方法;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现代化,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学习活动一:阅读与鉴赏

1、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导图引路,带领学生概览全文

破——揭批“送去主义”——“送去主义”的丑行、实质与危害

立——阐明“拿来主义”——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送去的危害和拿来的必要;批判三种错误态度;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结——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学习活动二:研读与思辨【把握观点及说理方法】

(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再谈“拿来主义”,这样写属于先破后立,破中有立。把“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为“拿来主义”的铺垫,是“拿来主义”的提出顺理成章。“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先谈它们可以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2)“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实行“拿来主义”需要什么条件?

[明确]“拿来主义”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等下,‘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是“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文中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态度?

错误态度表现比喻义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隔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废物“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4)文章在论述文化遗产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有什么论证效果?

比喻论证表达效果

喻体本体应有的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占有用人们熟知的事务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怎样“挑选”说的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幽默风趣且具有批判了力度

鱼翅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有害也有益的一类存放,供治病用

烟枪和烟灯有害可以做反面教材的一类留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秽的东西使其走散

3.分析划线词语表达的效果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进步本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在这里表示用活人代替股东,更表现了国民党政府崇洋媚外的行为进一步升级。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大度本指人气量宽宏,能容人。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盲目自大。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明确:摩登本指时髦,合乎时兴样式。这里是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4)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明确:国粹原指我国文化中的精华。这里说烟枪的烟灯时旧文化的精品,有揶揄的意味。

学习活动三:整合探究,理解现实意义

(1)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明确: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跟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在现今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有“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

(2)请围绕“语文教材改革删鲁迅名篇添加武侠小说及网络作文是否合适”举行了一场辩论会。请分小组抽取正反方参与辩论,要求有理有据,有感染力,100字以内。

例:正方:合适。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标新立异,鲁迅的文章有些过于难懂,有了些阅历的人才能略懂一二,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晦涩,也许过早地接触会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反方:不合适。鲁迅的文章有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文就应该是让学生学习经典的文章,知道正确的修辞语言,而不是摘几篇网络文章、用几个时尚的词语就可以了,不要打着与时俱进的幌子去误导孩子。

学习活动四:总结作者观点,了解名家点评

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作品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对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叹为观止。

附名家点评:

(1)本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犀利,说理形象生动,议论精辟独到。——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尤冬克

(2)文字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语言简洁生动,充满了辩证法。——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张梦新

(3)语言简洁而又生气盎然,善于用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明白易懂,饶有风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永健

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思辨类文章的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3、认清思辨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清议论文写作思路,确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并展开合理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这几篇课文,知道了这几篇课文都属于思辨性议论文,那今天咱们就结合思辨性课文来学习一下议论文的写作。

学习活动一:了解议论文知识

(一)1.议论文是什么?

当我们了解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现象或某些问题时,总会形成自己的看法、主张和观点,把这些看法、主张和观点表达出来,并加以阐释、说明,就是议论,写成文章,就是议论文。

明确: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3.常见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常见有以下四种: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学习活动一:小组合作探讨

(一)小组探讨

①议论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议论文三要素基本作用和关系是什么

说理的现实针对性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对文本思辩与阐述的逻辑有什么影响

③不同作者的说理有什么独特的艺术能创造

明确:

①好的说理需要观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严密。

②议论的现实针对性要求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③多元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形成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小组讨论分析

说说你对论述文文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完成下面的表格

项目要求《劝学》《反对党的八股》《拿来主义》

观点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文章的分论点有哪些

论据文章用了哪些论据进行论证

介绍文章的名句

论证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分析

荀子写《劝学》的意图是什么文章是否打动了你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2.《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是经典的议论文,请阅读这三篇文章,

并结合论述文的要素分析这些文章是针对哪些现象和读者写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作业布置

以“逆境出人才”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文

要求:

在习作开头提出论点,并进行分析议论。

2.至少包含三个例子。

3.至少使用两种议论方法。

学习任务三

——打开知识与情感的新世界

(第8、9课时)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了解文章内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促进思维发展。

3、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会读书,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学习,我们听过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听过高尔基的“学习,永远不晚”;也听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探索学习之道,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看看黑塞他对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了解他的“学习之道”。

学习活动一:结合背景知识,初步感知文章

认识作者

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二)了解背景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文章层次

引论——本论——结论的层次结构

引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一段)

本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读书,读世界文学,可使人生充实、高尚、人生有意义。(第二段)

结论:要凭自己的爱好读书,要富有个性地、生动热情地读书,强调必须读杰作。(第三段-第八段)

(四)主旨归纳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大家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里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学习活动二:研读作品,思考读书意义

1、提问:黑塞倡导怎样的学习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从“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人民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可以得出。

(2)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