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寄生虫学_第1页
家畜寄生虫学_第2页
家畜寄生虫学_第3页
家畜寄生虫学_第4页
家畜寄生虫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家畜寄生虫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寄生生活及宿主与寄生虫的概念寄生生活是两个生物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其中一个生物体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并造成损害。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被奇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第二节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二、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生活史又称发育史,是指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三、寄生虫的类型寄生虫按营寄生生活的时间、寄生部们和发育特性,可分为以下主要类型。(一)暂过性寄生虫在整个生存期中,只短期侵袭宿主、解除饥饿、获得营养的寄生虫。(二)固定性寄生虫必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经过一定发育期的寄生虫。它又可分为永久性寄生虫和周期性寄生虫。(三)外寄生虫生活于宿主体表或与体表直接相通的腔、窦内的寄生虫。(四)内寄生虫生活于宿主体内组织、细胞、器官和体腔中的寄生虫。(五)同宿主寄生虫整个发育史中只需一个宿主的寄生虫,又称单宿主寄生虫。(六)异宿主寄生虫整个发育史中需更换一个或二个以上宿主的寄生虫,又称多宿主寄生虫。四、宿主的类型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3、补充宿主:某些寄生虫在其幼虫发育期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其第二个中间宿主称为补充宿主。4、贮藏宿主:有些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可进入某种动物体内,在其体内保存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该动物被称为贮藏宿主。5、转续宿主:在中间宿主或补充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的某些寄生虫,进入非终末宿主动物体内后,幼虫在其体内不发育,长期保持感染力,这种动物称为转续宿主。6、保虫宿主:保虫宿主有多种函义,在兽医学上,是指某些种寄生虫以多种动物作为终末宿主时,把那些不常被寄生的动物称为保虫宿主;在医学上,某些种寄生虫既寄生于人也寄生于动物时,通常把动物称为保虫宿主。第三节寄生虫的发病条件寄生虫病的发生,必须具备有致病力的寄生虫、易感性的宿主、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以及促成寄生虫病发生的外界因素等最基本条件。一、寄生虫有其致病力(一)机械损伤1、固着2、移行3、压迫4、阻塞5、破坏(二)营养消耗1、夺取营养2、干扰代谢3、影响消化吸收机能(三)毒素及有毒产物的影响(四)变态反应(五)接种与激活病原微生物二、宿主及其易感性在易感动物中,不同年龄的宿主对寄生虫的易感性也不同。在同一个畜群中,同年龄的不同个体,对寄生虫的易感性也不一致。影响宿主个体易感性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机体的营养状态。三、寄生虫的侵入和定居1、侵入寄生虫侵入宿主的方式有三种:①宿主吞食寄生虫感染期的虫卵、幼虫、卵囊或其中间宿主;②中间宿主或生物媒介在摄食宿主血液或组织时感染寄生虫,再经它们传播给新宿主;③感染性幼虫期寄生虫主动寻找并侵入宿主。2、侵入的寄生虫多经移行到达寄生部位。3、寄生虫进入适且宿主,到达相应器官和组织定居。定居后寄生虫生长发育,直到性成熟或一定的幼虫期。寄生虫在侵入、移行、定居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宿主机体均有致病作用。四、外界条件的影响(一)寄生虫的影响外界条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温度和水。只有在适宜温度下,寄生虫的体外发育阶段才能完成,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发育停止,甚至死亡。(二)中间宿主和生物传播媒介的影响有些寄生虫子的发育必须有中间宿主参加,有些寄生虫的传递必须靠生物媒体完成,因此,在一定区域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生物媒体存在与否,是该种寄生虫病能否发生的重要原因。(三)对宿主机体的影响,外界条件(气温、降雨量、放牧条件、饲料质量、饮水性质等)直接影响机体抵抗力。第三节流行病学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是研究宿主种群体中寄生虫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寄生虫病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病程和流行形式、地理分布、季节动态、自然疫源地等。一、感染来源及感染途径(一)感源来源包括患某种寄生虫病的动物和带虫动物。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中的病人和带虫者,中间宿主、补充宿主、贮藏宿主和生物传播媒介。(二)感染途径:1、经口感染;2、经皮肤感染;3、接触感染;4、经生物媒介感染;5、经胎盘感染;6、自身感染。二、病程和流行形式:寄生虫病多呈慢性型,甚至呈轻微或缺少临床病状、只引起生产能力下降的隐性经过,少数为急性和亚急性型。流行形式多呈地方流行性,少数为流行少数为流行性和散发。决定病程的因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度,即宿主感染寄生虫的数量,它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决定流行形式的量重要因素是感染率,即宿主种群中被寄生虫感染的动物数量。三、地理分布和季节动态(一)地理分布:寄生虫的地理分布称为寄生虫区系。(二)季节动态:四、自然疫源:自然疫源地学说,自然疫源地的定义是“病源体、特定的传播媒介和病原体的贮藏宿主,在其世代更迭中无限制地长期存在于自然条件中,在其已往的进化过程和现今自然界中,都不取决于人的旨意。”五、影响流行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1、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2、人类的精神生活及文化素质第四节寄生虫病的免疫一、寄生虫病的免疫是宿主对所感染寄生虫的保护性应答,其基本原理与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大体相似,分为先天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

(一)先天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种的免疫、年龄免疫和个体差异。(二)获得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是动物生后受到寄生虫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免疫。第五节寄生虫病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流行病学调查二、临床检查

三、实验室诊断其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检查、皮肤及其刮下物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殖器官分泌器官分泌物检查、肛门周围刮取物检查、痰及鼻液体检查和淋巴穿刺物检查等及动物接种等。

四、寄生虫病学剖检:寄生虫病学剖检是诊断寄生虫病的可靠而常用的方法。

五、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是寄生虫病调查与诊断的有价值的方法。

六、药物诊断:药物诊断是对寄生虫病的可能病畜,用对该寄生虫病特效药物进行驱虫或治疗而确定诊断的方法。第六节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防治寄生虫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一、药物防治(一)病畜治疗是用抗寄生虫药物治疗病畜,使其恢复健康。(二)动物驱虫是用抗寄生虫药物把动物体内的寄生虫驱除体外。(三)药物预防是在寄生虫的感染季节,经常地或定期地应用抗寄生虫药物,抑制已感染的寄生虫的发育或将其杀死,达到防寄生虫病的目的。

二、外界环境除虫和预防动物感染(一)粪便生物热除虫(二)轮牧(三)建立和健全科学的养畜技术(四)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五)对保虫宿主的处理(六)加强兽医卫生检验

三、加强动物饲养管理与提高抗病力(一)改善饲养条件(二)健全饲养管理卫生措施1、安全饮水;2、饲料卫生;3、畜舍卫生;(三)保护幼畜(四)人工免疫三、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制第二章家畜蠕虫病学家畜蠕虫病学是研究寄生于畜禽的蠕虫及其引起疾病的科学。蠕虫病包括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和刺头虫病。第一节吸虫病一、吸虫通性(一)吸虫的形态构造:吸虫多为雌雄同体,背腹扁平,呈叶状,少数为线状或圆柱状。大小不一,长度范围在0.1—75mm。体表光滑或有小刺、小棘等。虫体前端有口吸盘,腹面有腹吸盘,有的腹盘在后端,称为后吸盘,有的无腹吸盘。体表为角质层,里面为肌肉层,构成皮下肌肉囊,包囊着内部柔软组织,内脏器管出埋在柔软组织中。消化系统口孔位于口吸盘底部,其下为咽、食道和左右分支的肠管,肠管末端为盲端。食物残渣从口孔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在食道部有神经环,由此向虫体各部发出神经干,末梢终止于各器官组织。排泄系统由分布于各处的焰细胞收集排泄物,经过毛细管、前后集合管、排泄总管,汇集到位于早体后部的排泄囊。排泄囊开口于虫体末端的排泄孔。生殖系统其雄性生殖系统有两个(个别有两个以上)睾丸,各有一条输出管汇合成输精管,输精管后端膨大称为贮精囊,其外围绕有前列腺,末端接雄茎,开口于虫体腹面的雄性生殖孔。贮藏囊、前列腺和雄茎被包围在雄茎囊内。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卵膜、卵黄腺、子宫、受精囊、劳氏管和雌性生殖孔等组成。子官呈弯曲的管状,一端与卵膜相通,另一端开口于雄性生殖孔,其作用是接受精子和将成熟的虫卵排出。受精囊是贮藏精子的器官,与卵膜相通。劳氏管是与卵膜相通的小管,另一端开口于虫体背面,排出多余的卵黄物质,有时起阴道的作用。(二)吸虫的发育史吸虫在发育过程中均需中间宿主。成虫虫卵胞蚴毛蚴雷蚴子胞蚴子雷蚴尾蚴外界中间宿主离开中间畜主成虫成虫成虫囊蚴或后尾蚴囊蚴终末宿主终末宿主终末宿主补充宿主二、人畜共患吸虫病(一)片形吸虫病:1、病原体病原体为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肝片形吸虫:呈扁平叶状。新鲜虫体棕灰色,固定后为灰白色。长20—30mm,宽8—10mm。虫体前部呈圆锥状突起,口吸盘位于突起尖端。突起基部骤然增宽,形似肩样,以后逐渐变窄。腹吸盘位于肩水平线中央。大片形吸虫:与肝片形吸虫形态相似,但虫体较大,长25—75mm,宽5—12mm。圆锥状突起不明显,无肩样。肝片形吸虫卵椭圆形,金黄色,卵膜薄而光滑,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卵内有一胚细胞,周围有卵黄细胞。大片形吸虫卵与之相似,只稍大。2、发育史:

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我国主要是小土蜗螺),终末宿主为牛、羊、骆驼、鹿、猪、马、驴、骡、兔等家畜及野生动物成虫在终末宿主肝脏胆管内产生虫卵,卵随胆汁进入肠道,而后随粪便排出体外。温度15—30℃水中,经10—25天发育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宿主后钻入体内,在35—50天内经胞蚴、雷蚴或再经子雷蚴等阶段,发衣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面或值物叶上形成囊蚴,终末宿主吞食囊蚴而感染。囊蚴进入终末宿主肠道,脱囊后从胆管开口钻入肝脏;或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入肝;或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然后从肝脏表面钻入肝脏。到达肝脏后,穿破肝实质,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到发育为成虫约需2—4个月,成虫可在终末宿主体内生存3—5年。3、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吸虫病生于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牛羊;其次为骆驼、鹿、猪、马、驴、骡、兔等家畜及野生动物。感染来源:病畜和带虫畜是重要的感染来源。繁殖力及抵抗力:片形吸虫的繁殖力较强,一条成虫每昼夜可产8000—13000个虫卵。细虫期在中间宿主体内进行无性繁殖,一个毛蚴最后可以发育成数十至数百个尾蚴。虫卵对于燥抵抗力较差,在干燥便中停止发育,完全干燥时迅速死亡。在潮湿环境中可生存几个月。囊蚴抵抗力更强。在水及温草上可活3—5个月。地理分布:肝片形吸虫病在我国普遍流行;大片形吸虫病主要见于南方。季节动态:感染多在夏秋季节。4、病状:急性型是由幼虫引起的,多发生于绵羊和犊牛,见于秋末冬初。患者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时腹泻。肝区扩大,触压和叩打有痛感。结膜由潮红黄染转为苍白黄染。迅速消瘦,经5—10天死亡,或转为慢性。慢性型是由成虫引起的,多发生于冬末和春季。患畜表现精神沉郁,运动无力,消瘦,结膜苍白。绵羊下颌及牛颈下水肿,早晨明显,运动后减轻或消失。间歇性瘤胃臌气和前胃弛缓,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孕率易流产和早产。经2—3个月死亡或隐性带虫3—5年。5、病理:剖检特点是尸体消瘦,皮下及其他脂肪沉积处水肿,呈胶胨样。肝脏病变区实质萎缩变硬,呈土黄色。胆管高度扩张,管壁显著增厚,在牛常有钙盐沉着而变得粗糙,挤压时流出污秽的棕绿色胆汗和虫体。6、诊断:①急性型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和剖检结果可确诊。剖检可见肝脏肿大,充血,表面有纤维素沉着和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切开挤压时从胆管流出粘稠暗黄色胆汁和虫体。②粪便检查用沉淀法或尼龙筛淘洗法。7、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三氯苯达唑(肝蛭净):羊、鹿10mg/kg,牛、马12mg/kg,配成5%—10%混悬液灌服。硫双二氯酚(别丁),牛50—70mg/kg,羊100mg/kg;硫苯咪唑或丙硫咪唑,羊15—20mg/kg,牛10—15mg/kg;预防:定期驱虫、粪便发酵处理、轮牧、饮水及饲草卫生、消灭中间宿主、肝脏严格处理。(二)姜片吸虫病1、病原体:布氏姜片吸虫,呈扁平的椭圆形,肥厚,似姜片状。新鲜虫体肉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压片长20—70mm,宽8—20mm。腹吸盘是口吸盘的3—4倍,与口吸盘靠近。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一端有不明显的卵盖。2、发育史: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终末宿主为猪和人。发育史略。2、流行病学:寄生动物及部位: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中引起的疾病。繁殖力:姜片吸虫繁殖力较强,每条虫体一昼夜可产虫卵1—5万个;在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大量尾蚴。抵抗力:囊蚴在30℃下可生存3个月,在5℃的潮湿环境下生存一年。流行性:该病主要分布在用水生植物喂猪的南方。3—6月龄“架子猪”最易感染发病,成年猪感染率及发病率较低。4、病状:姜片吸虫在十二指肠寄生最多。患猪以幼龄为多。表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减退,逐渐消瘦。腹泻,粪中混有粘液。眼睑及腹下水肿。重者死亡。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状,粪便检查及剖检结果可确诊。粪便检查用沉淀法或尼龙筛淘洗法。剖检可见小肠粘膜有点状出血、水肿以至溃疡和脓肿,并可发现虫体。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治疗病猪敌百虫,100mg/kg,混于少量精料中,早晨空腹饲喂,隔日一次,两次为一疗程。硫双二氯酚,100—200mg/kg;吡喹酮,30—50mg/kg。预防:每年春、秋季驱虫;人和猪的粪便发酵处理后,再作水生植物的肥料;水生植物洗净浸烫或做成青贮饲料后再喂猪;搞好灭螺。人不生食菱、荸荠、茭白等水生植物,食用前用沸水浸烫。(三)日本分体吸虫病(又称血吸虫病)1、病原体:日本分体吸虫,线状,雌雄异体,常呈合抱状态。腹吸盘大于口吸盘。雄虫乳白色,短而粗,长9—18mm,宽0.5mm。从腹吸盘起向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雌虫常位于此沟内。两条肠管在虫体后三分之一处合并成一条。睾丸7个,单列于腹吸盘后的背侧。雌虫细长,暗褐色,长12—26mm,宽0.1—0.3mm。肠管在卵巢后合并。3、发育史:宿主:中间宿主为钉螺。终末宿主为人、牛、羊、猪、马、免、犬及野生动物。发育史:日本分体吸虫多寄生于肠系膜静脉,有的也见于门静脉,雄雌虫交配后,雌虫产出的虫卵堆积于肠壁微血管,借助堆积的压力和卵内毛蚴分泌的溶组织酶,使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落入水中,在25—30℃温度下很快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内经6-8周,经胞蚴、子胞蚴形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游动,遇到终末宿主后,借助于穿刺腺分泌的溶组织酶,从皮肤侵入机体。尾蚴进入皮下组织的小静脉内,随血液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经毛细血管进入肠系膜静脉。随血流到门静脉发育为成虫,然后移居到肠系膜静脉。从尾蚴侵入到发育为成虫需30—50天,成虫生存期在3—5年以上。4、流行病学:寄生动物及部位:寄生虫于哺乳动物和人肠系膜血管中。主要感染牛;其次为羊、猪、马、免、犬及野生动物。它是南方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感染来源与感染途径:主要感染来源是患病和带虫的牛和人,其次是其他被感染的动物。尾蚴经皮肤侵入终末宿主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在终末宿主饮水时从口腔粘膜侵入;妊娠后期,移行的童虫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地理分布:该病只存在于有钉螺孳生的南方省、区。种间差异和年龄特点:耕牛感染存在着种间差异,黄牛感染率一般高于水牛。5、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较少,见于大量感染的幼龄牛①表现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的间歇势。②精神沉郁,倦怠无力。食欲减退。③腹泻,粪中混有粘液、血液和脱落的粘膜。④泻加剧者,最后出现水样便,排粪失禁。⑤逐渐消瘦、贫血。⑥经2—3个月死亡或转为慢性。⑦经胎盘感染出生的犊牛,病状更重,死亡率高。慢性型多见:①病畜表现为间歇性下痢,有时粪中带血。②精神不佳,食欲下降。③日渐消瘦和贫血,生产力下降。④幼畜发育不良,孕畜易流产。。5、剖检变化①尸体消瘦,腹水增加;②病初肝脏肿大,后期萎缩硬化;③肝表面和切面有粟粒至高梁粒大、灰白色或灰黄色结节。结节还可见于肠壁、肠系膜、心脏等器官。④大肠(尤其是直肠)壁有小坏死灶、小溃疡及瘢痕。⑤在肠系膜血管、肠壁血管及门静脉中可发现虫体。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病变及粪便检查可确诊。也可做免疫学诊断应试验。治疗:治疗病牛可选用以下药物,六氯对二甲苯,100mg/kg,内服每天一次,七次为一疗程;吡喹酮:黄牛30mg/kg,一次内服。预防:(1)治疗:在流行区每年对人和家畜进行普查,对病人、病畜及带虫者进行治疗。(2)粪便处理。(3)饮水卫生。(4)牛群管理。(5)消灭钉螺。(四)前后盘吸虫病

1、病原体:前后盘吸虫的种类有的长数毫米,有的长20多毫米。虫体多呈深红色,也有的呈乳白色。体呈圆柱状,或梨形、圆锥形等,有两个吸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后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大于口吸盘。

2、生活史前后盘吸虫的发育史与肝片吸虫相似。成虫在终末宿主的瘤胃内产卵,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外界适宜的环境中,发育成为毛蚴,毛蚴从卵中孵出后,进入水中,遇到中间宿主-淡水螺。

3、流行病学: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和胆管内,童虫寄生于真胃、小肠、胆管内引起疾病。全国分布,南方各省比较严重,有的虫体多达万个以上4、症状:童虫的主要症状为顽固性拉稀,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体温有时升高。食欲减低,病牛渐消痩,颌下水肿,严重时发展到整个头部以至全身。体弱无力,高度贫血,粘膜苍白。最后衰竭而亡。成虫的主要症状为顽固性拉稀,渐消痩、贫血。

5、剖检:在瘤胃、胆管、真胃、小肠内可发现虫体。6、诊断:(1)据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剖检诊断。(2)粪便检查发现虫卵(与肝片吸虫相似,但为灰色)可诊断。7、治疗: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等。第二节

绦虫病一、绦虫的形态构造:绦虫呈带状,扁平,多为乳白色,虫体大小自数毫米至十米以上。整个虫体分为头节、颈节和体节三部分。头节:为吸着器官,呈球形或梭形,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吸盘型——具有四个圆形吸盘,有的绦虫在头节顶端中央有顶突(吻突),其上还有一排或数排小钩;吸槽型——在背腹面各具有一沟样的吸槽;吸叶型——具有四个长形叶状的吸着器官,分别生在可弯典的小柄上或直接长在头节上。

颈节:较纤细,链体的节片都是由颈节生长而成的。体节(链体):体节(节片)数量不等,根据其发育程度不同而分成三类。紧接颈节的节片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形,称为未熟节片(幼节);其后已形成两性生殖器官的,称作成熟节片(成节);最后部分的体节,子官内充满虫卵,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萎缩退化成分为孕卵体节(孕节)。绦虫无体腔体表为皮层,其下为肌层,内为实质。没有消化系统,营养物质通过体表吸收。神经系统:头节有中枢神经节,向后发出6条神经干,贯穿于整个链体。排泄系统:开始于焰细胞,由焰细胞发出细管汇集成排泄管与虫体两侧的纵排泄管相连,纵排泄管与每一体节后的横管相通,在最后体节后缘中部有一个总排泄孔通向体外。生殖系统:雌雄同体,每个成熟节片内有一组或两组雌性和雄必生殖系统。生殖孔开口于节片的侧缘,有的种开口在节片中央。雄性生殖系统由睾丸(数个至许多个)、输出管、输精管、雄茎囊、雄茎等组成,有的还有内外贮精囊。雌性生殖系统由卵膜、卵巢、卵黄腺(有的种类缺、梅氏腺、子宫、阴道等组成。二、绦虫的发育史

绦虫的发育需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其它略。三、

人畜共患绦虫病:<一>、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1、病原体:猪肉带绦虫亦称有钩绦虫,呈乳白色,扁平长带状,长2—7m。头节呈球形,其上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两排小钩,25—50个。节片多,约700—1000个,未熟节片宽而短,成熟节片长宽几乎相等。呈四方形,孕卵节片则长度大于宽度。在每个节片内含有一组生殖系统,生殖孔略突出,在体节两侧不规则的交互开口。孕卵节片内的子宫,由主干生出7—13对主侧枝。

寄生部位:猪囊尾蚴又称猪囊虫,俗称“米糁子”、“豆”。成熟的猪囊尾蚴为椭圆形、白色半透明的包囊,其大小为6—8mm×5mm,囊壁上有一个内嵌的头节,头节形态与成虫相同,囊内充满液体。虫卵为圆形或椭圆形,有一层薄的卵壳,外层常为胚膜及胚层,胚膜较厚,具有福射状花,内含有三对小钩的六钩蚴。2、发育史:猪肉带绦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其孕卵节片不断脱落,随人粪便排出体外,节片自行收缩压挤或破裂而排出大量虫卵。猪吞食孕卵节片或虫卵而感染,虫卵的胚膜被胃液和小肠液消化、六钩蚴在肠内逸出,钻入肠壁的小血管,被血液带到全身各组织中,主要在肌肉纤维间,约经2个月发育为成熟的猪囊尾蚴。猪囊尾蚴可在猪体内生存数年,死后钙化。人误食了未熟的或生的带有猪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经2—3个月发育为成虫。

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及寄生部位: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中引起的疾病。其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内引起绦虫病,人亦可感染猪囊尾蚴,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流行地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危害严重。感染来源及感染途径:猪肉带绦虫病的患者或带虫者是该病的感染来源。人食肉感染,猪食人粪感染。影响流行因素:人的食肉习惯、肉品卫生检验制度。绦虫的繁殖力与虫卵抵抗力:猪肉带绦虫繁殖力很强,患者每月可由粪便排出200多个孕卵节片,每个节片含虫卵平均为4万个。虫卵在外界抵抗力较强,一般能存活1—6个月。

4、病状:一般在临床上很少出现症状,只有在强度感染时或某个器官受损伤严重时才会出现症状,多呈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寄生于眼部,可发生眼球变位,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寄生于脑部常可引起神经症状,甚至死亡;肌肉大量寄生时呈现两肩明显外张或臀部不正常肥胖等。人感染绦虫后,表现消瘦、异食,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

5、病变:检查咬肌、腰肌、膈肌、心肌肩外侧肌等部位发现囊虫。6、诊断:据症状、病变可确诊。猪囊尾蚴病生前诊断较为困难,对严重感染的猪,可视猪体外形及检查舌部有无囊状突起确。目前国内外正研究和推广免疫学诊断方法,如间接血凝试验、免疫酶联吸附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度验及其他免疫学试验。病猪剖检易诊断。人绦虫病通过粪便检查发现孕节和虫卵可确诊。

7、治疗:近年来很多学者研究和推广用吡喹酮及丙硫咪唑治疗猪囊尾蚴病,效果良好。吡喹酮:50mg/kg混料饲喂,连用3天为一疗程。也可5倍液体石蜡溶解后肌肉注射,连用2天为一疗程。丙硫咪唑:20mg/kg,混料饲喂,每隔2天服一次,3天为一疗程。也可用植物油配成6%混悬液一次肌肉注射。绦虫病人可用南瓜子槟榔合剂、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甲苯咪唑及吡喹酮等治疗。8、预防:加强肉品检验、人群普查及驱虫、加强粪便管理和圈养猪、改善饮食卫生习惯。<二>、牛囊尾蚴病1、病原体:成虫是牛肉带绦虫牛囊尾蚴与地猪囊尾蚴形态相似,大小。虫卵形略圆,与猪肉带绦虫卵相似。2、发育史:发育史基本同猪肉带绦虫。3、流行病学:牛囊尾蚴寄生在牛体肌肉里引起的疾病。羊和鹿偶有感染。4、病状:基本同猪囊蚴病,通常病牛无症状。重度感染急性期,在感染后30—50天表现体温升高,咳嗽,肌肉振颤、运动障碍,以后转为慢性,病状逐渐消失。5、病变:在牛肌肉中发现牛囊尾蚴。6、诊断:基本同猪囊尾蚴病。7、防治:参考猪囊尾蚴病的防治措施。病牛治疗可口服吡喹酮,剂量为30mg/kg,连用7天,或50mg/kg,连用2—3天。<三>、棘球蚴病1、病原体:棘球属绦虫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幼虫主要有以下两型:单房型棘球蚴、多房型棘球蚴。

2、发育史: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小肠。中间宿主食入虫卵,六钩蚴在消化道内逸出,钻入血管随血液进入肝脏、肺脏等处,经5—6个月即可发育成成熟的棘球蚴。3、流行病学:寄生动物: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等肉食动物小肠。蚴虫---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及人的肝脏和肺脏引起的疾病,是对家畜和人危害极大的人畜共患病。感染来源:犬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地理分布: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发生,以牧区最为多见。4、病状: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病畜消瘦、贫血。5、病变:在动物拟肝脏、肺脏发现有棘球蚴寄生。6、诊断:本病无特异性症状,生前诊断较困难。在动物拟肝脏、肺脏发现棘球蚴可确诊。7、防治:家畜患棘球蚴病可用甲苯咪唑、氟苯咪唑和吡喹酮等药物治疗。人患本病除采用外科和手术摘除囊体外,亦可用药物疗法。

〈四〉细颈囊尾蚴病

1、病原:成虫为泡状带绦虫。蚴虫---细颈囊尾蚴呈囊泡状,囊体由黄豆大至鸡蛋大,囊壁乳白色,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壁有一个乳白色而具有长颈的头节,俗称“水铃铛”。2、发育史:成虫寄生于犬、狼等肉食动物小肠内,被猪、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虫卵则在消化道内逸出六钩蚴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肝、网膜、肠系膜等处寄生,约经3个月发育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细颈囊尾蚴。

3、流行病学: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动物引起的病病,主要寄生于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网膜、肠系膜及肝脏等处。4、病状:在一般情况下成年动物无明显临床症状。防治:用吡喹酮可试治该病,用法和剂量同猪囊尾蚴病。5、治疗:用吡喹酮可试治该病,用法和用量同猪囊尾蚴病。〈五〉鸡绦虫病1、病原体与发育史:(1)节片戴文绦虫:寄生于鸡、鸽的小肠。虫体短小,长0.5—3mm。发育中以软体动物蛞蝓为中间宿主。(2)棘沟赖利绦虫:寄生于鸡小肠,虫体长25cm。发育中以蚂蚁为中间宿主,蚂蚁吞食虫卵后在其体内经2周发育为似囊尾蚴,是间宿主被鸡吞食后,经3周发育为成虫。(3)四角赖利绦虫:寄生于鸡、鸽的小肠。是间宿主为蚂蚁和家蝇。(4)有轮赖利绦虫:寄生于鸡的小肠。中间宿主为家蝇、金龟子、步行虫行昆虫。2、寄生动物及位置:鸡绦虫寄生于鸡小肠引起的疾病。3、病状: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表现出血性肠炎,消化障碍、消瘦、贫血,雏鸡生长停滞或死亡。成鸡产蛋性能明显下降。粪便检查在粪便中发现孕卵节片,节片粟粒大,乳白色,肉质样,有时可见节片蠕动。4、病变:小肠粘膜肥厚,并可发现绦虫。5、诊断:综合流行病学、病状、粪便检查和尸体剖检而确诊。6、治疗:可选用硫双二氯酚,150—200mg/kg;氯硝柳胺,50—60mg/kg。上述药物混在饲料内喂饲。也可用氢溴酸槟榔碱1—1.5mg/kg,加适量水投服。7、预防: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全群性驱虫,集中生动热发酵处理粪便,以防止病原扩散而污染环境。雏鸡应在清洁的鸡舍和运动场中饲养。雏鸡和成鸡最好采取笼养方式。消灭中间宿主,搞好鸡场的灭蝇、防蝇和杀虫工作。

第三节

线虫病一、线虫通性:(一)线虫的形态构造:线虫一般呈线状、圆柱状或毛发状,两端尖细,不分节。线虫大小长度差异很大,小的仅1mm多,最大的长达1m以上。寄生性线虫都是雌雄异体,一般为雄虫小,雌虫大。线虫整个虫体可分为头、尾、背、腹和两侧。线虫体表为透明的角皮,表面光滑或有横纹、纵纹、斜纹。体表还常有由角皮参于形成的特殊构造,如头泡、颈翼、唇片、叶冠、交合伞、乳突等。

消化系统:由口孔、食道的肠管肛门组成一个直管。排泄系统:有两条排泄管。神经系统:神经环位于食道周围,由此向前伸出6条神经干。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和射精管组成,开口干泄殖腔。许多线虫还有辅助交配器官,其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交合刺,一般有两根,个别的只有一根,无交合刺者甚少。

2、雌性生殖系统多为双管型,少数为单管型。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子宫、阴道和阴门等组成。线虫没有呼系统和循环系统。(二)线虫的发育史:线虫雄雌虫在宿主体内交配受精,雌虫产出含胚细胞的虫卵(卵生),或含幼虫的虫卵(卵胎生),或幼虫(胎生)。继续发育为两种类型。1、直接发育型:(1)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发育成有感染力的卵。(2)从卵内孵出幼虫,幼虫经二次蜕皮孵出幼虫。感染性虫卵或感染性幼虫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幼虫逸出,幼虫经过移行或不移行,再进行2—3次蜕皮,发育为成虫。2、间接发育型:雌虫受精后产卵或幼虫,被中间宿主吞食,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这些幼虫通过中间宿主侵袭畜禽或被畜禽吞食而感染。感染性幼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经蜕皮后发育为成虫。线虫的中间宿主多为无脊椎动物。

二、线虫病(一)旄旋毛虫病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病病。成虫寄生于哺乳动物肠道,幼虫寄生于肌肉组织。人也感染,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旋毛虫病可致人死亡,原因为食入未煮熟含有施毛虫包囊的猪肉而感染,故由检中旋毛虫为首要项目。1、病原体:旋毛虫为小型线虫。雄虫长1.4—1.6mm,雌虫长3—4mm。幼虫寄生于肌纤维间,长达1.15mm。幼虫蜷曲并形成包囊,包囊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长约0.5—0.8mm。

2、发育史:旋毛虫的发育属生物源性,其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是同一宿主。发育史略。3、流行病学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患旋毛虫病的哺乳动物均是重要的感染来源。人的感染与肉品卫生检验不严格或肉品处理不当有关,个别地区人有吃肉或半生半熟肉习惯,切肉刀具和菜板再切凉拌菜时,也能造成人的感染。4、病状:猪感染时,往往不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初期有食欲不振、呕吐和腹泻的肠炎症状,随后出现肌肉疼痛、步伐僵硬,呼吸和吞咽也有不同程度障碍,有时眼睑、四肢水肿,死亡极少,经1—2周症状减轻,多于4—6周症状消失。人感染旋毛虫病症状明显,初期引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伴有乏力,低热畏寒等全身症状。急性期症状为发热、眼睑和面部浮肿,全身肌肉酸痛,有的出现心肌炎,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毒血症、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5、诊断:生前诊断困难。死后和宰后在可取膈肌进行压片或消化法检查发现旋毛虫确诊。6、治疗:动物很少治疗。如治疗时可用甲苯咪唑、氟苯咪唑、丙硫咪和伊维菌素养等。人体治疗可用甲苯咪唑和噻苯唑。7、预防应采取以下措施:A、严格屠宰检验制度。B、扑灭养场及屠场内的鼠类。C、养猪必须有圈舍,改善卫生环境,不能散养,以免猪到处游走而吃入病原体。

D、用肉类加工厂废弃物和厨房泔水喂猪时,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E、禁止用生肉喂犬、猫、貂、狐、海狸鼠等内食动物。F、改善食肉方法,提倡熟食,勿吃各种半生半熟的肉类食品。此外,国内外正在研究抗旋毛虫病虫苗。

(二)猪蛔虫病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仔猪最易感染。1、病原体:是形如蚯蚓的粉红稍带黄色大型线虫,虫体呈长圆柱形。雄虫体长15—25cm,雌虫体长30—35cm。虫卵黄褐色,卵壳厚,有四层膜,最外层为波浪形的蛋白膜。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内含未分裂的卵胚。未受精卵呈长椭圆形,壳薄,多数无蛋白膜,或蛋白膜薄而不规则。2、发育史:猪蛔虫属直接发育型。雌虫受精后,产出大量虫卵,随猪的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5周发育为感染性卵。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卵内幼虫孵出,钻入肠壁血管,多数幼虫随血循通过静脉到达肝脏,经心、肺,钻破肺泡入细支气管、气管,随痰液进入口腔,咽下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虫体成熟,需2—2.5个月。成虫生命期为7—10个月。3、流行病学:雌虫繁殖力很强,一条雌虫一昼夜可产卵10万—20万个,产卵旺盛时期每昼夜可达100万—200万个。虫卵具四层卵膜,对外界环境不良因素抵抗力很强。常用浓度的消毒药不能杀死虫卵,只有60℃温度以上的热碱水或20%—30%热草木灰水才能杀死虫卵。蚯蚓可为本虫的贮藏宿主,在传播疾病上起重要作用。

4、病状:幼虫移行时,常引起蛔虫性肺炎,出现咳嗽等病状,成虫在小肠寄生时,轻度感染情况下,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消化障碍,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增重比健康猪低30%左右。严重感染的病猪表现经常性腹痛,下痢,迅速消瘦、贫血,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如不及时驱虫则预后不良。5、诊断:生前诊断可用粪便检查发现特征性虫卵而确诊。剖检时,小肠发现虫体;6、治疗:左咪唑8mg/kg,混在少量饲服,也可配成5%的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亦可皮肤涂擦。丙氧咪唑10mg/kg,一次混料喂饲,噻苯唑、丙硫咪唑、丙氧咪唑对移行期幼虫也有效。7、预防:A、预防性驱虫:每年春秋两季,对猪群进行2次驱虫,特别是对2—6个月的猪。B、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勤换垫草,土圈铲除一层表土,垫以新土,连同粪例进行生物热除虫。对饲槽、用具和圈舍应每月一次用热碱水或20%—30%热草木灰水进行消毒,杀灭虫卵。

C、改善饲养管理:注意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减少和防止虫卵污染,饲料中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D、严格检疫:对新引进的猪要先隔离饲养,进行粪便检查,对感染猪驱虫,然后再与本场猪同圈饲养。E、消灭贮藏宿主:方法说见后圆线虫病。(三)牛弓首蛔虫病弓首蛔虫寄生于牛小肠内引起的疾病。1、病原体:犊弓蛔虫:虫体粗大,淡黄色,外形与猪蛔虫相似,雄虫长11—26cm,雌虫长14—30cm。虫卵近圆形,壳厚,外层为蜂窝状结构的蛋白膜,内含一个卵细胞。

2、发育史:雌虫在牛小肠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约经2—3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当牛随饲料及饮水吃入感染性虫卵后,幼虫在小肠内破壳逸出,穿入肠壁,进入血管,经血循至肝、肺、肾等组织器官,并停留潜伏在组织中,待母牛怀孕到8.5个月左右时,幼虫开始活动,通过胎盘进入胎牛体内,随血循经肝、肺、气管、咽,转入胎牛小肠内发育。此外,胎牛吞食羊膜液中的细虫也可感染。等犊牛出生后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小肠内可活2—5个月,以后逐渐被排出。3、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龄内的犊牛。犊牛可通过哺乳含有幼虫的奶汁遭感染。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以气候温暖的南方为多。4、病状:被感染犊牛在出生2周后出现症状,表现精神不振,咳嗽,不愿走动,消化异常,排稀粪或血便或白痢,有特特殊的臭味,腹痛,逐渐消瘦。虫体寄生数量多时,可引起肠阻塞,甚至导致肠破裂而死亡。

5、诊断:根据生后不久的犊牛咳嗽、腹泻、血痢,白痢,腹痛和消瘦等症状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须经粪便查出虫卵。死后剖检发现虫体。6、治疗:左咪唑8mg/kg;敌百虫40—60mg/kg;药物水容后投服。丙硫咪唑5mg/kg,配成悬浮液灌服。7、预防:对患病犊牛及早确诊,最好在15—30日龄进行驱虫,不仅及时治愈病牛,还能减少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污染。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持犊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清卫生,用过的垫草及清除的粪便进行生物热杀虫。本病流行地区,母牛和犊牛应隔离饲养,以减少母牛的感染。

(五)禽蛔虫病鸡蛔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寄生于鸡,火鸡、鸭、鹅及其禽类也可感染。1、病原体:鸡蛔虫呈淡黄白色,雄虫长26—70mm,雌虫长65—110mm,虫卵呈椭圆形,卵壳厚而光滑,卵内有卵细胞。2、发育史:成虫寄生于鸡小肠,虫卵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条件下经8—15天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鸡吞食被感染性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幼虫在胃内破壳而出,侵入肠腔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到发育为成虫所需时间为35—50天。成虫生存期为9—14个月。3、流行病学:3—4个月以内的雏鸡易遭受侵害,病情严重,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散布病原。蚯蚓是鸡蛔虫的贮藏宿主。4、病状:雏鸡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行动迟缓,呆立不动,翅下垂,消瘦贫血,消化障碍,下痢例秘交替发生,有时粪便中混有血液。重者生长停滞,衰竭死亡。虫体寄生数量多时常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成年鸡感染症状常不明显,主要表现日渐消瘦,产蛋量减少。5、诊断:根据症状,剖检结合粪便检查发现虫卵确诊。成虫寄生期可发现蛔虫。6、治疗:左咪唑30mg/kg;丙硫咪唑10—20mg/kg,混于饲料中喂服。7、预防:雏鸡与成鸡分群饲养,提倡笼养,防止雏鸡感染。保持禽舍和运动场卫生,逐日清除粪便,集中生物热杀虫处理,饲槽及饮水器应定期清洗和消毒。育雏期只保持全价饲料喂。本病通常发地区的鸡场,每年应定期驱虫2—3次。发现病鸡和带虫鸡应及时驱虫治疗。第四节

患棘头虫病巨吻棘头虫病巨吻棘头虫寄生于宿主小肠引起的疾病。主要寄生于猪,其次是野猪、犬和猫,偶见于人。1、病原体:蛭状居吻棘头虫,虫体较大,淡红色,前部较粗,后部较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纹,前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吻突,吻突上有5—6列强大向后弯曲的小钩。2、发育史: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金龟子或其他甲虫的幼虫——蛴螬吞食后,棘头蚴逸出,穿过肠壁进入甲虫体腔中发育为棘头体,然后逐渐发育为具有感染性的棘头囊。猪吞食甲虫后,棘头囊进入猪小肠后,幼虫破囊而出,吻突固定在肠壁上,经2.5—4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生命期为10—24个月。3、流行病学:(1)繁殖力:一条雌虫每昼夜可产卵25万—68万个,产卵斯长达10个月之久。(2)虫卵抵抗力:虫卵在45℃时,可长时间不受影响。温度在37—39℃时,虫卵于368天死亡。(3)地理分布:呈地方性流行,北方省区多于秋季感染,南方则可延续到第二年春天。(5)年龄特点:以1—2岁猪最为严重。5、症状:不明显,有时只表现消瘦和发育迟缓。严重感染时,病猪食欲减退,下痢,粪便带血,肠穿孔后体温升高,呼吸浅表,剧烈腹痛,后期继发腹膜炎,腹壁紧张,呻吟,肌肉震颤,迅速死亡。6、防治:治疗尚我特效药物,可试用丙硫咪唑、左咪唑。第五节蜘蛛病

一、蜘蛛虫通性(一)一般形态虫体圆形或椭圆形;头、胸、腹区分。(二)发育史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由卵孵出幼虫,幼虫具三对足,经过吸血蜕皮变为若虫,若虫吸血蜕皮发衣为成虫。若虫期和成虫期在形态上很相似,仅有体形小和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等区别。二、蜘蛛病(一)疥螨病:疥螨病,疥螨寄生于家畜皮肤内所引起的皮肤病。各种家畜和人都有各自特异性病原,偶而可交叉感染。1、病原体:虫体呈龟形或圆形,微黄色,背面有细横纹,虫体大小0.2—0.5mm。2、发育史:疥螨的一生都在家畜体上渡过,并能世代相继地生活在同一宿主身上。雌虫在皮肤内穿凿虫道,并在此中产卵,一生能产卵40—50个。卵经3—7天孵化为幼虫,经3—4天幼虫蜕化为若虫阶段,若虫再经3—4天蜕化为成虫。全部发育过程需要2—3周。雄只交配后死亡。雌虫产卵后经21—35天死亡。3个月内能繁殖6个以上的世代。3、流行病学:(1)感染来源与感染途径:通过这些动物与健康动物直接接触发生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墙壁、垫草、饲槽、用具以及饲养员的衣服和手发生感染。(2)疥螨对宿主的特异性:各种动物都可患疥螨病,但引起各种动物发病疥螨是不同的。(3)螨的繁殖力与抵抗力:疥螨雌虫一生产卵40—50个,2—3周就可完成1个世代。螨在动物体表生活时,遇到不利条件可转入休眠状态,休眠期长达5—6个月。(4)诱因:畜舍阴暗潮湿,畜离密度过大,皮肤卫生状况不良等因素,容易发病。4、病状:使皮肤发生剧烈的痒觉和炎症。皮肤出现小丘疹和水泡,黄色痂皮。病情的继续发展,患部脱毛,皮肤变厚,失去弹性,形成皱褶和龟裂,脱毛处不利于螨的生长发育,逐渐向四周健康部位扩散,使病变部位不断扩大,甚至蔓延全身。由于皮肤发炎,病畜烦躁不安,影响采食、休息和消化机能。病畜渐消瘦,甚至衰竭死亡。潜伏期约2—4周,病程可持续2—4个月。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和皮肤刮下物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要注意与秃毛癣、温疹、过敏性皮炎和虱及毛虱鉴别诊断。6、治疗:伊维菌素:牛羊颈部皮下注射0.2mg/kg,猪注射0.3mg/kg。敌百虫0.2~0.5%药浴,1—3%喷洒。(二)硬蜱病1、病原:硬蜱,形态椭圆形,背腹较平,分假头和体部。2、发育史:雌蜱在地面阴暗处产卵,产卵达1000—15000个,产卵后死亡。虫卵圆形,黄褐色,胶着成团。经一定时间卵内孵出三对足的幼虫,幼虫侵袭宿主吸血2—7天,经数目至数月余蜕皮变为四对足苦虫,若虫再吸血1周,经数日至数月蜕皮变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吸血,交配。3、危害:硬蜱的直接危害是吸血,使叮咬处皮肤发炎,严重时形成溃疡。4、防制:向动物体表喷酒2%敌百虫;皮下注射0.2mg/kg伊维菌素,每隔14天注射一次。第六节鞭毛虫病一、伊氏锥虫病伊氏锥虫寄生于动物的血液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马属动物、牛和骆驼,其他哺乳动物,如猪、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和啮齿类动物亦可感染。1、病原体:伊氏锥虫,呈弯曲的柳叶状,前尖后钝圆,大小为18—30um×2—2.5um。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泡状核,后端有点状动基体和毛基体,由毛基体生出一根鞭毛,沿虫体边缘的波动膜向前延伸,并游离出体外。2、发育史:伊氏锥虫的发育史简单,只需一个宿主。虫体寄生于宿主的血浆和淋巴液内,以体表渗透吸收营养,并以纵二分裂方式进行大量繁殖。3、流行病学:(1)感染来源:本病的感染来源为所有的病畜和各种带虫动物。(2)感染途径:①主要是由吸血昆虫在吸血时,将病畜体内的虫体传递给健康家畜。②用污染虫体的注射器或手术器械诊疗健畜时,也可造成感染。(3)发病季节:本病发生与吸血昆虫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发病季节多在5—10月,7—9月为高峰期。4、病状:牛感染后多呈慢性经过,少数为急性发作。病牛体温升高40—41.6C,呈不规则间歇热型。可视粘膜先潮红,后苍白黄染,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多数病牛耐过急性期转为慢性。慢性病牛表现为精神萎顿,行走无力,日见消瘦,四肢下部、胸前、腹下浮肿,皮肤龟裂,甚至溃烂,流出少量淡黄色粘液,结痂、脱毛,严重时,耳尖、尾端、角及蹄匣坏死脱落。晚期后肢麻痹,卧地不起,衰竭死亡。母牛感染时,常见流产、死胎或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因胎盘感染时,常见流产,死胎或泌乳量减少,甚至停乳。因胎盘感染的犊牛可于出生后2—3周内发病死亡。马感染后多呈急性经过,体温升高40℃以上,初期结膜发炎,潮红、肿胀,后期苍白、黄染、出血。反复数次发热后,病状加重,高度贫血,精神沉郁,食欲减速退,逐渐消瘦,体表水肿,晚期后躯麻痹,倒地死亡。5、部检:见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浆膜有小出血点。急性病例的脾肿大显著,髓质烂泥状。慢性病例脾较硬、色淡、包膜下有出血点;肝肿大、郁血,切面呈豆蔻样。骆驼和牛的第三、四胃及小肠粘膜有出血灶。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剖检变化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确诊。血液寄生虫学检查可采耳尖静脉血作血液压滴标本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发现虫体确诊。也可用动物接种、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诊断。7、治疗:本病应早期治疗,并配合对症疗法和加强护理。伊氏锥虫有不同的地理株,各虫株对各种抗锥虫药的敏感性不同,应注意选药。萘磺苯酰脲(拜耳205):牛每头3-5克,一周后再用药一次。甲基硫酸喹嘧啶(安锥赛):马5mg/kg、牛3—5mg/kg、骆驼2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10%溶液一次皮下注射,必要时2周扣再用药一次。贝尼尔(血虫净):马3.5—4mg/kg、牛3.5—3.8mg/kg,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溶液作深部肌肉注射。必要时隔5—12天再用药一次。8、预防:疫区应每年在春季虻类出现之前和冬季对易感动物进行检查,发现阳性家畜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家畜可在发病季节内进行药物预防。加强对调动家畜的检疫,调进的家畜须隔离观察20天,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病畜尸体应深埋或烧毁。手术器械和注射器要严格消毒。二、马媾疫马媾疫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马媾疫锥虫寄生于马属动物的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1、病原体:马媾疫锥虫在形态上与伊氏锥虫基本相同,但马媾疫锥虫只感染马属动物,病原体在病马与健康马交配时,通地家务事殖器官粘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健康马。也可在人工授精时,因所用器械消毒不严或利用了含媾疫锥虫的精液而造成感染。2、发育史:马媾疫锥虫在马的生殖器官粘膜组织内,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3、病状: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个月,病初体温常呈中度升高,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典型的症状可分为三期:第一期:即水肿期。公马阴茎肿胀,逐渐蔓延到包皮、阴囊、腹下及后肢内侧等部位,在水肿部位上的粘膜或皮肤上发生如豌豆大小的黄红色结节和溃疡。这种结节和溃疡可以自愈,愈后留下无色素的白斑。尿道粘膜潮红、肿胀,常排黄色粘液。母马生殖器官也发生相同的病状。病马性欲亢进,发情不正常。此期症状约持续一个月。第二期:即发肤病变期。病马在身体各部,特别是胸腹、臀部的皮肤陆续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扁平肿块,直径约4—20cm,内含浆液,时现时隐的“丘疹”。此为马媾疫所特有的症状之一。第三期:即麻痹期。随着全身症状的逐渐恶化,病马某些运动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现象。常见的是颜面神经麻痹,表现为嘴唇歪斜,耳及眼睑下垂。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呈现后躯部位肌肉萎缩,共济失调,体质衰弱,迅速消瘦,以至卧地不起,极度衰竭而死。但土种马的症状往往不十分明显。4、诊断:根据病状,血清学和动物接种试确诊。血清学检查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或间接血凝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5、防治:同伊氏锥虫病。可用呋喃西林1.4g,配成0.14%溶液,呋喃西林用量不应少于1g和大于1.8g。也可用贝尼尔,每公斤体重3.5mg,配成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一次,连用3天。三、牛毛滴虫病牛毛滴虫病是由毛滴虫科三毛滴虫属的原虫寄生于的生殖器官引起的疾病。1、病原体:病原为胎三毛滴虫体,呈纺锤形、长卵圆形或梨形,有3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波动膜明显。体内有一纵轴,与波动膜相对的一侧有半月状的胞口。在不良环境下,虫体失去鞭毛和波动膜,多呈圆形且不活动。2、发育史:胎三毛滴虫寄生于母牛的阴道、子宫和公牛的阴茎、包皮的粘膜表面及输精管内。通过胞口摄取粘膜、红细胞,微生物等食物或以体表渗透方式吸收营养,以纵二分裂繁殖。3、流行病学:病牛是主要的感染来源,尤其是病公牛往往无临床症状,可带虫达三年之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交配时,生殖器官的直接接触而感染;在人工授精时,使用了带虫精液或沾染虫体的输精工具也能造成感染。胎三毛滴虫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干燥和一般消毒药均能杀死虫体。4、病状:每牛感染后1—2天,阴道发生红肿,1—2周后,见有灰白色絮状物流出,同时在阴道粘膜上出现小疹样的毛滴虫性结节,若发生化脓性炎症则见体温升高,泌乳量显著下降。孕牛见死胎,流产后发情期延长,并有不妊娠等后遗症。公牛感染后12天,包皮肿胀,分泌出大量脓性物,阴茎粘膜上发生红色小结节,不愿交配,但虫体侵入输精管、前列腺等时症状消失。5、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寄生虫学检查确诊。6、防治:治疗时常用1%钾皂液、0.1%雷佛诺尔或其他消毒液冲洗泌尿生殖道,然后用甲硝哒唑(灭滴灵)10mg/kg,配成5%溶液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为一疗程。第七节巴贝斯虫病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的原虫寄生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引起的疾病。在马、牛、羊、猪、犬等动物体内发现,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不同种具有不同的宿主动物,其中某些种亦可感染人。一、病原体:各种巴贝斯虫在红细胞中的形态均呈多样性,有梨子形、圆形、卵圆、环形、阿米巴形等形态,其中以梨子形虫体的大小、在红细胞内的排列方式和位置等形态学特征具种类鉴定意义。我国主要有5种巴贝期虫。1、双芽巴贝斯虫;2、牛巴贝斯虫;3、努巴贝斯虫;4、马巴贝斯虫;5、陶氏巴贝斯虫。二、发育史:巴贝斯虫的发育需要哺乳动物和蜱2个宿主。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内以二分裂或外出芽生殖,由一个母细胞生成2个或4个子细胞。红细胞破裂后,释放出来的虫体又侵入新的红细胞重复上述繁殖。当带虫蜱在哺乳动物体上吸血时,感染性虫体则随蜱的唾液注入哺乳动物体内,虫体侵入红细胞重复上述发育。三、发病机理:虫体在宿主的红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了大量的红细胞,引起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一)牛巴贝斯虫病本病主要是由双芽巴贝期虫和牛巴贝斯虫寄生于牛而引起的疾病。1、流行病学: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病牛、带虫牛和带虫蜱均为感染来源。易感性和年龄特点:各种牛均可感染但良种牛和外来牛易感性高,病情重。在一般情况下,双芽巴贝斯虫病以2岁以下的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死亡很少,而成年牛病率低,但症状重,死亡率高,尤其是老年或使役过重的牛。季节动态:本病与蜱的活动有密切关生活费。3、病状:潜伏期为10—25天,病牛体温升高40—42℃,稽留热,心悸亢进、脉速、心律不齐,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消失,排粪减少,常有例秘现象。病情恶化时,病牛显著消瘦、粘膜发绀、黄染;胃肠蠕动减缓,甚至停滞,排出恶臭的褐色粪便,常见发病后2—3天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为10天左右,有的发病后2—3天死亡。4、剖检:可见尺体消瘦、尸僵明显;可视粘膜贫血、黄疸;皮下组织充血、黄染、水肿;脾肿大2—3倍,肝肿大呈棕黄色,被膜有时见少量出血点,胃肠粘膜水肿,有出血斑;尿液为红色,心肌软化,内外膜有小点出血。5、治疗:贝尼尔,牛3.5—3.8mg/kg,配成5%—7%水容液肌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3天。水牛对该药敏感,一般只用药一次,不连续使用。硫酸喹啉脲(阿卡普林):0.6—1mg/kg,配成5%水溶液皮下注射。个别牛有副作用,一般在4小时内消失,必要时可用阿托品解救。黄色素:3—4mg/kg(极量为2g),配成0.5%—1%生理盐水溶液静脉注射。台盼蓝(锥蓝素):5mg/kg,配成1%生理盐水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隔1—2天重复用药1—2次。预防: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1、搞好灭蜱工作,实行科学轮牧。2、加强检疫。3、药物预防。第八节孢子虫病一、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属的原虫寄生于动物和人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知中间宿主有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和5种爬行类动物,也可感染人。终末宿主为猫。1、病原体:弓形虫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五个虫型。滋养体和包囊两型出现在中间宿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这里仅介绍与诊断有密切关系的三种虫型。(1)滋养体(速殖子):呈新月形,一端较尖,另一端钝圆。胞核位于中央稍偏钝端。多见于急性病例的肝、脾、肺和淋巴结等有核细胞内或腹水中。(2)包囊:呈球形,囊壁厚,含有数十个形似滋养体的包囊子。多见于慢性或耐过急性期的病例的脑、眼和肌肉组织中。(3)卵囊:圆形或近圆形,囊壁光滑,无膜孔和极粒,内含圆形合子。孢子化卵囊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4个子孢子。见于终末宿主的肠细胞内或其粪便中。2、发育史:终末宿主吞食孢子化的卵囊或滋养体和包囊后,游离的滋养体或子孢子一部分侵入肠上皮细胞内,先经数代裂生殖之后,转为配子生殖,最后形卵囊。卵囊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经2—4天,发育为孢子化卵囊。中间宿主可因吞食孢子化卵囊、滋养体或包囊而感染。3、流行病学:(1)感染来源和:病畜和带虫动物(包括终末宿主)均为感染来源。①猫多因吃了感染弓形虫的鼠和其他病畜的肉而感染;②草食动物主要是吃了被卵囊污染的牧草而感染;③其他家畜和人可因吃入含弓形虫的乳、肉和脏器,以及被卵囊污染的食物、饲料和饮子而感染。(2)感染途径: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眼感染。有些动物和人还可经胎盘感染。(3)易感性和季节动态:各种动物均可感染,一般以幼龄动物易感性最高,其次为免疫机能低下或体况不良的动物。在我国多见于3—5月龄的猪呈急性发作。流行季节不明显,但以春、秋季节多发。4、病状:本病主要引起神经、呼吸及消化系统的症候群,此外还有流行和死胎。猪:以仔猪症状明显,多呈急性发作,病初高热稽留40—42。C持续7—10天,精神沉郁,结膜高度发绀,皮肤出现紫红斑块,鼻镜干燥,流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必鼻液,呼吸困难、咳嗽,全身发抖,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硬,粪表面覆盖有粘液,有的病猪后期下痢,排水样或粘液性或脓性恶臭粪便。后期衰竭,卧地不起,重者于发病一周左右死亡。隐性感染的母猪,怀孕后发生早产或产出发育不全的仔猪或死胎。5、剖检:见病猪的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灰黄色坏死灶和出血点;肺间质水肿,切面流出大量带泡沫液体;肝混浊肿胀,有小出血点及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胸腔和腹腔积水。6、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病状和寄生虫学检查确诊。寄生虫学检查:急性病例常用肺、淋巴结和腹水作涂片染色,镜检。慢性病例可取脑组织作组织混悬液检查,发现虫体确诊。7、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氯苯胍有一定疗效。磺胺药物可按常规剂量和用法应用。氯苯胍:羊12—18mg/kg,猪12—24mg/kg内服,连用7天。8、预防:本病的防制措施主要应防止猫粪污染饲草、饮水和饲料;消灭鼠类,防止野生动物闯入牧场;加强检疫,禁止用未煮熟的肉喂猫和畜禽,防止畜禽与猫、鼠接触。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提高畜禽的抗病力。二、球虫病球虫病是由寄生于各种畜禽而引起的一类疾病。球虫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和寄生部位的选择性。各种畜禽的球虫不发生交叉感染,除截形艾美尔球虫寄生于鹅的肾上皮细胞外。1、病原体:球虫卵囊呈椭圆形、圆形或卵圆形,囊壁二层,有些种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