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从公司组织法到公司行为法
从公司权力的演变看公司法规制重心的转变张瑞萍
摘要:最初的公司法是一套组织法而不是行为法,因为公司法的基本作用在于确立公司的主体地位,但当公司被拟制为法律上的人的时候,就已经预示着公司的行为规范的设立只是迟早的事情,当公司的行为损害到社会公众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对公司行为的约束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公司立法从组织法到行为法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公司权力的行使不断地受到限制的过程。公司权力的行使不仅取决于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还取决于其他各种约束公司行为的法律规定。
关键词:公司组织法/公司行为法/公司人格
我国公司法的修改是法学界、企业界的一件大事。但是,不能期望修改后公司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从历史角度考察,公司法己逐渐从对公司人格的确认转向对公司行为的调整,而对公司行为的调整就不仅仅是一个“狭义公司法”所能完成的,需要广义上的公司法来共同完成。因此,及时完善公司法相关立法与公司法本身的修改同样重要。
一、早期的公司立法是公司人格立法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应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早期的股份公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政府特许的方式产生并维持其存在。1837年英国通过了《特许公司法》,授予英王室特许设立公司的权力,向公司颁发类似于专利证书的特许状。特许状的取得使特许公司获得了在某一行业经营的特权。“因为初期的股份公司主要是作为商业资本‘垄断’的巨大企业而产生的。就是说,从政府的立场来看,它可以期望获得莫大的收入作为赋予这种‘垄断’特权的代价——无论是贷款还是捐款,对企业来说,获得这种‘垄断’是当务之急,二者可以说具有互相帮助的关系。可以认为,‘特许制’就是这样产生的。”无论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还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都是依据政府的“特许状”而设立起来的,当时其他的股份公司也通常是依据这种“特许状”来设立的。以特许的方式而不是许可或其他简便的方式设立公司,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8世纪后期,与工业革命相适应,产生了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经济学说。这种学说主张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到最小的限度。具体到公司设立方面,为满足新兴的资产阶级扩大对外贸易的愿望,以便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并且为其产品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了在重商主义理论下建立的公司特许制度和垄断制度,以许可制或核准制取代了特许制。公司许可制或核准制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公司注册制度。公司注册制度实际上是对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从事公平竞争的法律上的认可,表明政府授予公司以特权的时代基本结束。
许可制或核准制时期的公司立法主要关注公司人格的确立,立法者像对待自然人那样,一般地赋予公司人格上的权力和财产上的权力,因此,早期的公司立法属于公司人格立法,即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公司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提供条件。从公司权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身份立法表现为对公司的一般授权。早期的公司立法对公司权力几乎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同早期的立法对个人权利不加限制一样。
虽然罗马法即已开始承认社团的某种法律人格,但一般性地赋予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组织以完全的法律人格;仍然是法律史中的一件大事。德国民法典关于法人的权利能力的创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法学价值,美国历史上对公司人格的确认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美国宪法中没有关于公司的规定,美国宪法修正案关于人权的规定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被认为只适用于个人,即自然人。1886年,在审理Santa
Clara
Countv诉soiitheJTn
pILcifiORaiIIY)ad一案中,美国最高法院才明确宣布,公司就是一个人井被授予宪法所提供给任何人的法律权利和保护。审理此案的法官宣称,被告公司是美国宪法修正案条款目的范围内的人,该条款禁止一个州否认在它的管辖权范围内任何人同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在信奉个人权利的美国人眼里,承认公司的人格是会有一定的障碍的,因为公司属于股东,如果公司也是一个人,那么,它就是一个由他人所拥有的一个人。但不管怎样,通过判例的积累,公司的法律人格逐渐被确定。尽管公司的股东最终控制着公司,但公司的确像活着的人一样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着各种活动,从原材料的购买到产品的销售,从职员的雇佣到税款的交纳,从为政党提供捐赠到就社会现象发表批评意见,以至有人认为公司已经享有了比创造它的人和政府更多的权力。
早期的公司立法只是一般地赋予公司权力而对这种权力不加明确限定,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公司这种社会团体会在日后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没有意识到公司权力的行使会构成对他人权利的伤害,而且,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是有限国家的思想,反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如果说当时对公司权力存在某种限制的话,那么,这种限制主要表现为对公司的经营范围的限制,也就是说,公司只能在被许可的范围内活动,否则,其行为无效,人们将这种限制称为“越权原则”。由于“越权原则”后来表现出的日益明显的消极作用,人们不得不在实践中对其进行修正,直至后来在事实上被抛弃。这时的公司章程虽然仍可对公司的目的加以限定,但公司章程中的“一般性目的”条款足以使公司权力无范围限制。
由于早期的公司立法以确立公司的法律人格为目标,所以,公司法的内容以公司如何设立和公司如何构造为主体,这种立法模式一直影响到现今的公司法。各国的以“公司法”为标题的立法,均在规定公司的组织形式。内部结构以及公司的设立程序;而严格说来,这些“公司法”并不是公司法的全部,而只能称作公司组织法或公司设立法。
二、公司立法从关注公司人格的确立到关注公司行为的约束
早期的公司立法仅赋予公司法律人格而不规定公司的权力界限,自然会导致公司权力的不断扩张。从19世纪末开始,有关公司的立法逐渐从关注公司人格的确立转向关注公司行为的约束,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称作公司法从组织法向行为法的转变。
在自由经济理论指导下,公司快速成长、壮大,它们很快聚集起巨大的财富。公司权力的无限制导致了公司权力的滥用,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一些公司以牺牲他人或他国的社会利益为代价,开始滥用其权力,它们欺骗、伤害消费者;不考虑社会的长期发展,无限度地攫取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它们利用经济上的力量操纵政府,损害大众的利益,公司力量迅速增长,对社会施加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影响,要使公司制度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必须要阻止公司权力滥用。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提供了经济学理论上的依据。凯恩斯倡导政府管制经济,以避免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给社会带来的种种负面影晌:于是,一方面是法律容许公司自由设立,并且一般地赋予公司权力而不加限制;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通过限制公司的行为的方式,来阻止公司权力的滥用。
政府对公司行为的限制是从公司的市场竞争行为开始的。美国国会1890年通过的谢尔曼法是一个标志性立法,谢尔曼法的制定表明,古典自由经济理论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市场规律的自发调节已经无法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政府必须介人社会经济生活,矫治市场失灵所带来的各种弊端。谢尔曼法的制定也表明,公司权力的滥用开始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私权神圣的原则已经受到限制,私法公法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反垄断法的制定是国家实质性地对公司权力的行使施加限制的第一次努力。尽管反垄断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在于控制公司的规模,或者控制行业的集中程度,但实际上,反垄断法是以公司的垄断行为和其他限制竞争行为作为控制目标的。美国的反垄断法是这样,其他国家的反垄断法也是这样。从19世纪末期开始直到现在,在西方一些国家,反垄断法始终是对公司行为予以规制的主要方式。
如果说19世纪末出现的垄断行为和其他限制竞争行为,迫使政府不得不对公司权力的行使第一次大规模地施加限制,20世纪30年代公司在金融领域,特别是证券领域中的滥用权力,导致了政府对公司权力行使的又一次大规模地限制。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使政府意识到对公司的金融活动施加监管的重要性。各国政府随后所制定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为公司权力的行使设立了又一套系统的行为规范。
进入20世纪之后,公司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益强大的公司使消费者在需要产品或服务的时候,逐渐丧失了选择的机会;科学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产品和服务使消费者对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所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后果很难知晓;少数公司的假冒伪劣产品更加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开始要求政府对公司的各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进行干预。
工业活动在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在这一过程中,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2O世纪中期开始的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推动各国政府制定了以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宗旨的法律。公司己不能像以前那样不顾环境和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来谋取利润。
综上,以19世纪末美国反垄断法的出台为标志,出现了不断地对公司行为(或者说是对公司权力的行使加以限制的法律。公司的行为受到了证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环境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许多法律规范的约束。这些法律关注的焦点显然已经不是公司的地位和人格,而是社会公众利益或者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问题。法律关注角度的变化恰好表明公司行为约束的必要性,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公司法也因此从主要是公司组织法发展成为主要是公司行为法。公司法出现的这种变化并不是什么特殊现象。依照一般的法学原理,法律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作为其调整对象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又是通过确立主体的地位和限定主体的行为范围来实现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确定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因而,法律必须首先确定法律主体的地位。由于关于主体地位的法律规范相对简单,而法律对主体行为的约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法律通常被理解为是一套行为规范。
就公司而言,在公司最初出现时以及在公司从政府特许的产物变为可按照一般的标准申请设立时,公司地位的规定和公司设立程序的规定显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当公司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时,对公司行为的约束自然又缺乏必要性和可参照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难理解,最初的公司法为什么是一套组织法而不是行为法,但是,当人们将公司拟制为法律上的人的时候,就已经预示着公司的行为规范的设立只是迟早的事情,因为,从法的发展规律上看,人们不会只确立某类主体的地位而不关心其行为的规范。
公司立法从组织法到行为法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公司权力的行使不断地受到限制的过程。出现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以及受其影响的社会的发展已经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还需要强调社会的权利或群体的权利。而任何权利的享有都可能带来义务的履行问题。义务是法律根据权利实现的需要而设定的。一个人的法律义务不外乎是另一个人的合法请求的标的。“对于法律上的义务人来说,始终强制地存在着一个权利人。……只有在法律领域中,人们才能谈论‘义务和责任’。在
法律领域中,一个人的义务总是以他人的权利为缘由。”权利与义务的这种关联关系表明了权利自身的局限性。义务的存在构成对权利的限制。
在当代社会,权力的限制已经不被限制在个人范围之内,而是扩展到公司等社会组织,权力限制对以公司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来说更加重要。公司权力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行使上早已远远超出个人权利所能达到的程度。权力越大,滥用权力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其损害程度也就可能越重。为保证其他实体的正当权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协调发展,对公司权力给予必要的限制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对公司权力行使的限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实际的公司权力不完全取决于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还取决于各种约束公司行为的法律规定。更多的规范公司的法律是那些冠以其他名称的单行法律、法规,如消费者权益法、产品责任法和散见于更多的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有关条款。大量的法律和行政规则的颁布和实施,对各种市场主体特别是垄断性公司的行为进行规制的事实表明,公司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约束。
三、公司权力的行使不仅受制于公司法的规定,还受制于其他各种约束公司行为的法律规定
被称作公司法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是公司组织法。而如同本文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广义的公司法既应包括公司组织法,也应包括公司行为法。从研究公司权力的角度看,公司组织法是对公司权力的设定,而公司行为法则是对公司权力行使的约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公司立法一直不够发达,这种现象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政治体制的特殊性相一致的。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约束公司行为的立法主要是在20世纪中期之后发展起来的,而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因此,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公司,也不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法。企业的权力完全由政府确定,不会产生公司权力范围的疑惑,也不会产生公司权力滥用的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特别是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公司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问题,我国的公司立法应运而生。公司组织法的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公司组织法的订立和完善过程中,不可能不对公司的行为加以规范。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我国又在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等方面为公司设立了多方面的行为规范。通过上述组织法和行为法的制定,我国已为公司权力设立出大致的框架。据此,我们可以明确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公司具有什么样的权力,这种权力可在什么范围内行使,以及权力的滥用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符合一般的公司立法规律。目前,我国的公司立法既包括了公司组织上法。也包括了公司行为立法,两类立法都已初具规模。
公司法的修改一般是指狭义上的公司法的完善问题。因而,主要是对公司组织方面的规则的完善,从公司权力的角度上说,主要是对公司权力的范围做出规定,尽管也可能涉及到公司权力行使方面的问题,但较为有限。对公司行为方面的法律规制还需要其他相关法律规则的完善。
(一)公司组织法的完善
由于公司权力首先是通过公司组织法加以设定的,所以,我国公司权力立法的完善首先应从公司组织法的完善人手。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逐步取消对公司身份的限制和完善公司代表制度。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司的身份还经常施加限制,这种限制又主要表现为对公司的经营范围的限制。放开对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严格的经营范围的限定不利于公司面对市场进行灵活的经营调整,所以,除涉及到国防军工等特别产业领域外,国家不必对公司的经营范围进行过严的限制,并且对公司的经营范围的管理应该从核准制转为备案制。
公司代表制度属于公司组织法范围内的问题,也与公司权力密切相关。合理的代表制度可保证公司权力的正当行使;而不合理的代表制度则可能为公司权力的滥用创造方便条件。我国现有的公司代表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何纠正这些弊端,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笔者赞成一些学者提出的建立复合法人代表制的意见。公司法上还可以保留法定代表人制度,但同时,应赋予公司通过章程授权公司代表的权力,即实行“授权代表制度”。法定代表制度与授权代表制度体现了不同的法律理念,前者是法律作为强行性规则在代表制度上的体现,对于保证公司代表人的稳定,强化代表人的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后者体现了法律的任意性规则,公司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公司代表人以及如何授予等,赋予公司在代表问题上的自治权。如果只规定法定代表人制度,没有授权代表制度,容易形成董事长个人极权,对执行董事制度的完善也是一个障碍。
董事长仍然可以是法定代表人。但授予董事长多大的权力则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公司法关于法定代表人权限的规定属于列举式。根据我国公司目前的情形,董事长权限的规定总体上是合适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20条关于董事长享有董事会部分职权的规定是否应予修改还值得考虑。因为我国法律没有明确可授予董事长的“董事会的部分职权”是什么?包括哪些?从维护股东及公司利益出发,防止个人决断给公司带来重大损失,应参照日本法律的规定,明确规定对一些涉及公司重大利益的事项不得授子董事长个人处理。
董事会作为公司日常事务的决策与执行机构,有权力自由决定公司事务的执行人和代表人。由哪些人代表公司执行业务,可以通过董事会议做出决定。董事会内部的意思形成,可由章程做出明确的规定,如章程无相应规定,可适用与权力机关相同的议事规则,由董事会集体通过内部表决的方式决定。
在讨论公司代表人问题时,不能不对公司经理人的地位问题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尽管经理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在我国公司法上,并没有赋予经理对外代表公司的权力。经理作为董事会的受聘人员,其权力应该来自于董事会,通过委托合同加以确认的。但对于经理的对外代表权问题是否也一定要通过合同的方式加以规定,对此学者的观点不是很清晰。有学者认为应该通过公司章程规定,但也有学者提出经理的对外代表权可通过法律授予。比较其他国家的规定,笔者认为,通过公司章程或合同等方式确定经理对外代表权的做法更为可取。
(二)公司行为法的完善
为了对公司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地监控,必须完善我国的公司行为立法。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上述领域中的立法己为公司设立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但我目的公司行为立法还远非完善。在公司行为立法方面,首先必须完善我国的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其他限制竞争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反垄断法的规制。反垄断法对上述行为的规制将有助于我国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形成与运转,保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其次,我们还应该考虑是否需要为公司集中设立一套行为守则。从有关公司的法律的发展过程看,是先有公司组织法,后有公司行为法,而且公司行为法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之中的。那么,是否需要将各种约束公司行为的法律规范整理出来形成一套单独的公司行为法呢?似乎没有这种必要,而且如此操作的话,事实上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将公司行为的最基本的规则从不同的法律中整理出来形成一套单独的守则则应该是可行的。国外就此所进行的尝试可为我们提供某种借鉴,从1975年开始,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所发起建立的跨国公司委员会即开始研究制定“跨国公司行为守则”。1982年,“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被提交各国审查。虽然该草案至今尚未通过,但对于跨国公司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的规则,各国己达成共识,这些规则包括尊重国家主权,尊从所在国的经济和发展目标,不干涉东道国内部的政治事务,不干涉政府间关系,不行贿,给子公司足够的自主权,不从事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带来严重困难的金融活动,遵守有关限制性商业行为的法律以及公开有关的资料等。‘跨国公司行为守则”的起草过程表明,为公司设立一套专门的行为规范,或者说是将现存的与公司行为相关法律规范集中表述出来是有价直的,而且是可行的。如果说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的努力尚未取得理想的成果的话,那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所制定的‘关于跨围公司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则可以说是一个初步的成果。当然,“指南”也不是一套法律规范,它只是为各国的有关立法提供一个范本,而且“指南’所涉及的公司行为领域也有限,但它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如果可以尝试对公司的行为规范集中加以表述的话,可以在公司法增加一章或一节,专门列出公司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公司权力的行使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不得限制市场竞争、不得危害环境、不得损害消费者利益等等。通过对公司行为规范的集中表述,可以使公司(公司的投资者和管理者)直接和完整地了解自己在行使公司权力时所必须遵行的义务,同时,也可使公司组织法和公司行为法联结起来,并为其中的公司行为立法设立基本的框架,保证公司行为立法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四、公司行为的非法律约束方式
公司法对公司的影响是存在局限性的。在确立基本的公司法律规则用以规范公司行为的同时。我们还要重视道德对公司行为的约束作用,因为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始终是法律规则最重要的补充。公司法律的制定者与其他法律规范的制定者一样,只能将那些最为重要的社会规则上升为法律规则,而法律规则作用范围之外的领域主要依靠道德规范的调整。例如,公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注塑机设备转让及市场占有率提升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度材料安全评价及风险评估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项目土地租赁经营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生态环保型安置房建设一体化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海鲜采购合同
- 2025年度外墙艺术装饰工程承揽合同4篇
- 2024维修公司环保设备维修人员劳动合同范本3篇
- 2024跨国物流仓储服务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度物流企业绿色包装材料采购合同4篇
- 2025年度临时设施搭建与场地租赁合同3篇
- 2024版塑料购销合同范本买卖
- 【高一上】【期末话收获 家校话未来】期末家长会
- JJF 2184-2025电子计价秤型式评价大纲(试行)
- GB/T 44890-2024行政许可工作规范
- 有毒有害气体岗位操作规程(3篇)
- 儿童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免疫调节剂合理使用专家共识2024(全文)
- 2025届山东省德州市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华润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案例研究》
- 2024-2025高考英语全国卷分类汇编之完型填空(含答案及解析)
- 二年级下册加减混合竖式练习360题附答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方程五种类型5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