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建驳论策略提升思维品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的实践与思考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人文主题是“逻辑思维”,属于“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尝试写驳论文: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表达合理诉求、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的一篇,针对其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驳论文,一般针对他人认知上的空白或偏误,在对他人观点进行反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作驳论文,可以使我们对原有的结论不断修正,让自己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更严密的表达。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写作驳论文,既贴近当代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这个单元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即“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三个活动对应逻辑的三个功能——辨谬、推理、论证。写作驳论文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迁移和应用,单元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育,也有益于用逻辑的方法改善语文学习。在这次写作实践中,我们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一、确定辩驳角度,建立反驳策略写作任务要求同学“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写驳论文,一般的评论文章和驳论文从文体上来讲,都属于议论文这个范畴。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写驳论文,不妨从三要素出发确定辩驳的角度,并建立反驳的策略。1.论点表述角度(1)明确辨析评论文章当中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否准确,是否存在概念含混、含义前后不一致或者偷换概念的问题,对此应作出质疑否定和分析辨别。例如有的同学把“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这句话中的“事实”理解为“实践”,并进一步把论述滑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针对这一谬误可以对“事实”和“实践”两个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辨析。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形。而实践的两个重要意项是1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2实际去做;履行。两个词语的词性和含义都有明显的差异。(2)判断对方的论点是否有说服力?是否正确?如有人认为“没有看法的事实是空洞的”,这个观点本身就不够严密,有的事实呈现出来,无需看法,就具有自己的力量。对评论文章中的论点提出反驳,除了直接批驳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反证法: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来确定论题是正确的。例如《师说》中以“士大夫之族,曰事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来强调从师之重要。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以此来证明这一观点本身是错误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以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来说服秦伯退兵。排除法:通过确定其他可能都是错的,来证明剩下的一种是对的。例如课文《拿来主义》通过一一排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指出应该实行“拿来主义”。2.论据效力角度从论据效力的角度,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事实论据是否为真”“论据是否有代表性”“道理论据是否存在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论据是否能够支持论点”等问题。例如,《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一文中,为了论证“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细致扎实的采访过程”这一观点,举的例子是霍华德•格里芬乔装成黑人进行浸入式体验,甘冒危险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密西西比州等种族主义倾向较严重的区域。这个事实论据突出的是霍华德•格里芬甘冒危险浸入式体验的勇气,他的采访过程是否细致扎实并不确定,因而对论证观点的说服力较弱。对这样的论据,在反驳的时候,可以给出新的论据以取代原论据。3.论证方式角度从论据方式的角度,主要需要考虑的是以下问题:(1)论证过程是否能够推出论点?推理形式是否存在不当类比、强加因果、以偏概全、轻率概括等逻辑推导谬误?如果对方文章的论证中运用了或然性推理,尤其要关注这一点。或然性推理亦称“概然性推理”,是指前提与结论间不具有蕴涵关系的推理,即从真前提不能必然而只能或然地推出真结论的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等等都属于或然性推理。(2)论点的隐含前提是否正确?例如,有人认为,读悲剧作品会让高中生变得悲观,所以高中生要少读一点悲剧作品。这里的隐含前提可能是,悲剧作品都是悲观的且高中生读了很多悲剧作品。这个隐含前提本身的正确性就值得商榷。二、唤醒学习经历,构建辩驳过程确定辩驳角度,建立反驳策略之后,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辩驳过程呢?学生都学过《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谏逐客书》《答司马谏议书》等多篇驳论文,前三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当现象或社会倾向进行批驳,《答司马谏议书》更接近单元写作任务,针对司马光的来信进行辩驳。第二个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重读这些课文,梳理课文是如何辩驳的。1.回顾《答司马谏议书》如何针对司马光的来信进行辩驳《答司马谏议书》的反驳: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答司马谏议书》的立论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改革遭遇抵制的根本原因和自己坚持改革的坚定态度。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征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致怨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2.梳理以下课文是如何针对社会现象或某种现实主张进行辩驳的课文反驳角度反驳逻辑链《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谏逐客书》从以上这些课文的辩驳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完整的辩驳过程一般是破立结合,有破有立的,逻辑链一般包含以下内容:(1)明确对方的论证逻辑,指出其不足或谬误;(2)针对反驳对象,指出对方的逻辑漏洞,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3)对对方观点进行修改或限定,使对方观点更为合理;在反驳大前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前提;直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提供论据,进行论证。围绕近期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写驳论文,反驳的角度可能不止一个,应该有所选择,在辩驳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如下多个针锋相对的辩驳过程,以使驳论的内容和要辩驳的文章关联紧密。三、引入虚拟论敌,完善驳论论证为了让论证更为严谨,在反驳对方的观点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对方可能会如何反驳自己,并做好应对,以完善自己的论证。本单元的逻辑学习中将此称为“引入虚拟论敌”。论敌同样可能从论点、论据、论证多个角度提出质疑,我们在反驳对方的时候,通过引入虚拟论敌,可以促进自己从概念的界定、论点的提出、论点的适用范围、论据的可靠性、论证的逻辑、大前提的可靠性等方面提前思考对方可能提出的质疑,并加以相应的完善。如下文(节选)就是一位同学进行反驳并引入虚拟论敌进行辩驳的过程:从《儒林外史》中发掘“营销学”,从《西游记》中学习“管理学”,从《红楼梦》中研究“公关学”“服饰学”,从《三国演义》中汲取“策略学”,有人赞赏这种解读经典作品的方法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真的如此吗?其实,这些所谓的“创新”解读,都是试图进行比较功利和实用化的解读,是迎合某些利益需求的“成功经”,而非文学层面的解读。如果我们只聚集于“公关”与“服饰”,难免会忽视它们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意义,如此解读真是舍本逐末,是买椟还珠,是弃富矿而取瘠石。也许有人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首先要确定这种读法看到的确实是哈姆莱特,而不是误读,更不是有意地曲解。也有人可能会反驳,认为即便如此解读有违圣贤著书的本意,但“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一部经典作品是由作家和作者共同创作的,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智慧解决现实中的困扰,不正说明经典作品是经受得住长时间挖掘开采的富矿。上文中的“也许有人会说”“也有人可能会反驳”就是通过引入虚拟论敌,让否定新角度解读经典的论证更为完善严谨。【学生佳作】它或许完美,也因此平庸——文学创作会被AI取而代之吗如今,人工智能以一种远超想象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生活,AI创作更在近年成为热点话题。科技狐《刘慈欣自曝用Chatgpt写发言稿,称作家迟早被取代》一文认为,人类自身没有能超越自然规律的东西,所谓的灵魂和感受本质上是神经元细胞连成的复杂系统后涌现出的生物电信号,“人工智能没有感情”仅是一种安慰,作为由物质组成的人类,其能做到的事情,人工智能也能做到,包括人类作家在内的其他行业有一天会被人工智能占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首先,相比程序严谨的人工智能,人类的情感由多种因素决定,具有不确定性和无规律性,同时也充满个性,这正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文中说“认为人工智能没有灵魂和感受,这种说法只是人类的自我安慰”,只能视为一种缺乏现实基础的揣测,因为就目前科技发展的现状来看,人工智能很难通过程序算法让人工智能复制出如人类一般不规律化、细致生动的情感,且它计算分析后得出的结果常常具有唯一性,不具备人类从多角度、多方面触摸世界的思想情感维度。其次,取代这一行为一般发生在取代方和被取代方之间有相似甚至更高价值的效用的时候,但人工智能和人类在拥有人文思想这一最本质的差异上无法相提并论。作家的创作不能等同于历史记载和哲学论著,但是“文以载道”,好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学形象承载着历史和人文思想,引领着人类不断心灵觉醒,走向新的思想光辉。。因此,文学创作这件事只能由人类来履行,人工智能无法取而代之。文中所提到的“当人工智能的系统复杂到了一定程度,未必不可能产生所谓的灵魂和思想”,本身就是非常不自信的一种猜测,由此得出的结论,又有几分可信呢?就目前看到的报道(姑且不论其真实性),所谓的机器人有自主意识都无一例外表现为有一种未必人类意愿的暴戾情绪。这种情绪与“灵魂和思想”还相距甚远。钱穆曾说“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背后有人”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我要反驳的第三个原因。文学是一种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包含着作家明显的文字风格和自身的人生经历,比如张爱玲的细腻柔韧、老舍的“北京味儿”和烟火气,欧·亨利的幽默诙谐、芥川龙之介的诡异华丽;又比如说鲁讯目睹以人血馒头疗救肺病、甘做奴隶而不自知的愚昧后写下了《药》,史铁生在半身瘫痪向死而生之后写下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路遥青少年时期为穷困潦倒和生活艰难所困,写下了《平凡的世界》;综上,文学创作具有独特性,它往往映射出一个作家的性格、人生何价值观。雨果曾说“科学是我们,艺术是我。”文学创作的价值,在于个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其生命力正在于写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处境不同、观念不同,所以即使是一个相似的题材,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有可能大不相同。比方说历史上有无数诗人为黄鹤楼题诗,“故人西辞黄鹤楼”写的是知音分别时的依依惜别,“黄鹤楼上听吹笛”写尽五月江城的萧瑟凄凉,“昔人已乘黄鹤去”感慨时光迭代物是人非,这正诠释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但人工智能进行创作追求的是高效高质、逻辑严谨,它看似文笔流畅、结构明了,但同时也难免单一刻板、缺乏灵魂,少了人类创作的以笔照心。科技狐的这篇文章指出类似于Chatgpt这一类的AI已经可以很出色地完成一部分写作任务,但文中所举事例只是撰写演讲稿、颁奖词,这些写作任务更接近按照客户要求,依据模板和框架填充成文的流水线产品。有哪个作家能靠这样的作品成为作家呢?最后,文章的标题是“刘慈欣自曝用ChatGPT写发言稿,称作家迟早被取代”,却没有严谨地标注哪些是刘慈欣发言的原话,更缺少对整个对话的完整呈现。只靠支离破碎和出处不明的几句话,就以“刘慈欣自曝”“作家迟早被取代”等耸人听闻的言语为标题,有故意拿刘慈欣作噱头之嫌。为此,我专门去哔哩哔哩平台上看了当时直播的视频,以我观看的体验来看,这样的宣称要么不懂装懂,纯属误读,要么是懂装不懂,吸引眼球。“科学是推动人类发展脚步的工具,而人文则避免了我们成为科学的工具。”人工智能固然是当下时代发展的一大利器,但我们在为新的科学发展而欣喜若狂时,断然不可忘了,从文学创作这一领域而言,它首先需要“人”,才能有“人的文学”;人类的灵魂和思想长存,文明的光芒才能不灭。科技狐这篇文章提及刘慈欣、莫言等多位作家,那么不要忘了,另一位余华老师也曾经说过:AI写作或许完美,但也因此平庸。老师点评:本文针对科技狐《刘慈欣自曝用Chatgpt写发言稿,称作家迟早被取代》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展开辩驳。文章分别针对人工智能也可能会产生灵魂和感受以及人工智能会取代作家的观点,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文学作品的创作基础两个层面,提出文学建立在人的丰富情感的基础上,作家创作作品要以人文思想和文化传承为基础,优秀作品的价值是展现作家个性化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理解等观点,最后对对方文章论据的真实性做了质疑。全文批驳有力,有破有立,立论充分,也显示出作者关注时代声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自觉。如果倒数第2段当中,能够准确援引与本文相关的刘慈欣发言,与被断章取义的发言做比较分析,说服力会更强。(朱洁文)"citywalk":一种旅游模式,一种生活理念“你今天citywalk了吗?”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citywalk”这个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忽然在国内掀起了巨大浪潮。一直到2023年的今天,“citywalk”依然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讨论,并一度成为热搜的霸榜选手。互联网对这一概念的爆火和争议,态度也很多样。百度贴吧一个网友撰文发表了这样的观点:“citywalk的本质就是‘街溜子’罢了”,小红书的某位网友也发表评论:“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这种模式只是为了‘装’”,更有网友和文章对此进行了讽刺、恶搞甚至嘲笑。我认为他们对于citywalk可能有一点误解。我认为citywalk是一种新型旅游概念,更是一种我们所需要的生活理念。什么是“citywalk”的真正含义?单从字面上它可以被翻译为“城市漫步”,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Londonwalk”,是指在城市里自由安排时间,探寻特色路线,以随意带来的新发现来深度体验城市的旅游方式。可以肯定的是,citywalk原本只是一个中性词,是什么让“citywalk”被部分人误解呢?综合网友们的看法,主要有两点偏见:首先,他们认为citywalk是一种“不实际的作为”,自然而然将其与在街上游荡而游手好闲的“街溜子”画上了等号;但实际上“漫步”不等同于完全没有目的的闲逛,其核心其实是将自己从城市“观光者”转变为“体验者”,希望通过“随性”所带来的意外发现和体验来更加深入了解一个城市,citywalk只不过是一种强调“随性”的体验方式罢了,主张不带着过于功利的目的去体验一个城市,并非无所事事地消磨光阴。其次,他们认为那些选择citywalk的人,不过是扯几个英语单词,将自己包装得高人一等。这大约是因为部分社交媒体经常打着“citywalk”的标签开发高价旅游团购、模版式的打卡和类似于“独属于大城市的citywalk”这种哗众取宠的文案,以吸引大众的视线。这种夸张、功利、名实不副的做法,经过时间和舆论的发酵,让citywalk渐渐变味,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反感。其实citywalk是一种旅游方式的代名词,它的内涵并没有禁锢在八个英文字母上,对于真正热爱通过漫步来体验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的人而言,将这种兴趣和热爱归为“‘装’出高级感”是极其不公平的。citywalk并不局限于这个名词的字面含义,更不意味着只能在一线城市或超一线城市才能实现。它所代表的是更注重自由和互动感的慢节奏旅游模式,是“松弛”和“深度”的生活理念,在当下的快节奏时代里中,我们需要这种生活模式作为高节奏、高压力生活的缓冲。时代在飞速发展,催促着许多人的脚步。citywalk所倡导的“自由”“随意”或许能让忙碌的人们抛开消费主义的生活和奔波劳累的厌倦而回味生活的本真。没有紧迫的时间,没有一眼望不到头的人山人海,也没有长长的旅游计划的约束,给头脑放空的时间,让精神透透气。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温暖,在平淡中获得自定义的幸福,将这种享受幸福、享受生活的理念作为缓冲剂,付诸于行动,是疗愈的良方和前行的动力。当然,我并不反对围绕citywalk的理性讨论。相反,我也认为虽然在消费文化上它极具潜力,但是仍要对此保持理性的态度。Citywalk不能只有city而无walk,也不能有了walk而少了city。相比于“特种兵旅行”,citywalk在探索的过程中更应该加入自己的思考,加深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城市不仅仅只是一张名片,它的人文色彩、它的人情味、不为人熟知的小巷文化都在彰显着城市个性。作家王安忆曾写到:“在上海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非常琐细的日常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