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一种温度-孔庙、国子监、地坛公园调研笔记_第1页
建造一种温度-孔庙、国子监、地坛公园调研笔记_第2页
建造一种温度-孔庙、国子监、地坛公园调研笔记_第3页
建造一种温度-孔庙、国子监、地坛公园调研笔记_第4页
建造一种温度-孔庙、国子监、地坛公园调研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造一种温度建筑的诸多妙处之一在于,我们学习的是如何去建造一个个“实”体,但作品最终的优劣高下,却由这些“实”体围合出的空间、营造出的气氛、传达出的思想之类“虚”物来区分。因此,我不时提醒自己,在游访时,不应该单单纠结于实体的形式如何,做法怎样,而应该更多地沉下心去体验空间中切实的感受,去捕捉周遭因为建筑的存在而产生的微妙变化。然后,再去探求究竟是怎样的手法引发了这样的体验。这应当要比简单对着一堆漂亮的纹饰疯狂地拍照更有意义。虽然其实我经常会沦为后者。这个思路,在今天似乎终于被比较彻底地践行了。今天去看的孔庙、国子监以及地坛,本来都是计划看雍和宫时一起看的,谁知前天从雍和宫出来就已经累得不行了,只好暂时作罢,今天再补上。作为皇家重要建筑之一,雍和宫里的雕饰几乎都已经到了极度精美繁复的地步,收集了许多雍和宫里的式样后,再来看今天这三个地方的图案,要么已经太简单,要么就是已经收集过了。于是没有了各种花哨装饰的分心后,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去体会空间本身的感觉。一个场所的温度,或者直白一些说,气氛,究竟和其中的建筑物有哪些关联?下面以国子监和孔庙,天坛和地坛这两组建筑群来对比分析。天坛虽没有去过,但毕竟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可以参考,也不妨作为一例。国子监和孔庙孔庙,是祭拜祖师的圣地;而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二者仅一墙之隔,形制相仿,人在其中的体验却有些许不同。从踏进孔庙大门起,心里就有一种宁静的虔诚在酝酿,这种对先贤的敬仰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件很浮夸矫情的事,但孔庙里庄严肃穆却不失亲切的气氛真实地引发了自己的这种感受。而在国子监的院落里,气氛严厉而肃静,这不同于孔庙里的庄严肃穆,它更加的世俗化,能让人感到在这安静的威严下似乎隐隐压抑着什么东西。而到了国子监里的辟雍殿后——据说这是皇上一年一度亲自讲学的地方——一股皇家气场扑面而来,官僚式的恭迎和奢华表露无遗。这两种感受让我有些许的诧异。孔庙作为一个朝圣和跪拜的地方,按理说应该更使人感到敬畏才对(比如雍和宫,空气里尽是虔诚与神秘),可是,比起国子监来,孔庙竟然能使人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在国子监里随意的跑动打闹可能都会被呵斥,可是对着孔庙里供奉的那位慈祥老人,你甚至可以随意地喊一句:“祖师爷,我来看您啦!”这是为什么呢?林木一进孔庙的大门,路两旁就是大片葱郁的树木,把整个庭院荫蔽得清凉宜人。苍松翠柏掩映着其中的三个碑亭以及数百块进士题名碑。从大门通往第二进院落的路并不长,但身处其中,人的步子会不自觉地变得悠闲起来,缓缓走向第二重大门和门前孔子的塑像。而在进入第二、三重院落后,同样古木参天,除了中间专门留出的通行大道,两旁都有着极好的植被覆盖。这种林木的设置对气氛的改变效果是惊人的。树木不同于砖墙,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会给人天然的亲切感。孔庙的院落里葱茏的树木,一方面大大减弱了阳光的直射,使空间变得幽暗而沉静,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在其中的舒适度和依靠感。每棵树下都有人的安全心理空间,这些空间在树林中不断重叠交错,有的甚至延伸到了本应肃穆的大道上,使走在孔庙里的人感到惬意而自在。但国子监的情况恰好相反。国子监里并不是没有植被,但大多都是孤零零一棵欹虬怪状的千年古木,立在青石砖地上显得孤傲冷漠,在树下休息的人举目四望,只有冰冷的屋殿和稍远处同样孤单的老树。被排斥的感觉显然要强得多。而除了老树以外,国子监里的植被还包括一些面积较大的草坪。但是草坪的垂直尺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周遭都是高墙大殿的情况下,草坪的存在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可能只是地面颜色的改变而已。色彩本来一直对孔庙和国子监的解说员深恶痛绝的,老是拖着个推销员的腔调喊什么“这个龙头摸一下官运亨通,摸两下财源滚滚,摸三下学业进步,摸四下身体健康平安吉祥,各位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摸,但是千万别摸多不然就不灵了”然后忽悠得一群人全上去对着一个柱头爱不释手。不过有一点我倒是要感谢他们,他们不说我还没注意到,孔庙的柱子都是红色的,而国子监的前院,就是监生们上课的地方,柱子都是黑色的。解说员们将此解释为“因为黑色五行属水,水字和才字很像,这表达了古人对人才的向往”,听得我简直差点当场石化。红黑这对配色能够很快地让人感到莫名的严厉和肃然,用在国子监的教学区也确实合适不过。红色本来偏亮,但是中国红要偏暗一些,加上黑色同时起着拉低色调的效果,红墙和黑柱的搭配自然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有种严肃感。而与之相反的,孔庙的柱子“一红到底”,再配上黄色的屋顶,俨然一派庄严气概。虽然肃穆,但并不严苛。而国子监中的辟雍大殿,将部分黄色升至金色,加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强烈反射,整个大殿在庄严之外,更多了奢华和高贵。这种红—黄—金的配色方法在皇家建筑里极为常见,倒是国子监前院里红—黑的搭配不太多见却用得妥帖。建筑形制就建筑单体来说,孔庙的建筑并不以大体量来营造庄严感,其建筑体更多给人的感觉是丰富。从门前的下马碑,到院里的题名碑、碑亭、塑像、水井、戟门、大殿,各种不同形制的建筑体错落有致地安排着,但又主次分明,依旧保持着主体的庄严。但国子监能让人明显感觉到是在用大体量制造一种威慑力。从进太学门的琉璃牌坊开始,就让人有些喘不过气。太学门本身就很高大,紧接着又来一幢华丽高大的牌坊,其威严感可想而知。再往里走的辟雍殿以及周围的环形水池,更是大得几乎和院子一样宽,虽说有方圆的变化,但那终究只是平面上的小动静,这个金光闪闪的大体量殿堂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再往后的彝伦堂,其前的月台之大同样令人震撼。比较二者的平面图可以发现,比起国子监一幢幢气势汹汹的建筑,孔庙的建筑体更零碎,从而能创造更多变化,也自然没有那么冷漠。-ft—g—a-厂xafu干■!■-Bt-M二-ft—g—a-厂xafu干■!■-Bt-M二天坛和地坛“阴”和“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组概念,它们几乎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但是,从生活细节里发现“阴”和“阳”并不难,但要去创造“阴”和“阳”的感觉却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地坛和天坛正是这一点的实践者。在地坛公园里,特别是在地坛上,我莫名地感到一种阴气,这样说听起来有点邪门和唯心,换句话说,地坛给人一种非常强的清冷、孤绝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惧感,这和其希望达到的“阴”的意象效果契合得很好。它是怎样产生的?形状在“天圆地方”理念的指导下,地坛自然是正方形。方形尖锐的转角比起圆的光滑来,自然要冷漠得多。古人的意象匹配十分考究。“地”冷、暗、低等等特质与方形的理性相契合。因此地坛用方形作为统帅形状,会在其简洁与单纯中给人很强的冷漠感。色彩与天坛的红黑配色不同,地坛采用的是黄灰配色。红黑配色虽然严厉肃穆,但毕竟都有重量感,虽然沉,但毕竟给人“能压得住”的依靠感。但黄灰不同,二者都太亮,以致几乎毫无重量感可言,站在地坛上,灰色的石砖和黄色的台基显得很苍白无力,不能给人有所依靠的安全感。建筑体的设置天坛最中心的建筑是祈年殿。祈年殿的设置确立了一个视觉中心,而正是因为它的中心作用,人在天坛上才不会迷茫无助。但地坛恰恰相反,其上没有任何大的建筑物,只有零零散散摆放着的祭器。况且祭器的花纹大多古怪可怖,令人不敢靠近。这样一来,人走上地坛,

周围光溜溜一片,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中心,这种形单影只的无助会迅速转化为清冷乃至于恐惧。大体量的视觉中心的缺失很好地帮助诠释了地坛“阴”的意象。而另一方面,地坛周围设置了两重坛壝,四方都有两重棂星门,外加地坛高度较低,站在地坛上,会有很强的围困感。这是一种有些矛盾的感觉。整个地坛区域过于开阔,加上没有中心体的存在,会给人很强的冷清之感;可是,由于四面明确的围合以及棂星门的设置,又会使人在开阔之后感到围困的恐慌。地坛之“阴”代表的冷、低、沉的感觉,都被营造出来了。I纭I纭¥地坛周围的附属建筑物,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基面下沉的手法,外面还用加高的砖墙进行围合,人在其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