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2022届高考模拟检测(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1卷模拟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新世纪诗歌的现实感问题

程一身

诗歌的肌体内似乎并无感应世纪变迂的神经末梢,新世纪诗歌仍是上世纪诗歌的延续。当代诗人仍普

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不是不现实,而是现实得不够。所谓“现实得不够”未必是作者的自觉,更

是外界的判断,这与诗歌的持续被冷落存在着因果关系。就此而言,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

但我并不倾向于让作者一味迎合读者,毕竟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对作者来说,为自己写总比为他人写更

有说服力。

事实上,新世纪诗歌对现实的书写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集中,流于表象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

人字里行间。这种写作技术的进步不免让某些守旧的读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为这些诗不现实。更

重要的是,他们对现实持一种狭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诗中的现实感。在我看来,现实感是沟通作

者和读者的桥梁。如果说创作是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读者通

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从而认识诗中现实的过程。严格地说,任何一个读者都不可能在词语中看到现

实,但他可以觉察其中的现实感,即诗人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复杂态度和观念迁移,以及由此形成的

赞美、讽刺、批判等不同风格。

显而易见,现实感与现实的不同之处在于现实是客观的,现实感则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也

就是说,现实感固然有其主观性,但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不同的事物自然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就是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中间也会引发不同的现实感,甚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时刻也会引发同一个诗人

不同的现实感。就此而言,现实感并非单纯的主观之物,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综合体。如果说现实世界丰富

多彩,那就可以说诗人的现实感变化无穷,因为有限的现实可以触发诗人无限的现实感。这正是诗多于物

的一个原因。

相应地,“现实化”即“现实感”的实现方式。具体地说,“现实化”就是诗人将“现实”转化为词

语的过程。这应该比单纯地说诗歌写作更准确。关于“现实化”,孙文波在2013年底的一次诗歌讨论会上

提出,许多当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对这个提法深有同感。当代诗给人一种草稿感,

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从诗的形体来看,古诗体制严整、韵律流畅,并形成了一套可验证的基本规则,

诸如整齐、对仗、平仄等。作品是否已经完成,从形式上就可以判断出来;而当代诗就不行,在形体上毫

无体制可言:诗行忽长忽短,随意跨行分行,诗行可合并可拆分,而且多一行少一行似乎都无关紧要。从

词语运用来看,古诗中的词语既服从特定的形体,又呼应全诗的韵律,而且惊人的凝练,一首诗就是一个

密不可分的美丽整体;而当代诗中的词语大多是松散的,几乎没有组织,也无章可寻。这样的东西看上去

怎么都觉得是半成品。要改变草稿写作的现状,必须加强诗的形体建设,一方面可以注重分节,二行一节、

三行一节、四行一节,如此等等;另一方面要注意节奏,在保证内在韵律的基础上尽量让诗行彼此均衡。

(《诗选刊》2021年6期)

材料二:

真诗的现代性: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及其余响

胡晓明

现代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是现代理性求真的产物,是将神意的历史观颠覆之后,客

观性原则照亮历史领域的胜利。历史主义不承认什么抽象的美,绝对的美,一切思想与精神的表现,都应

该还原为历史中的具体场景。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史,其实正是在科学、理性和客观原则的不断自

觉之下,渐渐颠覆了传统辞章之学鉴赏批评的求美求善取向,而渐渐走向求真求实路线的过程。鲁迅是其

中的代表,他对朱光潜的批评,也正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具体而言,鲁迅的历史主义体现在他将朱光潜辛苦建立的静穆美学,化为文学与社会历史中的一个美

丽的误读。究其实,诗人钱起根本没有在那首省试诗中,表达什么真实的(更谈不上神秘而高贵的)情感,

他所写的,一切不过是应试的话语操作而已。再来分析《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其实不过是点题:“曲终”

点明了“鼓瑟”,“人不见”点出“灵”字,“江上”点出了“湘”字,说白了,这一切不过是试贴诗的

格套:点题。他挖苦说:假使屈原不和椒兰吵架,却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约也不至于在考卷上大发

牢骚的,他首先要防落第。

这就表明,省试诗是不会有什么真情实感的。同时也就表明,朱光潜所做的解释,并不符合文学史的

真相。倒是钱起下第后,写《下第题长安客舍》“不遂青云望,愁看黄鸟飞”,有了真实感情,因为,这

是真实生活中的牢骚。

(摘自《江海学刊》,2006年3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仍是紧张的”,是从读者对诗的评价同诗作者的自我感觉不同

的角度上说的。

B.作诗和读诗是不同的过程,作诗是诗人将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换成词语,读诗则是读者通过词语把握诗

人的现实感。

C.材料一的作者之所以认为许多现代诗看上去都是草稿,主要是因为现代诗的形体毫无体制,现代诗的词

语大多松散。

D.传统的辞章之学在对诗的鉴赏批评上取向于求美求善,而真诗的现代性则走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求真求

实的路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世纪诗歌之持续被冷落,在于读者认为现实得不够,而作者却并没这种自觉。

B.新世纪诗歌的作者应该让读者通过诗歌觉察到自己对特定现实的具体感受和态度。

C.为了增强现实感,新世纪诗歌必须注重分节,既保证内在韵律,又尽量让诗行均衡。

D.作者认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一诗,并没有表达一种“神秘而高贵”的情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现实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代诗人普遍面临着来自现实的压力,“现实得不够”不一定是作者的自觉。

B.写作首要的是独立性,读者与作者之间虽然紧张,但作者不能一味迎合读者。

C.诗人从现实中获得现实感并把它转换成词语,读者再通过词语把握诗人的现实感。

D.材料一的作者认为诗人的现实感变化之所以能无穷,是因为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结合材料•,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⑴

这家旅馆里只住着两位美国旅人。他们住在二楼,面朝大海,也面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

大棕桐树和绿色的长凳。意大利人大老远跑来看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里泛着光。这会儿

正下着雨。雨水从棕桐树上滴下来。石子路上出现一汪汪积水。雨水滂沱,海浪裹着雨水像一条长长的线

涌上岸,又沿着沙滩滑下去,然后再裹着雨水涌上来。泊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

对面有个侍者站在咖啡馆门口,正朝着空荡荡的广场张望。

美国人的妻子正站在窗边往外看,外面有只猫刚好蜷缩在他们窗子底下一张滴着雨水的绿桌子下。那

只猫缩紧了身子,不让雨水滴到身上。

“我要去逮那只猫咪。”妻子说。

“我去。”丈夫躺在床上说。

“不,我去。外面那只可怜的猫咪想在桌子底下躲雨呢。”

丈夫靠在床头的两只枕头上,继续看书。

“别淋湿了。”他说。

他的妻子下楼去了。经过旅馆营业处的时候,店主起身向她哈哈腰。他是个老头儿,个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

“是啊,是啊,太太,坏天气,真是个坏天气。”

美国太太喜欢他,喜欢他接到任何投诉时都那么认真的态度:喜欢他的修养,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

模样;喜欢他作为店主的那种感觉,喜欢他那张苍老、严肃的脸和他那双大手。她怀着对他的喜爱,打

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她站在门口还没迈出去,背后有人为她撑开一把伞。

原来是负责照料他们房间的女侍者。

“您可千万别淋湿了。”她面带笑容,用意大利语说道。毫无疑问,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侍者撑着伞,美国太太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底下。那张桌子就在这儿,被雨水冲洗得鲜

绿鲜绿的,可是猫不见了。她突然大失所望。女侍者望着她。

“您丢东西了吗,太太?”

“刚才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有只猫?”

“对,一只猫。”

“一只猫?”女侍者哈哈一笑,“雨里的猫?”

“对。”她说,“就在这张桌子底下。“她又加了一句,“噢,我可真想要它,我就想要只猫咪。”

“来吧,太太。”她说,“我们该回里面去了,要不您会淋湿的。”

“我想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门后,女侍者在外面收了伞。那个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店主在写字台

那头向她哈哈腰。太太从心里觉得某些东西又渺小又麻烦。这个店主让她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却又十分重

要。她一时觉得自己太重要了。

她走上楼梯,打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看书。

“猫逮到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跑了。”

奇怪,会跑到哪儿去呢?”他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说道。

“我真想要那只猫。”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要它。我就是想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巴巴地

淋着雨对一只猫咪来说有点悲惨。”

乔治的目光又挪到了书上。

她站起身,在梳妆台前坐下,拿起镜子左照照右看看,从这一侧看到那一侧,又照照后脑勺和颈窝。

“你觉得我把头发留长好不好?”她一边再次端详自己的侧影,一边问。

乔治抬起头来,看着她的颈窝,她的头发很短,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样子,我可炀死了。”她说,“像个男孩子,真够恼人的。”

乔治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她的身上。

“你看上去漂亮极了。”他说。

“我要把头发扎到后面,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盘个大大的髻,坠在后面沉甸甸的。”她说,“我

真想有只猫咪坐在我的膝头上,我一摸它,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

“是吗?”乔治躺在床上应道。

“我还希望现在就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妆,我要一只猫咪,还要几件新衣裳。”

天很黑了,雨点敲打着棕桐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一只猫。”她说,“要是我没有长头发,也没什么别的好玩儿的,总能有只

猫吧。”

太太又望着窗外,广场上的灯都亮了。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抬眼望去。

女侍者站在门口,怀里紧紧抱着一只大花斑猫。

“不好意思,打扰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送给太太。”

(有删节)

【注】这篇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她们要

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明威当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

思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美国太太”不顾下雨、拒绝丈夫帮助而执意要去抱回雨中的猫,是典型的当时美国新女性,

但她却又是一个渴望回归传统的女性。

B.小说中的“丈夫”对妻子的冷漠表现了当时男性对女性传统角色的否定;旅馆老板将另一只猫送回来的

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对新女性的否定。

C.小说中的猫是当时女性的象征,小说借女主人公对猫的情感变化反映出当时渴望改变处境并且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满足的新女性内心的喜悦心情。

D.小说巧妙运用花园等空间场景,展示出不同场景所蕴含的象征意象和深层话语内涵,把主人公无法言传

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借助大海、公园、广场等空间场景的象征意义,拓展了作品的意义空间,把女主人公无法言

传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

B.小说写妻子抱不到赖以摆脱寂寞的小猫,坐在梳妆台前拿着小镜子仔细地端详自己。这一系列动作充分

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女子的鄙夷。

C.小说的结尾写侍女送了只猫给太太后,只说了一句话,小说就结束了。对之后的事,作者什么也没说,

情感含而不露,思想隐而不晦,很吊读者胃口。

D.“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冰山原则”的特点,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

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8.有人认为,小说若以“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为标题,效果会更好。你的看法如何?

请谈谈你的看法。

9.海明威关于写作的“冰山”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而不能太直露,要像冰山一样只将它的八分之

一露出水面。这篇小说小说正是这种理论得很好体现。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永乐元年夏四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江南。时嘉兴、苏、松诸郡,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

功,故有是命。六月,命仔即李文郁往佐尚书夏原吉,相度水田,量兔今年租税。秋八月,遣郁等区佥都

御史俞士吉赍《水利集》赐复原吉,使讲求疏治之法。原吉上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

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亘绵五百里,纳杭、湖、宣、歙诸山水,注淀山诸湖,入三沸。顷浦

港湮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松江枣二百余里,

: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以当潮汐,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约

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南仓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汐壅障,菱芦丛生,

已成平陆。欲即开浚,工费浩大。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布港,径入大江:

皆广川浚流。宜疏吴淞江南北两岸安平等浦港,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的二港,使直注海。松江大黄浦乃

通吴淞要道下流箜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大黄浦以达瑞湖之水俟既开

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好岸以御暴流。”疏上,行之。役夫凡十余万。原

吉布£徒步,日夜经画,盛著不张盖。日:“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于是水泄,农田大利。二年春正

月,复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往苏、松疏通旧河,以大理寺少卿袁复副之。九月戊辰,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功

成,还朝。三年夏六月,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佥都御史俞士吉、通政使赵居任、大理寺少卿袁复赈济苏、

松、嘉、湖饥民。嘉靖元年,巡抚李克嗣开吴淞江。至是,克嗣用华、上、嘉、昆四县民力,开吴淞江四

千余丈,十余年无水旱之忧。

(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

上/接大黄浦以达的湖之水/

B.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

/上接大黄浦以达其湖之水/

C.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

上接大黄浦/以达的湖之水/

D.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要道/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仓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

/上接大黄浦以达的湖之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侍郎,职官名,本为宫廷近侍,唐以后,为各部长官之副职,官位渐高。

B.都察院,明清时官署,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C.广袤,指土地的长和宽,从东到西的长度叫“广”,从南到北的长度叫“袤”。

D.布衣,古代的布为平民所穿,故以“布衣”借指平民。后也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永乐初年,嘉兴、苏州一带接连多年遭受水灾,尽管朝廷多次下诏命令有关部门治理,还是没有收

到功效。

B.户部尚书夏元吉治理水灾时:得到朝廷大力支持。朝廷不光多次派员辅佐,还赏赐有关书籍,资助民工

和钱财。

C.户部尚书夏元吉关于治理水灾的上奏报告,是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根据各地地势的高低和水势的大小提

出来的。

D.吴淞江是巡抚李克嗣在嘉靖元年开通的,长约四千多丈,动用了四个县的民力,却使当地十多年没有水

旱忧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患频年,屡敕有司,督治无功,故有是命。

(2)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日:“百姓暴体日中,吾何忍!”

14.根据文本内容,列举事例说说明朝永乐、嘉靖年间对治理嘉兴、苏州一带水灾所采取的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

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

倦游自笑摧颓甚,雄记飞鹰醉打围?

注:此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诗人五十二岁,虽有官职,但实际上是被闲置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所写的是诗人遥送落晖,回首往事,生发出无限感慨,句法圆融而劲健。

B.颈联写景,紧扣诗题“春残”,写诗人眼中田间景象,恬静平和,又暗含愤懑之意。

C.尾联收束全诗,诗人感慨昔日“飞鹰醉打围”的雄豪之气无人记得,不过更增今日的摧颓意绪罢了。

D.“春残”既是自然景象,又有象征意味,诗人通过对春残景物的描写,将情、景、事和谐地结合起来.

16.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文中,多有用“风雨”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名句。而《劝学》中则用“,"

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2)类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由琵琶声联想到

珠玉之声,就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中,能够与家人书信交流是一件幸福的事。“家书”“乡书”作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也频繁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些年记得下地劳作,长辈都先必须要求把鞋脱了,“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如果踏了,地就

喘不动气,庄稼就不爱长啦”。被耕种过的土地、有人住的地方,才会沉淀凝聚地气。地气旺人气,人与

自然齐生共荣添灵气。地气伴随春天醒来,既让人还会渗入无色无形的空气,让你听到、嗅到、感

觉到。

开春的大地仿佛有一种声音,隐隐约约,丝丝传到耳……听不清,道不明。侧耳谛听,隐约的,不是

风滑过树梢,也不是管弦丝竹的余音懊!那分明是地气在蠕动!她从遥远的土层深处o当布谷鸟

的歌声在田野上空倏然滑过,冰凌刚刚消融的土地,被地气一熏,身子松软,山冈上立刻“草色遥看近却

无”。盛夏时节,悠悠的地气被正午火辣的阳光照射,愈发炎热而强烈,灼烤的大地和路面上升腾起一阵

阵、一波波的热浪,清晰可见,那正是我们平日看不到的地气!稔熟的秋天,地气被丰收的声音和味道浸

润着,揉搓着,搀扶着,扩散着,丰厚而饱满;冬天,地气聚敛,谦卑地覆盖起季节的浮躁,偶尔会在避

风的山沟、泉旁,飘逸为白色的雾气,几分朦胧与神秘。

许多人由向往城市的繁华,转向抗拒甚至恐惧城市的繁华,喜欢的乡村、雨后泥土的清香、遍地

庄稼的田园风光。一句话,那是怀想和留恋大自然的天然地气的纯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耳目一新升腾上来隐隐约约鸡鸣犬吠

B.耳目一新传导而来时隐时现鸡鸣犬吠

C.耳聪目明传导而来时隐时现鸡鸣狗盗

D耳聪目明升腾上来隐隐约约鸡鸣狗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