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_第1页
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_第2页
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_第3页
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_第4页
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磁石生磁之理到心理意识的心理机制

一、在统一的语境下,改进并形成了以现代内在观念为基础的新两端论心物观心理现象和精神意识经验是大脑活动产生的具体问题,是心理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某些心理现象的真正解决。同时,它也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困难”。历代哲学和现代心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已有的各种研究大都只是研究已经形成的心理意识的活动与特性以及相应的神经信息过程等“容易问题”,而关于大脑神经活动究竟是如何产生出心理现象来的“困难问题”却一直少有进展。“由神经到心理”还是一个在尚待揭开的神秘黑箱(即便有人已究及这个问题,但也只是一些假设与猜想,例如,克里克和科赫试用有关神经过程的“同步振荡”来解释感觉之融合,彭罗斯认为意识发生于神经元内的微管结构等,但他们都未能具体阐明神经生理活动究竟是如何引起心理意识感受的关键机制)。然而也应看到,哲学和科学技术的近现代发展还是为“由神经到心理”的“困难问题”之解决提供了一些可资利用的观念和知识,我们正是据此来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历史上关于心理或精神意识之由来-产生的理论学说,有唯心论的、二元论的、中立一元论的和唯物论的几类长期争论。到现在已逐渐看出:唯心论的学说由于明确否认物质实体的客观存在,故与人类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全部知识相冲突;二元论的学说则一直难以合理解决精神与物质如何和谐共处及相互作用的问题;中立一元论以直接感觉的经验现象为基本实在,它难以说明错幻觉的存在和视觉现象随距离与角度改变而改变的事实,也难以解释结构精巧复杂的眼耳感官为何存在的道理;只有唯物主义的原则才能与科学和实践相协调。但唯物主义阵营中的一些分支学派的理论观点也并不全对,例如取消主义和心身同一论学派明确否认心理意识的真实存在,这与人们的切身经验相违背;突现论学派主张心理意识由大脑的整体结构无内因根据地突现出来,这是反因果性的“突然创造”观,与科学原则不相符。只有唯物主义的两面论原理才能够符合因果逻辑和科学规律地说明心理意识的由来与产生。虽然两面论会导致传统物质观的变革而不合常识,但因其理论体系的自洽性和合科学性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支持。通过结合现代观念与知识对经典两面论的改进而得到的新两面论心物观是:一切物质存在均内含微弱的“知”性(或“微觉”),心理现象为脑的内向感知状态(物理事件则为脑的外向感知的对象)。磁力现象可以为这种心物观提供一个绝妙的示例。记得在中学我第一次见到磁石时是多么惊异,因为磁石具有以前从未见过的超距作用的无形力量,能够把远处的一块铁片吸引过来;当拿着两块磁石同极相对时,两手之间能感觉到一种柔性的很大推力,还能够把桌面上的另一块磁石超距地推动起来。当时,我对于磁石的这种神奇超距力量真是觉得不可思议,一切平常物体只有互相接触才能传递力量,为什么磁石就可以超距传力呢?它具有什么特异的内部组成呢?那时候对于磁力现象的这种神奇感完全不亚于我们现在对于大脑中有心理现象的神奇感。后来通过学习物理学,终于获知了磁石-磁铁为什么会具有神奇的磁性。原来,磁性并不是磁石-磁铁才具有的,而是一切原子都具有磁性———因为电子绕原子核转动而使每个原子都成了一个小磁体。因而,一切物体的内部都隐含着磁性。只是由于在一般物体的内部其原子-分子都是无序排列的,致使每个原子的微弱磁力互相屏蔽或抵消了,故在整体上表现不出来,从而就使一般物体显得没有磁性了(即在一般物体的表面检测不到明显的磁力)。磁石-磁铁则不同,它内部的原子都是按一个方向有序排列的,从而使每个原子的磁力能够互相加和———积集成为强大的总体磁力,并在宏观上向外表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磁石-磁铁具有(宏观)磁力的物理机制。由此我们已看到,磁石―磁铁的磁力或磁性并不是由于其特殊的物质成分所独具的,也不是由其特殊的整体结构无内因根据地突现出来的;它乃是由其元素的内因根据(原子磁性)和整体的特殊结构(原子有序排列)共同产生的。这符合因果性原理,磁石―磁铁的神奇性也由此而消解。换言之,神奇的磁力现象并不是由于磁石―磁铁之特殊的物质结构创造的,一切原子皆有磁性之理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普遍意义的因果根据(这种根据可以一直深追到光子―光波的磁场分量)。所以,磁石或磁铁之磁力的由来并无独特的神秘性,其看似神奇的整体特性也有其内在根据。上述磁力现象的形成机制为我们研究神奇的心理现象的由来-产生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范例。根据因果性原理和两面论原则,我们认为可以仿照磁石生磁之理来推想心理现象在大脑中的产生:一切物质存在皆有心理属性,但只在人(及一些动物)的大脑中才能产生出可意识到的心理现象来。我们必须改变把物质东西视为呆滞木然的简单存在之传统观念。根据井然有序的天文星系和千奇百态的地上万物以及令人惊叹的生命机体均为物质演化之成果的事实,可以明确领悟到,物质决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隐涵着巨大潜能的本原;特别是当我们了解到大脑无比复杂而有序的神经结构、眼睛和耳朵极其精致而合理的构造以及高度协调的人体发育之自组织过程时,这些都纯粹是物质自己进化而成的,我们不得不信服物质原本就是深藏玄机的东西,其中潜含着整个世界的奥妙,它不仅具有广延性质和运动能量,而且也可具有“知”或觉知之性。灵秀智慧的人类和景象万千的世界乃是物质本原内在潜能充分展开的杰作。下面,我们结合现代科学知识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心理现象之由来-产生的具体机制与过程。遵循因果性原理,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由人脑的特殊构造凭空突现出来的,它的产生必须有其内在的因果根据;再参照上述磁性之理,这种因果根据也应当存在于一切物质原子乃至一切基本粒子之中。如果物质的基本成分中根本就没有过心理属性,那么它的复合体中也不可能神迹地创造出心理现象来。无因果根据的突然创造不是科学解释的原则,一切深刻的哲学家也不信服无根据的突创论,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找到一个原因,胜过当上波斯人的国王。”这里,我们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近代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后尘,信认人类心理意识的深层根据在于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极微弱的觉知或微觉。因为因果性原理包含“因果同一性”规定,要求结果与其原因二者具有同一的本质,而心理现象的本质是“知”即觉知,所以我们只须认定基本粒子具有(微弱的)觉知性能就可以保证心理意识的由来-产生有了本原上的因果根据。感觉、思想、意愿等心理活动乃是基本觉知性能的复合发展形态。原先斯宾诺莎设定本原实体具有思想属性是不确切的,因为思想不是心理的本质特性而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一般的自然物体和物理粒子是不可能具有思想活动的,它们只能具有某种简单的微弱觉知状态。由是,基本粒子也只能(并且也只需要)具有微弱的觉知性能或状态了,也即莱布尼茨所说的“微觉”。现代物理学已知的基本粒子可分为光子、轻子(电子、中微子等)、夸克(它们组成介子、质子和中子等粒子)几大类,但在理论上还可能存在作为物质最终成分的“真正的基本粒子”。这里,我们把已知的基本粒子和真正的基本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极其微小,具有波粒二象性,其波动频率随粒子的能量或动量的增大而增大[例如(广义的)光子的波动频率可在101赫兹到1023赫兹之间的巨大范围内变化]。由是,根据上述基本粒子具有微弱觉知状态之理以及基本粒子的知识和心理学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下面几点逻辑结论,作为以下论述的指导原则:(1)每种基本粒子都具有一极微弱的觉知状态,其微弱程度远远小于可意识到的心理感觉,放大千百倍后才能为人所觉察,这属于无意识的觉知;(2)因为基本粒子没有成型的心理和感官,故而不会有类别分明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本体觉,所以,基本粒子的觉知状态乃是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本体觉之外的某种基态类型,它可以通过特定方式的时空整合而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本体觉,这是觉知基态的可变型性;(3)已知人的每种感觉都内分许多不同状态(如视觉有红、绿、蓝、黄等分态,声音有高低和大小的许多分态),因而基本粒子的觉知状态也会有其不同分态并会随着粒子的能量状态或波动频率的变化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属于类型内部的变化而非类型之间的变化(就像视觉有各种色彩和亮度的变化但不会变成声音一样),这是觉知的可变态性;(4)参仿磁石生磁之理,大脑要由其基元的微觉形成整体的心理也须经历一个加和整合的过程;而且人的感觉经验也表明,每种感觉都会随着对应种类的刺激之量的加大而增强,这是一种感觉的加和性;因此,相同觉知状态的粒子聚集时也会产生加和效果———增大觉知的强度(明度),这是觉知状态的可加和性。上述基本粒子觉知状态的极微弱性、可变型性、可变态性、可加和性,乃是人类心理意识得以产生的四条基本根据,由此可使有意识的明态心理现象在人类大脑中因果有据地产生出来。但在一般的各种物体中则不能形成可明察的心理现象。这是因为:一般物体是以分子为构元的,但分子则是由多种基本粒子———电子、夸克、介子、光子和胶子———组合成的,故在分子(和原子)中形成不了同种觉知状态的加和效果;其次,由于分子(或原子)是许多不同基本粒子的杂合体,不同的觉知状态也不能在其中组合成为一种新型觉知状态(这里缺乏整合变型的特定时空条件),这也使得同类分子(或原子)的聚集也不能形成觉知加和效果(因为分子内部为多种觉知状态杂存,故无法在分子间形成单态加和作用);再则,一般物体中的分子都在进行着无规则的热运动,这也会破坏分子间的可加和性(无规则热运动加剧了分子之间能态和觉知状态的差异,使加和作用更难以形成)。所以,一般物体中只是杂存着各种极弱的“微觉”,形成不了可明察的心理意识现象。二、觉状态—人脑的基本构造和大脑感觉区的特有神经结构人脑中是如何能够形成有意识的明态心理现象的呢?这是由于人脑中特殊的神经构造可以产生大数量的同步神经电活动使然。我们先从人脑的有关构造讲起。人类数千年的观察和近现代的心理-生理学研究已经查明,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位置是在头脑里面;现代心脑科学的确切结论是:有意识的心理现象主要发生在人脑顶端后部的大脑皮层中。再进一步看,脑的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细胞),但心理现象并不是直接发生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的结构成分中(但也有个别人持相反意见),而是直接与大脑皮层之神经元的特定电活动———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相联系的。因为已有大量的科学实验证实,当大脑停止神经电活动时,心理现象也随之消失。所以,有意识的心理现象直接与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相联系,已是现代心脑科学的基本结论。神经元的主要和独特的功能就是产生和维持一定形式的神经电活动,一切心理活动均由大脑神经电活动来产生。神经元群本身或静息的大脑本体并不产生心理活动或心理意识现象,它和其他普通物体一样,只是隐含着许多极弱的微觉。然而,整个人脑(或整个神经系统)的各部位都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都在进行着大量的神经电活动,但为什么惟独只有大脑后部皮层区中的神经电活动才能产生有意识的明态心理现象呢?研究表明,这是由于大脑后部皮层感觉区中具有特殊的神经结构,可以形成巨大数量的同步神经电活动(或神经冲动),使隐含于大脑中的大量极微弱的觉知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加和效果———整合成足够强度和明度的觉知状态———突现出可感觉的色、声、味、痛等明态心理现象来。人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神经结构体,具有千亿数量级的神经元和相近数量级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百万亿数量级的神经突触联系,它们自下而上构成延髓、脑桥、小脑、中脑、间脑和大脑几大功能结构。大脑又分为两个半球,位于人脑的最顶端,其表面形成神经元细胞体高度密集而面积很大的大脑皮层,它集中了人脑神经元细胞体(灰质)的90%,是进行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以大脑顶面中部的横向中央沟为界,(两个大脑半球)前部的大脑皮层是调控身体运动和编织行为程序的功能区;后部大脑皮层则是感觉功能区,其间分布着各种感觉区:顶叶带状的中央后回是第Ⅰ体感区,后部枕叶是视觉区,耳侧颞叶中有听觉区,中央后回下部是味觉区,大脑内侧皮层的海马回上有嗅觉区(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嗅觉区和味觉区都位于颞叶)。在这些感觉区的中间部位则是感觉信息会聚区,(通过条件反射作用)产生不同感觉之间的联合,以形成知觉和思想活动(但这不是说知觉和思想是产生于感觉联合区的,此区只是参与形成知觉和思想活动的条件)。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的大量实验证据也一致表明,可意识到的感觉、知觉和幻觉等明态心理现象是直接与各感觉区的神经电活动相联系的,用微电极刺激这些感觉区,就会引起被实验者产生相应的感觉经验。那么,大脑的感觉皮层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构造可以产生出明态心理现象来呢?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已经查明,人的大脑皮层平均厚度为2.5毫米(在1.5~4.5mm之间变化,脑沟处薄,脑回处厚),由6个分层组成:第Ⅰ层称为分子层,位于皮层表面,其间稀疏分布着水平细胞,并有许多下层神经元传入的神经纤维(轴突分支和树突)。第Ⅱ层称外颗粒层,紧贴在第Ⅰ层下面,其间较密集地分布着星形细胞(即星形神经元)和小锥体细胞(即胞体呈圆锥形的神经元)的细胞体。第Ⅲ层称锥体细胞层,此层分布着中等大小的锥体细胞和一些星形细胞的细胞体。第Ⅳ层称内颗粒层,此层主要分布着密集的星形神经元的细胞体,偶尔也有少许的小锥体细胞。第Ⅴ层称大锥体细胞层,其间分布着最大的锥体细胞的细胞体和少量的星形细胞。第Ⅵ层称多形细胞层,位于大脑皮层的最下面,此层分布着各种形状的神经细胞体,但以Martinatti细胞最为突出。总的说,以上各层都有水平走向和垂直走向的神经纤维(轴突)穿过(即各层是互相联系的);第Ⅰ层至第Ⅳ层为传入层,接受各种传入纤维的投射,从大脑下部传入的感觉纤维主要终止于第Ⅳ层。第Ⅴ、Ⅵ两层为主要的传出层(向皮层外传出神经纤维)。然而,上述大脑皮层的6层结构只是一般概况,并非各处都严格相同地如此分层。大脑后部的各感觉皮层区的一些主要部位———顶叶的中央后回(第Ⅰ体感区和味觉区)、枕叶的纹状区(第Ⅰ视觉区)、颞叶的颞上回(第Ⅰ听觉区)和海马回后小部分(嗅觉区)———的颗粒层(第Ⅱ、Ⅳ两层)非常明显,有密集的星形细胞,而锥体细胞层(第Ⅲ、Ⅴ两层)则相对发展很差或不能认出405。这些皮层区也称“颗粒皮层”。例如,纹状区(第Ⅰ视觉区)的第Ⅳ层特别发展,形成了三个亚层,其厚度相当于其他分层的三倍,而第Ⅲ层和第Ⅴ层则退缩得很薄。因此,作为第Ⅰ视区的纹状皮层区的两个颗粒层就占踞了整个纹状皮层厚度的一半,其间分布着密集的星形细胞,数量巨大,以至纹状区只占大脑表面积的3%而其神经细胞的数量却占大脑皮层的10%419,超过平均数量的三倍多(将近百亿数量级)。可见,星形细胞的大量分布和数量巨大乃是大脑皮层感觉区不同于其他皮层区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使得感觉皮层可以产生巨大数量的同步神经电活动(因为一个感觉传入纤维的众多分支首先可在感觉区很厚的第Ⅳ层中引起大量星形细胞的同时发放,进而引起第Ⅱ层星形细胞的同步响应),为一定觉知状态的巨大加和作用(从而能明显出来)准备了条件。星形细胞不仅细胞体小,其轴突(传出纤维)也短,只在大脑皮层内部垂直行走(可上达第Ⅰ层),因而它在感觉皮层区内部呈现一种密集而平行的同类神经纤维有序排列的格局,这也有助于其间的神经电活动趋于同步化。神经生理学还揭示,在大脑皮层的垂直方向上,神经细胞是组成柱状结构的,这种“柱”就是一个大脑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大约每110个神经细胞组成一个微柱(纹状区内一个微柱中约有270个神经细胞),而几百个微柱又组成一个巨柱(其直径约为500-1000μm)。同一功能柱内的神经细胞都接受相同或近似特征的神经传入,其内的同类神经元可产生同步的电活动。大量同步化的神经电活动,则是使大量同样的微弱觉知状态产生加和作用的生理-物理机制。于是,现在又有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同步的神经电活动是为何能够以及如何产生微弱觉知状态的加和作用的?这已问及了“由神经到心理”之机制的核心奥秘。问题的回答须从神经电活动的物理过程说起。三、神经电活动的特性所谓神经电活动,是指神经元上产生并传布的电位变化。神经元是由一个细胞体(其内有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以维持细胞的生理功能)、许多树突和一根轴突组成的特殊细胞。树突是细胞体上伸出的许多树枝状的粗短突起,为接受其他神经元的传入之用;轴突则是由细胞体伸出的一根较长的细小纤维,作传出神经兴奋(信息)之用。神经活动过程就是某神经元通过树突从许多其他神经元接受兴奋性和抑制性传入,然后将传入的综合效果变换成一定频率的电位变化沿轴突传出(至别的神经元)的电化学过程。这里,沿神经轴突传布的神经电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电活动,它不是像一般导线传导电流那样让电荷沿轴突向前移动传出。神经电活动乃是一种波动形式的电位变化的传布,由轴突纤维管内外的离子交换产生(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先在与细胞体的连接处附近位置上,许多钠离子快速流进轴突管膜内,随即又有等量的膜内钾离子流出轴突管膜,因而使该位置上产生一个膜电位变化———由-70毫伏上升到+40毫伏而后又下降到-70毫伏———形成一个波形电位脉冲,也称峰电位或动作电位。接着,这种产生峰电位的离子交换过程在轴突的下一个毗邻位置上发生,而后依次向轴突远端传布下去。于是,神经电活动,实际乃是一种钠—钾离子进出事件沿轴突依次向远端传布的波动式过程,对应着一列峰电位的进行,称为神经冲动。一列神经冲动的电位波动的振幅是恒定的(即在-70~+40毫伏之间波动,不衰减),频率则可在每秒几次到每秒500次之间变化,神经活动的信息也是由动作电位的频率数值表达的。现在我们应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神经细胞静息(不产生电活动)时,细胞膜内外之间存在一个70毫伏的跨膜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这个数值虽然微小,但由于细胞膜极薄,此70毫伏的电位差会产生一个每厘米100千伏的大电场。因而,当神经元产生电活动———传出神经冲动时,神经纤维(轴突)每一位置上瞬时的钠—钾离子进出所产生的膜电位变化(由-70毫伏上升到+40毫伏、再回落到-70毫伏),也必定要引起该位置上迅速而巨大的电场变化,电场变化又将引起相应的磁场变化,这就是一个电磁振荡事件。换言之,神经冲动所经过的每一位置,将在该位点的轴突(纤维管)上引起一个电磁振荡。根据电磁场理论,电磁振荡必定产生电磁波辐射,再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电磁波中包含着大量的光子(光子是电磁场的场物质)。由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波动频率很低,它所产生的电磁波乃是波长极大的低频电磁波,这种电磁波中也含有大量的低能量光子777(过去曾认为低频电磁波中不含有光子,但现在已经有了原子和分子吸收和发射“无线电频率”的光子的实验证据,表明低频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含有光子)。这也就是说,神经电活动过程中,每一瞬间将在神经纤维的一个位点上(通过引起电磁振荡)产生大量的低能量光子,这些光子也是相同能量的光子(因为它们是相同频率的电磁波的光子),根据本文前面的4点结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微觉状态”。由于大脑皮层感觉区中有着巨大数量的星形神经元而进行同步神经电活动(即同时进行同样频率的神经冲动,至少在一个功能柱中是如此,因为这里面的星形细胞的神经冲动是由同一个感觉传入的分支同时引发的),这就保证了(脑中的一瞬间)有足够大量的同样光子进行相同微弱觉知状态的加和作用,使之达到足够的强度和明度,得以形成可明察的感觉现象———明态的心理现象是这样产生出来了。这正像磁石中的原子同向排列结构将大量原子微弱的磁性加和成为宏观的磁力(的机制)一样,是一个有因果性的过程。并由于每个感觉传入过程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这会使脑内的相应神经冲动过程能够重复进行一定次数(即不会只进行一次就结束了),以使有一定的时间来维持已形成的明态感觉(同时也有利于“微觉”加和作用的进行)。但还应补充说明一点:大脑神经活动引起的电磁波中所含的大量低能量光子是快速向外辐射的,当光子群辐射到脑外空间后就会迅速分散开来,因而,光子群(之“微觉”)的加和作用就只能发生在光子群尚在脑内的短瞬聚集时刻,越出头脑后加和作用也迅速消失。但由于脑内的有关神经冲动过程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因而也保证了每次光子微觉的加和作用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以使所产生的明态心理现象能被注意到)。通过以上对神经元电活动之方式与过程的介述和分析,我们有幸找到了“由神经到心理”的因果机制,使有意识的明态心理现象直接由大脑神经活动引发的电磁波之光子群的微觉加和作用产生出来。这合理吗?我们认为其合理性有两方面:第一,光子群乃是电磁场(或电磁波)的物质组成,而脑电磁场(波)的形成则是大脑神经电活动的总体效应的完整体现。现代心脑科学的研究已经确证心理意识的产生是直接与大脑神经电活动相联系的,那么由大脑神经电活动引发的电磁场(波)之光子群(的加和作用)来产生心理意识现象,也是与现代科学的知识相符合的。第二,由光子群的加和作用的机制产生明态心理现象之事理也很好体现了大脑皮层感觉区的构造特点———有高度发展的颗粒层,其内巨大数量星形细胞的同步神经电活动能(比在其他脑区)更好地强化电磁场光子微觉的加和效果。其他方面,例如有人认为大锥体细胞的强烈发放(神经冲动)是产生心理现象的机制,但这种说法完全不能体现感觉皮层区的构造特点,因为感觉区的锥体细胞层乃是相对不发展的(相反,运动皮层区的锥体细胞层则特别发展)。实际上,感觉区中(因信息传入)大量星形细胞同步电活动而产生巨大加和作用形成明态心理现象时,相应功能柱中的大锥体细胞也会产生高频率的传出性神经冲动,但这是由于功能柱内大量星形细胞的同步电活动的兴奋传出作用于大锥体细胞所然。因而,当感觉区内部的同步加和性神经电活动越强,其大锥体细胞的传出性发放也越强,并会使接受其传出的其他脑区的神经电活动也增强。反之,当大脑感觉区的大锥体细胞的发放增强时,也意味着其内部的星形细胞的同步神经电活动在增强;即这种大锥体细胞的发放增强乃是感觉皮层内部星形细胞的同步电活动之增强的结果与表征。明态心理现象实是由星形细胞群体的同步神经电活动所产生,而非大锥体细胞的强烈发放所产生。再者,关于微管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结构之言也不能体现感觉皮层区的特点,因为一切神经细胞中都具有微管(一种微小的细胞器)。此外,认为是构成神经电活动之实体的钠—钾离子交换事件产生了明态心理,也不妥。因为钠、钾离子都是原子,是多种粒子的复合体,其内杂存着多种“微觉”,故难以形成加和作用。同步神经电活动所产生的光子群,群内光子都具有同样的“微觉”,则可以形成加和作用。若是这样,那么太阳和电台的强电磁发射是否也会产生出明态心理现象来呢?对此可这样考虑:一方面,太阳光和电台发射波都是多种光子的杂合体,不符合加和作用的单一性要求(即同种觉知状态的聚集才会产生加和合一的效果———增强明度,不同觉知状态的会聚只是杂存、而不能和合为一)。另一方面,即便它们的某些部位形成了局部加和效果,那也只是产生了一些孤立而短暂的明觉点,而不会形成协调统一的心理活动。总之,通过大脑感觉皮层特有的大数量星形细胞平行排列结构的同步神经电活动来产生明态心理现象的机制是符合因果逻辑和科学知识的,较上述的其他观点更合理而有据。当然,要接受上述心理现象之产生的大脑神经机制,先得接受两面论思想,认可物质—粒子—光子内含微觉,这是一个理论前提。否则,它就只能是永远的“困难问题”,无从获得因果机制的解决。下面,再进一步归纳一下我们上面所述的“由神经到心理”的机制。神经元的电活动是一种由钠—钾离子交换引起的电位波动沿神经纤维的传布,它依次在神经纤维的每个位点上通过电磁振荡产生大量同态的低能量光子。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区中,其(主要部位的)皮层结构是特有的“颗粒皮层”,密集地分布着数量巨大而平行排列的星形细胞(星形神经元),可形成大数量的同步神经电活动。因而当传入感觉信息时,感觉皮层区中就会产生足够大量的同样能态的光子,可以形成足够强度的微觉加和作用。再根据前面的4点逻辑结论,光子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也具有一种极微弱的基态觉知(即非已知的视、听、嗅、味、体觉类型的觉知状态);同时,光子的微觉也具有可变型性、可变态性、可加和性。于是,大脑感觉区中的巨大光子加和作用就会把光子的“基态微觉”加和整合成为明显的感觉现象———可意识到的明态心理现象。又由于各感觉区的内部结构方式和神经回路布局都各不相同,因而各感觉区中的光子的“基态微觉”的加和作用的时空整合方式也各不相同,(根据其“可变型性”)从而又使光子的“基态微觉”在各感觉区中分别整合变型成为了明态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本体觉;(又根据其“可变态性”)每种明态的感觉也还会随着各感觉区内神经冲动频率的变化而改变其状态(因为神经冲动的频率变化会引起电磁振荡频率和光子能态的改变,而光子能态变化则其觉知状态也相应变化),如视觉区中的视觉状态会随着区内神经冲动的频率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听觉区中的听觉状态也会随其神经冲动的频率变化而改变其音调。这样,通过大脑感觉皮层中同步神经电活动所形成的光子微觉加和作用的机制,在各感觉区里就分别产生了明态的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冷、热、痛、痒等各种基本感觉,有意识的心理现象这样产生出来了。此后,再通过大脑的注意、记忆和联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