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城市化进程的城乡人口预测方法研究
现在,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开展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第11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编制了中长期的人口发展计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成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而要制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必须提高城乡人口动态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把握城乡人口数量、结构动态变动趋势和规律。一、分性别、年龄别城乡人口预测的城乡迁移资在以往的人口预测中,很少有人将城乡人口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预测,对城市化过程中城乡人口机械变动的预测也比较粗糙。美国人口学家罗杰斯(Rogers)的多区域人口预测方法,考虑到了区间人口迁移。只要将区域分为城市和农村,就可以用这种方法预测城乡人口。然而,这一方法却假定年龄别生育率、死亡率、迁移率在预测期间保持不变(王桂新,2000),这显然不适用于中国城乡巨变时期的人口预测。有关人口预测的论著,很少考虑城乡迁移。曾毅(1993)曾提供过一种城乡人口动态预测模型,其重点是模拟逐步提高平均生育年龄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对平均生育年龄逐步提高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年龄别生育率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没有讨论动态的分性别、年龄别的城乡迁移参数如何确定。联合国用于城乡人口预测的URGD(Urban-RuralGrowthDifference)法,将城乡人口增长率的差异外推,可以动态预测分城乡的总人口,却不能预测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王桂新(2000)根据生命表同批人生存概率法设定年龄别净迁移率的方法,可用于两次人口普查间性别、年龄别净迁移率的确定,但对未来分性别、年龄别净迁移率,提出假定不变或假定是现在的1/2或1/3、或1.5倍、或2倍的建议,却令人很难掌握。他介绍的日本河迈宏等人用时间序列数据和回归分析推求分年龄净迁移率的方法,也很难用于城市化中期至成熟时期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漫长过程中的参数确定。为了给政府和学者研究制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提供基础人口数据,我们试用了一种分性别、年龄别城乡人口预测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以现有人口普查和年鉴数据为依据,考虑到迁移变动,也考虑到行政区划变动因素的影响;以城乡机械变动为主,也兼顾省际迁移;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城乡人口机械变动的不同强度,动态测定未来人口迁移参数;城乡间、年度间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交互迭动,每一年度的预测均以上一年度城乡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为基础;所得结果既有分年度、分城乡性别、年龄别常住人口数据,又有性别、年龄别省内城乡机械变动人口数据、省际迁移人口数据。可简称“城乡为主、兼顾省际迁移的动态城乡人口预测”方法。现以浙江省为例,将具体步骤进行介绍。(一)非农化各城市地位测算及回归分析未来城乡人口迁移的强度、城乡人口和总人口规模,与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密切相关。为了比较不同城市化速度和水平对人口规模的影响,需要设计多种城市化水平方案。我们设计了三种。方案一是依据2000年人口普查口径估算历史上各年度城市化水平,再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建立的逻辑斯谛曲线方程预测值。具体步骤为:(1)计算出历史上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与从业人口中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几何平均值,本文称为“非农化比重平均值”。(2)计算2000年非农化比重平均值与按普查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的比值,得0.7619,本文称之为“非农化一城市化比值”。(3)将历史上各年度非农化比重平均值,除以2000年的非农化一城市化比值,即得出各年度按2000年普查口径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估计值。(4)设城市化水平最高值为80%,对城市化水平估计值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逻辑斯谛曲线方程:C=1/(1/80+1.1E+46×0.9461t),其中C为城市化水平,t为年份。用该方程进行历史趋势外推预测,确定未来各年城市化水平。按这一方程估计,2020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为67.35%,2050年达到80.66%。方案二以浙江省2003年53%的城市化水平为起始水平,沿对数曲线轨迹,2020年达到75.72%,比方案一高8.37个百分点;2050年达到88.25%,比方案一高近8个百分点。方案三以浙江省2003年53%的城市化水平为起始水平,沿对数曲线轨迹,2020年达到83.45%,比方案二高7.73个百分点;2050年达到93.46%,比方案二高5.21个百分点。(二)年龄移算法的应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途径,一是迁移流动进城;二是原居住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原居住的行政区划也由农村变为城市。1990~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除上述两个因素外,还有城乡人口统计口径变化的因素。要分别估计这些变化对城乡人口的影响,是很困难的。但我们可以将这些变化作为一个整体,利用人口普查资料,通过年龄移算法,推算其机械变动概率。其步骤是:(1)分别编制1990、2000年的城乡人口生命表。(2)按1990-2000年期初、期末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变动情况及期间各年度抽样调查的死亡率,推算1991~1999年分性别、年龄别死亡概率。(3)应用年龄移算法和性别、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推算出1990年分城乡的各年龄人口存活至2000年的人口数。(4)2000年普查的城乡分性别、年龄别的人口数,与年龄移算所得的城乡分性别、年龄别人口数的差额,就是上述三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城乡性别、年龄别的人口增减数。求其差额,并算出其年平均变动概率。以上步骤与王桂新(2000)根据生命表同批人生存概率法的思路基本相同。(三)城乡各年度机械化水平及参数确定分别计算出分性别、年龄别机械变动概率之和,称之为“总和机械变动概率”。它表明,一个人按分年龄别机械变动概率度过一生,可能变更原居住地城乡类型的年数。1990~2000年浙江平均总和机械变动概率,农村为-1.528720、城镇为3.425967,分别计为ZG乡、ZG城。首先,据此设计出总和机械变动概率的5种起始方案,分别反映城乡机械变动的5种起始强度,记作ZG城,1、ZG城,2、ZG城,3、ZG城,4、ZG城,5;ZG乡,1、ZG乡,2、ZG乡,3、ZG乡,4、ZG乡,5。每种起始方案由1990~2000年平均总和机械变动概率乘以一个倍数而来。我们称这一倍数为机械变动方案系数,记为ai,i=1、2、3、4、5。令a1=1.10,a2=1.05,a3=1.00,a4=0.95,a5=0.90,5种起始方案的总和机械变动概率分别为:高方案:ZG城,1=1.10ZG城,ZG乡,1=1.10ZG乡;中高方案:ZG城,z=1.05ZG城,ZG乡,2=1.05ZG乡;中方案:ZG城,3=ZG城,ZG乡,3=ZG乡;中低方案:ZG城,4=0.95ZG城,ZG乡,4=0.95ZG乡;低方案:ZG城,5=0.90ZG城,ZG乡,5=0.90ZG乡。其次,粗略估计未来各年城乡机械变动的相对强度系数。城乡间的人口机械变动不可能一直保持期初的总和机械变动概率,它有一个由强变弱的过程,到城市化成熟时期,城乡间的净迁移将接近于零。对未来机械变动参数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这种规律性。按2000年口径估计,浙江省1990~2000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382个百分点。平均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总和机械变动概率为1.1062,城镇为2.4790。我们称为提高单位城市化水平的总和机械变动概率,记为DG城、DG乡。DG城=ZG城/1.382=2.4790;DG乡=ZG乡/1.382=1.1062。取各城市化水平方案的最高值,计算未来各年城市化水平与最高值间的差值,记为MCi,i为方案序号,i=1、2、3、4、5。这一差值越大,城乡人口机械变动的强度就越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这一差值的缩小,城乡机械变动强度也就越来越小。将这一差值与单位城市化水平的总和机械变动概率相乘,就可以粗略地估计出未来各年城乡机械变动的相对强度系数,记为XQ城,i、XQ乡,i,i=1、2、3、4、5。XQ城,i=MCi·DG城;XQ乡,i=MCi·DG乡。“粗略估计”的含义是需要进一步修正。“相对强度”的含义是未来各年度间相互比较而言,并不是绝对水平。再次,对机械变动的相对强度系数进行修正。2000年普查已经过去三四年了。需要也可以根据最新数据对以上参数进行修正。其办法是通过对2000年后统计局年度抽样调查得到的常住人口总量、死亡率、出生率数据的迭代,算出相对强度系数的修正系数。浙江省的迭代结果是:2002年省外迁入量为35.11万,2003年为17.41万。假定2004年仍保持2003年省外迁入规模,2004年相对强度系数的修正系数应为0.9319。总和机械变动概率修正系数为XZ,于是XZ城,i=0.9319XQ城,i;XZ乡,i=0.9319XQ乡,i。然后根据下式得到未来各年的总和机械变动概率:ZG*城,i=ZG城,i·XZ城,i=(ai·ZG城)×0.9319XQ城,i=0.9319ai·ZG城·MCi·DG城;ZG*乡.i=ZG乡,i·XZ乡,i=(ai·ZG乡)×0.9319XQ乡,i=0.9319ai·ZG乡·MCi·DG乡。最后,将未来各年总和机械变动概率,按其年龄分布分配于各年龄组,得未来各年分性别、年龄别机械变动概率。(四)各城镇分性别、年龄别人口的迁移预测未来城镇、农村人口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以选用:一是以城镇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为基础,以城市化预测值为城乡人口基本比例,推算农村机械变动总量,进而推算农村分性别、年龄别的机械变动量。二是以农村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为基础,同样以城市化预测值为城乡人口基本比例,推算城镇机械变动总量,进而推算城镇分性别、年龄别的机械变动量。三是以省内分城乡的自然变动、机械变动为基础,以城市化预测值为城乡人口基本比例,推算省际净迁移总量,进而推算省际分性别、年龄别的净迁移量。这三种方式,最后都要汇总出全省自然变动、机械变动的结果,第一、二种方式不能推算出省际迁移量,缺失许多信息,第三种方式则可弥补这些不足。下面着重介绍第三种方式的推算步骤:(1)用人口预测的一般方法,分别推算城镇、农村人口自然变动后分性别、年龄别人口。(2)用设定的未来城乡分性别、年龄别机械变动概率(即第4步结果),推算城镇和农村分性别、年龄别的机械变动人口。(3)分别计算出城镇和农村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后的人口总量,进而算出全省人口总量和城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本文称为省内城乡机械变动后的城市化水平。同样,这次计算的城镇机械变动人口总量,也即省内机械变动后的城镇机械变动总量。(4)将省内城乡间机械变动后的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未来值(即第二步设计的4种城市化水平方案)进行比较,二者之差,即需要省外迁入城镇的人口占迁入后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据此计算出省外迁入城镇的人口总量。(5)比较分性别、年龄别城镇机械变动人口和农村机械变动人口。城镇机械变动人口大于农村机械变动人口,则需要省外迁入补充;城镇机械变动人口小于农村机械变动人口,则需要这部分农村人口迁往省外。如在计算中,均保留减少(迁出)为负、增加(迁入)为正的符号未变,则直接将迭算后分性别、年龄别的城镇机械变动人口和农村机械变动人口相加。结果为正者,即需要省外迁入人口;结果为负者,即需要迁往省外人口。(6)将省外迁入城镇的人口总量按1990~2000年间省际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分布,分配于男女各年龄,计算出分性别、年龄别的省际迁移人口,与省内城镇分性别、年龄别机械变动人口合计,其结果即总的分性别、年龄别城镇机械变动人口。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所有计算都是分性别、年龄进行的,机械变动总量的增减,也要按一定比例分性别、年龄别进行分配,最终落实于分性别、年龄别的人口中。城镇需要迁入的人口的质与农村迁出的人口的质,包括需要省外迁入的人口的质,只有相对应,才能迁移成功,否则只有迁往省外,或从省外补充。本方法,没能比较其他质的规定性,但性别、年龄别所确定的质,是本方法能够把握的。这就是即便农村迁出总量低于城镇需要迁入的总量,本方法计算结果也会有部分人要迁往省外,也有部分人要省外迁入。以上年度城镇和农村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预测结果为基础,进行下年度的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预测,如此形成了城乡间、年度间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交互迭动的预测方法。设计多种城市化水平方案、城乡机械变动预测方案、生育率预测方案,尽可能涵盖未来的多种可能;对城乡多种可能方案的组合,分别进行模拟预测。本文3种城市化方案、5种机械变动方案、3种生育率方案,可形成45种组合方案,45种模拟结果。对其结果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特点,有助于把握必然趋势;寻找各方案差异,有助于进行比较选择。二、城乡人口发展前景的比较统筹城乡动态人口预测方法,可以提供的区别于其他预测方法的新成果,主要是分城乡、分机械变动和自然变动、分年龄、分性别的常住人口数;城镇机械变动人口中,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浙江省农村进城、省外迁移进城两部分。其初步成果是未来各年的城乡分性别、年龄别的常住人口数;城乡分性别、年龄别的死亡人口数、分性别的出生人口数;城乡分性别、年龄别的机械变动人口数;城镇分性别、年龄别的省内城乡机械变动人口数;城镇分性别、年龄别的省外迁入人口数;农村分性别、年龄别的迁往省内城镇的人口数;农村分性别、年龄别的迁往省外的人口数。在以上成果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派生出一系列反映城乡人口动态变动的新成果,可用于城乡人口发展前景的比较分析,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这些新成果主要有:全省及分城乡、分性别的常住的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学龄人口规模、速度和年龄结构;全省及分城乡、分性别的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学龄人口自然变动的规模、速度,机械变动的规模、速度。现以城市化方案一、城乡机械变动中方案、生育率中方案组合预测结果为例,择其要者,列举如下:(1)全省和城镇常住人口及其自然增长量、机械增长量,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见表1)。农村常住人口,可以根据此表计算,故略。(2)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城乡分布、城乡劳动年龄人口按青年和中年划分的年龄结构、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自然增长量、机械增长量,城镇机械增长量中的省外迁入量和农村进城量(见表2)。据此可以进一步计算城乡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构成。(3)全省学龄人口城乡分布、城镇学龄人口自然增长量、机械增长量,机械增长量中省外迁移进城、省内农村转移进城的百分比(见表3)。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分城乡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可以为城乡教育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依据。另外,还可以提供全省及分城乡、分性别的常住人口和机械变动人口中的老年人口规模、速度和高龄、中龄、低龄老人规模、比重和变动速度,为城乡人口老龄化比较分析提供依据。三、有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动态人口预测的信息和政治含义可追溯性充分利用以上动态城乡人口预测成果,可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许多新信息。我们以浙江省为例,对这些成果提供的信息及其政策含义进行简要分析。(一)城乡人口分布、机械变化强度和人口水平对未来浙江省人口总规模的影响1.不同的城市化目标定与规划未来的人口规模预测表明,未来人口城市化水平和速度对全省人口规模的影响相当大。城市化方案一与其他参数结合,共有15种组合方案,人口最大规模在5662万~6095万。城市化方案二也有15种组合方案,人口最大规模高达9531万~10724万。城市化方案三的15种组合方案,人口最大规模在18011万~20094万。显然,后两种方案的所有组合方案,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所难以承受的。这些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规划期末城市化目标定的过高,或者难以实现,或者导致区域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其原因在于,人口城市化目标确定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当正常情况下本地农村进城人口规模不足以使城市人口达到这一比例时,要强行达到这一比例,就只有扩大省外迁移进城的人口规模,如此长期积累,必然导致人口总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信息的政策含义是,仅从城市化不同水平对未来区域总人口规模的影响上看,在制定人口发展战略、编制长期发展规划时,不能把城市化目标定的过高,也不能人为地减慢城市化的速度。要确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预测城市化的目标和速度,为城市化健康发展消除政策性、制度性及其他人为因素的障碍,做好各种服务工作,而不是人为地拔高、过多地干预或阻滞。对于浙江省来说,在多种城市化方案中,按历史趋势外推的方案,尊重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可以使城市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又不至于使总人口规模过度膨胀,相比之下,较其他方案更可接受。下面将主要以此方案为基础进行分析。2.扩大农村人口进出与城镇人口规模城市化方案一的15种组合方案中,每一种机械变动方案共有高、中、低3种生育率方案。计算每一种机械变动方案的3种生育率方案组合的高峰人口平均值,可以发现省内城乡机械变动概率越高,高峰人口的平均值就越低。机械变动高方案,比中方案低144万,比低方案低294万。3种生育率方案高峰人口的最大值,也是如此。机械变动高方案,比中方案低150万,比低方案低305万(见表4)。这表明,当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城镇需要从省外迁入的人口就越少,从而全省人口的总规模也就越小。城市化方案一的15种组合方案,浙江省人口最大规模至少也在5662万以上,比只考虑自然增长多出904万,比2003年实际人口数多出984万;城镇人口最大规模至少在4242万以上,相当于2003年全省总人口的90.64%;农村人口最小规模从当前的2300多万降至1102万左右。这对城乡及全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将产生巨大影响。这些信息的政策含义在于,提高当地城乡人口机械变动速率,以当地农村人口进城为推动当地城市化的主要形式和动力,有利于控制区域总人口规模,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农村人口能以多大速率转变为城市人口,取决于他们在质的规定性上能否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乡及全省统筹发展影响最大、且能使城乡相互衔接的关键是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及相应的政策制度和物质条件安排问题。因此,加大本省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提高农村人口进城就业的能力,对于满足城市经济建设需要,抑制浙江省人口规模膨胀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浙江省的城市化方案一、机械变动中方案、生育率中方案的组合方案预测表明,2004~2020年,城镇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年均机械增长35万。如浙江省农村年均进城12万,还需省外年均迁入23万,方可实现2020年城市化动态小康标准,这样2020年浙江省人口规模将达到5443.74万。若省内城乡机械变动概率提高10%,按机械变动高方案,城镇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年均机械增长32.5万,浙江省农村年均进城可达12.5万,只需省外年均迁入20万,2020年全省人口总规模将比机械变动中方案减少93.29万。可见扩大浙江省农村人口进城规模对全省人口总规模有显著的影响。如果浙江省大专院校加大对全省农村的招生规模,能确保每年有15万~20万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经过职业技术培训进城工作,对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和效果,对降低全省人口总量高峰值,都将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3.不同方案的比对分析在按历史趋势外推城市化方案一的15种组合方案中,每一种生育率方案与机械变动方案各有5种组合,计算每一种生育率方案与机械变动方案5种组合方案高峰人口的平均值。结果表明,生育率高方案高峰人口的平均值比中方案高86万;中方案比低方案高52万。我们对生育率方案设计的方法是,自2000年人口普查时城镇总和生育率0.901、农村总和生育率1.064起,分别按逻辑斯谛曲线经过若干年逐步回升到1.8,最后逼近极限值2.1。农村独生子女比例少于城镇,独生子女婚配可以终身生育两个的概率也少于城镇,总和生育率回升至1.8的时间也将长于城镇。因此,本文设计的高方案是城镇经过20年、农村经过30年回升到1.8;中方案是城镇经过30年,农村经过40年回升到1.8;低方案是城镇经过40年,农村经过50年回升到1.8。各方案都是农村比城镇回升到1.8的时间迟10年。城镇与城镇相比,中方案比高方案、低方案比中方案回升到1.8的时间均相差10年,农村与农村相比也是如此。模拟结果显示,生育率高方案与中方案之间高峰人口平均值的差异为86万,中方案与低方案之间的差异为52万。分别比机械变动高方案与中方案高峰人口平均值差额(145万)、机械变动中方案与低方案之间的差额(150万),少59万和98万。这表明生育率推迟10年回升到1.8,远不如省内城乡机械变动概率提高10%对全省人口规模影响大。对2020年人口规模的比较,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可见生育水平仍然是影响浙江省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但在生育水平已经很低的情况下,省内城乡机械变动及其基础上的省际迁移变动,对全省人口规模的影响更大。要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应该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应该对城乡人口机械变动给予更多的关注,预防人口膨胀的重点应该放在城乡人口机械变动上。4.“三个零增长”和“两大转变”城市化方案一所有15种组合方案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浙江省人口将有四大高峰相继而至、先后出现三个零增长、发生两大转变、产生一个单边上扬过程。生育率中方案、机械变动中方案的四大高峰出现的时间和规模依次是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按国内劳动法标准是2016年达3295万;按国际标准是2026年达4005万)、迁移人口高峰(2018年净迁入48万)、总人口高峰(2034年5854万)、老年人口总量高峰(国内标准,2043年人口达1882万;国际标准,2048年人口达1468万)。总量的变动将先后出现三个零增长:2016~2021年间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零并进入自然变动负增长,此后的人口增加量将全部由迁移贡献;2032~2034年总人口零增长,届时人口规模将在5659万~5873万,此后总人口开始从高峰下降,进入总人口负增长;2036~2038年省外迁入降为零,转为机械变动负增长,浙江省人口由省外迁入为主转为向省外疏散为主。未来将发生两大转变:一是人口增长方式由自然变动为主,转为机械变动为主;二是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一个单边上扬过程是指在21世纪上半世纪,老年人口系数、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由低到高,最终将稳定在较高水平上。按中国老年法标准计算,上半世纪结束前的最后几年,老年人口系数将稳定在33%,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将稳定在98%~99%(生育率中方案、机械变动中方案)。“四大高峰”提示我们,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必须以安全顺利地度过“四大人口高峰”,妥善处理高峰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要求为重点。“三个零增长”和“两大转变”告诉我们,浙江省人口发展方式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工作的内容、方式、对象和政策措施也应该及时转变。“一个单边上扬过程”则告诉我们,未来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并稳定在高水平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过去年轻型、成年型人口结构将不会再现,只能建立一个适应高龄化、重负担化的社会。(二)未来城乡人口结构分析1.不同性质的养老政策城市化方案一、机械变动中方案、生育率中方案的组合方案,浙江省老年人口系数(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城乡老年人口系数差异很大。农村老年人口系数2010年为13.16%,比城镇高5.47个百分点;2020年农村达到19.28%,比城镇高8.41个百分点。从老龄化程度看,在21世纪上半世纪,农村老年人口系数超过20%的时间达30年,城镇只有15年;农村超过25%的时间达22年,城镇只有3年;农村超过30%的时间达17年,城镇没有1年超过30%。从城乡老年人口系数之差看,农村老年人口系数超过城镇5个百分点的时间长达45年,超过城镇10个百分点的时间长达16年。但从老年人口总量上看,2015年开始,城镇将超过农村;2028年开始,城镇老年人口总量将占全省60%以上,到2043年开始浙江省70%的老年人将集中在城市。农村老龄化程度高,持续时间长,老年人口规模却在逐步缩小;城镇老龄化程度低于农村,高度老化的时间短于农村,但城镇老年人口的规模却在不断扩大,10年后将超过农村。而未来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将低于城镇。这些信息的政策含义在于,近10年浙江省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农村;10年后,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城市;而在近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内老龄工作的难点都在农村。迫切需要建立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在政策制度的建设上、养老资源的空间分布上能统筹城乡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里,点多面广,上接大中城市,下与广大农村近距离接触的小城镇,特别是那些县域中心镇的养老制度和养老设施的建设,养老资源的合理分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以年龄人口为主要适应城市农村城镇投资的需要以城市化方案一、机械变动中方案、生育率中方案的组合方案预测结果显示,2004年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已占全省56%,2008年将超过60%,2020年将达到70%,2027年将达到75%。城镇的劳动就业作为全省劳动就业的重点和主体,将日益突出。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年增长量将呈下降趋势,但总规模在2028年前将持续扩大(见图1)。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在2004~2006年每年为40多万,2007~2013年降至30多万,到2022年降至20多万。2027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最大规模2396万,2028年将进入缩减状态。从现在到2020年,浙江省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可高达30多万,这一时期是浙江省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也是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和劳动就业的高峰时期。这对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重要的支持,也是严峻的挑战。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构成将发生四大转折。一是城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由机械变动占大多数和绝大多数(2004~2006年占73%~79%,2007~2011年超过98%以上)到占全部(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自然变动开始进入负增长状态);二是机械变动中由浙江本省农村人口转变为主(2004~2007年本省农村转变占机械增长量的50%以上),变为省外进入为主,并占据重要地位(2008年超过50%,2012年超过70%,2018年超过80%,2029年达到最大值89.47%);三是城镇由农村和省际净迁入,变为城乡净迁入为零(2043年),省际净迁入为负(2048年)。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大转折,即城镇的省外迁入量和迁入率的倒“U”字型转变,其最高拐点为2018年。该年净迁入量为31万、净迁入率为13.93‰。此前为倒“U”字型的上升段;此后为倒“U”字型的下降段(见图2)。这四大转折表明,浙江省在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对城镇的机械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省外迁入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质量调节,将直接关系到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规模与质量。扩大大专院校对省外的招生规模,提高城镇对省外生源留存工作的比例,满足省内城镇对省外迁入劳动年龄人口的需求,将会对浙江省发展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按国内劳动法男女劳动年龄上限标准(男59岁,女54岁),假定性别、年龄别人口都是均匀分布,男性劳动年龄人口中,中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应是26%,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中,中年劳动年龄人口应占34%,男女平均中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标准值应为30%。这就是说,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超过30%,劳动年龄人口偏向中年化;低于30%的劳动年龄人口偏向年轻化。按偏离30%的方向和程度,可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程度。据此我们构造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指数为: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指数=(30-中年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30×100。由上式可知,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指数大于零,偏向中年化;小于零偏向年轻化。图2表明浙江省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自2008年开始呈中年化趋势,沿“M”型轨迹,分别在2021年左右、2040年左右形成两个高峰期,2030年左右形成1个低谷期。两个高峰期的峰值分别达41.30(2021年)、37.30(2040年)。1个低谷期的最低中年化指数值也达23.93(见图3)。城镇至2014年前劳动年龄人口呈年轻化;从2014年开始出现中年化趋势,其未来轨迹成倒“U”字型,在2028年左右形成一个高峰,峰值达18.33,2041年后降至1.5~5.2。21世纪上半世纪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指数均高于城镇,其低谷期的最低值也比城镇高峰期的峰值高5.6个百分点。中年化指数显示,农村中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超过标准值20%以上达36年,超过标准值30%以上达24年;而城镇却没有一年超过20%,相反在2014年前的10年时间里呈年轻化状态。由此可见,浙江省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期,正是劳动年龄人口由农村转移进城、特别是省外迁移进城形成的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和劳动就业的高峰时期;也是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中年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表明,未来城镇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全部由外来劳动力满足。城镇面临外来劳动力就业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而农村将面临劳动人口中年化、甚至老龄化的威胁。这一信息的政策含义是:必须重新认识外来劳动力对浙江省发展的战略意义,以全新的态度和政策积极吸引、妥善安置、适度控制外来劳动力就业。同时,适应农村劳动人口中年化、老年化的趋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实施以科技投入替代劳动投入的科技替代战略,以稳定农村和农业这一基础。在这里,农村进城人口在就近城镇、特别是在远离大中城市的小城镇就近定居或“钟摆式”就业,既可满足城镇对劳动力的需要,又方便就近照料生活在农村的老年父母,对于克服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外流造成的农村人口高度老化带来的困难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3.城乡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架管安全协议书
- 查询调解协议书
- 2025年环境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店长excel考试题及答案
- 校园疫情协议书
- 校舍修缮协议书
- 校车租车协议书
- 样块合作协议书
- 格林豪泰协议书
- 案件咨询协议书
- 胆管恶性肿瘤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医学检查技术分册》
- 青少年健康饮食推广活动方案
- 2024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系统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5-2024(新模版)
- DB34∕T 3251-2018 芜湖铁画锻制技术规程
- ISO5001能源管理体系法律法规标准清单
- 2024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网红直播带货合作合同范本
- 美容卫生管理制度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