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_第1页
《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_第2页
《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_第3页
《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_第4页
《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q英雄传》改编本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在现代戏剧、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多次改编。然而,陈白辰的戏剧改编是最忠诚、最具创造性的作品。一从创作《阿q矫正》的过程中看,陈白尘信文学作品和小说的写作背景有所增加在1989年春天的举办于南京的首届中国小剧场戏剧节开幕式上,坐在台下的我仰望过陈白尘这位我在大学中文系念书时名字就如雷贯耳的先生。实际上,在上大学的岁月和最初教大学的日子里,我把能够找到的他的剧本,都找来读过了,而且做了可能幼稚但绝对真挚的读书笔记。当时,我心中活跃着两个陈白尘先生的形象:一个是浪漫、感伤、热情、激进的进步文学青年的形象,另一个是嬉笑怒骂、针砭时弊的泼辣的著名剧作家的形象。到后来,我发现了陈白尘先生的第三个形象:一个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宽厚的包容心和社会批判性的智慧长者。从《牛棚日记》和《听楼日记》看,先生横遭打击,身受不公,却幽默、调侃、机智加傲然以对,真是那一代风骨卓然的文人儒生群体里的一个硬朗形象。由此我感到,他和他的老师田汉,和他们那一时代的那一群作家艺术家,在精神气韵上是特别能够相通的。由此我发现,他们对社会的判断力和对生活的责任感,有着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读到1981年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的时候,我的上述认识加深了。就我个人对陈白尘先生的剧本阅读感受而言,我一直认为,陈白尘先生漫长而丰富的剧本创作当中,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色:从《石达开的末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36年)、《金田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7年)、《一个孩子的梦》(儿童剧,读书生活出版社,1937年)的初试身手,到《汉奸》(汉口华中图书公司,1938年)、《魔窟》(又名《新官上任》,生活出版社,1938年)、《乱世男女》(上海杂文出版社,1939年)、《汪精卫现形记》(活报剧,重庆中国戏曲编刊社,1940年)、《大地回春》(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秋收》(据艾芜小说《秋收》改编,上海杂文出版社,1941年)、《后方小喜剧》(独幕剧集,生活出版社,1941年)、《结婚进行曲》(作家书屋,1942年)、《岁寒图》(群益出版社,1945年)、《升官图》(群益出版社,1946年)、《大渡河》(又名《翼王石达开》,群益出版社,1946年)、《哎呀呀!美国小月亮》(与王命夫、刘沧浪、黄悌合作,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美国奇谭》(独幕剧集,与米谷等合作,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纸老虎现形记》(活报剧,作家出版社,1959年)的嬉笑怒骂、漫画讽刺,再到《鲁迅》(电影文学剧本,与叶以群、唐弢等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大风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大风歌》(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阿Q正传》(改编鲁迅同名小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的深沉厚重、老辣圆熟。陈白尘先生创作的每一阶段都有代表作,都有呼应时代的力作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但是,我格外看重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首先,因为这部作品包含了陈白尘先生成熟的创作经验和高度的思想境界;其次,因为鲁迅先生的同名小说中所包容的思想深度和时代风物,被感受着同样的时代苦难、生活焦灼与社会责任的这样一个剧作家创造性地作了戏剧形式的诠释,一面文化大纛,一个戏剧高台,合在一起就十分好看了。陈白尘先生在写作这个剧本的近20年之前,还与人合写过传记特征的电影《鲁迅》,素材准备、思想重温和认识深化,都使他更有条件改编好鲁迅的小说。鲁迅是现代中国思想史和小说史上的丰碑,根据网上和出版系统的相关报道,2005年前后的一段时间新闻出版署开展过我国首次“全国国民阅读倾向抽样调查”,对全国12个省市3000多名成年人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被读者提名的最受喜爱的中国作家有170多位,而其中鲁迅以绝对多数票名列第一。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成为中国百年小说研究和文化研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刻画典型人物最深刻的代表,成为了现代中国戏剧舞台上被人反复改编上演的剧目,话剧尤多,戏曲样式也有。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陈梦韶《阿Q剧本》①、袁牧之的《阿Q正传》②和田汉的《阿Q正传》。陈白尘先生1963年和1981年创作的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也是鲁迅小说改编过程当中的里程碑。据资料,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和法国进行了鲁迅的这篇重要小说的改编上演。1999年春天,韩国国立剧团在汉城南山国立剧场小剧场也有《阿Q正传》在韩国的首次上演,所用的剧本,其实就是陈白尘先生的改编本。该剧目属于韩国国立剧团当年筹划的“韩、中、日东亚三国话剧回顾演出”的第一批剧目。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改编本的韩文剧本是由在中央戏剧学院留学的韩国留学生江春爱、董国台翻译的。作为留学生,他们选择陈白尘先生的剧本翻译过去,有眼光,够水平。因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小说史上的文化丰碑,《阿Q正传》是他的代表作;而陈白尘先生是中国现代话剧史的见证人、活动家和著名剧作家,他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阿Q正传》,技巧纯熟,风格稳健,思想深刻;作为受过鲁迅先生思想滋养的剧作家,陈白尘理解和诠释鲁迅小说和思想,有着其思想情感、社会解析的极大可靠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韩国留学生的选择,是具有文化眼光和作品鉴别力的。毋庸讳言,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新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一方面增长了消费经典、借势名人的意识,另一方面对经典和名人缺少应有的尊重和审慎,在解构的时髦词汇下,于戏说的潮流中,对鲁迅作品的改编也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了。大约2001年-2002年间电视台播出过一部10集电视连续剧《阿Q的故事》,整个是鲁迅小说中未庄、鲁镇男女人物的“乱点鸳鸯谱”,当时引发过争论。我不想去评价争论,只想借我的论文表明我的价值取向,那就是陈白尘的改编,才是我心目中贴近鲁迅原作的改编。二维护未庄或鲁镇的全过程,是《阿q矫正》思想的旨归早在1930年10月13日,鲁迅给一个叫王乔南《阿Q正传》改编者回信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正传》,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因为一上演台,将只剩了滑稽,而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其中情景,恐中国此刻的‘明星’是无法表现的。况且诚如那位影剧导演者所言,此时编制剧本,须偏重女脚,我的作品,也不足以值这些观众之一顾,还是让它‘死去’罢。”(P.90)根据姜德明先生考证,这个王乔南在1930年10月5日给鲁迅先生写信,就他改编鲁迅小说征求意见。他希望在国产影片当中的时髦、热闹之外,多一点“艺术”品味,他说:“有人说现在已是‘阿Q死去了’的时代,但我睁眼一看,各处仍然充满了这个灰色可怜的阿Q,我总想另给他一点生命,驱他到银幕上去。”③鲁迅被他的想法所触动,没有坚决制止他的改编愿望,还说:“我也知道先生编后,未必上演,但既成剧本,便有上演的可能,故答复如上也。”(P.90)但是,姜德明先生发现了一本由北平文化学社出版和东华书店代理发行于1932年4月署名“力工”的《阿Q及其他》剧本集,5个电影、动画剧本③中有一个占篇幅最大的“无声滑稽电影”脚本《阿Q》,而且,页码边线上印有《女人与面包》的字样,作者正是致信鲁迅要求改编《阿Q正传》的王乔南,力工是他的笔名。他在《阿Q》电影脚本后的附言中鸣谢说:“此剧由《呐喊》中之《阿Q正传》改编,业经原著者许可,特此致谢。”鲁迅博物馆现存资料表明,王乔南曾将出版物转请鲁迅“教正”③。但是,鲁迅最后对他的答复是:“它化为‘女人与面包’以后,就算与我无干了。”实际上,鲁迅并不是反对别人改编他的小说,从上述情况中鲁迅的态度看,他只是害怕别人误读甚至曲解了他的小说原意和小说人物——剩了滑稽或者滑向哀怜。因此,面对改编者,鲁迅采取了容忍的态度。王乔南不但用《女人与面包》的名字吻合“洋派”与时髦的流行语,而且还标明“滑稽电影”,甚至还用过《阿Q趣史》之类的别名来称呼他的改编本。这在原作者那里已经十分犯忌,但是鲁迅只是淡淡地收兵免谈,显得十分宽容。1934年田汉、袁牧之编《戏》周刊时,连载了袁牧之的《阿Q正传》,致信鲁迅后,鲁迅的态度是配合的,积极的。他答复说:“《阿Q》在每一期里,登得不多,每期相隔又有6天,断断续续的看过,也陆陆续续的忘记了。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那编排,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是很好的。”(P.116)这透出两个信息:一是鲁迅关注对《阿Q正传》的改编,“断断续续的看过”;二是鲁迅肯定了改编本“将《呐喊》中的另外的人物也插进去,以显示未庄或鲁镇的全貌的方法”。鲁迅接下去对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的姓氏、所操的语言等谈了自己的看法,要求人物、事件、环境和语言不要过于囿于地方化,应该“普遍,永久,完全”,便于“活用”。鲁迅曾因为希望中国社会进步,形象地提出希望自己针砭生活时弊、抨击社会痼疾的著述“速朽”,但是,无边际的黑暗与铁屋子般的现实使他更相信“韧的战斗”。于是,那些远无可能“速朽”的作品,还需要传播,成为“运行的地火”。1925年,《阿Q正传》被译作俄文的时候,他认真作序和写自传的态度,说明了这一点。他其实是想“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这样的灵魂被铸成的历史,有这样灵魂的百姓“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P.70)鲁迅通过阿Q及其周围的人来刻画国民性,描摹国民性滋生铸成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不为太多的人所理解,鲁迅感到人的理解与人的感悟的隔膜。“我的小说出版后,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或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的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P.70)失望之余,俄译本帮助鲁迅了解俄国读者如何来看待《阿Q正传》。从1925年5月到1934年底的近10年间鲁迅的态度看,显然,或译或改他的《阿Q正传》,在鲁迅都是欢迎的。问题在于,不可误读或曲解。在鲁迅生前的充满了误解的批评与恰如鲁迅所担心的浅薄的改编,都令鲁迅感受到更深的孤寂。而鲁迅身后的“戏说”与“糟改”,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在这样的改编历史与文化背景中,陈白尘先生的改编本,就显示出了其精神上忠实原著、结构上合理延展与形式上大胆创造的特点。三阿q式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忠实于原著,首先必须讲清原著的精神。鲁迅解剖的麻木、愚昧、混沌的国民性,是中国历史的代代积累与社会生活的层层加压铸就的。未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切片”,赵太爷府上到阿Q的土谷祠是鲜活的中国社会生活的剖面,阿Q是中国国民性的精神造像,但他不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普遍性的典型,一个杂取种种人“拼凑起来的角色”。他是中国民众在精神痼疾与体貌特征上都具有代表性的“这一个”。自高自大与自轻自贱,失败痛感与胜利幻觉,受辱的难堪与欺人的快意,盲从的本能与抉决的混沌,都可以在瞬间转换。荣辱得失的瞬间转换的利害辩证,精神胜利法的自我慰藉,忘却当中认贼作父、认敌为友、以自轻自贱为代价获得的无责任、无负担、无使命的轻松感,这是苦难无边的小民百姓们“苟活”的法宝,也是灾难深重的民族“苟存”的温床。鲁迅先生与陈白尘先生所瞩目的,正是这种在中国漫长专制历史、暴虐制度和近代软弱又可鄙的政治权术下催生、铸成的民众性,它是民族精神气象,是国家社会心理,是民众生存宝典。弃医学文的鲁迅要疗救的,就是国民的这种精神症候。陈白尘的老师田汉先生在1937年也改编过鲁迅的这部同名小说,一个当年年底由中国旅行剧社演出于上海的五幕话剧。但是,田汉先生的改编意图,更注重其现实需求与生活联想的意义:“《阿Q正传》在这时上演也可以有它的意义。首先,我们应认识目前的抗战便是辛亥革命的任务的完成。《阿Q正传》写的恰是辛亥革命前后,而直至今日止,当时的革命对象依然存在。赵太爷、钱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以汉奸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左右。第二,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在对日抗战中仍然表现得十分明显。这妨害我们认清谁是我们的朋友。第三,阿Q作者鲁迅之死不妥协的精神在滔滔的今日有提倡宝爱的必要。”田汉将阿Q安排在麻木、可悲和愚钝的众生相当中,突出其社会基础,这一点,田汉、陈白尘师生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但是,田汉更注重小人物悲剧的催人奋起的宣传鼓动性,所以,他安排了一个情节:真的革命党马育才与假的革命党阿Q在狱中会面,无论是真革命党在狱中还是假革命党被杀,对社会黑暗依旧甚至更加恶劣的情形的揭露是形象深刻的。阿Q被杀后,马育才在狱中演讲:“死了一个天真无辜的农民,朋友们,中国革命还没有成功,封建残余野兽还在吃人,让我们继续奋斗,替千百个阿Q复仇吧。也让我们去掉每个人心里的阿Q,争取中国痛苦人民的真正的胜利吧。”热情如火,是典型的田汉式的热情率真的表达。和他的老师的表达不一样,陈白尘没有安排“人物”来做画龙点睛式的演讲,而是把他的理解和情感,安排在人物关系与冷静的叙述评价当中。陈白尘先生准确地理解了原著的精神意蕴,他首先瞩目的是人物。在阿Q周围,陈白尘先生安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原著当中的人物外,《明天》中的蓝皮阿五、红鼻子老拱、《风波》中的七斤、《药》中的红眼睛阿义、《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掌柜等。这些人,与闲人王胡、未成年的小D一道,构成了一个阿Q们的世界。其实,他们生活境遇不同,但是,精神症候上,他们也是大大小小的阿Q。表现方式不一样,或生活境遇没有像阿Q那样,一旦条件变化,他们也是阿Q,精神胜利,麻木愚钝,盲从听遣,欺人自欺,都会的,无师自通。鲁迅在1934年11月18日写的《寄<戏>周刊编者信》说过:“今天的《阿Q正传》上说:‘小D大约是小董罢?’并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来,和阿Q一样。”(P.122)陈白尘的改编本中,其实是有意识地将小D与阿Q写成了对手戏,几乎是一种形影相随的联系。全剧序幕加七幕的8个情节单元群,除了阿Q与吴妈的情节里没有小D,其它7个单元群中,总能见到小D的影子,听到他的喝彩声。一方面他是正在变成的阿Q,他心里实际上是佩服阿Q的;另一方面他是阿Q的竞争对手,精神上佩服和“像极了”阿Q,生活当中取代了阿Q在未庄的帮工位置,这种取代,富于象征意义。陈白尘先生对鲁迅的意图,理解得深入细腻。所以,在阿Q稀里糊涂地被处死后,剧本末尾的情节是这样写的:未庄的众闲人酒徒在茶馆里津津有味地议论阿Q被杀头的事情,只有小D一声不吭。“小D(突然发问):七斤,你先前不是说,阿Q也喊过一声‘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么?七斤:是喊过的。可是城里人说,他到底没有唱一句戏!小D:(独排众议)我看啦,阿Q哥他(走出酒店离开众人)还是一条好汉!……(小D的精神、姿态都更像阿Q了)[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像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可以发现,陈白尘先生改编的鲁迅同名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形象。从赵太爷、赵秀才、白举人、假洋鬼子、赵司晨到地保、赵太太、秀才娘子、邹七嫂、吴妈再到衙门老爷、狱卒小鬼和未庄闲人,这些人,就是未庄、鲁镇的众生相,就是产生阿Q的社会环境。批判与解剖的笔锋,绝不仅仅局限于阿Q的举止的古怪和念头的滑稽,让观众想到“精神胜利法”不仅仅属于阿Q一个人,而属于一个群体,阿Q的精神痼疾其实是民众的精神共性,负载这种精神症候的生命个体,可以是张三,可以是李四,还可以是王二麻子。阿Q死了,还有小D。这是一种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精神的遗传,所以,阿Q子孙繁多,至今延绵不绝。那么,反思历史,改造社会,就成了我们铲除阿Q繁衍的温床的着力点。增加众多人物形象的作用,除了展示阿Q生长、生存的社会基础之外,还有剧情展示于人物塑造上的突出功用。我们都知道,戏剧人物是在事件当中显示个人意志,在社会关系与人际交往当中表现个性特征的。没有区别,无所谓特征;没有交往,就无机会表现。有了未庄众生相,如阿Q戏弄小尼姑一节,既表现浊世俗流的生活环境,又反射阿Q的心理活动与众闲汉的心理互动,还刻画阿Q欺软怕硬性格的可恨可鄙。又如白举人、赵太爷、县太爷、老把总质检的勾结事件,补充了小说当中略写俭省掉的情节,不但使观众能更清楚地了解阿Q命运的来龙去脉,而且将阿Q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糊里糊涂的死的背后藏着的“清清楚楚的”阴谋写得形象生动、毫无人性。这是“草菅人命”的一个案例。鲁迅小说的思想,得到了准确、深入、进一步的阐发。应该说,这也是陈白尘先生创造性的改编本的深刻之处。四物质性与人性的把握陈白尘先生的戏剧创作,以喜剧著称。老观众和研究者更多记得他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喜剧创作,他热血沸腾地起步于启蒙与救亡的时代风潮里,嬉笑怒骂地活跃于内忧外患、群丑喧哗的社会环境中,社会需要警醒,官场需要暴露,生活需要强刺激,因此,像《汉奸》、《魔窟》、《乱世男女》、《汪精卫现形记》、《升官图》这样一些他的讽刺喜剧,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热烈欢迎,为他赢得了最大的名声。而一些温婉幽默的喜剧如《禁止小便》、《未婚夫妻》、《结婚进行曲》之类的剧本,写得温婉多情、幽默泼俏、含蓄内敛,也并不缺少社会意义。但是,这些剧作都被《升官图》为代表的讽刺辛辣、表现夸张、漫画勾勒、生动泼辣的热烈闹剧的名声与影响盖过了。及至后来,到了《阿Q正传》的改编,因为对社会人生、世态冷暖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去深入鲁迅小说的世界,改编出来的作品,尽管还是喜剧风格,但分寸拿捏已经十分不同了。既不可能温婉多情地处理鲁迅小说,也不适合漫画夸张地表现鲁迅小说的人物。因为未庄也罢,鲁镇也好,虽为假托,实为旧中国县郊乡镇的缩影,灾难深重,令人无法温婉面对,更无法心存多情;而生活其间的苦人儿,就是鲁迅说的几千年历史当中默默生、默默死、像在大石块下萎黄的草的生命一般的草民,与那些官场丑史中的群小,与那些乱世发财、国难发迹的群丑绝对不一样,不宜漫画讽刺而宜于细心体察,不宜猛烈鞭挞而宜于痛责之余亦有哀怜。所以,《阿Q正传》的改编,应该算是陈白尘先生喜剧创作风格的第三个阶段的第三种风格——形喜实悲的人生悲剧。《魔窟》的笑闹群丑;《乱世男女》的漂浮沉渣;《禁止小便》的混世闲人;《升官图》的魔幻男女……人物滑稽可笑,事件荒唐绝伦,情节夸张躁动,以小见大,以虚写实。针砭时弊,讽刺社会,十分有力。可以想见,剧本演出,比较容易制造热烈的剧场效果,这是讽刺喜剧。而在《未婚夫妻》、《结婚进行曲》这样的作品当中,陈白尘先生的观察聚焦点,对准了平民百姓,对准了初闯世界的年轻人,一如当初南国艺术青年的那样,怀有社会改造和自我成就的远大理想和拼搏精神,结果撞入污浊生活与凶险社会张开的网,几经挣扎,终于消磨了意志,在油盐柴米酱醋茶和飞扬的尿片中蹉跎岁月,独立、职业和理想,只在梦呓中还听到。无奈的酸楚,无言的同情,含泪的微笑的幽默喜剧,有冬夜围炉的感人。说陈白尘先生的《阿Q正传》是以含泪的微笑叙写、表现的人生悲剧,是因为阿Q的悲剧,实在是中国草根状态的、数量众多的民众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愚昧,混沌,麻木,靠本能忍辱含羞、自我麻醉地苟活,生如草芥,死若野狗,引不起别人的同情,也引不起自己同类的同情,能够侥幸逃脱厄运就贪生苟活,不能幸免就逆来顺受,认命等死,引颈就戮。这样的悲剧中显现的既可恨又可怜的国民性,实际上是暴政的历史、专制的社会与非人的生活逐渐铸成的。所以,鲁迅的小说和陈白尘的剧本,都基于这样的事实来理解阿Q及其他周围的环境,陈白尘先生特地将鲁迅其他小说中的人物编织到剧本当中,实际上就是为了展示阿Q生长和生成的社会环境、生活基础。本质上说,小说和剧本当中表现的阿Q,其实并无多少滑稽可言,而是更多地显出一种麻木的受侮辱与受损害者的可悲与可怜。在鲁迅小说当中,阿Q的形象、农民式的狡狯和乡间闲人的游手好闲的毛病,都有表现,而且,嗜赌的恶习,也有描写:阿Q赌钱,偶尔赢了一回,却被人哄抢了,结果仍旧是输。但是在陈白尘的改编剧本当中,这个情节被省略掉了。按说,这样的情节,在舞台上热闹好看,很容易获得剧场效果。但是,该情节被省略去,一方面是作者展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妙方已经有了几次被打被欺负后的“反败为胜”的情节来表现,不必多费笔墨;另一方面的原因,我的猜测是:陈白尘不想更多表现阿Q身上的恶习和缺点,而让观众对他的悲剧命运感到“罪有应得”的释然。因为,写喜剧,把人生的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写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陈白尘先生鞭挞社会群丑与生活败类时因为是撕破“无价值的东西”,所以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竭尽夸张之能事;而在《阿Q正传》中,陈白尘先生批判当中留有余地,责备之时不无理解,调侃微笑之间常带泪花。所以,没有将阿Q写得很滑稽可笑或者很可鄙可恨,只是将他看作被奴役、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民众当中的一个。自然,奴隶也分等级,阿Q生活在最底层。阿Q被赵太爷一耳光打掉了姓氏,被赵太爷、赵秀才一顿杠子打消了“女人”的念头,还因此断了生计,只好进城当了一个溜门撬锁团伙的小角色,不料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原来避之唯恐不及的未庄男女们纷纷找他买便宜货。阿Q平生记忆中赢得尊重、敬畏的情况就是两次:一次是从城里带着赃物回来后,一次是宣布自己革命后。但是,赃物被哄抢光后,人们对他的欢迎很快变为防范;宣布革命,无非是隐约听说革命和造反可以让那些可恶的老爷、阔人们害怕。但懦弱愚昧如阿Q者根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实行,只是一次幻梦里快意的畅想,将现实生活当中被剥夺的一干二净的财产与被打消的传宗接代的可能美梦一番。小说中阿Q关于革命的醉意畅想与黑夜想象,在陈白尘先生那里变成了梦境表现和幻觉呈现,这样的变化,既符合鲁迅原著对阿Q革命想象和想象革命的定位,又更突出了阿Q在后来的赵府被抢事件中作了官府、阔人们勾结了案的“替死鬼”的现实冤情与人生黑暗。同时,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因为缺少广泛发动、深入宣传而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所留下的“造反”、“抢东西”的变形走样的影响。正因为未庄的等级社会当中,并非一切人都如假洋鬼子或赵太爷那样可恨可恶,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特征,各人有各人的局限,可怜之人的可恨,可悲之人的可鄙,可笑之人的可悯,可恶之人的可耻,可弃之人的可敬,等等。面对构成未庄社会的各色人等,陈白尘先生当然没有像从前解剖群丑世界那样尽情嘲笑与尽力鞭挞,而是下笔冷静,时有温情。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看土谷祠的老头子”。他的存在,不仅是情节功能性的,作为交代情景和点明事态的人物出场,作为阿Q在土谷祠独处时思想、行动的陪衬角色出现。而且,他是全剧中唯一关心和照料孤苦伶仃的阿Q的人,举灯守候夜归的阿Q,叫醒噩梦当中的阿Q,阿Q在梦中被老把总率兵抓走时,是老人奔出来将阿Q的被子绾成一个圈套在阿Q的脖子上,怕他冻着!陈白尘先生将小说原作当中的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人物变成这么个现出关怀温情的角色,实在是他对阿Q一类受侮辱与受损害的小人物的深厚同情的体现。阿Q可悲、可恨、也可怜,然而也可以同情。这是陈白尘先生改编剧本“形喜实悲”实质。陈白尘改编本中的阿Q,是一个越到后来越让人无法笑起来的角色。五阿q的故事和人物所体现的内在要求剧本在结构上采取一个序幕加7幕的8部分去演示阿Q的故事,顺序基本上按照原著的情节展开。序幕描写中赵家少爷中了秀才的事件中,阿Q在沾光“本家”的兴奋中被两个耳光“搧(删)掉”了姓氏,还被地保勒索了二百文酒钱;第一幕展现的是阿Q的三次被打和通过欺负更弱小者转败为胜的优胜纪略。出场的打手依次是乡村流氓老拱、乡村闲汉王癞胡和假洋鬼子钱大少爷,使阿Q从被欺负被侮辱的不快中愉快起来的方法之一是去侮辱欺负更弱小的人——小尼姑。在小尼姑带哭的骂声中,酒店里的人九分愉快,阿Q十分愉快。从欺负小尼姑到想女人,酒店杂人闲汉的淫亵议论与即兴起哄,催生了孤苦伶仃的阿Q怀春,小孤孀吴妈进入了阿Q的意识。第二幕承接上一幕,吴妈到土谷祠叫醒春梦无边的阿Q,到赵家舂米帮工的阿Q锁定吴妈为目标。结果是头上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