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 (1995) 的语言观_第1页
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 (1995) 的语言观_第2页
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 (1995) 的语言观_第3页
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 (1995) 的语言观_第4页
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 (1995) 的语言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比较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兼评Bickeron(1995)的语言观

一、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对比人类语言的本质问题是语言研究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不少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此都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的对比是常见的探讨方式。本文通过总结Bickerton(1995)的有关阐述,以此来说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然后分析Bickerton(1995)的语言观。二、bickon1995的语言观1.动物交际系统与人类语言Bickerton(1995)在他的《语言与人类行为》一书中的第一章讨论了“语言是什么”的问题。首先,Bickerton指出了人们对语言的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混为一谈。Bickerton指出,一个物体(或概念)的使用不等同于该物体(或概念)。例如,我们不能把“剪子”等同于“裁剪”,“轿车”等同于“驾驶”。由于语言比“剪子”、“轿车”更抽象,人们在误把“语言使用”当作“语言”时就没有那么明显。因此,语言是交流/际(的形式)这种说法是不妥的。第二个误解是人们把交流/际看作是语言的唯一功能。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动物的交际系统也可以看作是语言。但实际情况是,人类语言除了用来交流/际之外,还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进行思维。Bickerton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语言,而不在于智力、独特的认知能力、意识或大脑的复杂度等等。Bickerton指出,动物交际系统和人类语言这两个系统具有不同的特性。动物交际系统具有有限性和具体化的特点,它只能表达所指意义(inferredmeaning),不能表达意图意义(intendedmeaning)。例如,大部分动物的叫声是一种主观情感表达,而不是信息表达(withinthedomainofwhat-I-feel-or-wantratherthanwhat-I-know)。即使某种动物或昆虫的交际系统有一定量的信息传递,那也是时间/空间上最近的一次/直接的地方。如蜜蜂的舞蹈,它们表达的信息是相对有限的。它们的舞蹈不能像人类语言一样具有抽象性和无限性。换言之,动物的交际系统是封闭性的。相反,人类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表征系统,它不受时空的限制。Bickerton谈到的这一点体现了人类语言的位移性(displacement)。人类语言的位移性是指人们“可以用语言指称或谈论远离当时当地的东西”(P2)。我们可以谈论远古的传说,可以谈论将来的世界,还可以谈论我们脑海里想像的事或者不确定的事。身在中国我们可以谈论美国的歌坛巨星杰克逊的突然死亡。语言的这种位移性让人类创造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我们还可以用语言来谈论、描述、分析和研究语言本身。用来描写语言自身的语言具有典型的“元语言”(meta-language)功能。人类语言也可以用来撒谎,英国语言学家Aitchison(1996)认为,撒谎是语言的一大设计特征,甚至可以用撒谎来鉴别语言习得的程度。而蜜蜂从来不会用舞蹈来欺骗同类。Bickerton还从意象性(iconicity)、阶梯度(gradient)、自由组合度和系统性等四个方面讨论了动物交际系统与人类语言两个系统中的符号之间的差别(参见表1)。第一,动物交际系统中的符号具有意象性,动物所表达的讯息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透明。但是,人类语言的符号具有任意性(arbitrariness)。意思是说,词汇和它们所指的客观实体或抽象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的、必然的联系(P1)。换言之,“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无理据的。为什么“马”代表一种有四条腿、可以当交通运输工具的动物,“车”代表一种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这其中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只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两千多年前荀子在《正名篇》中就说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P16)。有些人不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他们举出的反证之一是“拟声”(onomatopoeia)现象。在每种人类语言中都有一些词再现了自然的声音,例如英语中的“bang”、“crash”和“roar”,汉语中的“叮当”、“喀嚓”和“扑通”。这些词的使用似乎是有一定理据的。反证之二是复合词的构成就不是完全任意的。例如“飞机”、“寝室”、“食堂”这些词的组成,是有一定的道理可说的,即有理据的。关于这一点,笔者有一次经历。笔者的儿子从小喜欢车,学会了说“爸爸、妈妈”后就会说“车”了(能把“能指”和“所指”联系起来)。当他大约一岁半的时候,一次一家人在看电视剧“康熙王朝”,战场上的镜头很热闹,他突然兴奋地指着电视大声说:“马车!”“马”一词是此前他刚学的,而“马车”是他第一次自己组词!此桩成长轶事似乎也印证了“马车”一词是有理据。但是,笔者认为以上理由都不能充分证明语言不具有任意性。第一,拟声词只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的极少的一部分。而且,不同的语言实际上用完全不同的词来再现同一个自然的声音。例如,英语中用“bowwow”来表示狗叫声,而汉语中用“汪汪”来表示这一声音。其次,复合词的组成也并不完全排斥任意性的成分(P17)。例如,“火车”曾经叫“火轮车”,“轮船”一度叫“火轮船”,后来都由三个音节缩成两个音节,可是“前一个去‘轮’留‘火’,后一个去‘火’留‘轮’”。为什么会这样呢?看来并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又如“铁路”这个词,在汉语中由“铁”和“路”两个成分组成,俄语железнаядорога也由“铁”和“路”两个成分组成。但英语却由“轨道”和“路”两个成分组成。为什么会这样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言。这些都只能用约定俗成来解释。至于上例中幼儿自己组的词和约定俗成的那个词相同,这只是极少数情况。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母语词汇还是要靠习得或学得来获得,而不是天生就已存在人的大脑中了。第二,动物交际系统的符号具有阶梯度。换言之,动物叫声的音高和音长往往体现当时动物的情绪。但是,人类语言中的符号不具备这种特性。相反,人类语言具有双重性(duality),即语言同时具有语音和意义两种系统(P2)。单个的音(如英语中的/n/、/b/、/i/)没有内在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这些音时,我们就进入了语言的另一层次的操作—意义层的操作。例如英语中的“bin”和“nib”,尽管在语音层它们都是由/n/、/b/、/i/这三个音组成,但是由于组合方式不同,我们得到了两个意义不同的语言单位。语言的双重性这一点对语言的内部运作非常重要。一定数量的语音能通过组合和重新组合组成更大数量的意义单位,而这些意义单位又能通过排列和重新排列组成无限数量的句子。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人类语言的经济性。同时,语言的双重性能让人们谈论他们知识范围内的任何事物。而动物的交际系统却不具有这种特性。例如,尽管狗能发出“woof”的声音,但它们却不能把“w”、“oo”和“f”分开,发出“foow”或“oowf”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P25)。第三,动物交际系统中的单位不能组合后产生新的意义(即使有极少数例外,它们的组合度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人类语言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句法上都具有无限的组合性。这一点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多产性(productivity),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可以产生和理解他们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世界在飞快地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情况和新的事物出现,但我们总能利用我们现有的语言素材来描述和表达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创造出以前从未听过的或说过的话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例如“禽流感”、“猪流感(H1N1)”、“狗流感”、“奥巴马访俄前赞梅普”这些表达。总之,我们能利用有限的手段,达到无限的运用。“语言使用者可以产生和理解无数个句子,而动物只有十分有限的几个或十几个信号”(P2)。蜜蜂能通过舞蹈来表示任何方向的蜜源,它们的信号系统似乎具有一定的多产性。但是,至少在人类看来食物源是蜜蜂舞蹈能够传递的唯一一种信息,他们不能“谈论”自己、快乐、希望和死亡(P7)。第四,动物的交际符号是分离的,相互不构成一个体系。相反,人类语言的符号之间构成“上-下义”或“概括-具体”的某种相互关系,语言符号间构成一个有机体系。动物交际系统和人类语言这两个系统的差别不是程度上的,而是类别上的(adifferenceinkind,notindegree)(P17)。人类语言具有区别于动物交际系统的一些内部结构特征,如上文提到的位移性、任意性、双重性、多产性等等。2.对语言、动物的认识Bickerton(1995)还讨论了人类语言中句法的特性与地位。他认为,句法是人类语言的核心,它是区别人类语言与动物交际系统、原始语言(protolanguage)(例如洋泾浜语、两岁以下儿童的语言、动物经过训练学会的人类语言等)的关键。Bickerton认为,句法是一种语义关系,一种逻辑关系,它是人脑的一种内部机制。这种决定语言的人脑机制是通过基因遗传的(P31,38)。换言之,句法是人脑进化的自然产物,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物属性,就像人类的直立行走能力一样(P39)。从承认语言的遗传性和生物属性来看,Bickerton(1995)与Chomsky的语言观相似。Chomsky认为,人脑中有一个专司语言的器官——语言官能(languagefaculty),它的形成是几千万年以来人类进化的结果。3.语言进化的突变论这种人脑机制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他甚至认为,不是人类进化得足够聪明才发明了语言,而是有了语言后,人类才开始变得聪明起来(insteadofthehumanspeciesgrowingcleverenoughtoinventlanguage,itwillviewthatspeciesasblunderingintolanguageand,asadirectresultofthat,becomingclever)(P39-40)。由此可见,Bickerton(1995)持有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语言中心论。此外,在《语言与人类行为》一书中,Bickerton(1995)表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语言进化的突变论。尽管Bickerton认为句法是人脑进化的自然产物,但是他反对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an)的渐变论观点。Bickerton认为,句法产生于“神奇的一刻”(magicmoment)。在那“神奇的一刻”或“灾变性事件”(catastrophicevent)中,人脑的内部结构产生了质的变化。人类语言完成了从“原始语言”(protolanguage)到“真正的人类自然语言”(truehumannaturallanguage)的大跃进(P69-70)。换言之,从“原始语言”到“真正的人类自然语言”的演变没有“中间形式”(intermediatestage),因为我们没有证据表明这种“中间形式”的存在。在这里,Bickerton用的是逻辑反证方法。他进而推理道:假设有65%的语言存在,那这65%的语言应该对我们的祖先非常有用。它是如此的有用,以至于我们的祖先不必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完善。那么这种“不必要”恰恰说明了这种65%的语言(或者50%和30%的语言)的不存在。人类语言必须是尽善尽美的,否则就不是语言。笔者的疑问是:没有证据表明某物的存在就等于某物不存在吗?事实上,有研究者表明,学习曲折型语言的儿童在习得的起始阶段能习得形态句法结构。Bickerton(2007)反驳道,虽然这一证据不假,但它却不能说明“中间形式”的存在。他强调,“原始语言”之前没有曲折型语言的存在,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形式句法结构可学。学习非曲折型语言的儿童在两岁之前产出的电报式话语还只是接近“前人类原始语言”(pre-humanprotolanguage)的一种形式(P515-516)。然而,笔者认为,Bickerton(2007)有固守自己的观点,而排斥他人所举证据的嫌疑。为什么我们不能假设:Slobin(2002)的证据表明有(“原始语言”至“人类自然语言”的)“中间形式”的语言存在呢?或者说两岁以下儿童的语言根本就是人类自然语言,而不是Bickerton所说的“原始语言”呢?4.人类语言语法起源的考察笔者赞同Bickerton(1995)对人类语言生物属性的有关阐述。语言研究的生物语言学路子也侧面说明了学界对语言的生物属性的重视及认同。Bickerton(1995)认为,句法(语言)先于高水平认知(智力)产生,而且是突然一下进入人的大脑。Bickerton持的是语言中心论和(语言进化)突变论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