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1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2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3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4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文言文复习一、通假字1、七年级七上: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七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止有剩骨“止”通“只”(《狼》)2、八年级八上: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八下: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3、九年级九上: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九下: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二、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例: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例2: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4、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感动(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5、固定句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