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_第1页
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_第2页
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_第3页
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_第4页
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鲁迅《阿q英雄传》中典型环境的再现

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aq正传》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非凡成就是罕见的。恩格斯在给马哈克纳斯的信中,谈到最充分的现实主义要求时说过:“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正传》的杰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鲁迅从现实生活中严格地选择与提炼出足以表现阿Q的性格特征的真实细节,而且还在于最大成功地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流浪雇农阿Q的典型性格。阿Q这个典型的审美价值在于:他既是独有的“这一个”,又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魂灵”。阿Q具有特定历史时代的特质,具有特定阶级地位的特质,还具有时代伦理道德、社会心理以及整个精神文明的特质,也就是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质。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杰出的典型。这里,我只就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性格的同时,怎样独具匠心地再现了阿Q所生活的典型环境发表一点浅见。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时代的社会环境而生活。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他的思想、性格、遭遇、命运的形成和变化。典型环境就是指环绕并促使人物行动的具体环境,真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向。典型环境的概括,关键在于真实地再现环绕并促成人物行动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它要求人物与环境血肉相连,交融一体。这种典型环境不是单一的。从宏观看,每个人都处于一个时代的大典型环境之中。从微观看,时代的大典型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非政治的各种环境,即作为一种文化社区与精神气候的小环境。鲁迅在《阿Q正传》中的典型环境描写,重视社会环境对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他是不把性格当做先天的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抽象的人性的东西,而是当作特定社会环境中各种力量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他把人物放在各种社会联系中展示它,同时又准确地把握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写出性格的形成与变化,人物心灵的变化。阿Q生活于辛亥革命前后,具体的生活环境是闭塞落后的未庄。作者把整个时代社会的面貌融化在局部的生活情景中;从一个局部的环境透露出整个时代社会的缩影,借一斑而见全貌。未庄正是清末民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缩影。鲁迅笔下的“未庄社会”、“未庄文明”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中国精神文明腐朽的写照。阿Q就是在这个特定的“未庄社会”、“未庄文明”的环境中,深受压迫、剥削和屈辱,终至落得“大团圆”的悲剧结局。同时,鲁迅以锋利的现实主义的笔刃,剖析了阿Q跟周围人所发生的种种矛盾纠葛。从而有机地、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深刻意义。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的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一点上,而社会关系是一个具有极为复杂层次的、多方面矛盾的编织物,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都一定在矛盾的一端与另一端或两端之间摆动。阿Q与周围人形成的种种关系,自然是他独特的生活环境,是促使他行动的具体环境,只是作者没有静止地孤立地去描写,而是把一切交融在人物性格的刻划中,交融在情节的发展中,把典型环境的展示浓缩在叙事写人的情节中,使人深刻地感受到环境和性格的血肉一体。阿Q一出场,作者就让他活动在阶级对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的未庄。未庄是赵太爷等人的未庄。在整个《阿Q正传》中,深刻地揭示了以赵太爷为首的豪绅地主与阿Q尖锐对立的特定斗争情势,以及在这种特定的斗争情势中阿Q是怎样不由自主地在行动。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场面,鲜明地写出了未庄社会有两个不同的对立的阶级,展现出一幅中国农村无比残酷的阶级压迫的图画。当阿Q说出他原是赵太爷本家,排起来还比他的秀才儿子长三辈后,赵太爷叫地保把阿Q喊来,一见就喝斥:“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继而给阿Q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赵太爷对阿Q的狰狞面孔与蛮横举动,带着深刻的封建社会野蛮的烙印,表明封建宗法制度等级的森严。就连赵太爷的帮闲地保也要训斥阿Q,敲榨酒钱。阿Q不仅早已被从生产领域里挤出来,没有立身之地,而且还不准有姓氏,失去了人的资格,只能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工具、牲畜。小说既描绘出阿Q生活在一个只能“做奴隶”的时代的环境,又揭示了阿Q在这个环境中独有的奴隶处境与地位。鲁迅高出于他同时代的作家之处,还在于他写出了赵太爷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宗法社会的传统观念。早已成为未庄社会的“精神文明”,主宰着未庄社会的舆论。如阿Q挨打之后,未庄出现了一些颠倒的奇谈怪论:“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未庄还有一种畸形的风气:阿(Q“蒙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倒得意了许多年”。因为“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戴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结果是“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在这种舆论、风气、环境中,一般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奴隶的心理,即极为可怕的对统治者的恐惧和驯服。赵太爷代表的传统观念,渗透了未庄人的精神世界;封建统治制度的言行与利益,成为未庄人判断是非曲直、察人观物的唯一准则;对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奉若神明,达到了迷信的地步;遍及未庄社会的是趋炎附势的心理,到处迷漫着统治阶级的精神毒素,还加上小生产者的自发性,依附和羡慕统治者,并以与之发生关系为荣等等,生动而深刻地说明这是一个多么闭塞而原始的农村。阿Q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奴隶主义的环境里,政治上受到重重压迫,经济上受到残酷剥削,肉体上受到种种凌辱;自己一无所有孤身单影,阶级地位卑下;周围的人们不给他丝毫的同情与帮助,传统思想组成的“未庄文明”浸透他的灵魂。在这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阶级关系中,也就必然形成阿Q的奴隶心理与卑怯性格。当赵太爷不准他姓赵,喝骂他时,他只是“不开口”,挨了嘴巴也“只用手摸着右颊和地保退出去了”。还“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阿Q最初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他的性格就具有鲜明的时代与阶级的内容,他的这种性格特征,是与“未庄文明”交织在一起的,使你难以把血肉相连的人物与环境割裂开来,从而成功地展现出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阿Q生活在社会所织成的对他轻视与凌辱的罗网之中,他有过挣扎,有过反抗,即使是小得可怜,然而都失败了,他从来没有过胜利的记录。未庄强大的黑暗势力与传统的精神毒素,有如泰山压顶,有如鸦片害人。阿Q被这种由不得自己的环境所支配,所指使,所挤压,被伤害,被毒化,被扭曲。他生理上的缺陷也成了未庄人们嘲弄的对象。他反抗过,希求摆脱被嘲弄的屈辱处境,人们耻笑他,他虽曾与人打骂,但总是吃亏。他没有能耐保护自己,只得转而退让,“怒目而视”而已;换来的还是被“未庄文明”毒化的人们更加轻蔑的欺侮。于是他便用不承认主义来自我解嘲,说“你还不配”呢;无奈未庄的人们惯以别人的痛苦为自己的欢愉,以欺压卑弱者来炫耀自己,显示高人一筹为无尚光荣,仍一次次无休止地撩他,揪住他的黄辫子,在壁上碰响头,才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可怜的阿Q反抗不能,退让不行,不承认主义也不成。肉体与心灵上的痛苦总要排遣,无他,只能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无可奈何地以求补赏,以求精神安慰,以求自我解脱。可是人们连这种虚幻的精神胜利的享受也不肯给他,照旧揪着他的黄辫子,强逼硬压阿Q说“人打畜生”,阿Q也只好认可说自己是“虫豸”。在这种环境中,他无力抗争,最后自轻自贱了,觉得“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和状元一样,“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至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法宝算是“至善至美”了。阿Q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来掩盖他在实际生活中的屈辱与失败,在自欺欺人中忘掉自己的卑怯,达到精神的寄托,得以苟活下去。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未庄社会强弱悬殊的情势下,阿Q的奴隶心理有一条十分明晰的发展线索,由自卫而抗争,到失败而自贱,失败后由自我解嘲到自我欺骗,再到自我胜利。这种精神病态,深深地刻着阶级的压迫与虐害的烙印,饱含着卑怯者深沉的悲哀与不幸。这是统治阶级及其毒化了的社会对阿Q多方面摧残的结果。鲁迅在挖掘阿Q身上的“不长进的民族病态”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阿Q周围人们身上所普遍存在的阿Q精神,尖锐地揭示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国民性的弱点,民族的病态的深远广阔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如打了阿Q还不肯罢休,硬叫阿Q说“人打畜生”的闲人们;旁观“龙虎斗”,揶揄阿Q与小D揪打而发出得意哄笑的路人;赤着膊,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捉虱子,放在嘴里咬得毕毕剥剥响的王癞胡;因为阿Q求爱,哭闹着寻短见的孤孀吴妈;听阿Q谈革命党而“凛然”的酒店掌柜、堂倌、酒客等,他们组成了一个未庄人的群体形象,无一不带着阿Q精神的烙印,都是阿Q的影子,就是小D,也是“长大起来,和阿Q一样”。若没有阿Q周围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阿Q精神,自然难以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使产生了,也无法生存,更不能扩大膨胀。未庄人群的阿Q相,正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得以合乎逻辑地存在与发展的环境,它是一种催化剂。当阿Q受了假洋鬼子的侮辱,将“敌忾”发泄在比自己更卑弱的小尼姑身上时,阿Q与酒店里的赏鉴家演出了一曲阿Q相的闹剧。阿Q“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和尚等着你”,并扭住小尼姑的面颊:“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人们一片笑声中,阿Q也更得意,再用力拧了一把才放手。他完全忘记了自己受的侮辱,“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仿佛全身轻松了,“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以这种“勋业”为无尚荣耀。“阿Q十分得意的笑”了,“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了”,酒客与阿Q,有着同样的精神,怀着共同的心理,都处于愚昧与麻木之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这里极度地扩张了。他们的阿Q相,彼此彼此,那仅仅是一百步与五十步而已。只要未庄不变,鉴赏家就会成群结队,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不会消灭,阿Q的“子孙”就会绵绵不绝。鲁迅就是这样极其生动而准确地揭示出阿Q精神生长与发展的典型环境。辛亥革命的浪潮波及未庄,引起了未庄的变化。在这里,作者再次准确地把握住环境与性格的关系,进一步予以揭示。未庄环境发生了变异,阿Q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异,从而使阿Q这个典型显得更真实丰满。作品虽然没有正面展开对辛亥革命全貌的描写,但从侧面着重突出这个政治事件的影响与后果的二三百字中,却把这一革命波光闪现了出来。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立即引起了未庄的急速变化,作威作福的赵太爷一改常态,怯怯地迎着阿Q,一连三次低声叫着“老Q”,表现出他内心是多么恐惧。在阿Q身上也自然激起了不平静的浪花。现实生活让阿Q看到了一种新现象,改变了他的看法与态度,他神往革命,喊出“造反了”。这虽然是“阿Q式”的革命,对革命并无真正的认识,掺杂着许多糊涂思想,带着阿Q式的愚昧,“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一个农民最原始最朴素最朦胧的革命要求。然而阿Q的心理毕竟发生了变化,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一样。这也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阿Q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可是美景不长,辛亥革命的风暴很快就风平浪静了,“骨子里依旧”,才发生变异的未庄社会又恢复原状,刚刚激发出朦胧革命要求的阿Q,又很快地回到了旧的轨道上。阿Q曾经高嚷过“造反”、曾经冒犯封建礼教,向孤孀求爱、做过小偷,等等,他成了辛亥革命的牺牲品。总之,这样的革命,这样的未庄环境,这样的阿Q,也就必然有这样的阿Q“大团圆”的结局。作品在结尾中,还再一次通过未庄舆论,展现出特有的环境描写:“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可见未庄依旧,新的阿Q还会生长起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鲁迅在《阿Q正传》中,还根据纪传体的通例,集中或分散地夹叙夹议,把杂文笔法融入小说,表现出论政的尖锐性,对展现典型环境,直至深化主题思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第一章“序”,说明立传缘起,除描叙阿Q身世外,借题发挥,讥讽时弊,直指旧中国社会。从“传”的类别讽剌到孔丘的正名论,从阿Q的姓氏索连到对“国粹”、“考据癖”的鞭挞。从而把读者的视野从阿Q生活的未庄社会环境延展到中国近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至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个延展了的从现实到历史的环境里,阿Q与阿Q类的人们都是一样的凄惨命运,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奴隶性格与心理。这种达到艺术效果的方法,可以称为典型环境的外延,它给阿Q的典型性格赋予了丰富的历史因素,使典型性格的现实性具有更大的深广度,真可谓绝妙之笔。在“序”后的各章节中,不论描写、叙述阿Q行状和其他人物的言行心理,特别是触及到“未庄文明”时,作者不时地直接加以剖析,笔锋直指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封建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观念。如在阿Q调笑小尼姑,自以为“胜利”之后,抒发了一通强者暴戾地制服弱者之后的精神世界,带有强烈的哲理意味。阿Q的“男女之大防”,“排斥异端的正气”,阿Q学说的“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如此等等,作者都加以评论,并认为这“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鲁迅对阿Q种种合乎“圣经贤传”的精神世界的揭示,植根于“未庄文明”的环境,但其锋刃却深深地戳入统治着中华民族的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它既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又是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直毒害着中国人民的心灵。因此说阿Q精神浓铸着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