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方案建议书_第1页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方案建议书_第2页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方案建议书_第3页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方案建议书_第4页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方案建议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系统技术方案建议书XXXX科技有限公司#目录TOC\o"1-5"\h\z一、前言3..二、需求分析4.三、总体要求5.\o"CurrentDocument"四、方案设计遵循的标准和原则7\o"CurrentDocument"4.1设计依据7\o"CurrentDocument"4.2设计原则8\o"CurrentDocument"五、总体设计9\o"CurrentDocument"5.1设计思想9\o"CurrentDocument"5.2采用子系统独立分控、总体系统集成方式9\o"CurrentDocument"六、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11\o"CurrentDocument"6.1设计说明11\o"CurrentDocument"6.2系统拓扑图12\o"CurrentDocument"6.3系统功能设计12\o"CurrentDocument"6.3.1三维模型12\o"CurrentDocument"6.3.2门禁系统13\o"CurrentDocument"6.3.3车辆系统13\o"CurrentDocument"6.3.4人脸识别系统14\o"CurrentDocument"6.3.5配置管理模块14\o"CurrentDocument"6.3.6视频流控制15\o"CurrentDocument"6.3.7数据统计模块15\o"CurrentDocument"6.4系统管理平台16\o"CurrentDocument"七、关键技术概述1.87.1关于人脸识别技术187.2人脸识别技术原理187.3人脸识别技术特点187.4人脸识别应用于身份鉴别的优势197.5人脸识别流程设计20\o"CurrentDocument"八、系统部署21\o"CurrentDocument"九、终端设备选型22\o"CurrentDocument"9.1GPU服务器22\o"CurrentDocument"9.2人行通道设备升级选型24\o"CurrentDocument"9.3门禁设备升级选型2.5\o"CurrentDocument"9.4车辆门禁设备升级选型2.6\o"CurrentDocument"十、项目预算2.8、八、■前言传统视频监控系统主要依靠人工盯屏、人工报警实现,但由于人盯屏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分散,所以传统视频监控渐渐沦为视频记录的工具,起不到实时监控事态发展状况的作用。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系统在现有集成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结合了国内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以达到提升本单位内部安防整体水平,提高安防层级的目的。人脸识别远程监控报警系统解决方案是一套基于国际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的视频内容分析与监控报警方案,通过分析视频中人脸这一要素来判断视频中的事件,达到对重点场所的智能化、自动化监控。本方案采用监控摄像机作为人像采集视频源,通过融合人脸识别程序完成视频中人脸的检测,后通过人脸识别监控报警平台完成特定目标的识别与报警。本系统可利用现有监控系统的视频源与视频传输线路,增强先后监控系统的智能型、可用性,改善现有监控系统一切靠人工的工作模式,降低安保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安全防范系统的长期运营成本。需求分析本单位通过前期的安保建设,目前可通过视频监控、门禁、车辆管理等方式管理内部安全工作,但随着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仅使用现有方式越来越难以达到安防要求,无法细化安防工作,特别是无法及时预防及处置外来人员的混入问题。目前安防工作采取的是来访、出入登记的方式,同时采用了智能IC卡系统等管理手段,但智能卡“只认卡不认人”的缺陷并不能带来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为了杜绝冒用卡片进入、尾随工作人员进入等情况,就要保证进入单位的人员身份得到验证,并可实时掌握到非本单位出入人员的位置及走动轨迹。人脸识别技术具有识别的唯一性,身份鉴定不可仿冒,能很好地解决以上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一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安防安全建设的新动向。本项目立足于软件方面的建设,要求兼容现有硬件设备,仅按系统最低需要增加硬件设备,升级视频查询功能,优化使用界面,增加键盘快捷键等视频播放方式,增加权限管理和日志查询功能,增加门禁卡权限管理,将视频、人脸智能分析与门禁卡进行软硬件系统集成,实现安防系统的全面升级。总体要求根据需求分析,本系统将全面实现安防和管理自动化,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与软件技术,实现完全智能和具有高安全性的身份鉴别验证系统,以适应我单位现代化安防要求,提供一个安全、便捷、高效、多功能的环境。我们建议其安防系统按照智能化项目高标准来建设,以提高我单位的安全防范档次和水平,为将来的服务提供安全保证和便利。因此,设计与施工中应采用成熟、先进的技术,以经济实用为原则,整个系统具有充分的可扩展性,达到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确保本项目成为性能先进、可靠实用、经济合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安防项目。结合项目的实际需要,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人脸识别部分(2)红外感应报警部分(3)人员闸机识别部分(4)车辆进出管理部分(5)门禁管理部分(6)视频管理部分它们分别担负我单位的事相监控,入侵防范、出入管理等基本职责,是安全方防范、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必须得技术保障。随着安防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业的应用,开创了现代安防新纪元,现代安防的快速发展,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使人耳目一新,安防技术已经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区别传统安防体系,现代安全体系提出了多层面交叉防范的全新理念,现代安防体系的技术构成呈现跨系统、高智能集成的趋势,现代安防产品的设计正在加快智能化发展的步伐。为了实现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在满足系统既定总体架构的前提下,实现系统的设计原则,我们认为,安防系统体系设计应该特别强调采用成熟技术以确保系统的高可靠性、高稳定行的大前提,在技术实现方面应注意吸纳人脸识别技术成果,建造先进、实用的安全体系,体现安防业务的时代需求,同时要考虑系统构成具有体系组态灵活、便利的特点,以应变运作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功能需求和技术发函,有效延伸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四、方案设计遵循的标准和原则4.1设计依据本方案设计遵循GA/T497-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方案中所涉及产品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等参照以下相关文件及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防范行业标准》GA/T74-9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标准》(GB/TGB/T20299-2006)《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7)《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及配套管理计划规范》(GB12504-12509-9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O1-95)《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T368-2001)《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GA/T394-2002)《视频安全防范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安全防范报警系统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796-1997)《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12663-1990)《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器》(GB/T16572-1996)《报警系统电源装置、测试方法和性能规范》(GB/T15408-1994)《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B/T74-94)4.2设计原则先进性:系统采用国际、国内的通行的先进技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熟性:以实用为原则采用成熟的经过工程检验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方案设计中所选用的产品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和成功的工程应用实例。开放性: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避免系统互联或扩展的障碍。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的设计和标准化的产品。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在系统设计时留有合理的冗余。系统具有充分的扩展能力,为今后系统扩充的留有充分的余地。安全性、可靠性:包括系统自身的安全和信息传递的安全,以及运行的可靠性,满足系统能够确保长时间不间断运行的要求。设计、施工、运营与服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运行可靠的应用方案。五、总体设计5.1设计思想强调整体安防解决方案,使用一套平台,集成各安防组件及人脸识别技术,保证各敏感位置和报警区域无死角,建设完善的综合安保管理系统有利于加强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为提高安全级别而提供保障及工作便利。总体设计中实现“设计一步到位、管线敷设到位,系统要充分和有效的应用系统集成,将人脸识别模块整合到系统中,并具有分布实施和功能扩充的条件,建成后的系统要体现安全、先进、可靠、会用、便捷”。在系统总体设计中,充分考虑集成的有效性、开放性、扩展性,实现各子系统的管理和信息最大程度的共享,便于今后系统的扩充及增容等,预留未来的功能拓展。5.2采用子系统独立分控、总体系统集成方式安防系统中所选用的各个功能系统设备都具有开放的通讯接口,可以通过数据库或TCP/IP方式API协议接口与各个分控系统进行上位集成。每个子系统已各自的中控系统为中心,独立工作,同时通过集成与其他子系统有机的协同工作、联动防范,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区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实现防区内各应用子系统的联动(如红外视频同步、人脸识别报警及人员位置跟随)。各个子系统即可集成在同一的界面协同工作,又可以作为独立系统单独运行因此在系统选型上,有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平台,操作与处理在统一的人机界面完成,实现分散监视、控制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的目的。

分控系统集成软件以三维模型为操作平台,为各自防区的值班安保人员提供统一的图形化操作界面,确保各防区能够独立工作。安防系统集成是建立在人脸识别技术为基础,各个子系统管理系统平台为辅助的基础上的,设计时应用了成熟的技术体系,建立一个可靠、稳定人脸识别系统集成平台,通过通讯协议的转换、数据库的数据采集等方式实现数据交换。红外感应院蒂红外报警信

红外感应院蒂红外报警信

息安防管理平合人脸禎甸模型

提取视频谛人脸

数据、对比UPU

卡数据、获取各

组件信息攝像机实时视频监控'

视频回放报警数据數据接口视频流报警数据數据接口视频流人行道甫机人员出入控制、日志、CPU人行道甫机人员出入控制、日志、CPU卡人

脸信息门禁聚统人员出入盘制U

日志车輻闸机车辆出人控制、

非本单位车辆登

记出入数据车辅数据出入数据车辅数据六、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与软件技术,实现完全智能和具有高安全性的身份鉴别验证系统,实时监控本单位各位置及出入口安全信息,管理车辆进入非本单位人员进入实时报警与跟踪并提供轨迹、配合自动化门控装置进行本单位出入口通行控制。管理者通过系统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可实时掌握非本单位人员信息,维持安全的环境。提供一种优于其它方式的安保系统解决方案。6.1设计说明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综合安防系统的应用将极其广泛。根据人脸识别不可伪造的特性,在人员通道闸机口部署CPU智能闸机,通过CPU卡中的人脸数据信息,自动识别人卡不符、一卡多用、尾随进入等影响安全的情况,加强本单位安全管理,杜绝由此发生的安全性事件;记录人脸识别系统提供的报警数据,建立黑名单数据库,实时读取本单位各位置摄像头视频流,从中截取人脸数据与黑名单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取黑名单人员的当前位置、行走轨迹与进出历史。对进入单位外来人员进行人脸登记、验证,保证其身份的真实性,并存储面相以备事后调查取证。加强对车辆进出管理,特别是非本单位车辆的管理。非本单位车辆进入时,需提供司机及其他同行人员的身份证或其他信息,使用系统拍照记录。全面优化提升安防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易用性,加强系统系统日志功能,对门禁、车辆闸口的进出情况进行统计记录。6.2系统拓扑图6.3系统功能设计6.3.1三维模型建造我单位整体园区的三维立体模型,包括各建筑模型,基于模型构筑各安防要素,将其信息集成到模型中统一展示,当出现警情时,通过模型可获取警情位置、警情类型等信息,并可查看三维模型上在报警区域构筑的摄像头,点击播放实时视频、视频回放及报警信息与人员轨迹等信息;模型集成所有连接的门控装置,对门控的状态(闸机状态、门状态、锁状态、报警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控;有车辆入场时,模型自动提示进入车辆类型(本单位车辆、非本单位车辆),同时显示非本单位车辆驾乘人员证件照,并可通过模型构筑的摄像头查看实时视频。6.3.2门禁系统升级门禁系统,将现有门禁设备更换为CPU卡门禁组件,单位人员进入时,扫描CPU卡上的人脸数据,与人脸识别系统进行比对,当出现人卡不符、人数不符等情况时,系统自动报警,并将相关人脸信息存入黑名单库。主要前端功能:新增:增加持卡人;编辑:对现有持卡人信息进行编辑;删除:删除持卡人;临时卡办理:办理临时卡,可限定临时卡使用时间;临时卡删除:删除临时卡;日志:出入人员查询。6.3.3车辆系统升级车辆闸口,对于外单位车辆进入,需出示驾乘人员相关证件,并通过高拍仪进行拍照保存。主要前端功能:新增:新增本单位车辆;编辑:编辑已录入车辆;删除:删除车辆;临时卡办理:办理临时卡,可限定临时卡使用时间;临时卡删除:删除临时卡;日志:出入车辆查询。6.3.4人脸识别系统系统不存储本单位人员人脸数据,人脸数据保存在个人门禁卡中,通过闸机口摄像头的视频流采集人员的脸部信息,与门禁卡中的模板进行比对识别,不符合人员加入黑名单库,实时获取指定摄像头视频流人脸数据,与黑名单库进行对比,提供人员位置与轨迹。主要前端功能:人像库管理:可以加载监控人员和设置分库,通过对分库的设置,可以实现不同的监控点监控不同的人员,提高系统比对性能。黑名单库管理:查看黑名单库数据,并可增、删、查等操作。报警信息统计:展示报警信息统计。黑名单人员轨迹:展示黑名单人员轨迹。6.3.5配置管理模块系统参数设置:对人员统一授权,管理方便,可进行用户注册、授权、修改、删除、冻结及人脸建模、重新建模等用户管理操作;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系统设定的参数、非本单位人员人脸模板信息和所有开门、报警记录都被保存于数据库中并进行自动备份,并且管理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所有资料进行汇总、编辑、拟制多种门禁管理报表,对监控日志、系统运营日志、人脸数据库等进行数据自动备份、导入、批量删除等;设备配置中心:链接、管理多路设备,设置系统参数,以树状层次显示设备列表。对设备信息进行配置,除设备名称、设备功能外,还可配置设备地址,负责人等信息,方便在报警事件发生后进行及时处理。6.3.6视频流控制目前已有的视频流控制软件,只能通过鼠标拖拽的方式查看视频,升级视频流控制功能,优化树状结构,可查询、查看实时视频及录像:系统通过键盘或其他外置设备对视频流快进、快退等操作进行控制。主要前端功能:视频查询:通过树状图或关键字查找摄像机;实时视频:查看实时视频;视频回放:选择日期、时间,查看视频回放。6.3.7数据统计模块日志记录信息管理功能:系统管理员可应用本系统管理控制软件对陌生人、已知人监控日志进行查询,查询方式可通过多种组合精确查找,如可按时间、设备、出现次数等条件查询,可进行导出和删除等日志记录信息管理操作;图形展示功能:通过图表、图形等方式展示安防各项统计数据。6.4系统管理平台系统界面:地图实时监控: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觇頻宦理上博SB片KAX.J72QMM20IS-96MAssassKA2179ZWM2^1806-2222今4:电2HA41Q1B152Q.D759■AU545316:S?:52KA34EZTH-.lf]20ia05卫011:13:4141数据管理:人脸识别综合安防管理平台非单竝人坯进扎情乱周焼计韦尚闸机进出貌计本周非单位人园占比本F3车丽进出貌计裁枭宦计配IKit七、关键技术概述7.1关于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为信息源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与其它生物识别明显的优势在于:特征值采集是非接触式的。人脸识别系统无须专用的昂贵采集设备,现有的通用设备(如摄像机、摄像头等)就足以满足要求。作为最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成为当今国际反恐和安全防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7.2人脸识别技术原理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7.3人脸识别技术特点非接触式和非强迫性特征值采集。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避免口令、IC/ID卡、条码卡或磁卡存在的丢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人眼就能判断数据的最直观技术,方便人工确认,复核、鉴定。识别速度快,精度高,目前已在各行各业广泛使用。比传统的身份鉴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理论上具有绝对的防伪性、不可伪造及被盗。7.4人脸识别应用于身份鉴别的优势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多的身份鉴别系统,一般可分为密码验证、IC卡验证等传统的身份鉴别系统,和近年新兴的采用现代生物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系统,常见的用于身份验证的生物识别技术有:人脸识别、指纹、虹膜、手指静脉等。7.4.1与密码、IC卡身份验证系统比较1、冒用他人身份是传统的密码、IC卡等身份验证系统无法克服的明显缺陷,无法确定“谁在真正使用它”,而人脸识别是无法替代的,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身份验证系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使用密码、IC卡等身份验证系统的用户一旦身份被他人冒用,将很难追查非法冒用者。而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系统根本不存在用户身份被冒用的情况,并且随机可调取人脸图像,事后调查数据一目了然。7.4.2与指纹身份验证系统比较1、受角度、空气湿度、污渍等因素影响,指纹识别拒识率较高,而人脸识别不仅可以保证全天候使用,而且识别速度非常快。2、事实表明约有5%的人的指纹无法被指纹识别仪辨别,原因有很多;相对而言,每个人都有一张完好的易于辨认的脸。3、指纹读取必须主动配合,而且必须接触到识别仪,这样会带来使用的不方便、用户的心理抵抗等,用户指纹还存在被他人复制的可能,而人脸识别的非主动性和非接触性特征则使这些矛盾荡然无存。7.4.3与虹膜、手指静脉身份验证系统比较1、虽然虹膜和手指静脉识别也是先进的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但应用这两种技术的身份验证系统相对较复杂,现阶段还不能普及到普通民用领域,这些系统的维护和售后成本也相对较高。2、尽管误识率和拒识率都非常低,但虹膜识别对光源的要求很高,而且识别速度较人脸识别要慢很多;手指静脉识别也需要使用者的高度配合才能正常使用。7.5人脸识别流程设计八、系统部署系统在内网构建,私有化部署;系统集成:对红外探测器、门禁、车辆道闸、视频与人脸识别等模块进行信息与数据集成;多台终端数据库同步(高级联网系统):多台终端联网工作时,采用同一个数据库,实现独立控制,集中管理模式;系统可扩展:除人脸识别外,可扩展连接智能卡识读设备,实现人脸与智能卡的多重验证;系统可继承性:系统对现有设备具有继承性,可使用现有高清摄像头完成人脸识别工作。规廉来簾FSL3S用像机规廉来簾FSL3S用像机朗世!flit色谍恢样九、终端设备选型9.1GPU服务器NO/l型号类型技术规格商品编码数量AI/GPGPU服务器SuperCloudR8226G10(IA821)产品描述机架式2UGPGPU服务器,支持两颗IntelXeonE5-2600v3/v4系列处理器,板载IntelC612芯片组,最大支持16根内存插槽1TBDDR4ECCRegistered,最大支持8+2个2.5寸热插拔SAS/SATA/SSD硬盘位;板载Inteli350双千兆网口,独立IPMI管理接口,支持7个PCI-E3.0插槽:6(x16)PCI-E3.0全高插槽和1(x8)PCI-E3.0半高业务插槽,可选支持最大6片NVIDIAGPU/IntelXeonPhi双厚协处理器加速卡,IA8211

2000W(l+1)冗余铂金电源,含导轨IntelXeonE5-2620v4CPUINTE526200V42210A02内CPUINTE526200V42210A02内存85W16GBDDR4-2400ECCREGRDIMMFTCMEM016GDDR4E8RRDFTCHDDSAS0000003FTCHDDSAS0000003001A17RAID卡A26GPU/Phi卡A53控制器组件A062.5寸SAS600G/10000RPM/6Gb/SAS硬盘RAID卡:12G3108芯片FTCRAD080L12310八口R01561050608012GB缓存半高(16HDD)GPUNVA24TSLP40BNvidiaTeslaP4024GP01控制器组件:R8226G10VIRHDDCBL0000003108/3008SAS控制器组051件

9.2人行通道设备升级选型序号名称基本参数型号规格数量1人行翼闸桥式八角AZY312D304不锈钢,上盖1.5厚,机箱1.2厚,双向读卡窗,直流有刷电机,每通道标准3对红夕卜;防尾随,防反向,防闯入,二次开启,双重防夹。净通道宽60公分1200x300x9902人行翼闸桥式八角AZY312S304不锈钢,上盖1.5厚,机箱1.2厚,双向读卡窗,直流有刷电机,每通道标准3对红夕卜;防尾随,防反向,防闯入,二次开启,双重防夹。净通道宽60公分1200x300x99012人行及自行车摆闸桥式八角AZB312D304不锈钢,上盖1.5厚,机箱1.2厚,双向读卡窗、直流有刷电机,标配四对红外,方向指示、防夹功能,断电自动打开,上电自动复位。净通道宽:80公分1200x280x9901

9.3门禁设备升级选型门禁清单明细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备注1系统平台易点智12通讯网关UCMS120点3卡管理14门禁子系统ACC1.15个性化16发卡器D14717门禁控制器HDAC101298铁箱电源HDAC101299CPU读卡器R6571210电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