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_第1页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_第2页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_第3页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_第4页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文化解读

一、新婚夫妇会饮共饮共食,易产生情感认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食物活动的形式、颜色、味道等都是由人类的观念和行为决定的。通过人类的类比思维方式,这些特定的食物和食物行为与人们心中隐藏的观念和意识密切相关。然后人们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吃一些吉祥的食物,或用象征性的食物来消费食物,这将产生良好的效果。这些吉祥食物和食物的良好质量,以及吉祥现象被转化为人们有益的因素。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所反映的理想生活境界就是这种象征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理想生活境界包括人们对夫妻恩爱关系的渴望、对生殖繁衍后代的强烈需要以及对财富、平安和长寿的追求。这些特定的象征意义往往通过人们在举行婚礼和其他仪式活动中以某些带有浓厚象征意味的饮食活动表现出来。这里仅谈谈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礼中与夫妻关系和生育意愿有关的饮食活动。在与新婚夫妻有关的众多婚礼仪式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婚夫妻的共饮共食行为。芬兰著名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认为:新娘与新郎一起进食,乃是一种极其常见而又广泛流行的婚姻仪式。新婚夫妻这种共食行为的目的在于保证男女之间的结合,其手段使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婚姻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是夫妻有食同吃。他还认为,除了共食之外,还有一种共饮的仪式。有时这两种仪式是合而为一的。共饮仪式与共食仪式一样,其首要之意在于加强新婚夫妇之间的结合,但同时也含有其他用意。(1)云南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婚礼中都存在新婚夫妻共饮共食的行为,虽然这些共饮共食的食物各有不同,但是其中都隐含着新婚夫妻双方对爱情和理想婚姻的渴望这样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在云南少数民族新婚夫妻象征性的共饮共食行为中,最具有普遍性的是夫妻双方共同饮酒。其中有些民族的这种象征性共饮行为是受汉族“合卺”礼的影响而形成的,而另外有些民族的共饮礼俗则是独立产生的,其显著特点就是新婚夫妻根据仪式活动的要求,在婚礼过程中以互相配合的动作和姿势来共同饮酒,以表达男女双方对婚姻关系的认同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如楚雄傈僳族婚礼中,新婚夫妇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交融在一起,白头到老,谁也离不开谁。佤族婚礼过程中,新郎新娘互敬一杯泡酒,共同饮下,表示婚后将同甘共苦,白头偕老。独龙族在婚礼过程中双方父母递给新人一碗米酒,新郎新娘同时双手接过,捧起酒碗,脸贴着脸地同饮而尽,称为“同心酒”,象征永不分离,白头偕老。墨江布朗族举行婚礼时,桌上摆水酒一瓶,中插弯竹竿两根,新郎新娘同饮交竿酒,意祝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另外,在白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中也存在这种新婚夫妻共同饮酒的习俗。人们之所以要求结婚的青年男女双方共同饮酒,是因为酒在婚礼中是最主要的饮料,人们常把喝喜酒作为自己参加婚礼最好的见证,而新婚夫妻共同饮酒则自然而然地成了青年男女双方表达爱情和缔结婚姻关系最具有外显性的象征符号,其目的在于向新人灌输整个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保障新婚夫妻能够和谐相处。除了共同饮酒以外,在某些少数民族中还存在着新婚夫妻共同饮水的仪式。让新婚夫妻共同饮水的原因,在于水象征着纯洁,与新婚夫妻爱情的纯洁有着相似性,可以充分地表达人们追求爱情和理想婚姻的愿望。如拉祜族结婚时,新郎新娘要同饮一碗清水,表示心地纯洁,夫妻一心,白头偕老。澜沧拉祜族长辈在对新婚夫妻的祝词中唱到:“你们喝的是一碗清水,是幸福甘美的泉水,它像江河源远流长。”(1)把新婚夫妻共饮清水的象征意义鲜明地表达了出来。在云南少数民族新婚夫妻带有象征性的共饮共食行为中,男女双方共同吃鸡肉和鸡蛋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人们之所以选择鸡肉和鸡蛋让新婚夫妻同吃,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鸡肉和鸡蛋的外部形状和内在属性与新婚夫妻的恩爱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人们认为新婚夫妻吃了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鸡或鸡蛋就会产生对夫妻关系有利的因素。如有的民族根据新婚夫妻所吃鸡肉的不同部位来赋予相应的象征意义。元江、墨江一带的哈尼族婚礼中举行“共享合心鸡”仪式时,新郎从鸡头吃起,新娘从鸡尾吃起,二人嘴对嘴地共享其美,表示夫妻恩爱,地久天长。哈尼族支系爱尼人结婚时,有新郎、新娘共吃一个熟鸡蛋的仪式,含有“一个鸡蛋只有一个黄,一对夫妻只有一颗心,今天吃下同黄蛋,天长日久不分心”的象征意义。(2)红河沿岸傣族婚礼上也要将一个熟鸡蛋剖成两半分给新娘新郎共吃,祝福他们恩爱和睦,白头偕老。在这些新婚夫妻共食鸡蛋的饮食活动中,鸡蛋的蛋黄与新婚夫妻之间的恩爱关系被形象化地联想在了一起。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婚礼中,还有通过新婚夫妻同桌吃饭或互换碗筷的行为来象征两者亲密关系的仪式活动。由于夫妻有饭同吃是婚姻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婚礼中新婚夫妻同桌吃饭或互换碗筷吃饭的仪式就象征性地再现了夫妻结婚之后双方在小家庭中共同吃饭的情景。潞西阿昌族婚礼的晚上,人们让新郎新娘同桌吃饭,表示他们俩开始在一块儿生活了。傈僳族婚礼中,新郎新娘互换碗筷吃饭,表示同舟共济。白族婚礼晚上,洞房中设一宴席,由新郎新娘牵手同席,新郎新娘要互相交换饭碗吃食。这种共食行为形象化地表现了夫妻结婚后的日常生活状况,反映出人们对新婚夫妻寄予的良好祝愿。除了反映夫妻之间的恩爱关系以外,云南少数民族新婚夫妻的某些共饮共食行为还象征人们对生殖繁衍后代的强烈渴望。婚姻作为一种建立在性爱和经济基础上的两性关系,与生育繁衍后代有着直接的关系。结婚不仅使男女双方的性关系合法化,而且也使得生儿育女的行为取得合法的地位。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缔结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都肩负着生育繁殖后代的重要使命。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正常的人口再生产往往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生活资料的匮乏,妇女生育能力的低下等等,都可能使得新婚夫妻生儿育女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挫折。因此,人们对生育繁衍后代总是抱有强烈的欲望。为了增强新婚夫妻的生殖能力,促进人口的繁衍和家庭的兴旺,人们往往在婚礼过程中消费一些带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象征食物,以此来反映自身对人口再生产的需要。在云南少数民族新婚夫妻的共饮共食行为中,反映生殖崇拜的象征食物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民族在婚宴上故意将某些特定的食物分别制作成男女生殖器的形状,让新郎新娘共吃,以象征男女之间的交合。大理凤羽白族婚礼晚上举行新郎新娘席时,厨房故意将菜样做得奇怪,其中有的把肠肚和粉蒸肉做成男女生殖器模样摆出来,要新郎新娘双手撕开后才能吃。(1)而有的民族则将某些食物制作成男性生殖器的形状让新郎新娘共吃,以表示对男性生殖力的崇拜。宁蒗普米族新郎新娘吃“接嫁饭”时,新郎、新娘两人共食一碗内有公羊或公牛睾丸的饭食,意味着日后能生儿育女,繁衍子孙。(2)景颇族结婚当天傍晚,由别人将煮熟的糯米饭捏成男性生殖器的样子,请新郎、新娘在客房附近吃这包糯米饭。(3)在这种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所吃的食物以及享用食品的行为都被人们赋予了与性和生殖有关的象征意义。除了新郎新娘的共饮共食行为以外,某些民族婚礼中带有个体性或群体性的饮食活动也具有浓厚的生殖意味。滇南红河彝族尼苏人结婚时,有大闹新郎独筷拈花生的习俗。届时,一个花枝招展的姨妹,抬着一碗连壳带仁的花生,并手拿一只独筷来到桌前,让新郎用独筷拈花生。据说,不闹独筷拈花生,不会早生贵子。因为一颗花生和独筷象征男性的外生殖器,即睾丸和阴茎。这时新郎大胆地接过独筷,且插进花生碗中即可,众人欢叫:“龙子龙孙,早生早抱。”(4)有一些民族在婚宴上用于招待宾客的某些吉祥食物则分别象征男女生殖器,反映人们期望促进新婚夫妻生殖力的强烈愿望。哈尼族婚礼宴请宾客时,有几样食品非上桌不可,如魔芋、柴花、水芹菜、豆芽、泥鳅等,每样食品都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其中魔芋、柴花象征能使夫妇双方身体健壮,阴唇肥厚,阴毛旺盛,增强生育能力;豆芽是种籽已经复苏的象征,要萌发成新的生命的个体,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泥鳅常被喻为男根,专给妇女吃,用意十分明显,是求子的隐秘符号。(5)有的民族在婚礼中让儿童所吃的特定食物则象征着男女之间性的结合。金平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邻居的中年或老年妇女把新娘带来的两包糯米饭包打开,其中一包的鸡蛋习惯上一定要由老年男子切成两半,和糯米饭一起分别放在碗中,给新娘和新郎各一碗,然后把新郎碗中的半个鸡蛋取出来,放在新娘碗中的半个鸡蛋上面,再让儿童把鸡蛋吃掉。这样做据说是象征着男女两性结合,可以早生子女。(6)勐海布朗族结婚当天,男女双方的家人则用猪肝、猪心剁碎后与糯米合煮成猪肝饭,请全寨儿童都来吃,表示新婚夫妇“叫了孩子们的魂”,婚后即会早生孩子,(7)反映了人们祈求子嗣的强烈愿望。云南少数民族以上这些带有生殖崇拜意味的象征食物和饮食行为表明,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饮食与性爱和生殖有着互渗的关系,即人们在婚礼等仪式活动中采取某些带有象征意味的饮食行为,往往就会因此而促进新婚夫妻关系的和谐,并可以增强青年男女的生育繁殖能力。它既反映了人们对美满婚姻和人口繁衍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印证了“食色,性也”这一千古名言中食与性这两种人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间存在的紧密互动关系。二、祭祀用牛的行为方式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食物不仅可以作为美味佳肴供人们享用,而且还可以作为祭品满足神灵的嗜欲,以此来沟通人与超自然之间的联系。祭品作为一种献给神灵的礼物,是各个民族向神灵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和心理意愿的载体,是人与神进行交换并相互认同的途径和手段,通过祭品这一象征符号作为桥梁,把世俗与神圣世界有机地连接起来,以此建立一种和睦共处、相互依赖的人神关系。云南少数民族在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中奉献神灵的祭品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牛、羊、猪、鸡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消费的肉食品。从这些牺牲在宗教祭祀活动中被人们消费的各种行为方式,可以透视云南少数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在云南某些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中,牛肉既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美味佳肴,同时也是奉献给神灵享用的重要祭品。人们往往把自身喜爱吃牛肉的特性与神灵的嗜欲相类比,认为只要把自己喜爱吃的肥嫩牛肉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享用,就会得到神灵的赐福或消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莫大的益处。在这种神灵观念的影响下,那些少数民族在各种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往往通过杀牛、剽牛、砍牛等方式来向神灵献媚。在选择牛肉作为祭品献神时,一些少数民族对牛的毛色、体质、大小等方面形成了某些特定的价值标准,以此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敬仰。如孟连傣族祭勐神的黄牛要牯子牛,透身毛色纯黄,脖子上有道花纹,尾巴毛要有黄中透红的金亮色,耳、角、鼻、嘴、牙、蹄、尾等无任何刀伤,周身完美者,视为神爱上品。佤族“砍牛尾巴”祭鬼神时要选一条“心好”的黄牛作为祭品。所谓心好是看毛色的好坏。各姓各家所选毛色不一,有的选黄毛牛,有的选黑毛牛,有的选花毛牛。彝族撒尼人祭祀单方西波土主时,要选一头白牯牛。这头牛选择的标准有许多讲究,如头大肩宽,四膀有旋,还要耳鼻角蹄无一伤损,且要用丰富的草料将其喂得膘肥体壮。兰坪维西白族那马人祭天鬼时用黄牛作牺牲,称为“祭天牛”。按习俗规定,祭天黄牛必须是公牛,禁用母牛。景颇族剽牛祭祀家堂鬼时,通常是老人用老牛,青壮年用壮牛,女人用母牛。通过采用以上这些带有象征性的价值标准和方式来选择祭祀所用的牛牲,使得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的心理需要得到相应的满足。除了对祭祀用牛的选择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以外,云南某些少数民族在宰杀献祭的牛牲时还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对其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有的民族以杀牛时牛被杀死的快慢、杀牛者的技巧、牛被杀后倒地时的状态以及牛死后身上显现的某种状态等来显现人们的某些特定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傣族祭祀勐神时要举行宰杀祭牛仪式。按古规杀牛要杀3刀,但又不能将牛脖子杀断,否则主凶;而第1刀杀去,牛不能叫,也不能乱蹦乱跳,认为出现这种现象都是不祥之兆,地方将混乱。所以第1刀就势必要牛致死,第2刀、第3刀都是做个样子。当第1刀杀去,若牛的前脚即跪伏于地,则显示大吉,地方平安、兴旺;倘若牛死倒地、头朝坝子则示为吉,反之主凶;牛死后呈匍匐状则大吉,若四脚朝天则主有凶煞之兆。(1)独龙族剽牛的主持人称为“乌”,届时,如果此人是个有本领的“乌”,一下子就能剽进去;如果是个无能的“乌”,牛就像块石头剽不进去。所以在场者非常关心“乌”能否剽倒牛。如果顺利地剽进了,预兆吉利,大家高兴地取酒大饮;如果剽牛不顺利,众人会认为可能是崖鬼在作祟,于是大家涌上来,刀砍斧劈,一齐将牛弄死。(2)通过采取这类带有浓厚象征意味的行为方式来宰杀祭牛,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趋吉避害的心理状态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人们在宗教祭祀活动中向神灵奉献祭品的行为是一种带有双重性的消费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人将祭品奉献给神灵享用,带有极其浓厚的象征性,但实际上是却是人打着祭神的名义,按照社会运行的规则在祭祀活动中消费那些作为祭品的美味佳肴。因此可以说,消费祭品的对象既包括想象中的神灵,同时也包括奉献祭品的人本身。这种带有双重性的消费方式使得人们所奉献的祭品及其消费祭品的行为本身包含着双重的象征意义,即除了反映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以外,还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并显现出一定的群体意识和社会秩序。而云南某些少数民族杀死祭牛后分配牛肉的方式就是反映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和观念意识的一种象征符号。其中傣族分配祭祀牛肉的方式非常显著地反映了傣族社会中尊卑分明的等级观念。西双版纳傣族祭祀地方神“丢瓦拉勐”时的祭品用水牛,全部牛肉分为4份,1份送土司,又从剩余3份中取出1份的三分之—,分给住在城外的土司妻妾的儿女,若土司无城外儿女,这份牛肉则分给议事庭头人,其余牛肉分给各火西。牛的脊肉和祭祀用肉,平均分配给议事庭头人、莫勐、冒莫、祷告者、占卜鸡卦者等。分给各火西的牛肉,其分配办法是:牛脊肉分给“帕雅龙”、“鮓竜”、“帕雅”、“鮓”等大小头人。按等级高低,每人分得不等量的一块。等级高的帕雅龙稍大,最小等级的头人帕雅鮓分的牛肉最少。其他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也都有份。(1)与傣族分祭祀牛肉反映等级观念不同的是,哈尼族分祭祀牛肉的方式体现出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和尊敬长者的伦理意识。哈尼族每年夏历5月的“矻扎扎”用来祭献小神“威嘴”和祖宗神灵的牛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是一个牛舌、一片牛肝,也要细细切成小块平均分配。牛肉带回家,煮熟切碎后,要分成数碗祭献神灵,并将祭献过后的头一份食品送给同血亲家族辈分最高的人家,让老人先吃,然后全家人才可按辈分大小顺序而食,反映了哈尼族尊长敬老和血亲聚合的风尚。(2)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献祭神灵的祭品中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某些特定的选牲标准和意指对象,即以羊牲的毛色、公母、部位等来表示神灵的嗜欲或喜好。如石屏彝族祭竜时要杀黑色的山羊,而师宗彝族丧葬仪式中送给死者的祭品则是白色的绵羊。富民彝族晒祖公祭祀的牺牲用一只外表雄壮的公羊。祭祀时,除了一般的祭肉以外,还要做两个特殊的菜,一个是熟羊肉拌切碎的生羊肝,另一个是熟羊肠肚拌生羊血。这两个菜,据说是祖公最爱吃也最常吃的菜。做这两个菜,表示对祖公的尊敬和怀念。(3)有些民族在丧葬过程中所杀羊牲的公母则分别象征男女的性别角色。兰坪普米族丧葬仪式中用于献祭死者的祭品主要是绵羊,其中死者是男的,就挑选一只长角的白公绵羊,死者是女的,就挑选一只白母绵羊。还有一种形式正好相反,死者是男性杀母羊,为女性则杀公羊,(4)使得祭祀所用羊牲的公母与人的性别角色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关系。除了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来选择不同种类的羊牲以外,某些民族的人们在杀羊祭祀的过程中,还采取带有浓厚象征性的行为举动来表示一定的心理状态,其中较普遍的一种形式是杀羊时用水、油等食物淋、涂在羊牲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其身体的抖动来象征神灵来享用祭品。昆明彝族撒尼人举行祭天仪式时,主祭人向羊子的耳朵里灌水。如果羊子的头左右晃动,这叫“抖水”,表示神来领受;如果羊头不摆动,羊子静卧地面,则象征神未来领受。必须再次向羊子浇水,直到羊子“抖水”为止。(5)与此稍有不同的是,宁蒗普米族进行丧葬祭祀用羊时,由巫师汗归将青稞面从羊头顺脊背撒至羊尾,又用酥油从羊尾顺脊背涂抹至羊头,直至白羊摇头晃脑、踢脚甩尾,浑身颤抖起来。此时的白羊象征着祖先的灵魂,成为祖先神的化身,白羊一摇颤,表示祖宗欣然接受后人的祭奠,为子孙兴旺发达而高兴;白羊若不摇颤,便认为祖先不悦纳其子孙的敬献,被认为不吉。(1)在这种献祭神灵的活动中,作为祭品的羊在人们的作用下所显现的特定状态通常成为沟通人神关系的一种象征符号。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人们祭祀神灵时用猪作祭品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来说,猪既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消费的主要肉食品,同时也是人们在婚丧嫁娶、人际交往和节日庆典活动用于招待宾客最重要的菜肴品种。用猪肉制成的美味佳肴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由此而产生许多丰富的联想,对猪或猪肉的诸多特征赋予某些特殊的含义。猪肉具有的这种特征在宗教祭祀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不仅把自身对猪肉的喜爱程度用来类比神灵的需要,而且还将所供奉的猪肉祭品与人们的某些传统价值取向相联系,使其产生浓厚的象征意义。其中有的少数民族对祭祀所用的猪形成了严格的价值标准,以此反映人们对神的尊崇。纳西族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其中一头是天猪,也叫大猪,一头是地猪,又称小猪。每年由同祭天群中的两户轮流精心喂养,以保证超过俗定重量。基诺族农历2月砍山整地前要举行—次杀白猪祭山神的仪式,称为白猪祭。杀的猪要白色,如找不到纯白猪,也得要四脚是白色的,以此象征神灵的特殊嗜欲。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则以猪肉祭品的不同部位来表达多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如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吐”时,从猪头、猪肝、五花肉、腿肉、蹄子上切下少许分别放入祭台上层的3个碗内举行供奉,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献猪肉是为了祈求养猪猪成对,养禽禽成双,固好村寨,人畜安居;献猪头是求村寨众人聪明机智;献猪肝猪脯是求养猪成群,家禽满村寨;献猪脚是求寨基牢得固,房屋立得稳,求人上山腿脚不会软,下田腿脚站得稳,五谷丰登人畜生命有依靠。(2)在这种仪式活动中,猪身上各个部位所具有的特性被人们用来象征人们对各种美好事物的期待,反映了人们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中,与猪一样作为祭品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有鸡。鸡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一种带有浓厚象征意味的动物,如鸡具有报晓的特性,长有似飞的翅膀和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