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_第1页
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_第2页
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_第3页
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_第4页
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初黄老思想与道家关系再论

春秋两季,中国的社会生产生活经历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度的重大变化。这个空前剧烈的大变动、大分化,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以儒法斗争为主导的诸子百家争鸣。在代表不同阶级、不同政治经济利益的各个学派之间,法家和黄老的关系是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司马迁的《老庄申韩列传》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近几年来,一些思想史的专著和研究论文也都程度不同地有所论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篇古佚书,是以道家思想形式阐述法家政治观点的著作。研究这些新的资料,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弄清楚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弄清楚汉朝初年“道表法里”这一条政治路线的实质。《文物》1974年第10期程武同志《汉初黄老思想和法家路线》一文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本文准备继续提出一些意见,以作进一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学说,就其思想内容来说,它首先总是一定阶级利益和产生这个阶级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但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总是要从既有的一定思想材料出发,往往保留某些旧有的传统观念的遗迹。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至于新学说从什么样的旧学说中吸取材料,被吸取的观念材料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完全是由它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实际需要决定的。众所公认,法家在形成它这一学派思想的过程中,从荀卿到韩非,都吸收过道家思想的某些材料。但是,法家袭用道家思想的某些理论形式和材料,而不采用其他学派如儒家等的东西,以及道家思想在法家那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这些问题,则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一、天之稽,无所不为人所作“道”是黄老学派用以概括宇宙本体的一个最高概念。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宗”(第四章),“天地之始”(第一章),但是这个“道”却是“先天地生”,“独立不改”、恍惚无形的“虚无”(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在他看来,世界各种事物及其运动规律,不过是“道”这个虚无观念的体现和产物而已。法家对于老子这个唯心主义的概念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他们在谈到一般的哲学问题时,所用的“道”这个概念,大都是指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荀卿的《天论》在讲大自然的变化时说:“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精于道者”,则可以役使万物。韩非说得更明确:“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以稽也”。“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这都是说,“道”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把事情办好。《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提及“道”的有五、六十处,除一、两处具有本体论的意思,其余多和荀、韩说的含义相类。“道”,就是指天地“万物之所终始”,“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具体地说,就是日月星辰四时运行“天之稽”,高下不蔽、美恶易见“地之稽”,君臣有别、量能授官“人之稽”,大小长短、轻重多少“用之稽”(《经法》)。所谓稽,在这里就是古今不易的法则的意思。古佚书的作者认为,“道”作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之行也,由不得己”(《十大经》),人们必须服从。但人对客观规律也并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先屈后伸,必尽天极(自然法则)”,“人强胜天”(《经法》)。只是不要过分勉强,“慎避勿当”,不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只要掌握了事物的规律,那就可以“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策”,百事遂意了。古佚书这一思想虽然比不上荀卿“制天命而用之”的英勇气概,但显然已经扬弃了老子的消极无为而赋予了积极的意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佚书继承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揭示了许多关于事物的矛盾现象,并且自发地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转化是天地万物的普遍规律。“夫天地之道,寒热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十大经》)。“静作相养,德虐相成。两若有名,相与则成。阴阳备,物化变乃生”(《十大经》)。“极而[反]者,天之性也”(《经法》)。“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等等。象这样精彩的辩证法思想,在其他的法家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同老子的辩证法相比,不仅其前提和基础不同,而且也避免了老子那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的循环论和保守性(第十六章)。二、以“道”论法黄老学派在政治上反对法治,宣扬所谓无为而治。老子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第五十七章)。这实际上是没落奴隶主反对新兴地主阶级专政,但又感到自身无力,因而把“无为”当作一种退守的手段,企图保留残存的地盘,伺机再起。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坚决主张明法审令,以法治国,并且把法看作“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把自己的法治路线奠基于更广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慎到认为:“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以道变法者,君长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四引)。又说:“天道因则大,化则细”(《慎子·因循》)。荀卿说:“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一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业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荀子·正名》)。在韩非看来,“道”既然是“万理之所稽”,那么法令必须顺“道”而立。君主治国要“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饰邪》)。“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本体》)。法家的同盟者宋钘也明确指出:“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管子·心术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更是开宗明义地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经法》)。古佚书论述国君治国要采取“建八正”、“行七法”、“执六柄”、“察三名”这样的具体措施,避免“六危”、“五逆”、“三不辜”、“三凶”等亡国之征,以及必须重视用兵作战,如此等等。这一套政治理论和政治军事策略,全是以道法为依归的。由上可见,在法家看来,“道”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法也不是哪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顺道而立的,所以人们就必须要遵守法令,不得循私枉法。国君“抱道执度”,才“可天下一也”(《道原》)。这种以“道”论法的理论,对于论证法治主张的合理性,比“性恶论”科学,比一般的历史进化观念也更有力。法家的不少著作中沿用了黄老的“虚静无为”这一概念或语言,但含义不同,已经作了新的解释。老子所主张的“虚静无为”,就是要人们虚无恬淡,绝智去欲,不问政事。它是没落奴隶主虚弱无能而采取的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政策。法家则不然。法家从认识论角度也提到“虚静无为”,他们认为,“道”作为事物运动的本质规律是隐藏于现象之后、不能直接被感官所感知的,而是需要透过现象由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的。因而要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就要虚心冷静地思索,不能先入为主,抱有成见。荀卿曾就此明确指出:“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解蔽》)。“无为”就是因循自然,不遂意妄行。法家在政治上讲到“虚静无为”时有两种含义:一是建立法律秩序,上下循法,各处其位,各司其事。韩非说:“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扬权》)。又说:“群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主道》)。“天下有道无急患曰静”(《喻老》)。名家尹文也说:“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管子·白心》)。二是国君驾驭群臣的一种权术和手段。申不害在法家中是以论术著称的,他说:“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是以近者亲之,远者怀之,示人有余者夺之,示人不足者与之。刚者折,危者覆,动者摇,静者安”(据《群书治要·大体》引)。《韩非子》中讲无为和术的地方也相当多。《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关于“虚静无为”一类语言的含义都与这些法家说的意思是一致的。《经法》篇说:“臣君当位谓之静,贤不肖当位谓之正”。又说:“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并且也把“循名究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作为一种重要的“王术”。应当指出,不论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循法”,还是国君驭下的权术,本质上总是和人民群众对立的剥削阶级的一种政治手段。在这一意义上,法家和黄老于不同之中又有了相同的一面。然而,一定的政治手段是为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新兴的地主阶级,当他们还代表着进步的社会力量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从奴隶主统治者那里学到了某些政治手段,强调不要随便更改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秩序,强调国君专政、中央集权,防止奴隶主阶级的残渣余孽擅事执要、篡权复辟,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它进步的历史意义的。三、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黄老学派是害怕战争,反对用兵的。老子从他“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原则出发(第八章),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甚至说战胜了敌人也应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他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章)。概而言之,即所谓“兵强则灭”。他俨然摆出一付慈善的面孔,实与孔孟之徒相差无几。法家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截然相反的立场,主张用暴力摧毁旧的反动统治势力,这在先秦的法家著作中几乎触目皆是。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多有兼为兵家,而先秦兵书中也大多反映了鲜明的法家观点,这个事实是足够说明问题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对待战争的态度同其他法家一样,认为“今天下大争”,“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十大经》),所以积极主张兴兵争战,“霸主积甲士而征不备(服)”(《经法》)。古佚书的《十大经》,生动地讲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鞄(枹)”擒拿蚩尤的故事,并且假托黄帝之口庄严宣布:“反义逆时,其刑视之蚩尤。反义[背]宗,其法死亡以穷”。“唯余一人,兼有天下!”在这里,他们和没落奴隶主的伪善唱对台戏,公开声称自己是代表正义的合法统治者,要以战争解决问题,显示了这个新兴阶级的真老虎气概。黄老学派反对战争,他们从春秋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中,朴素地看到了在战争过程中强弱变化的辨证法。为了应付当时环境,他们从自己软弱的地位出发,曾提出了一套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老子》一书言兵的甚多,而中心主旨则是“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为了实现“弱之胜强”的战略,他在战术上反对“轻敌”,主张“以奇用兵”(第五十七章),采取“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三十六章),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策略。但他不懂而且也不可能懂得政治路线、民众力量、经济条件在战争中由弱变强、战胜强敌的决定性作用。“柔弱胜刚强”的战略思想对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法家吸收了老子军事思想中的辨证法因素,却增强了斗争的胜利信心。同时由于它处在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地位,能够较多地注重了政治、兵民、经济等条件在以弱胜强中的作用。荀卿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荀子·议兵》)。韩非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不在于国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实行法治。“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韩非子·饰邪》)。他们都把发展农业生产,充实经济力量看作战胜强敌的重要条件,所以他们总是把“耕”与“战”相提并论,主张兵与农结合。《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承袭了老子的“知其雄,守其雌”的策略思想,认为“守弱节而坚之”(《十大经》),凡用“雌节”者,“以守则宁,以作事则成,以求则得,以战则克”(《十大经》)。但是在古佚书的作者看来,弱之可以胜强的根本还在于执道循理,实行法治。“兵不刑(同‘型’,效法的意思)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措;刑法(即准则)不人,兵不可成”(《十大经》)。也就是说,举兵一定要合于天时地利,顺于民心。古佚书认为,克敌制胜是和行法治、得民心、国富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必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经法》)。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把“民”人百姓放在重要地位,强调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并且还说:“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毋壅民明”,“王公慎令,民知所壅由”(《十大经》)。古佚书的这些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它表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和劳动人民利益的某些一致性。这同老子的“使民无知无欲”的反动的愚民政策形成了显明的对照。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家虽同道家思想有一定联系,但是法家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军事理论等都大大地不同于道家。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量”而是“质”,它深刻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两个阶级之间、封建制和奴隶制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或差别。我们还必须看到,法家毕竟还是剥削阶级的代表,而且他们中的不少人又是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因而在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还不可避免地保留了道家思想的某些消极东西的痕迹。仅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来说,对“道”的神秘的描述,说“柔节先定”,“好德不争”;把国君和人民的关系看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甚至还引进了孔孟的“吾受命于天”、“天将降殃”等一类反动语言。对于古佚书及法家著作中的这种糟粕是必须加以批判的。汉初学者把《经法》、《十大经》等四篇阐述法家思想的著作同老子的《道德经》合抄一卷,司马迁则把老、庄和申、韩合为一传,这决不是一种随意的掇合,而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推行法家路线,提倡黄老之学,搞“道表法里”的突出表现。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的地主阶级政权。西汉前期的封建统治者,继续推行了秦始皇的法家路线。在思想战线上则竭力贬斥儒学,提倡黄老,宣传“无为而治”。高祖刘邦“不好儒”,其谋臣陈平、曹参等都学黄老之术;文帝、景帝和窦太后“不任儒者”,皆“好黄帝、老子言”。“世之学老子者则诎儒学,儒学亦诎老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当时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文、景时期,曾多次挫败了儒者复辟儒家“显学”地位的阴谋,使黄老之学在半个多世纪内居于统治地位。汉初的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的进一步胶溶,上面所说的思想上的继承吸取只是一种“流”的关系。决定这一现象的“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即阶级斗争形势。汉承秦制。从政治路线上来说,汉初所推行的法家路线以及由此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建置,在总的方面,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巩固并加强这一条路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