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1.gif)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2.gif)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3.gif)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4.gif)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bf3d92dd2c56c658294584d9c00ce9f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初中)化学-章节练习题-第三章教学设计-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单选题]1.下列教学目标属于(江南博哥)“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A.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B.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的反应C.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D.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和“能运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范畴,“感受化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范畴。故本题选B。[单选题]2.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A.实物导入B.旧知导入C.直接导入D.社会导入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该教师以学生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导入新课,运用的是社会导入方法。故本题选D。[单选题]3.下列表述属于“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是( )。A.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B.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C.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D.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初步学会”是表述“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感受”是表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说出”、“区分”是表述“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故本题选A。[单选题]4.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某教师按照“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假设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反应——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否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酸和碱反应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该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是( )。A.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主线B.以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主线C.以学生体验探究活动为主线D.以现代物质结构理论为主线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该教师是以“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收集证据一得出结论一拓展应用”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这是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故本题选C。[单选题]5.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化学教学情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①②③④都是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单选题]6.完成化学教学实施进行反思时,不属于对化学教学资源内容进行反思的是()。A.课件演示的时机是否得当B.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C.课件中所呈现的图片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D.教学资源所选用的内容是否合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深入”不属于对教学资源内容的反思。故本题选B。[单选题]7.牟老师在“物质的分类”这堂课上,先让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问题所在。然后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将课堂开始的分类进行更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设置中,体现了以下哪个过程?()A.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B.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理解问题一解决问题C.研究问题一发现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D.发现问题一理解问题一新课学习一解决问题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该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新课的讲授,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问题的教学程序,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单选题]8.在课堂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控制教学节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①优化组合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最优化②适时、适度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③巧妙运用各种变化,保持学生的注意力④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保持张弛有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课堂教学的开展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掌握课堂教学开展的方法与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题中的①②③④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本题选D。[单选题]9.某次期末考试,学校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分别编制A卷和B卷两种试卷,衡量两次测验的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业水平的实际程度。衡量测验的正确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的东西。题干体现的指标是效度。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测验是否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单选题]10.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D.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新课程把化学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问答题]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某教师在进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学时,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设计成PPT课件(约50页)。在课堂上,他根据每一张PPT进行讲解,整节课共有2次提问,几乎没有板书,遇到需要演示的实验时,播放实验视频,供学生观看。问题:(1)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和缺点有哪些?(6分)(2)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是什么?(7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该教学过程的主要优点:①该教师运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抽象的、难以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演示,有利于学生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该教师通过PPT呈现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该教学过程的主要缺点:①该教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单一。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仅有两次提问,师生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②实验视频并不能代替真实实验。该教师将所涉及的实验均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③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依赖PPT。整节课教师只是按照PPT进行讲解,几乎替代了板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2)演示实验有以下功能:①认识论功能。演示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了化学实验事实。②方法论功能。演示实验是落实科学素养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明确实验的方法。③教学论功能。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演示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问答题]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作为学习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性学习;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并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明显支持和促进作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称为探究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结构与功能,以及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许多其他教学模式所不能显示的特征。问题:(1)请列举探究教学的特点。(6分)(2)举例说明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7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探究教学的特点有能动性、实践性、科学性、引导性和开放性。①探究教学的能动性。探究学习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归根结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②探究教学的实践性。探究教学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它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③探究教学的科学性。探究旨在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科学教育的宗旨在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④探究教学的引导性。探究要求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⑤探究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系统,需在与其他教学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改进。(2)以“酸与铝的反应”为例,化学课堂探究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步。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某学生在进行探究Al的性质实验时发现,用已去除氧化膜的大小相同的Al片分别与H+浓度相同的稀HCl和稀H2SO4反应,发现存在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铝片跟稀HCl反应快,产生气泡多;铝片跟稀H2SO4反应慢,产生气泡很少。②提出假设。铝片跟稀盐酸反应快是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对反应有促进作用;铝片跟稀硫酸反应慢是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反应有抑制作用。③实验探究。在铝跟稀硫酸的溶液中加人固体食盐,发现反应明显加快;在铝跟稀盐酸的溶液中加入固体硫酸钠,发现反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④得出结论。氯离子对铝片跟H+的反应有促进作用。(资料:氯离子会破坏铝的致密氧化膜结构)⑤应用迁移。为什么铝制品除了不能盛放酸碱之外,也不宜长期盛放咸菜等腌制食品?结合铝对人体的危害,理解食品包装及与饮食有关的物品为什么不能用铝制品盛放。[问答题]3.下面是某化学教师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由石灰石制取颗粒细而纯的碳酸钙牙膏摩擦剂?(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石灰石加水溶解过滤碳酸钙方案2:石灰石盐酸氯化钙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钙方案3:石灰石高温加水石灰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钙方案4:石灰石高温二氧化碳生石灰加水石灰水碳酸钙[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4分)(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评价。(6分)(3)从评价主体来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5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参考答案】(1)方案1从实验原理来讲是不可行的。碳酸钙不溶解,加水过滤不会得到摩擦剂。(2)方案3和方案4两个方案从原理上讲是可行的,都可以达到制取摩擦剂的效果,但是从实验过程来讲,都涉及到了高温的过程,在课堂实验的条件下不容易达到。(3)根据评价过程中评价者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在本案例中,所使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学生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被评价者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问答题]4.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1:加入盐酸有无气体生成方案2:加入食醋有无气体生成方案3:FeCuSO4溶液有无Cu生产成方案4:CuFeCl3溶液Cu是否消失[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评价。(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4不可行,因为方案4的反应为,无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和方案3均可以,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食醋与铁反应生成的气体很少,现象不明显.所以方案2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问答题]5.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任务驱动】出示任务:如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交流评价】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方案l:加热—,所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方案2: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有无沉淀生成。方案3:加入少量盐酸—,有无气体生成。方案4: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有无水滴生成。【巩固提高】略。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4分)(2)请你针对方案3和方案4的设计进行评价。(5分)(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6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2不可行,因为纯碱(Na2CO3)和小苏打(NaHCO3)均可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2)根据化学原理看,方案3和方案4均可行,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盐酸的量不容易控制,所以方案3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3)从评价类型看,教学评价有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成长记录评价。本教学摘录属于活动表现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用于对课堂科学探究、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活动的评价。[问答题]6.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如下习题,并对不同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多选)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用金刚石切割玻璃B.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D.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考试结果】大部分的学生认为B和D正确,少部分的学生认为C正确,极少部分的学生认为A正确。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学习诊断的方法有哪些?该化学教师应用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反馈的基本策略有哪些?该教师这种反馈策略属于什么反馈?(6分)(2)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分析学生没有选择该选项的原因。(4分)(3)分析学生选择错误选项的原因,并给出本题的正确解题思路。(5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学习诊断的方法主要有提问、谈话和测验,该教师应用的诊断方法是测验。反馈的基本策略有确定反馈、修正反馈、解释反馈、诊断反馈、深化反馈,该教师的反馈策略属于诊断反馈。(2)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和D,学生没有选择正确的原因可能是不知道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以及不清楚呼吸作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3)学生误选A项的原因:不知道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其物理性质。学生误选C项的原因:不知道活性炭吸附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活性炭的吸附性不属于其化学性质。正确的解题思路如下: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硬度比较大,而硬度属于物理性质,A项错误。氮气可以用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涉及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B项正确。活性炭用作吸附剂应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性,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应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项错误。用氧气供给病人呼吸,发生的是呼吸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应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D项正确。故本题选BD。[问答题]7.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为0.1NAB.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一的数目为0.1NAC.在常温常压下,2.24LS02与0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2NAD.若由CH4与C2H4组成的混合物中共有帆个分子,其中氢原子数为4NA【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3分)(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6分)(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本题正确选项为D。(2)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误选B项的原因:把物质的量浓度误认为物质的量;误选B的原因:不清楚常温常压和标准状况的区别。(3)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体,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四氯化碳含有的分子数不是0.1NA;25℃时,pH=13的NaOH溶液体积未知,所以其含有OH一的数目无法确定;在常温常压下,2.24LSO2与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是0.1mol,所以,在常温常压下,2.24LSO2与O2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数不是0.2NA。[问答题]8.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下列习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质量分数为10%的KCl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C.将25gNaCl溶液蒸干得到5gNa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D.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考试结果】考生的答题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上述信息,回答F列问题。(1)将近一半学生的答案是D。请你分析学生选择该选项的原因。(4分)(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请给出正确的分析思路。(5分)(3)试分析一下学生选择其他选项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学生不清楚溶液的概念,或者不知道植物油不能与水互溶。(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与溶液的质量的比值,W=(5/259)×100%=20%,所以C项正确。(3)学生误选A项的原因:不清楚溶液的质量分数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学生误选B项的原因:不了解溶解度的外界影响因素为温度、压强和溶剂的种类等,与是否搅拌无关。[问答题]9.阅读材料,根据任务完成要求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内容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材料2:某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材料3:某版本教科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所呈现的内容: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你肯定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不同的金属活泼性不同: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活动与探究】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的稀盐酸,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了什么气体。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试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见表1:表1根据上述实验讨论:1>.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气体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做比较。简述结论。(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活动与探究】见表2表2要求:(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3)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并写出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至少三种)。(4)设计本课的导入环节。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本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盐溶液的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金属和酸的反应学习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研究。②根据金属和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③根据金属和金属盐溶液之间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金属和酸、金属盐溶液的反应;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实验的理解与分析。(3)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④根据一定条件下金属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②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③依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该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④依据金属单质与金属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IA族与II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生成的强碱再与可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⑤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由上而下,随着电荷数的增加.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4)导入环节在现代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里,金银器皿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整、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将会得到此问题的答案。[问答题]10.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空气”的内容标准为:“能够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材料二:某版本教材有关“空气”的内容呈现如下:实验2-1: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学习了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常见仪器的使用等基础知识;本单元接下来将要学习氧气、制取氧气等知识。问题:(1)谈谈你对“空气”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空气的组成”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本单元是继入门篇“走进化学世界”后,具体地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的角度系统地学习化学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制法的开始。其课题的三个研究对象空气、氧气、制取氧气,包含了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物质的性质、反应、制取等知识。从宏观用途到微观反应,从反应原理到实际操作,难度和要求逐渐提高和具体化,为今后学习单质化合物知识打下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化学世界的三个台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②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谜语导入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那么大家说一说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学生回答】1.空气中有氧气,我们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2.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我们呼出的就是二氧化碳。第二环节:新课教学【教师】同学们都说空气中含有氧气,那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是否含有氧气?含有多少?大家前后两桌4人组成小组,讨论实验2一1的实验步骤,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为什么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水?②为什么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③为什么点燃红磷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⑤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①预先要加入少量水是要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②反应前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③“立即伸入”是为了防止消耗集气瓶外空气中的氧气,影响测定结果(使测定结果偏大);④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要冷却至室温。【教师补充】白磷燃烧消耗了的氧气的体积就等于水进入到集气瓶内的体积。白磷要过量是为什么呢?【学生】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部消耗完。【学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与结论】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约1/5。说明消耗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教师讲解】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学生讨论】该实验中,水面上升达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被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教师讲解】在这一反应中,红磷(化学符号P)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叫作五氧化二磷(化学符号P2O5)的新物质。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补充】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人们陆续发现了氦、氖、氩、氪、氙、氡等稀有气体,才认识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第三环节:巩固提高①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②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第四环节: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思考:红磷能不能换成镁条或者铁丝?为什么?[问答题]1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实验9-3】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要求:(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溶液的形成【参考答案】(1)教学价值①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③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2)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三、教学过程[问答题]1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化学式与化合价”的课程标准为“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材料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l爱护水资源课题2水的净化课题3水的组成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这种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作化学式。例如前面学过的02、H2、H2O、HCl和HgO等化学符号都是化学式,它们分别表示了氧气、氢气、水、氯化氢和氧化汞等物质的组成。在书写某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除了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比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某组成元素原子个数比是1时,1省略不写。 2).氧化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的符号写在左方,如CO2。 3).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书写其化学式时,一般把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左方,非金属的元素符号写在右方,如NaCl。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如表3所示。 二、化合价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在上述化合物中,规定H为+1价,O为-2价,而且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由此可推知:Cl为-l价,Na为+1价,Hg为+2价。为了便于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②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③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④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⑤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②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2)教学重点:①化学式的意义;②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教学难点: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3)学生只知道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则,还不会确定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而且还没有核外电子排布和最外层电子得失的知识基础。因此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这样一个抽象概念并掌握其应用,是有一定难度的。(4)化学式与化合价是第四单元课题四的有关内容,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这为过渡到本课题起到了铺垫作用,为之后学习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问答题]1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材料二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要求:(1)谈谈氧气的制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6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24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之后的“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地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学会边做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录像)师:结合看到的录像,请同学们说一说氧气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回答:氧气可以供给动植物呼吸;氧气是发射火箭的助推剂;可用于金属的焊接和切割;煤、木材的燃烧需要氧气。师:氧气的用途真是广泛。那我们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在实验室经常从某些含氧化合物中得到氧气。请猜测能否利用下列含氧化合物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二氧化锰(MnO2)、双氧水(H2O2)。师:【板书】一、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投影】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b.导气管伸RU发生装置内;c.导气管要稍微露出橡皮塞;d.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师:指导学生完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生:学生小组内合作动手完成实验。【投影归纳】实验步骤:a.仪器组装;b.气密性检查;c.装入药品;d.加热药品;e.收集气体;f.检验;g.验满;h.仪器的拆卸。师:【板书】师:【引导思考】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的特点是什么?生:思考、讨论。师:【板书】 二、分解反应特征:“一变多”表示为:AB→A+B师:【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生:汇报收获,小结本课所学内容。[问答题]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内容如下。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我们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实验l—1(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l—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盛有冷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2)如图卜2所示,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3)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4)如图l-3所示,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在实验卜1(1)和实验1—1(2)中,液态的水经过沸腾变为水蒸气,冷却后又变成液态的水;块状的胆矾经过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虽然水和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在实验1—1(3)和实验1—1(4)中,胆矾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作化学反应。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上述可观察到的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而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却是化学变化。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课程。要求:(1)对于新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学生,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能会产生哪些误区?(8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22分)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学生可能产生的误区有以下几种。①有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而变色、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往往是化学变化中产生的现象,在变化类型的判断时,仅起到辅助作用。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所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同时发生。如蜡烛燃烧过程中伴随着蜡烛的熔化等物理变化。③只要发生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学变化中都伴随有物理变化。有些变化是单纯的物理变化,例如水的蒸发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教学设计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识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③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④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燃烧”等小实验,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学生一:“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后,火柴梗和玻璃还存在;“火柴梗燃烧”后,火柴梗消失了。学生二:“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后,火柴梗和玻璃还是原先的物质,“火柴梗燃烧”后,火柴梗变成了其他物质。学生三……【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对,那么这些实验到底可以反映出这些物质的哪些性质和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环节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1: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2: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教师提问】实验l、2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能通过概念列举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的实例吗?【学生回答】弹簧的伸缩,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碎了,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香等。【教师总结】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状态的变化,至于能闻到酒香的原因,其实是由于酒挥发,也就是酒从液态变为气态,这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RU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教师总结】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教师总结】结合反应物碳酸钙以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以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教师总结】有新的物质生成的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能通过概念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的实例吗?【学生回答】木材燃烧,铁锅生锈,食物腐烂等。【教师总结】日常看到的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环节三:拓展提高【教师提问】如何准确地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学生回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问答题]1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燃烧的条件”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燃料、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燃烧的条件”教学内容如下。一、燃烧的条件实验7—1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5),观察现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7-5Ⅱ),观察现象。讨论(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综合上述讨论,你能总结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吗?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要求:(1)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设计两个能证明物质燃烧条件之一的小实验。(2)根据上述2个材料,完成“燃烧的条件”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①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的现象为蘸取酒精的棉花燃烧,蘸取水的棉花没有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要有可燃物。②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观察到的现象为玻璃杯内的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的蜡烛仍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氧气(或空气)。(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教学设计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燃烧发生的条件,能够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起利用科学探究方法学习科学的学习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形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②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③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④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1跏1N精与lo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手绢没有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一节的内容,等这一节内容学完,我们就可以解开这个魔术的奥秘。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提问】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想象。【学生回答】反应剧烈、发光、放热、火焰有颜色……【教师总结】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是物质在氧气中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那么,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条件【教师实验】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学生回答】①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教师提问】这些实验事实说明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①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燃烧的最低温度,而没有达到红磷燃烧的最低温度,所以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②热水中的白磷虽然也达到了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但是热水将白磷和空气隔绝,所以不能燃烧。【教师实验】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或空气),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白磷燃烧了。【教师提问】上述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必须有氧气的存在。【教师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以及大家的猜想,请归纳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学生回答】①存在可燃物。②接触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最低温度。【教师总结】通常各个物质都有自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就是着火点,所以燃烧所需3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教师提问】这3个条件当中,只有一个条件存在,燃烧可以发生吗?【学生回答】不能,3个条件缺一不可。【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魔术,为什么手绢表面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学生回答】燃烧后的手绢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提问】(1)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2)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3)你是怎么使火堆燃烧的更旺的?【学生回答】(1)由于着火点不同,点燃方式也不同。(2)枯柴的着火点较高,火柴燃烧放出的热量达不到枯柴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3)可以用扇子扇火堆,通入氧气,使燃烧更加旺盛。环节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燃烧的3个条件。布置作业:我们知道火的发明既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热,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危害。如果发生了火灾,那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呢?[问答题]1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2)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推测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要求:(1)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是九年级新课程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地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以蜡烛及其燃烧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化学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量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得出的,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意识到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化学实验。(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问答题]17.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内容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金刚石、石墨和C60”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我们知道,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的物质。那么,在物质世界中,有没有同一种元素组成不同物质的例子呢?研究表明,透明的金刚石、灰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的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由于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纯净的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天然采集到的金刚石经过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金刚石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以及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等。根据金刚石的用途可以推测金刚石一定很硬。事实上,它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石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石墨很软,有滑腻感。此外,石墨还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要用到木炭、焦炭、活性炭和炭黑等,这些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碳单质,而它们的结构则与石墨类似。实验6—1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中,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锥形瓶,观察现象。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利用木炭的这个性质来吸附一些食品和工业产品里的色素,也可以用它来吸附有异味的物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的还要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制糖工业中也利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随着社会的发展,活性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饮用水在深度净化处理时都要用到活性炭,人们还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等等。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3>.C60科学家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类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已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每个C印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C60分子形似足球(如图6—4),这种足球结构的C60分子很稳定。C60的发现使人类了解到一个全新的碳世界。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目前,人类对C60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机构在C60的制备和分离、C60的超导性、C60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等相关知识。要求:(1)请将材料二实验6—1中的表格补充完整。(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碳的单质”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材料二实验d-1中的表格补充如下。(2)教学设计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学习,能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研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科学素养。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③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等。④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入】化学实验室需要购买活性炭,请大家和我一块进行网上购物去吧!咱们到这个名为卖“碳”翁的商店逛逛去。【多媒体展示】将提前设计好的模拟网店卖“碳”翁投影展示给学生。【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并提问】大家看看一号柜台出售的是金刚石类的,有人造的和天然的金刚石,有金刚石打磨而成的光彩夺目、价值连城的钻石,有由金刚石制成的用来切割的玻璃刀和钻头等;二号柜台出售的是石墨类商品,请大家观察它的颜色,这些是由石墨制成的产品,有铅笔芯,润滑剂,电池的碳棒,坩埚等;三号柜台出售的就是咱们要购买的活性炭,那里还有用来烧烤的木炭、美观的炭雕等。那么,为什么金刚石、石墨都出现在了卖“碳”翁的商店里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并讲授】科学研究表明,这些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像木炭、活性炭、木材、墨水等都含有碳元素,未指明具体单质时,习惯上把它们称为“碳”。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卖“碳”翁商店中的三种物质:金刚石、石墨、C60。【板书】课题l金刚石、石墨和C60环节二:讲授新课【模型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这些模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观察、讨论】【共同总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因此,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实物展示】金刚石样品。【教师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呈正八面体形的物质。【实物展示】玻璃刀。【教师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通常用它来裁玻璃。【教师设问】由玻璃刀可以得到金刚石具有怎样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教师总结并板书】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无色透明、呈正八面体形、硬度大,可以用来切割玻璃。【教师介绍】金刚石经仔细打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戴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实物展示】石墨样品。【教师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的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并回答】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教师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学生触摸石墨、回答】【教师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只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黏土粉以增加其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实验演示】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学生观察、回答】小灯泡亮了。【教师设问】根据此实验现象,你能得到石墨怎样的物理性质?【教师总结并板书】2.石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教师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学生活动】【共同总结】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的颜色褪去,这是因为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教师设问】利用这一性质,请大家猜想一下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 2>.冰箱的除味剂; 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教师组织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并板书】4·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教师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另外还有碳管。【多媒体投影】C60分子模型。【教师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C60的独特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可能广泛应用于超导、催化、材料、医学及生物等领域。目前,人类对C60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我国的科研机构在C60的制备和分离、C60的超导性、C60的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就,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环节三:巩固提高【练习】1.我国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用炭黑等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A.可燃性B.还原性C.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D.吸附性2>.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关系的是()。A.氧气助燃——焊接金属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C.石墨导电——作电极D.金刚石不导电——作刻刀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作业】设计实验证明金刚石、石墨、木炭都含有碳元素。[问答题]18.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课程内容标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液的浓度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溶液的形成”所呈现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只不过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取出蔗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在上述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要求:(1)谈谈你对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2)根据以上材料完成“溶液”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参考答案:无参考解析:(1)本课题介绍的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无论是在课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溶液”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并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较为科学的、较为系统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对溶液的理解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可以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同时本节课对以后的有关酸、碱、盐的一些知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教学设计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③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答法等。④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内容吧。【教师展示】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无色)、硫酸铜溶液(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紫色)、氯化铁溶液(黄色)。【教师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说你可以由此想到什么?【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根据你们的猜想,这些液体有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那么,这些溶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了——溶液。【板书】课题l溶液的形成环节二:讲授新课【活动与探究l】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纠正】【学生陈述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并总结】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能溶在水中,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得到液体是蓝色的。但有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教师设问】那有什么办法能使未溶解完全的物质被水溶解?【学生思考、回答】【共同总结】可加水、加热等。【教师总结并写板书】实验过程【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上述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它们的颜色不同、它们都是混合物等。【教师引导】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呢?【板书】一、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教师设问】在整个溶解过程中,水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985.1-2024农业物联网通用技术要求第1部分:大田种植
- TBS-Corey-lactone-aldehyde-生命科学试剂-MCE-2452
- Anti-Mouse-CD3E-Antibody-1E11-D-生命科学试剂-MCE-1878
- 8-Amino-7-oxononanoic-acid-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9983
- 3-O-Methylguanosine-5-O-triphosphate-sodium-3-O-Methyl-GTP-sodium-生命科学试剂-MCE-9300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分析技术顾问聘请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游乐园场地租赁与儿童游乐设施安全标准制定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贷款房屋买卖合同范本(含家具)
-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化
- 施工方案对篮球场材料的要求与选择
- 2025年高考物理复习压轴题:电磁感应综合问题(原卷版)
- 雨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正式版
- 医院重点监控药品管理制度
- 2024尼尔森IQ中国本土快消企业调研报告
- 2024年印度辣椒行业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骨科医院感染控制操作流程
-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 铸铝焊接工艺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社区康复》课件-第六章 骨关节疾病、损伤患者的社区康复实践
- 南通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地理试卷(含官方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