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个文言虚词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1页
1518个文言虚词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2页
1518个文言虚词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3页
1518个文言虚词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4页
1518个文言虚词考点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2023.6.20—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文言虚词考点突破掌握18个常用的文言虚词

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使用率高,用法灵活,因此必须掌握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一些技巧。《考试大纲》共规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尤其是“以”“为”“之”“其”等试卷中出现的高频词,翻译时要格外留心,保证翻译到位。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相关题目重点虚词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Ⅱ卷翻译:⑴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⑵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与、之、乎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全国甲卷翻译:(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乎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相关题目重点虚词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翻译:(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矣、而、以、且(2)以、矣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新高考全国Ⅱ卷翻译:(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1)其、者(2)之、何……乎(续表)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相关题目重点虚词命题特点2022全国甲卷翻译:(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1)矣、以(2)也、乃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全国乙卷翻译:(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1)而、其(2)之、者、而设为采分点的高频虚词突破导航方法突破一

易混淆虚词辨析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也是高考考查的范围。其中容易混淆的有以下五个。1.而“而”做连词时难以辨析的几种情况如下表。辨析点分析举例表修饰状语+而+谓语①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表递进

“而”连接的两个句子位置不可颠倒,后一句比前一句在意义上又进一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顺承“而”前后的词语有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①叩关而攻秦。(《过秦论》)②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续表)辨析点分析举例表并列“而”前后的词语地位相等,可互换位置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表目的“而”字后面的短语是前面短语的目标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表转折“而”字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是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对点训练】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3)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

)(4)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连词,表转折·····2.以

区分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时的两类词性。词性分析举例

介词后接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连词常连接两个分句,后一分句是前一分句的原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对点训练】2.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4)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因为介词,因为连词,因为连词,因为····3.其“其”有多种用法,下面就其中的两种用法,分别进行辨析。种类辨析用作人称代词做主语“其”+动词译为“他(它)”“他(它)们”做定语“其”+名词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语气用法辨析放在句首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等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岂”等放在主谓之间表委婉、期望、祈使语气,译为“还是”“希望”等【对点训练】3.判断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1)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见重(被看重)如此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都做主语。不同,前一个“其”是代词,做主语,可译为“他”;后一个“其”是代词,做定语,可译为“他的”。····4.写出下列句子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推测,大概表祈使语气,还是··4.与“与”译为“和、跟、同”时,既可以做介词,又可以做连词。在某些试题中,此类“与”属于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辨别区分。词性释义分析举例介词和、跟、同“与”前后内容非并列关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换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连词和、跟、同“与”前后内容为并列关系,二者能够互换位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对点训练】5.指出下列句子中“与”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并序》)(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介词,和、跟、同介词,和、同连词,和、同连词,和、跟····5.之主要区分“之”的三种不同词性。词性用法释义举例代词代人、物、事他,他们,它,它们作《师说》以贻之。(《师说》)表示近指这,这种,这些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助词表示修饰限制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续表)词性用法释义举例助词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做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补足音节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动词多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去,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对点训练】6.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5)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6)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的,助词,表修饰限制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去宾语前置的标志·····补足音节·方法突破二

文言虚词用法意义推断方法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如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翻译“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一句,“其”字就是根据句意确定意思是“自己的”。2.语法辨析法

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分别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译为“是”;末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翻译“以国之半与秦”一句,“与”字结合语法辨析可知是句中谓语,可译为“给”。3.判断词性法

有些文言虚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鸿门宴》中的句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一个“为”放在人物前,是介词,解释为“替、给”,后一个“为”放在名词前,是动词,解释为“制定、做出”。如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翻译“汉还,让之曰”,可辨析出“之”是代词做宾语,是吴汉责备的对象,应译为“他们”。4.对称分析法

有些虚词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理解。有些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对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对点训练】[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改编]写出下面文言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任务一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1)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2)?”孟尝君曰:“有诸侯之(3)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4)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5)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6)?”孟尝君曰:“夫(7)赵之兵非能强于(8)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1)且: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_________________

(3)之:___________________(4)为:___________________

(5)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于: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将,将要怎么办助词,的介词,给,替句末语气助词,吗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来·······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或概述的事物介词,比··(续表)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9)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10)也?以(11)其(12)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13)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14)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15)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9)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承接,可不译疑问代词,为什么连词,因为代词,它的,指魏国的介词,和,跟,同···助词,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介词,给,替·····(续表)王之(16)救之(17)!”燕王:“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18)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19)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20)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21)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22)国之半(16)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之:___________________(20)于:___________________(21)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以: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它,代魏国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介词,向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介词,把··(续表)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23)因(24)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25),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26)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27)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28)魏。因(29)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23)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矣:_________________(26)乃:_________________(27)且:_________________(28)于:_________________(29)因:_________________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介词,译为“依靠,凭借”···助词,了副词,就连词,并且介词,向副词,于是····[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攻打魏国。魏王听到了这个消息,连夜召见孟尝君,魏王告诉他:“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想想,该怎么办呢?”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魏国就能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能去办好这件事。”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