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国风·魏风·十亩之间》请大家朗读思考: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诗歌大意: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从诗歌内容上看,这是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写作特点及诗歌写作背景。2.感受《芣苢》重章叠句的音韵美。3品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的特点。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字词,把握《诗经》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芣苢》重章叠句的音韵美。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的特点。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意蕴,体会其现实意义。三、预习检测结合课下注解,解释下列词语含义①芣苢(fú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四、文化常识《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五、朗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译文: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快采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

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别好衣襟兜回来。六、自由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1、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章叠唱。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采采芣苢,薄言”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法。2、你读过具有重章叠唱这种诗歌结构的诗歌吗?和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展示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内容:贺新娘的诗赏析:此诗运用重章叠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学生展示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主旨: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歌。赏析:这首诗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内容上也起到补充的作用。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3、再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这种重章叠唱的创作形式给人什么感受?你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吗?全诗三章,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描写了妇女们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正是这种极为简单的重章叠唱的歌谣形式,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将劳动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出来。小结: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王玉润《诗经原始》七、诵读《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概括诗歌整体内容首联写人叙事孙辈收麦颔联写景收前天气颈联写人叙事收时犒劳尾联抒情喜悦心情2、找出你喜欢的诗句品一品,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喜悦之情的。学生分享:①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赏析: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学生分享:②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八、合作探究这两首诗歌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①都是劳动者之歌。《芣苢》写妇女们采桑满载而归。《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写雨晴后收麦的喜悦。②侧重不同。《芣苢》细腻描写好动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对比手法写出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诗歌中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侧面展现劳动场面的热烈,充满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快乐。③《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九、课堂练习鹤鸣《诗经》鹤鸣于九皋①,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②。乐彼之园,爰③有树檀,其下维萚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⑤。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注】①九皋:深远的大译。②渚:河中小洲。③爰:助动词。④萚:枯叶。⑤错:可琢玉的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两章的一、二句都是写鹤。“九皋”突出了背景广袤,“声闻于野(天)”突出了鹤鸣的高亢清亮。B.两章的三、四句都是写鱼。鱼儿一会儿下潜到深渊,一会儿又在浅水处游玩,自由自在。C.两章的五、六、七句都是写园林。园林树木繁茂,高大的檀木下有萚、榖,让人看了不禁伤感。D.诗歌从听觉写到视觉,再写到心中所感所思,结构完整,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野的图画。十、巩固提高游西湖苏辙【注】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城市里巷。1、本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颖昌市民与鱼鸟对诗人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讯与鱼鸟惊猜,说明诗人深居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