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1页
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2页
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3页
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4页
2023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5:东莞^业及大,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建设方案

二O一一年十月3校内、外实训基地规模和功能到2013年6月,校内、外实训基地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总面积15OOM2,总工位数240个,形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对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2)扩建单片机实训室、改建专业机房。(3)扩建、新建职业技能实训室:包括维修电工(高级)实训室电子CAD(PROTEL高级)实训室、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实训室、无线电装接工(高级)实训室。(4)建立8家企业组成的紧密合作的产学研联合体和15家顶岗实习基地。(5)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的选聘。4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1)基本建立各专业课程标准,将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融合到课程中,建设优质核心课程3门。(2)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或指导书5本,企业、行业人员参编。(3)建设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专兼职教师按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三阶段的不同要求确定评价项目、评价方式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并共同实施评价。将就业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及学科技能竞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系统。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6质量管理与保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机制。如:《关于校企共建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的实施办法》,《东职院兼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管理办法》等。三、建设内容(-)“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按照学院“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和“与产业对接、与职场一体”的校企共建模式,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采取依托东莞市电子信息行业的优势,联合东莞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莞市电线电缆行业协会等企业共同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使本专业成为电子行业培养人才、为电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社会提供技术和技能培训服务的重点专业。依托电子行业,深化工学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发展。针对普高和中职生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电子信息类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衔接。学校根据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参与工程建设,并根据企业的反馈信息,不断修订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较强的产业服务能力,在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UPS不间断电源、光伏逆变器、线缆生产线改造等关键电子信息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具体的专业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校企互利、双羸图1专业建设模式(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及“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以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对接电子信息产业岗位群,采取图2所示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产品或生产任务为载体,融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全部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采取教师与师傅相结合、学生与员工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作品与产品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基本型实训、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实训环节中去。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掌握电子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完成从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掌握岗位职业能力;达到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达到职业岗位能力逐渐递增的目的,使学生具备电子元件检测、仪器操作能力,具有电路识图、产品组装和调试能力,具有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电子产品改进与设计能力,培养出一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电摩H音感.在术人才培舞目丰示 |图2“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学期均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工学交替素质和技能训练。第一学期主要进行职业素质与职业意识培养、训练,入企培训;第二、三学期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相融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基本能力课程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掌握电子专业基本技能;第四学期的校内学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性项目实训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第五、六学期继续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并安排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推进“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和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尤其是东莞的企业对生产第一线技术人员需求量逐年增长,特别适合开展2+1的订单式人才培养。“2+1订单式”培养特点:企业提前到学院挑选人才,学生将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入学第一、二年按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公共学习领域、实训基地平台进行学习,实现专业学习目标,培养高等职业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制造能力的专业基础,并进行适度生产性实训,达到真实生产实践要求;第四学期末,企业到学院通过笔试、面试、实践考核等方式进行订单选择;在第五学期结合订单企业生产需要制定岗位计划,确定岗位关键能力,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组织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执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制度。“2+1订单式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第按照专业公共平台进行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高等职业素养 电子产品制造能力电子产品集成能力电子产品服务能力(参与人员:专业教师),2+1订单式培养)第五学期初第四学期末到1、企业到学院:笔试/面试/实践考核2、学生到企业:参观/产品/环境/岗位/制度/发展前景3、签订协议:双向选择,学生考核合格进入企业就业(参与人员:订单企业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第5学期制定岗位计划,企业和学院共同培养一订单企业参观订单企业电子产品技术订单企业岗位关键能力(参与人员: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第6学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订单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人员:辅导员、企业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图3“2+1订单式”培养模式框图(三)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制定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延续和衔接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目标定位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广泛开展对东莞市大量大、中、小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调研基础上,获取东莞市电子信息主要岗位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要培养的关键实践技能、岗位素质,重构各学科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先后通过生产线实地参观、一线员工座谈、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调研了15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了具体的职业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每一环节均与相应的岗位群对应,如图4所示。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建设定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岗位群的中低级职位,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及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①产品设计中低级职位,包括功能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样机调试、小样试制等。②生产管理中低级职位,包括工艺实施、生产线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产品认证等。③市场营销中低级职位,包括营销方案的实施、产品推广、业务接洽、产品代理、产品销售等。④技术支持中低级职位,包括系统维护、产品维修、方案解释等。图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职业能力目标(1)岗位描述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及召开专家研讨会,计划制定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表2典型工作岗位及其素质、能力要求岗位名称岗位描述素质与能力要求电子产品设计独立承担或作为团队成员承担智能电子玩具、消费电子等电子产品的开发任务,对产品功能进行分析;根据指标要求确定技术方案:完成器件选型及电路原理图设计;根据布线规则进行PCB图设计;产品样品调试;整理产品资料。.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并具有基本工程计算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具有工程图纸设计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硬件设计与调试能力;.具有电子产品软件编程与调试能力:.具有PCB设计能力;.能够读懂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包括产品说明书、元器件说明书等;.编制包含上述设计资料的文件;.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质量管理负责产品的质量管理:包括生产流程的管理、测试规范的制定、测试结果的总结;寻求提高质量的方法;定期对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造成产品不合格的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持续改进,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熟练识读电路图;.掌握SMT的基本理论;.掌握元器件的特性及使用;.能分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品质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掌握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能编制规范的工艺文件。电子产品测试独立进行模块测试计划的制定、需求的整理、方案的设计及执行;对电子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试,并对软件问题跟踪分析和报告,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对用户反映的产品相关问题验证,并协助技术工程师给予用户合理的答复。.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测试仪器的使用;.具有电子线路图识读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硬件调试能力和硬软件联调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相关技术标准,具备整机测试能力;.能读懂各种英文文档,包括产品说明书、元器件说明书等;.编制产品测试文件;.具有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智能电子工程施工管理按照工序要求组织智能电子系统工程施工;协助市场部人员勘杳施工现场,填写“施工现场详细情况报告”、“施工计划表”并报批;组织和安排施工人员,对每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协助市场部人员及客户进行工程验收,整理归档施工文件和验收报告;定期统计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做出分析报告并改进。.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电子产品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相关国家、行业技术标准;.熟悉电子产品系统工程施工、安装工序;.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PCB设计根据电子制造企业客户的需求,绘制符合工程要求的电路板PCB设计图;审查客户提供的电路板PCB设计图,检查是否符合工程要求。.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并具有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有电子线路板工程设计能力:.掌握产品设计的工艺知识;.掌握电磁兼容知识;.具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7.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技术支持对电子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技术支持,包括进行方案咨询及方案设计、编写投标文件;现场解决电子产品调试、使用中的问题;协助商务部技术服务工作,对客户进行培训,对客户使用进行跟踪反馈和服务。.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电路基本应用能力;.熟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具有计算机基本能力及网络知识;.熟练使用电子测试仪器;.具有电磁兼容的基础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知识;.具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产品销售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编写技术方案及合同草案文本并与客户方确认;管理客户信息资料并负责对客户信用评定;经销商及分销商管理。.具有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有职业英语能力;.具备商务谈判与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具有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SMT生产设备维护SMT生产线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简单故障的维修。.熟练识读设备电气电路图;.熟悉SMT生产设备的性能;.掌握SMT生产设备的结构及工作流程;.掌握SMT生产设备的操作方法:.快速判断设备故障并及时有效解决。技术文员协助工程/技术/销售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相关资料统计,整理文件档案并管理:会议记录;部门间的协调沟通。.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英语读写能力;.掌握工程图纸识读基本方法;.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精神。物料采购选购研发及生产所需的物料、辅料;制定供应商资料库,确认供应商的信用等级;制定供应商评价表及合格供应商列表。.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英语读写能力;.具有工程图纸识读能力;.具有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具备商务谈判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2)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如表3所示。表3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序号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1电子产品设计接受部门工作任务,了解同类产品的功能及用户需求;功能设计;硬件设计与评估:软件设计与总体调试:功能实验、性能实验、安规与电磁兼容实验;改进与完善。2SMT生产工艺管理根据客户印制电路板的具体要求,核算加工时间和成本,确定元器件清单,安排生产线各个环节工作任务,确定EI1刷、贴片、回流炉焊接等工位的技术参数和人员安排,根据成品检测环节反馈的数据分析不良品原因,及时调整各工序参数。3质量管理接受部门工作任务,了解生产流程;制定质量规范、测试规范;记录生产进程;对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造成不合格的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持续改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抽取样品进行质量检测;撰写质量检测报告。4电子产品测试接受部门工作任务,了解测试需求:制定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对负责测试的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测试;记录测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撰写跟踪分析和报告,为产品是否可以发布提供依据,推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合理解决:对用户反映的产品相关问题进行验证,并协助技术支持工程师给予用户合理的答复或解决方案。5智能电子工程施工管理接受部门工作任务,勘查施工现场,填写“施工现场详细情况报告”、“施工计划表”并报批:组织和安排施工人员进行施工;监督施工质量,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协助市场部人员及客户进行工程验收,施工文件归档、撰写验收报告。6PCB设计建立原理图器件库;原理图绘制;PCB封装制作;网络表生成;PCB参数设置;手动布局与自动布局;手动布线与自动布线;设计检查。(3)能力与素质总体建设目标对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相关联的素质与能力集合:①职业素质具有尊重他人、礼貌待人、遵守公德的习惯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具有承受挫折与面对挑战的素质②基础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规范地撰写基本的公文,能用专业术语编写技术文件、整理及撰写测试记录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阅读用英文撰写的技术文档具有金属加工与机械装配的基本技能,能阅读和绘制简单的工程图纸具有组织、计戈h总结的能力③电路分析与实践掌握基本的电路与电工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的电工工具与仪表,能安装调试照明电路和简单电气控制电路,具有安全意识,熟悉操作规程了解各种电子元件性能与参数,掌握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相关知识,学会使用基本电子仪器,了解焊接工艺,能安装、调试基本的电子电路会阅读电子产品的整机线路图,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单片机应用熟悉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有关概念及指令系统,具有独立完成单片机应用项目开发的能力,能利用资料和有关资源快速熟悉其它种类单片机的应用,掌握基于C语言的单片机开发技术♦了解PC机与单片机通讯的有关协议,学会利用一种高级语言平台编写简单的通讯程序⑤电子线路板设计TOC\o"1-5"\h\z\o"CurrentDocument"一、专业建设基础1\o"CurrentDocument"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3(一)总目标3(-)具体目标4\o"CurrentDocument"三、建设内容7(一)“依托行业、对接产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7(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及“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9(三)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11(四)突出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17(五)内涵突出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19(六)校企合作鲜明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1(七)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21\o"CurrentDocument"四、改革举措24(一)强化责任管理,健全专业建设机制24(二)坚持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4(三)围绕职业活动,开发核心课程内容25(四)遵循专兼结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5(五)按照能力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25\o"CurrentDocument"五、保障措施26(一)制度保障措施26(二)组织保障26(三)建设进度保障措施26(四)人员保障和激励措施27(五)资金保障措施27\o"CurrentDocument"六、预期绩效27专业建设效益27(二)实训基地建设效益28(三)师资队伍建设效益28(四)课程建设效益28(五)社会服务效益29\o"CurrentDocument"七、年度执行计划29(一)专业建设年度执行计划29熟练使用电子线路板设计软件具有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能根据电路图规范地设计印刷线路板图⑥专业能力智能电子产品、电气控制系统的实践能力表面贴装设备(SMT)的调试与维护能力电力电子系统的实践能力将电路分析与实践、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板设计归纳为基本专业能力,电该模型表明,绝大多数企业认定员工职业素质与基础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基石,基本专业能力是核心,而专业能力是与岗位要求对接的,这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对应专业能力所包含的三种不同特点的岗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了智能电子、应用电子和电力电子三个专业方向。(四)突出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初步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的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中高职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调整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具体思路是:以突出职业能力的模块化科目课程结构体系,将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转化为科目课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和履行岗位职责及其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建构教学内容单元,选择相应职业情境,设计教学项目,进而形成由项目结构单元,由单元结构科目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培养项目情境的模块课程内容以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为教学模块,以典型电子产品为教学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手段,以“做、学、教”为教学方法,设计课程体系,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项目教学单元,并按实际培养的需要划分成一组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形成岗位职业资格课程和技能综合实训。.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就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均按图6所示的“三个模块六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设计。三个模块为:基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考核与课程融合教学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六类课程为:公共素质课程、专业(群)基本素质课程、生产制作加工工学模块、单片机工程师工学模块、PCB工程师工学模块、质检销售售后工学模块。.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相应教材开发力度在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状况和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打破专业限制,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按专业对接基本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过程及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程。以《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装接》、《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电工电子技术》等3门核心课程(群)建设为重点。组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团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任务,到2013年底计划形成3门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力争全部公开出版,形成相应示范教案和课件,以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具有特色的课程教材资源。图6项目课程体系框图(五)内涵突出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建设满足职业能力训练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推动与企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和企业紧密联系,优化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努力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在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改革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成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基地设培训部、开发部、生产部和技术服务部,分别设有电子培训鉴定实训室、电工培训鉴定实训室、电子产品研发实训室、PCB制作实训室、自动THT(插件)组装实训室、表面组装SMT实训室、电子产品制作实训室和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8个理实一体工作室,达到能满足500人同时实训的规模,单一实习实训项目培训能够同时满足5()人以上培训要求,生产性岗位实习实训场地工位100个以上。同时,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力争在该基地中引进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使基地能具备实际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能力,营造一个教学、岗位实习一体化的环境。.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服务为出发点,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承担企业技术研发服务等任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身份互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该专业的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到半年以上,增强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力度。2012年,建立6家紧密型的,在育人、教学、培训、就业多方位合作的合作企业,2013年建立15家能实施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的企业。与此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使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具有持久性。.职业技能鉴定建立职业技能实训室:维修电工(高级)实训室,年培训人数400人次以上;扩建电子CAD(PR0TEL高级)实训室,年培训、考核人员150人次;新建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实训室和无线电装接工(高级)实训室,年培训I、考核人员200人次。.实训基地内涵建设(1)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落实到各基地负责人,并签订项目任务书。拟定实习基地师资聘用计划,并制定实习基地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创建良好的生产实训与顶岗实习环境。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建立实践教学项目准备单制度。通过两年建设,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修订有效的基地运行及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实训考核制度、管理人员奖惩制度等,与企业签订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满足主要技能训练和技术创新服务的要求。,保证生产性实训及顶岗实习效果。(2)建立长效机制本着共享共赢的原则与IT企业开展广泛的横向合作,建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个。与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保证实训基地的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运行,将项目转化为成果,使该基地具有生产能力,实现良性循环。(六)校企合作鲜明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按照专兼结合,打造一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形成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引进、聘请和培养的方式,建立一支在区域内知名的专业带头人队伍:聘请把握电子信息技术方向、取得较大科研成果的高职称行业专家1名;同时通过出国进修等方式培养带头人1名,使他们站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发展前沿、在教学、科研领域具有较强能力,并在区域内产生有较大影响力。.培养骨干教师通过下企业或到国内对口的先进院校进修,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骨干力量,计划培养专业骨干教师4-6名。同时通过下企业实践、学历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历水平,提高双师比例。.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聘请20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根据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主要聘请从事波峰焊的生产工艺师、生产管理技术骨干;从事SMT生产的工艺师、检测师;技术研发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测评通过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改变职业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并按照职业教育的规律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012年,90%的教师通过学校内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评,2013年95%的教师通过教育教学能力的测评。(七)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借鉴企业人才评价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能客观反映人才培养质量和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既注重终结性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建立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1.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保障制度建设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比重大幅增加,实践教学呈现多地点、多时段、多样化特点。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迫切需要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创新以下机制制度:(1)创建校企双方共管机制,成立由学校有关部门和企业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校企合作”机构,负责学生各项实习的全面管理,共同制定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实习指导教师,做好安全管理等工作。(2)完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职责,提高校内实训基地使用效率。(3)完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考核鉴定管理等;明确校企共管的责任、义务。(4)完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建立20—40名兼职教师资源库,保持20名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兼职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兼职教师各项活动,做好兼职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企业工作经验和优势,真正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5)完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将企业与社会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有现实意义。(6)在总结学分制教学管理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管理办法》。.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学院同企业联合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机构,成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委员会;组建有企业专家、管理干部、行业协会人员、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以及骨干教师参加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加强管理队伍成员质量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明确工作职责,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实行网络化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管理综合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成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库,综合汇总反馈信息,为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提供依据,建成以学院为中心的集社会关心教育人士、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全院教职员工、广大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实施网上随机在线反馈、定期网上调查、现场听课检查,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全员化、开放性和时效性;建立评教数据库和教师教学业绩数据库,设专人管理,对教师教学业绩实行动态考核、数据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设按照学院的工学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学生在企业参与项目实施,以企业监控、评价为主;在校期间,由学院教学行政部门、教学系部、院系两级督导组织,对工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紧紧围绕形成单元专项能力,对模块选择、模块化任务确立、工学结合实施计划、专项能力的形成(考核方式)、工学结合成果等实施全程质量监控。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小组和班级信息员小组,院系两级督导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社会及用人单位等,广泛参与工学结合质量监控与评价,构建工学结合实习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督运行机制建设为了有条不紊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防止随意性和减少失误,必须根据不同的环节和内容,确定科学的方法,建立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对全过程实行动态的管理方法,使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在受控的状态下进行。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和学院的自身实际,建立院系学生三层次的教学质量监督运行机制。(1)院级层面的监控与评价①监控方式。主要采取听课、座谈、收集意见等方式。其中,听课由学院督导组集中听课,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种。两人一组,如:第五周星期三、第2节,第3节分头听课,第4节根据需要,集中讨论。听课后,听课专家即时或在一周内与被听课教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意见和进行探讨,被听课教师在反馈意见表上签名确认。院督导科综合汇总讨论情况。其特点是覆盖面广,效率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此外,通过系(部)学生平时的反馈意见、期中座谈会收集的意见和建议,由院督导组提出指导性意见。②评价方式。组织院教学督导组专家集中听课,课后根据需要,集体讨论,专家根据听课情况分别填写《学院教学质量专家评价打分表》和《院督导组评课反馈意见表》等方式进行。③管理方式。由秘书组从专家库抽取院级督导专家随机、不定期的听课。(2)系部层面的监控与评价①监控方式。重点由各系(部、中心)自行组织听课和收集质量反馈意见。按照教学管理规范,对本系(部、中心)各专业的教学情况进行具体的、全面的指导。包括对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授课计划的撰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实训)的指导书、实验(实训)的内容及安排、教师教案的检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情况等进行督导和检查。②评价方式。主要由系部督导组组织听课,采取同行评价打分的方式进行,分别填写《教学质量同行评价打分表》和《系部督导组评课反馈意见表》。③管理方式。系级督导管理是常规的、具体的、动态的督导工作,由系(部、中心)督导组负责管理。听课大都是按照听课计划进行,采取定期的方式。(3)学生层面的监控与评价①监控方式。实行学生信息员制度,每班级的学生信息员对本班四周一次进行教学质量的信息采集和反馈,填写《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表》。②评价方式。通过期中教学质量座谈会、期末各班级的学生填写《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打分表》来进行数据的收集,统计。③管理方式。由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执行委员会组织各系信息员协助系督导组工作。四、改革举措(一)强化责任管理.,健全专业建设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日常工作小组,系主任任组长,专业负责人任副组长,4-6名专业骨干教师为组员(其中兼职骨干教师2名)。完善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建设与管理体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运行与管理机制。(二)坚持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做合一;依托校内生产性教学工厂,实现生产与学习合一;依托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实现顶岗与就业合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产品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围绕职业活动,开发核心课程内容聘请行业企业有影响力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制度和优质教材奖励制度。围绕就业岗位(群),通过“五化”课程改革(标准化一一参照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一体化一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学中练,练中学;全程化一一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多元化一一实施学校、行业和企业结合的课程开发办法;网络化一一搭建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平台)。(四)遵行专兼结合,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名师”工程,培养或引进2名专业带头人;通过“教坛园丁”工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培养4—6名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双师”工程,使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化,同时大力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建成拥有20名兼职教师的师资库;通过“师德”工程,树立教书育人标兵,形成敬业爱岗的优良教风;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工程,形成教师培训、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最终,通过内培外引,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稳定、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结构教学团队。(五)按照能力要求,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整合扩建校内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营造出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工程环境和职业氛围;建设一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学研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设有电工、电子培训鉴定实训室、研发实训室、PCB制作室、自动THT(插件)组装实训室、表面组装SMT实训室、电子产品制作实训室和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8个理实一体工作室;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引进一家SMT电子生产企业入驻校内实训工厂,最终形成一个从电子产品设计、仿真、制作、组装与检测的全方位体现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内工程化实践环境。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协作,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引进企业文化,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环境和制度建设。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制订工学结合开放环境下的“四评价”制度(校内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员工行为评价,企业对学生的工作业绩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五、保障措施(一)制度保障措施制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制定《理实一体工作室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细则》等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完善“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建立,为专业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二)组织保障.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学院领导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坚持专业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技术进步,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条件合理改革专业,加强专业现代化建设,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专业质量,增强专业吸引力。为确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己成立“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任务调度、监控检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立阶段性的工作目标,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加快项目建设。建立项目定期自评、督查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督导,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整改落实。.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由学院、企业和研究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电子信息行业高职专业设置与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教育教学工作,并对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和评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等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用好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发挥经费的最大效益。(三)建设进度保障措施由学院督导处对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也建设方案进程表监督专业建设中的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向专业建设委员会、院务会和董事会汇报专业建设完成情况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纠正偏差、协调各部门工作以确保专业建设方案中所有建设内容都能按期高质量完成。TOC\o"1-5"\h\z(二)人才培养模式年度执行计划30(三)人才培养方案年度执行计划31(四)课程体系建设年度执行计划31(五)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年度执行计划33(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年度执行计划34(七)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年度执行计划34\o"CurrentDocument"八、经费预算34(四)人员保障和激励措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各项建设内容将成立相应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必须由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抽调精兵强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内容。专业建设人员将维持相对稳定,学院、电子信息系已出台相应奖励政策调动参与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资金保障措施.本学院为东莞市公办高职院校,地方政府有固定的财政投入(每年生均25000元),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地经费支持,学院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培育,能充分保证本专业建设经费的配套落实与实施。.学院制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专业建设的资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将合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学院对专业经费和建设进度予以监督,加强专业建设经费过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除中央财政拨款外,东莞市财政和学院均会提供配套建设资金,确保各建设内容需要的资金及时到位,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六、预期绩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将使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特色优势将更加明显,教学基础能力加强,办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好的服务行业、企业、区域的职业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内涵建设,培养更多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推进我省尤其是东莞市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专业建设效益.专业建设达到“培养模式先进、专业设施配套、就业优势明显”的要求,带动专业群的整体提质,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院各专业全面推行,为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范例。.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能够完成掌握电子产品加工、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等多工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生成为掌握了电子行业一个以上工种的(维修电工、家电维修、电子CAD、单片机开发等)中级工以上水平的实际操作人员,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生产协作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二)实训基地建设效益.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将形成开放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年培训各类人员1000人次。.能满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操作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实训等教学内容,并辐射电气自动化技术等相关专业群的实训。开展相应的实训教学、生产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省内一流的产学研结合基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心。(三)师资队伍建设效益.专业教师团队的职称、学历、类型、学缘、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教授),建立、调整、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际经验丰富、素质精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取得一批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和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四)课程建设效益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将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规划教材为主体、以特色校本教材为重点的教材体系。.本专业将完成5门核心课程优质课程建设,成为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专业课教学引进企业课程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校本教材覆盖率达到80%以上。联合办学的专业课程以企业为主体。.为工学结合和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条件,建立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核心课程的教材系列化、立体化、质量高、具有高职特色,体现时代性和应用性,成为课程教学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教学做合一的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广泛采用,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全面普及。(五)社会服务效益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功能得到全面发挥,每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培训能力达到1000人次以上。为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七、年度执行计划(-)专业建设年度执行计划本建设方案根据学院对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采用逐年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分两年完成。1.第一阶段:2011.10-2012.1()(1)完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论证;(2)成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3)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组织针对东莞市电子信息生产企业的调研,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相关产业政策、专业对接电子信息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应职岗位人才规格等进行调查,完成专业调研分析报告;(4)启动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作,重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5)按照对接东莞市电子信息行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作,完成本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新方案的制定并试行,形成“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新模式;(6)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现场专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工学质量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7)启动专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及时上网发布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主要环节的建设信息。(8)建立工学质量管理体系与信息采集反馈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2.第二阶段:(1)完成市场调研与分析工作,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举行1—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完成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形成完善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3)形成本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4)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按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5)完成学习资源网的建设,完善信息上传与收集系统,形成完善的“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二)人才培养模式年度执行计划1.第一阶段: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工作小组为主,通过对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内部结构、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作流程、企业人才规格等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确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积极联系企业,以“订单班”的形式试行“2+1订单式培养模式”。2.第二阶段: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牵头,召开职业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邀请职业工作不同环节的企业一线专家代表,对企业的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职责与要求进行分析研讨,划分系列工学模块与工学单元模块,确定工学单元模块的具体工学项目以及计划培养学生的具体专项能力。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选择分析企业真实项目,确定工学内容,共同设计工学模块工学方案。根据工学方案,设计工学单元具体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实施校内工作室与基地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模式,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校企共同对工学结合过程进行监控、对工学结合成果进行评价,同时将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环节在校园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的评价。对监控评价的意见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并快速反馈,最终全面实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50%的学生以“订单班”的形式实行“2+1订单式培养模式”。(三)人才培养方案年度执行计划1.第一阶段:(1)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市场调研、分析、论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式。(2)编制2012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第二阶段:(1)编制专业教育教学方案(2)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法、学业成绩评价方法。(3)开发优质项目课程、编写配套教材。(4)全面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递增的情境化项目教学模式。(四)课程体系建设年度执行计划用两年时间,分两个阶段建设。1.第一阶段:(1)分析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岗位(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结构,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的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指向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行业、企业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分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职业对接的基本岗位(群)的设置。进一步将基本岗位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再对工作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获得每个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2)以知识、能力和态度培养目标建构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分析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基础上,按照工作内容的相关性原则,并参照国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等级职业能力要求,对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和知识进行整合,转换成专业课程。将其中完成本专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转换成基本技能课程和项目导向课程,构成专业工学模块,将完成各个项目所需的职业技能转换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形成职业技能模块为核心,职业素质模块为支撑,构成基于项目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3)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分解为三大模块: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技能考核与课程融合教学模块和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生产制作加工工学模块、单片机工程师工学模块、PCB工程师工学模块、质检销售售后工学模块、职业定位专项实训模块、顶岗实习就业模块八个二级模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情境教学工学项目为主线,穿插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拓展教育,然后进入顶岗就业实习,直到毕业。(4)启动对接工作任务的学习情景化的科目课程开发对接实际工作过程,开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校本教材,采用骨干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培训、到企业轮训,了解典型工作流程、分析岗位核心能力、会同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对行动领域的职业情境进行疏理分析,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行动能力,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转换成学习领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把学习领域具体化,形成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学习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的顺序确立能力、知识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出的具体课程。2.第二阶段:(1)分析已经建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运行情况并进行整改,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动态调整机制总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进入实际教学过程的运行情况,检查和分析课程体系是否体现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和岗位变化的职业目标指向,实际教学运行与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指向是否对接及其吻合程度、是否利于操作和执行中存在什么问题、科目课程间的知识能力态度培养是否符合认识规律和发展逻辑、是否利于在专业知识能力态度上的衔接和贯通。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发现问题,找到差距,制订方案,拿出措施,认真整改,形成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使这项工作变成按年度实施的常态化运作。(2)完成年度计划的校企共建科目课程(《电工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和《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装接》)开发,并进入教学使用过程通过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分析工作流程,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操作步骤,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设计项目,结构单元,完成课程开发任务。(3)开发完成本专业主干课程的课件库、案例库、素材库的建设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开发课件库、案例库、素材库等教学资源库,促进专业建设。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学院的数字校园网建设,建立本专业课件库、案例库、素材库,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五)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年度执行计划表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度表建设项目2012年建设内容2013年建设内容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电子产品制作实训室建成,生产性厂房初步建成,初步形成企业化管理制度表面组装SMT实训室和电子产品检测实训室建成,形成企业化管理制度自动THT(插件)组装实训室建成电子产品研发实训室建成,成立创新训练小组,引进一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使基地具备实际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能力,集教学、岗位实习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联合体和顶岗实习基地建立6家在育人、教学、就业紧密合作企业建立15家实施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的实训基地企业职业技能鉴定1、维修电工(中、高级)实训室建成中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400人建成高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200人2、电子CAD(PROTEL中、高级)实训室建成中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400人建成高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150人3、无线电调试工(高级)建成高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100人4、无线电装接工(高级)实训室建成高级工实训室,年培训、考核100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完善和实施实训基地管理制度2、建立长效机制建立产学合作运行机制实现与企业长期合作共建实训基地2个(六)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年度执行计划表6师资队伍建设进度表建设项目2012年建设内容2013年建设内容引进或聘请专业带头人聘请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1名:国内、外进修继续培养1名:国内、外进修培养骨干教师国内院校进修1名,下企业进修2名:波峰焊生产工艺为主国内院校进修1名,下企业进修2名:SMT生产企业为主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2名:工艺、管理、检测、科研指导20名:工艺、管理、技术研发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100%通过学校测评100%通过学校测评学历提高攻读博士1名攻读博士1名(七)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年度执行计划表7 制度建设进程一览表建设内容2012年2013年管理机构与质量管理队伍完成正式运行质量管理制度完成正式运行质量管理方案形成草案正式运行质量管理运行文件形成草案正式运行教学质量监督运行机制试运行正式运行八、经费预算本专业建设项目总资金为640万:中央财政180万,地方财政180万,行业企业100万,学院自筹180万,各个项目资金安排如下:表8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表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东莞市财政)(万元)行业企业(来源巴易事特、东莞市电线电缆协其他(来源,学院自爰)(万元)会)(万元)总计(万元)640180180100180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653020510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85253052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26570704580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351010510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5010101020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8520252515实训实习耗材补贴351010510实习意外伤害保险205501025指投入建设经费的单位名称一、专业建设基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9月建校时的首批招生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主要培养:适合于产品设计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功能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样机调试、小样试制等;适合于生产管理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工艺实施、生产线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产品认证等;适合于市场营销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营销方案的实施、产品推广、业务接洽、产品代理、产品销售等;适合于技术支持中低级职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包括系统维护、产品维修、方案解释等。目前在校生1011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和良性发展带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一)对接地方产业,具有地区优势2009年9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声中应运而生。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是为满足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对电子信息行业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急需而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有较强的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有较强的开拓性。本专业已经与东莞市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并且成立了“易事特订单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为该公司生产配套电子产品;与东莞市虎门力海机械制造厂开展了生产技术项目合作,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二)推进工学结合,具备模式优势在专'也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为就业依托,紧跟电子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途径,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导师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引入到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展开教学,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经过两年多的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能力递增”的工学结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三)加强队伍建设,具有师资优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15人,根据需要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的毕业实习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15人。专职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3人,双师型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5人,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相对合理。专任教师大多数有在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的经历,综合教育教学能力较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东莞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院级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在科研教改方面,近两年来,本专业教师编写高职教材1部,校本实训指导书7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技术综合实践、EDA技术、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嵌入式系统),发表专业论文10多篇,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2项,立项院级课题3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项,体现了本专业教师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四)重视设施建设,具有硬件优势从2009年开始,在学院年度经费预算中,列支了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专项经费。近两年共投入经费10()0余万元用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上逐步实施了专项经费管理方式。并在设备采购、场地建设、教师进修、对外交流活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目前本专业己经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与应用、EDA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内的16个实训室,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基本满足专业教学要求,有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专业教室,有能够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的实训室,提升了学生对电子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电子产品维护和维修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现代测量测试技术。(五)重视课程建设,具有精品优势本专业近两年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门,核心课程都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案例教学为组织形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突破了学科框架,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基础实验、模拟仿真、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把技能证书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及就业竞争力。依托行业办学,把企业的实际电子产品制作及工艺要求引入教学中,以任务引领的方式实现工学交替。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中学,学中做。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课内课外结合,开放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具有后发优势自2009年建校成立本专业以来,积极配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创新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科技讲座、成立多个科技兴趣小组,结合各类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专业扩展能力。近2年本专业学生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0年广东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010年全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21人次,居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前列。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目标主动适应广东省尤其是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