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分布、空间分布和生态问题
在中国,农业和畜牧业的交错带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所存在的一个农牧过渡地带,在这个过渡带内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在空间上交错分布,时间上相互重叠,一种生产经营方式逐步被另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所替代。我国的农牧交错带分布较为广泛,如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半干旱过渡带、西北干旱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等都具农牧交错带的特征。但是,常说的农牧交错带主要是指北方农牧交错带。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农牧交错带和世界四大农牧交错带之一,更主要是近几十年该区沙漠化急剧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已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并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农牧交错带。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问题的研究报道很多,涉及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历史、地质、生态、沙漠化成因、治理对策等各个方面。但迄今为止,有关文献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确切分布范围和社会经济概况的论述还较为笼统,对其生态持续恶化原因和治理问题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主要讨论了该区的地理界线和主要生态问题,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该区沙漠化的成因和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北方农业区的地理划分和基本组成1.1北方农牧民交错带的分布和面积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和界定,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报导,但认识不尽相同。如李世奎等指出,沿着年降水量400mm左右等值线走向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和黄土高原北部,是我国近代农牧史上半农半牧交错地带,它位于北部牧区和南部农区之间,把我国东部季风农业区与西北干旱牧业区分开。王静爱等认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我国东北、华北农区与天然草地牧区分隔的生态过渡带,即年平均降水250~500mm的半干旱地区,跨越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8个省,总面积69×104km2。刘良梧等认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向西南延展,经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直至鄂尔多斯、陕西北部,它是季风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湿润区与干旱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李博(1980)认为,我国农牧交错带起源于欧亚大草原,其本质属性是草地生态系统,其中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面积按不同的区划,约在40×104~81×104km2。朱震达等认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嫩江地区的一部分,吉林省白城西部、辽宁西北部、内蒙古兴安盟东南、通辽市大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盟后山、伊克昭盟大部、河北承德地区北部和张家口地区、山西西北部、陕西榆林地区北部和宁夏东南部。中国种植业区划把包括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南至宁夏、陕西、山西、河北、辽宁等长城沿线的共110个县旗市,划为半农半牧,农牧交错区。从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分布和面积尚有不同认识,但对它大体位置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沿北方400mm降水等值线走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等几个省内。赵哈林根据多年在该区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经验,在充分参考我国气候区划、种植业区划、沙漠化防治区划及他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界定于降水量300~450mm,降水年变率15%~30%,干燥度1.0~2.0范围内,其走向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向南至内蒙古通辽市和赤峰市,再沿长城经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南部向西南延展,直至陕西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南部的交接地带。东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和肇洲,吉林的乾安和长岭,辽宁的康平、阜新、建平,河北的平泉、丰宁、淮来、淮安、山西的浑源、宁武、五寨,陕西神木、榆林、靖边、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地理坐标最北为49°36′N,最东124°42′E,最西105°45′E,最南36°01′N。整个农牧交错带呈带状分布,其东段较宽,最宽处为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宽度可达300km以上;西段较窄,为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风沙区,宽为100~150km;中段为内蒙古锡盟南3旗和河北北部地区,宽200km左右。其行政区划涉及9个省106个旗(县市),总面积654564km2(表1)。但实际上,由于一些旗(县市)只是部分区域属于农牧交错带,因而实际面积要低于该面积。这里之所以未把降水量200~300mm,干燥度2~4的干旱区划入其中,主要是因为该区农田面积很小,且主要分布于川谷地、低洼地或其它具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该区基本上是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旱地作物极不保收,只宜发展草地畜牧业。1.2立地条件和地貌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大致沿400mm降水等值线两侧分布,其北侧和西侧降水量为300~400mm,南侧和东侧降水在400~4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1~3月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0%。年际间降水变化很大,大部分旗县丰雨年份降水量可达500~600mm,干旱年份则低于250mm,甚至不足100mm。年蒸发量1600~2500mm。由于南北跨越10多个纬度,区内温度和生长季长短差异很大。如东段科尔沁沙地年均温3~7℃,≥10℃年积温2200~3200℃,无霜期100~140天;中段的河北坝上地区,虽纬度较低(40°N左右),但由于海拔较高,年均温仅为0~1℃,≥10℃年积温只有1400~1800℃,无霜期100~120天;西段毛乌素沙地年均温6.0~9.0℃,≥10℃积温为2500℃~3500℃,无霜期130~160天。该区年均风速3.0~3.8m/s,全年≥5m/s起沙风日数约30~100天,≥8级大风日数20~80天。风季主要发生于每年的3~6月,此时地表裸露,表土干燥疏松,是风蚀沙化最易发生的时期。区内地貌类型差异很大。最北端为呼伦贝尔高原,海拔650~750m,向南至科尔沁沙地,为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00~700m,向西至河北坝上为内蒙古高原的南缘,海拔1300~1800m;西部毛乌素沙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海拔1400~1500m。土壤类型按地表物质组成大致分为两个类型区,即风沙土覆盖区和黄土覆盖区。其中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等沙地多为风沙土覆盖,其土壤贫瘠、含沙量高,松散易流动。其余主要为黄土覆盖,其结构疏松,孔隙裂隙多,垂直节理发育,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另外,还有零星棕钙土和栗钙土分布。该区地处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原生植被为疏林草原。但由于人为强烈干扰,大部分地区植被退化严重,多已被次生的沙生植被所代替。1.3农业、土地、粮食据统计,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总户数730.9万户,总人口3135.6万人,其中农业户数580.2万户,农业人口2518.2万。全区平均人口密度47.9人/km2,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辽宁、山西和黑龙江等省有关旗县,分别为114.6人/km2、113.7人/km2和100.9人/km,密度最小的是内蒙古的呼盟、伊盟,分别为11.1人/km2、16人/km2。全区耕地总面积804.69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32hm2,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4.21倍。其中人均占有耕地最多的是内蒙古的锡盟、乌盟和兴安盟,分别为0.40hm2、0.32hm2和0.32hm2,最少的是内蒙古的伊盟、辽宁西部和晋北地区,分别为0.20hm2、0.22hm2和0.22hm2。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农、林、用地比例为1.0∶1.17∶3.67(表2)。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和晋北地区的种植业用地比重较大,平均占农用地的40.5%,内蒙古兴安盟、赤峰市、鄂尔多斯和甘宁交界地区的林牧用地比重较大,平均占农用地的90.8%。该区粮食总产2146.51万t,平均单产2667.5kg/hm2,人均占有粮食684.6kg。1985年人均农业总产值东北三省西部沙区平均为217.9元,内蒙古沙区人均317元,河北坝上6县为307元,晋西北8县为341.6元。其中内蒙古半干旱沙区的56个旗县有86%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余为自治区级贫困县。乌兰察布盟人均耕地0.3hm2,人均草地1.53hm2,但到1994年却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全盟300万人中竟有100万生活于贫困线以下。2北方农业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和原因2.1主要生态问题2.1.1沙漠化分布情况我国共有沙漠化土地39.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1%,并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沙漠化总面积33万km2,占全国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2.9%,其年均增长率为1.39%。在农牧交错带中,以内蒙古乌盟和锡盟沙漠化发展最快,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二者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和9.2%(表3)。其它地区的沙漠化也十分严重,如毛乌素沙地沙漠化面积达到35559.6km2,占监测区总面积的72%。沙漠化的迅速发展使大面积土地资源失去可利用价值,如科尔沁沙地从70年代到80年代严重沙漠化土地从2908.3km2增加到5419.8km2,平均每年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20900.3hm2。2.1.2草地载肉能力根据我国草地资源普查,农牧交错带由于草场长期超载过牧,植被退化严重,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承载能力降低。例如,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有退化草地2.1×105km2,1995年发展到3.9×105km2,退化面积以大约每年2%的速度增加。河北坝上退化和沙化草地已分别占可利用草地的50%和10.8%,晋西北地区退化和沙化草地分别占可利用草地的79.5%和10.4%(表4)。东北西部一些退化草原区呈现的“碱斑”,其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30%~40%。据吉林省长岭县调查,退化草地中的优良牧草减少10%~25%,劣质牧草增加10%~30%,草群高度减少50%~80%,总盖度减少50%~70%,产草量下降1~5倍。目前,内蒙古天然草场载畜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75%,晋西北和陕北长城沿线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只相当于50年代的55%。内蒙古乌审旗绵羊体重由50年代的平均25kg/只降至20世纪年代的15kg/只左右;同期山羊体重由15kg降至9kg左右。就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区而言,每百亩草地的畜产品产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4%。2.1.3农牧民交错带风沙源建设有序推进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沙漠化的影响,本区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气象灾害增加。其中,科尔沁沙地20世纪20~40年代平均每5年发生一次旱灾,40~60年代每3~4年发生一次旱灾,到70年代以后则每2~3年发生一次旱灾。松嫩沙地1949—1969年的20年间,旱灾发生频率为23.8%,涝灾为33.3%,而1970—1990年的20年间,旱灾发生频率为33.3%,涝灾为47.6%,分别增加了39.9%和14.3%。随着气候的暖干化和地面植被的破坏,导致农牧交错带风力增大,如河北张北县50年代年平均风速、春季风速、年大风日数分别为4.5m/s、5.8m/s和16d,到70年代分别增至4.9m/s、6.4m/s和66d。宁夏盐池县50年代年均扬沙日数和沙暴日数分别是72.5d和12.5d,到70年代增至97d和22.8d。沙漠化的发展,还给河流及水利设施带来了严重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农牧交错区黄河干流风沙入河地段长402km,主流段风沙入河泥沙量每年达5000t,支流进沙河段总长1330km,年入河泥沙量达1亿t。晋陕蒙接壤区库容大于50×104m3的46座水库的总库容已被淤积37.3%,建于1977年的陕西省神木县瓦罗水库设计库容为626×104m3,1988年时被淤满成为淤泥坝,并淹没了20×104hm2川地。我国沙漠化地区共有灌溉渠道12.6×104km,经常受风沙危害的有5.1×104km,占40.5%。近些年,农牧交错带生态屏障作用已经消失,而且正在成为新的风沙源,其沙尘天气已影响到华北、东北地区的生态安全。1999—2001年,北京地区接连遭受数次沙尘暴袭击,其主要沙尘源区就是内蒙古后山地区和河北坝上地区。2.2生态环境因素关于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和生态恶化的成因已有大量研究报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如降水不足、气候干旱、风大沙多、风季与旱季同期及气候变暖等;二是人为因素,如人畜数量增长过快、“三滥”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对该区环境退化起着重要作用,但除了这些原因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其它因素。2.2.1土地沙漠化是造成生态恢复的主要古土壤层农牧交错带的沙漠化和生态退化问题不是今天才第一次出现,历史上就曾有发生,并给今天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例如,通过对科尔沁固定沙丘上相互叠加的古土壤层和风沙层(各3层)年代分析,可以确定人类历史时期以来该区已经经历了3次沙漠化从稳定到活跃的旋回发展周期。其中,第一旋回期是5~6kaBP前的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其前期以畜牧业为主,农耕较少,进入青铜器时代转为种植业为主,农耕繁盛,导致沙漠化发生,这是第一古土壤层上第一层风沙层形成时期。汉朝以后一直到建辽前,该区相继为匈奴、乌恒、鲜卑所统治,农业衰退,畜牧业兴旺,植被恢复,形成了第二古土壤层。《全辽文》描述当时“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反映了当时平坦开阔的沙质草原景观。到辽建国初期,大批战俘和汉民迁入,给当地农业带来巨大影响,到10世纪中期已成为“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农区,大规模的农事活动导致了第二次风沙活跃期的开始,据《辽史·营卫志》记载,在永州(今翁牛特旗)东南30里四望皆沙,《辽东行步记》还记载了“风沙所致”韩州城四治三迁的情况,可见当时风沙危害之严重。13世纪以后,元明王朝统治中心南移,这里成了蒙古族的活动范围,经济活动重新转为以畜牧业为主,天然植被逐步恢复,到17世纪初期又成为“长林丰草”的优质草场,而这一阶段正是形成第三古土壤层的风沙稳定期。据《史记》及《汉书》记载,西部的毛乌素沙地西周初年至东周时期该区及陕北地区多为匈奴所占据,为游牧地区,天然植被良好。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由于诸国纷争,连年战乱,导致了植被严重破坏。据北魏《水经注》记载,其夏州城(今白城)西南方、北方和西北方都有了沙丘带。明成化7年(1471年)蒙古武装南侵,明军后撤,并在榆林、横山一线修建了明长城,边外完全成了蒙古游牧之区,植被开始恢复。这些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对今天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原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连续土壤层受到破坏,使之在空间上成为不连续的甚至是破碎的土壤层,失去了对下伏松散沉积母质的覆盖,使之时刻处于风蚀的危险之中;二是沙漠化使原来的地带性沙质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演变为隐域性风沙土,并导致植被也由地带性向隐域性转变;三是形成了风沙地貌,使水、土、风、热在空间配置上发生分异,导致局部风力增强、土壤干旱、地温升高,植物生长不良,更容易受到破坏而发生新的沙漠化。2.2.2民族地区的界线从目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分布格局看,它大致是沿长城两侧分布的,并以长城以北为主。农牧交错带之所以分布于长城沿线,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气候上讲,长城的走向基本与400mm降雨等值线一致,是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从土壤类型上讲,其南侧以黄土为主,北侧以风沙土为主,是黄土和风沙土的分界线;从历史上讲,长城既是政治军事分界线,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域分界线及定居人口与逐水草而居游牧人口的分界线。从民族习惯上讲,历史上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长城以内的汉族在屯垦戍边过程中,既要从事农业,又要从事牧业生产活动,因此从生产经营方式上讲,历史上长城又是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过去农牧交错带应在长城以内,北界大致应以长城为界。这条分界线不是简单人为划定的,这是过去几千年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和民族习惯而确定的一条农牧分界线。虽然,历史上在一些地区和时期,由于受政治、军事或大河文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农牧交错区也时有越过长城向北推进,并给今天沙漠化的发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但它毕竟是局部的,并不影响农牧交错带大的历史分布格局。只是到了清朝,这条分界线才受到破坏。清朝末期在政府垦荒政策指导下,大批汉民越过长城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由于该区人口急剧增加,使农牧交错带迅速向北推进,时至今日已导致农牧交错带越过长城几百公里。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使之进入了气候不稳定,旱灾频繁,风沙流活动强烈的生态脆弱区。在该区发展农业,生态风险极大,不仅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更主要会引起农田风蚀和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导致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目前科学家们还无法解决的导致农牧交错区土地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历史原因之一。2.2.3农业发展的地域不同北方农牧交错带属于湿润气候与干旱气候、森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复合过渡带。按照过渡带理论,它应是生物多样性丰富、技术交汇、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的地带。但如前所述,事实恰好相反。从生态系统角度看,它已经不是两个自然生态系统的过渡带,由于人类作用,其一侧的森林生态系统已基本为农业生态系统所替代,使之失去了自然过渡带的典型生物特征。从地理位置讲,其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离市场、区位不好。从农业发展进程看,其农垦历史短,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不具规模和竞争力,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它不是两种先进生产力的交汇地带,而是传统草地畜牧业与落后雨养农业的交错区,其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长期自给自足和以物易物的原始流通方式,使该区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难以引进和推广。特别是该区原来大部分都是牧区,具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最初来到这里垦荒的农民大多又是因贫困所迫逃到关外的穷苦人,既没有资金又没有生活资料,他们一开始所采取的生产经营方式就是没有任何投入,完全依靠掠夺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轮闲耕作制。这种广种薄收的轮闲耕作制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性极大,不仅造成了草原面积锐减,而且使土地迅速沙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陈旧的生产观念和经营方式一直被延用到20世纪80~90年代,只是当整个国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这里的经济落后和生态问题给国家整体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的时候,人们才开始注意和致力于改变它。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耕作制度及其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绝非易事,不仅需要资金、技术的注入,还需要文化、习惯、观念的改变,以及社会的整体发展。3农业界面区域退化生态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和对策3.1土地评价问题农牧交错区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2.05hm2和0.32hm2,是全国人均的3.41倍和4.21倍。显然,其人均耕地在人均土地中的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旱作农田占耕地的80%~90%以上。这是该区多年大开荒的结果,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7年调查,在最近的一次滥垦草原中,仅内蒙古东部5盟(市)过去10年就开垦草地97万hm2,其中约1/3是未经批准的。开垦荒地固然与国家政策和受利益驱动有关,更主要是在土地资源类型划分上把大面积的沙质荒地和草地划为了宜农土地,甚至把诸如科尔沁沙地这样一些沙地划为了地区商品粮生产基地,这显然是对国家土地开发决策和该区土地利用方向的误导。从气候和土壤条件看,长城以北降水量400mm以下的风沙土区本不适于大规模发展旱作农业,因为其土壤条件和风环境决定了这里旱作农业存在极大的生态风险。因此,应该把该区划为旱作农业高危生态区,重新对其土地资源质量和利用方向进行评价,取消进一步垦荒拓地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水、土、风等自然条件,长城以北的农牧交错区本应以林牧为主,但由于目前该区人口压力持续增长和农业生产水平地下的矛盾难以解决,还不可能实施全面的退耕还牧还林,回归于草地畜牧业,除了对近些年所开垦的荒地进行全面清查,该退耕的一律退耕外,解决途径之一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通过输入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强防风固沙林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田防风能力。3.2杨树林在干旱期间的生长状况在农牧交错区的植被建设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树种是杨树。从生物学特性看,杨树属于速生树种,其特点是高大挺直,生长快,条件适宜时7~15年就可成材,因此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普遍欢迎,这也是杨树被列为三北防护林建设主要树种的原因之一。但是,杨树又属于耗水肥高的树种,成年杨树年耗水量达700~800mm。而农牧交错带土壤比较贫瘠,年均降水也只有300~450mm,远远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因此,在农牧交错带,从东到西由南到北,随处可见成片的“小老头”杨树林,一二十年树龄的杨树树高不过七八米,直径不足7~10cm。一些地方甚至把杨树种成了灌木,栽植10多年还看不见林。在一些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埋深较浅的地区,如科尔沁沙地和毛乌素沙地,虽然杨树长势较好,但干旱年份也会发生大面积枯梢甚至死亡。1999—2001年该区持续干旱,仅赤峰和通辽两市杨树幼林和成林死亡面积就有2~3万hm2之多。而且,近几年由于北方地区杨树象甲大发生,对一些地区的杨树几乎造成灭顶之灾,残留无几。事实告诉我们,该区不适合大面积种植耗水量高的速生树种,即使在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埋藏较浅的地区种植杨树,也要充分考虑水的利用效率和潜力。根据我们在农牧交错带多年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该区造林宜采用樟子松(Piceasylvestris)、落叶松(Larixgmelini)、油松(Piceatabulaeformis)、榆树(Ulmuspumila)、山杏(Prumussibirica)、柳树(Salixspp.)、紫穗槐(Amorphaangustifolia)、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山竹岩黄蓍(Hedysarumfruticosum)、差巴嘎蒿(Atemiahalodendron)、油蒿(Artemisiaordosica)、锦鸡儿(Caraganaspp.)、沙棘(Hippophaephamnoides)、枸杞(Lyciumbarbarum等的乡土树种。3.3疏林草原是生态屏障经过多年实践,单一物种植被不够稳定且防风固沙效果较差,已成为共识,但农牧交错带究竟应该建设何种类型植被?专家们尚未提出建设性意见,只认为应该乔灌草合理配置。笔者认为,该区植被应以原生植被类型为蓝本,建立人工疏林草原植被,这既符合生物气候带的水、土、热条件,更是恢复重建其生态屏障作用的需要。农牧交错带之所以被称作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一些学者认为是由贺兰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等山脉所构成的强大防线,将毛乌素、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阻隔在农牧交错带前沿。实际上,其生态屏障作用不仅在于这些山脉的阻隔作用,更主要在于它成带状分布的原生植被类型——疏林草原。从生物气候带讲,农牧交错带的南侧和东侧是森林带,北侧和西侧是草原带,而它属于森林带与草原带的过渡带,即疏林草原带,虽各地宽窄不一(变化于150~300km之间),但都是由稀疏的乔木与各种抗旱耐风沙的灌木半灌木及草本组成。就森林而言,其自身的稳定性要强于疏林草原,因而并不需要疏林草原作为自己的保护屏障。但是,这些本应是森林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京2024年江苏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招聘4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销售资产合同范本
- 科技教育中的绿色能源技术培训与投资策略
- 墓碑雕刻合同范本
- 科技安全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结合的防护措施
- 中央2025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招考专业技能岗位文职人员58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roriluzole-hydrochloride-BHV-4157-hydrochlor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单位合同范本6
- 1-3-Diarachidoyl-glycerol-生命科学试剂-MCE
- 基坑维护合同范本
- 部编版小学(2024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有个新目标》-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 税法(第5版) 课件 第13章 印花税
- 2025年山东铝业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标准卷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级手术目录(2020版)
-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结构图
- 加油站数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版.doc
- 华文版四年级下册全册书法教案
- 最新整理自动化仪表专业英语词汇只是分享
- 强夯、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