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_第1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_第2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_第3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_第4页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海四经》与道家学派

几十年来,长沙几座古墓中挖掘出无数珍贵文物。这些是汉代长沙历史文化发展的直接见证。马王堆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北郊,相传是五代时期在长沙称楚王的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而三十多年前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帛画、漆器、乐器等众多文物,为人们研究汉代长沙的历史文化概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其中出土的《黄帝四经》帛书更具有研究价值,它对于探讨西汉时期封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黄帝四经》的解读,就其学派的归属问题作一粗浅的探析。一汉代《汉武帝四经》的有关记载我们知道,《黄帝四经》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当初附于帛书《老子》乙本之前,被称为《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就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代以后就失传了。学者根据对书的内容、文字、篇章数目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此书成书时期应当晚于《老子》,而早于《管子》、《孟子》和《庄子》。学术界有人认为,《黄帝四经》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学派向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诸家各派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黄帝四经》中的有些观点很像道家的主张,因而被后来的道家学派推为鼻祖,逐渐演化成为黄老学派,因而认定《黄帝四经》属于道家学派。学术界还有人认为,《黄帝四经》是站在君王的立场来看待一切的,像《经法》就主张实行法治,道表法里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显然是法家的观点,与法家十分相似,因而断定《黄帝四经》属于法家学派。那么,《黄帝四经》到底属于哪一个学术派别?下面我们就此来进行分析。1.“贵谦处下”与“儒道”有学者认为,“黄老学派”中的“黄老”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合称。因此,黄老思想无疑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以老子的道家思想为依据。同时,一部分道家思想在形式上与黄帝的关系是依托黄帝的事迹、思想和言论甚至以黄帝为书名。如《管子》、《鶡冠子》等都有借黄帝表达思想的现象。《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多部以黄帝命名的书目,其中道家门类就有《皇帝四经》等。这部分道家著作以老子思想为基础,又对老子有所发展,发展之后的思想特征符合当时人们思想中的黄帝形象。故此,从这一前提出发,便将“黄”、“老”结合形成的黄老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其一,“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其二,贵“因”思想;其三,“刑名”学说;其四,“虚静”思想。其中,无为思想是其根本,其他特征是对无为思想不同方面的阐发。故此,《皇帝四经》应该划归道家学派之列。1另有学者也认为,《黄帝四经》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首先,《黄帝四经》把“道”作为代表宇宙本原和本体的概念就明确来自于《老子》。其次,《黄帝四经》同《老子》一样都充满了对立统一的概念。再次,《黄帝四经》同《老子》一样都明显表达出“贵阴守柔”的观念。第四,《黄帝四经》同《老子》一样都将“贵谦处下”作为最基本的处世哲学和处世方法。第五,《黄帝四经》基本继承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也把“虚静无为”作为治国政治思想的最基本原则。第六,《黄帝四经》完全继承了《老子》“先德后刑”的思想。第七,《黄帝四经》同《老子》的道德准则也是极为一致的。可见,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黄老之学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结合,它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加进了一些假托黄帝之名的新内容而形成的学说,仍然属于道家学派的范畴。2那么,《黄帝四经》是否真正属于道家学派呢?我们认为,将《黄帝四经》划归为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其一,《黄帝四经》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不同。尽管《黄帝四经》同《老子》一样,也都把“道”作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把“道”看成万事万物所以生成的宇宙本体,是一超越具体的形上性存在。但是,它在对“道”之特性的体认上却有了新的拓展,与《老子》有着明显的差异。《老子》将“道”理解为一种虚无飘渺的超验性存在,使无形无名的“道”与有形有名的万事万物分隔开来,而为人无法感知和企及。而《黄帝四经》赋予“道”以既可感知又不可感知的双重特性,将本体与现象、体悟与经验联系在一起,从而解决了《老子》关于“道”的本体不可感知、经验不可提升的矛盾。其二,《黄帝四经》与《老子》对“德”的理解不同。首先,《老子》将“道”哲学作为“德政”的思想基础。西周时期的“德政”强调“敬天保德”,即把“德”与“天”紧密联在一起。而道家所强调的“德政”则摒弃了“天”,以“道”哲学作为其思想基础。《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3这就是说,“尊道贵德”是道家“德政”的根本特点。其次,《老子》将作为政治思想的“德”与作为伦理思想的“德”进行了区分。尽管《老子》所强调的“德政”应以伦理道德的“德”为基础,但它更强调“德政”是对伦理道德之“德”的理论升华。《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3又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在这里,“上德”是指作为政治思想的“德”,即“德政”;“下德”是指作为伦理思想的“德”,即思想意识。“上德”是高层次的“德”,正是由于它不拘泥于伦理道德的“德”之中,所以才成为“德政”。“下德”是低层次的“德”,由于它完全沉溺于伦理道德的“德”之中,表面上好像一直在坚持“德”,实际上却没有“德”。可见,作为政治思想的“德”与作为伦理思想的“德”并不是一回事,道家所讲的“德”是具有核心统帅作用的“德政”,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伦理道德之“德”。《黄帝四经》则将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刑德并用”的思想。在这里,“刑”即指刑罚,“德”即指说服教育,亦泛指较为缓和的统治方法。《黄帝四经》认为这两者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黄帝四经》说:“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其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阳而德阳,刑微而德彰。”4在这里,《黄帝四经》虽然强调“刑”与“德”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又认为二者并非平行的关系,而是德先刑后,德主刑辅,主张“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先德后刑,顺于天。”4可见,《黄帝四经》所主张的刑德并用、德主刑辅、儒法结合的治国之道与《老子》所主张的“德政”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其三,《黄帝四经》与《老子》对“道”和“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不同。《老子》说:“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3这就是说,法律制度越严明,盗贼反而会更多。这表明老子对法律持一种蔑视的心态和对法治反感的态度。而《黄帝四经》则与之相反,采取援“法”入“道”的方式,肯定法治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初步开启了“道”与“法”相结合的治国之道。《黄帝四经》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5这就是说,“道”与“法”是衍生与被衍生的关系,“法”根源于“道”,它既是实现“道治”的手段,又是人们判断是非、得失、曲直的标准。因此,为政、治国应以法为准则,一切皆断于法,做到不偏袒,不徇私,赏必当功,罚必当罪,使法律真正起到警世的作用。当然,《黄帝四经》也反对将“法”推到极端的做法,主张以有期信、有节度的天道观念作为“法”的理论支持,既要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办事,又要遵守客观规律,不违背天道,做到办事要适度,得其中和之道。可见,《黄帝四经》既吸收了法家思想的长处,又用“道”的思想对法家思想中的偏激之处做了适当的调节,从而将“道”与“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对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进行双重改造的目的。其四,《黄帝四经》与《老子》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不同。“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并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必须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即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天地万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地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地存在和健康地发展。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养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3“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与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去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其败。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来看,无疑带有消极的色彩。《黄帝四经》虽然也接受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但它不再像老子那样把“无为”理解为对人和社会的消极态度,而是要求君主动静合于时,合乎天道。《黄帝四经》认为,君主治理国家,或动或静,或伸或屈,只要是顺时合道,参于天地,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妄为”,亦即“无为”。当然,这种“无为”并非意味着君主在政治上可以不用智识,不采取措施就能治理天下。而是指君主应像“天道有恒常”、“万物有恒位”那样,以刑名法术为手段,来规定君、臣、民的社会等级地位,规范人际关系中的社会秩序,并采取“刑德并用”的方法来控制臣民,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显然,与《老子》消极的“无为而治”相比,《黄帝四经》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带有积极主动的色彩。2.“德政”素质上的“经法”“道”学术界有学者认为,《黄帝四经》根据其内容应该属于法家学派,如康立、卫今在《法家路线和黄老思想棗读帛书〈经法〉》一文中强调指出:“《经法》(《黄帝四经》中的一篇——引者注)主张实行法治,这显然是法家的观点”;“在《经法》这部书中,道表法里的倾向比较明显,它基本上是法家的作品”6;唐兰也认为:“古佚书四篇(指《黄帝四经》——引者注)是法家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汉代人虽称为道家,实际上是法家”。7也有其他学者亦持类似的观点。8那么,《黄帝四经》真正属于法家学派吗?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误解。《黄帝四经》全文约一万一千多字,共分为《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四篇,其总旨是效法天地阴阳之道而治理天下。其中,《经法》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了总体的解说;《十六经》阐发了形名、刑德、阴阳、雌雄等之间的关系;《称》论述了如何运用最有效的方案来治国修身;《道原》对“道”的本体和功用进行了探源。从《黄帝四经》中的四篇文章来看,《经法》开篇就说:“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5又说:“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5在这里,《经法》主张以法治国,刑德并用,德主刑辅;认为统治者要赋敛有度,节用民力,才能使民富国强。这些论述我们无疑可以将其归结为法家思想之列。但就《道原》一篇来看,通篇未涉及政治思想,只谈“道”哲学,认为“道”是未有天地以前的太虚浑沌状态,“道”是无所不包的,它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除了这个总规律之外,各种具体事物又各有它不同的规律,叫做“理”。该篇文章可以说是秦汉时期的一篇哲学专论;而《十六经》和《称》的政治思想又与《经法》迥异。《十六经》说:“两相养,时相成”5,认为阴阳备于一物,故“化变乃生”5,阐述了朴素辩证法的矛盾观和矛盾转化过程中以柔克刚的思想。《称》也提出“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9,认为客观事物无不具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上可见,《黄帝四经》中的四篇文章仅《经法》一篇与法家思想有关,如果就以这一篇文章断言《黄帝四经》属于法家学派,未免过于武断,也缺乏说服力。因此,我们认为将《黄帝四经》归结为法家学派是难以成立的。二“明君”还是“为君”其一,《黄帝四经》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主张效法天地之道。《黄帝四经》说:“夫民仰天而生,待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4《黄帝四经》认为,物必有极,物极必反,这是天、地、人之规律,作为人则应避免走极端,而守中庸。否则,阳至于极限则被杀,阴至于极限则祸生,此违背阴阳法则。阳至于极限而被杀于外,阴至于极限则祸生于内,违背阴阳之后,又背离其职位,大者则亡其国,小者则自身遭受灾殃。为此,《黄帝四经》强调谦卑守下,虚怀若谷,知雄守雌,方成大事。认为道虚无形,万物由生,只能顺之,不能违背;崇尚阴柔,但又不是片面地强调阴柔,而是讲究平衡与中和,这与道家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其二,《黄帝四经》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主张。首先,在做君王或做官方面,《黄帝四经》主张要做到知足、寡欲、知时、顺理、守信、敬畏、诚实,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同时,还要不执著,不自闭,无私无为,守持恒常之道。其次,在治理天下方面,《黄帝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