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1页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2页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3页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4页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抑郁症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亚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到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1738.84万人(教育部网站,2007)。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约有30%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樊富珉,2001:26)。在心理健康问题中,抑郁备受关注。据WHO预测,到2020年前后抑郁将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转引自Holden,2000:39-40)。抑郁是指患者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严重者可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美国精神病学会DSM把抑郁心境分为三类:第一类,重症抑郁。在两周时间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其中至少1项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乐趣(不包括明显是由于一般躯体情况或者与心境协调的妄想幻觉所致的症状):(1)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这或者是主观的体验(例如感到悲伤或空虚),或是他人的观察(如看到在流泪)(儿童或青少年,可能是心境激动);(2)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都显著减低;(3)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l个月内体重变化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儿童则为未达到应增体重);(4)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5)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6)几乎每天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7)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的不合适的自责自罪(可以是妄想性的程度,不仅限于责备自己患了病);(8)几乎每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维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或为自我体验,或为他人观察);(9)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者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同时,这些症状的产生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或亲人丧失。第二类,轻度抑郁,在至少两周的发作期内有上述症状中的2项或更多,但少于5项,而且代表以前功能的改变;至少有:(1)抑郁心境;(2)失去兴趣或乐趣。第三类,心境恶劣(dysthymia),是一种长期的抑郁心境,成人持续两年以上,儿童青少年持续一年以上。终生心境恶劣的病发率为5%,亚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23%。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一些亚群体中更高;例如,重症抑郁在心脏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在15%—23%之间(Gallo,LC.etal.,2003:10-51)。在美国,一个月里大约5%(男性4%,女性6%)的人会经历重症抑郁;一生中可能出现重症抑郁的比例大约为17%(Alloy,Riskindetal,2005:370)。在抑郁的测量方面,抑郁的临床研究或诊断往往使用效度很好的访谈评估,例如抑郁诊断访谈表(DiagnosticInterviewSchedule)或者情感失调与精神分裂量表(theScheduleforAffectiveDisordersandSchizophrenia,SADS)。大规模调查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测量工具为贝克抑郁量表(BDI)或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转引自Gallo,LC.etal.,2003:10-51)。这些量表的测量结果是连续分数,高分意味着高水平的症状,或可用标准线将被试区分为抑郁和非抑郁组。研究证明,这些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效度。关于抑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者主要关注抑郁与死亡或其他生理疾病的关系。Jonas等人通过概率抽样调查了6095名美国黑人和白人居民的中风发生率,校正了多种潜在混淆因素后发现,在22年的追踪中,有高抑郁症状的个体比低抑郁症状的个体具有更高的中风风险(50%—160%),这一关系在所有性别和种族中存在,且实质上呈线性(2000:462-471)。一项对573名老年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在3年追踪内,入院时具有更多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具有更少抑郁症状的患者更可能死亡;控制了潜在干扰变量(包括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疾病严重性指数,功能状态)之后,这种超额危险度被削弱,但是仍然在统计上显著;再次,抑郁和死亡风险实质上呈线性相关(Covinskyetal.,1999:563-569)。Penninx等人在50个月的追踪研究中发现,最初身体健康、精神抑郁的老年社区居民,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增加,轻度抑郁的个体(根据CES-D得分标准诊断)表现出中等水平的风险,控制了多种潜在混淆因素之后抑郁与心脏病死亡的相关仍然显著(2001:221-227)。另外,抑郁障碍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与自杀关系最为密切的精神疾患,约有60%的自杀患者可以诊断为抑郁障碍,35%—40%的抑郁患者会在未来的5—10年内因各种原因死亡,自杀约占其中的30%—40%(季建林、赵静波,2007:52)。郑林科等人以西安某高校3558名大一新生为被试,以樊富珉的“大学生人格问卷”中的抑郁和轻生意念因子为测量指标,考察了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发现抑郁症状能直接引发轻生意念,大学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预测正确率为97.0%,发生比(OR)或危险率1.86倍于非抑郁症状者,其中女生抑郁症状诱发轻生意念的危险率近2倍于无此症状者(2005:260-264)。胡冬梅等人对66名自杀者和相同数量对照人群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抑郁和神经症是预测自杀的显著因素,抑郁总得分增加一个单位,自杀的可能增加18%(2005:131-134)。刘连龙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以陕西省11所高校的44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抑郁与自杀态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抑郁是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抑郁情绪越严重,自杀观念越强烈(2006:139-143)。对自杀未遂者的研究也发现,抑郁得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虎晓岷等,2005:1523-1536)。关于大学生抑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是关于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的发生率;第二是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梁执群等人采用美国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在山西5所高校1037名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有21.54%的大一学生肯定有抑郁症状(1999:436-437)。骆宏等人采用美国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对杭州275名大一学生的研究发现,抑郁总分大于等于16分的比例为55.3%(2004:367-369)。陶沙采用美国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以456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发现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缺乏社会支持源,而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较低(2003:39-42);陶沙另一项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悲观倾向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压力水平的认知和性别对乐观/悲观倾向和抑郁具有调节作用(2006:886-890)。叶俊杰以316名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领悟支持是实际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2006:1141-1143)。国内已有关于大学生抑郁问题的研究多是小规模、探索性的研究。既有研究的不足主要有:(1)样本量偏少。其取样范围大多集中在某个城市或省份的少数几所高校,样本量多在1000人以内。千人以上的研究往往只调查了某一年级(如大一新生)。因此,在代表性上存在不足。(2)测度抑郁现象的外部变量较少,不便于进行外部干预。以往研究多以考查抑郁的影响因素或考查抑郁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为主,如社会支持、压力感、认知水平、人际心理等变量与抑郁的关系。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抑郁的成因,预防或减少抑郁的产生。但是,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识别容易发生抑郁的人群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只有更好的识别容易产生抑郁症状的学生,才便于采取措施、重点帮助。同时,高校还需要了解学校的工作对减缓抑郁有怎样的作用。(3)对抑郁的干预措施及效果的评价较少。以往研究主要以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主,缺乏对高校采取的干预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然而,对高校工作者而言,哪些活动有助于减缓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哪些工作可能会增加学生的抑郁情绪,可能更具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汲取已有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薄弱处有所推进。具体是在我国中西部的10个省,选取17所高校的近万名大学生为被试,考查抑郁的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希望通过大样本的调查,揭示当前大学生的抑郁现状,并从学业行为、人际行为、参与社会活动、经济状况等外部变量来描绘容易发生抑郁症状的人群特征,以便于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识别和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此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一些院校采取的综合干预活动,并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二、学习方法(一)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宁夏、青海、陕西、湖南、四川、甘肃、山西10个省的17所本科院校,类型涵盖师范、民族、医学、财经、理工、综合。每校随机选择4个院(系),文理各半,学生总数不低于600人。年级覆盖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医学院校要保证有一个毕业年级)。1共有9650名大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约有9600人较完整的回答了问卷。其中,男生占44.61%,女生占55.39%;农村学生占71.53%,城市学生占28.47%;少数民族占22.24%,汉族占77.76%;大二占40.90%,大三占38.98%,毕业年级(大四、大五)占15.95%(表1)。(二)抑郁症状的判定1.抑郁量表:Radloff(1977)编制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中文修订版,由20个条目组成,采用4点量表记分法,要求被试对最近一周日常生活中出现某种抑郁感受的次数做出评价,从1到4表示次数从“偶尔有或无”到“多数时间或持续”。反向题重新记分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倾向越强(汪向东,1999:200-202)。该量表判定抑郁症状的标准是“总分≤15分,无抑郁症状;16—19分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肯定有抑郁症状”(季建林,2005:296-302)。在本研究中,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0.87。2.社会支持量表,原问卷由肖水源1992年编制,共10个题目,本研究采用了其中客观支持的两个条目“在困难时提供实际支持者”和“提供情感安慰者”,各包括父母、家人、亲戚、同学、教师、恋人、党团组织、社会团体、其他9类支持源。获得一项计1分,总分18分,得分越高说明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大(汪向东,1999:127-128)。3.自编问卷,包括生活消费、学习、就业、贷款、生活事件等方面。三、学生抑郁的现实目标及人为因素(一)大学生对抑郁症的可能存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抑郁得分平均为14.04分,大三、大四略高于大二,但无显著差异;男生均分显著高于女生,t=2.73,p<0.01(表2)。就总体而言,总分小于等于15分的占62.20%,在16—19分的占13.58%,大于等于20分的占24.21%。说明大学生中有多于1/3的人在调查前一周内“可能有抑郁症状”,24.21%的人“肯定存在抑郁症状”(表3)。得分在16—19分的比例,农村学生中显著高于城市学生,χ2(df=2,N=9313)=13.65,p<0.01,农村学生中为14.24%,城市学生中为11.58%(表4)。(二)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学生一般不就学习方面的表现来看,抑郁更可能在具有以下特点的大学生人群中出现:(1)1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2)2每学期旷课在20节以上;(3)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有以上特征的人群中,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检验表明,对专业感兴趣程度不同的学生中抑郁症状发生的比例有显著差异,χ2(df=8,N=9349)=218.96,p<0.001,对专业非常感兴趣的人中,抑郁总分大于等于20分的占18.81%,对专业完全没兴趣的人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高达44.79%(表5);说明对所学专业兴趣越低的学生越可能产生抑郁。旷课时间长短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发生抑郁的比例有显著差异,χ2(df=6,N=9244)=88.55,p<0.001,旷课20节以上的学生中,抑郁得分≥20分占39.35%,没有旷课的学生中这一比例为21.43%(表5)。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的学生中,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显著高于经常和老师沟通的学生,前者为31.41%,后者为21.07%;χ2(df=4,N=9301)=115.89,p<0.001(表5)。(三)大学生对抑郁的态度在人际行为方面,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群中,肯定存在抑郁症状的人数比例更高。(1)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的。卡方检验表明,朋友数量不同的人群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有显著差异,χ2(df=6,N=9243)=334.25,p<0.001,没有朋友的人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为44.90%,有6个以上朋友的人中,该比例为16.51%。(2)不向任何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不同倾诉方式的人发生抑郁的比例有非常显著的差异,χ2(df=6,N=9219)=115.06,p<0.001,有了困难“不向任何人讲”的人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为36.16%,“主动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烦恼”的人中,该比例为17.23%。(3)从来不请别人帮忙。遇到困难从不请别人帮忙的人群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为34.91%,显著高于“经常向家人、亲友或组织求援”的人(比例为20.55%),χ2(df=6,N=9290)=82.60,p<0.001(表6)。(四)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调查发现,积极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显著低于从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χ2(df=6,N=9064)=434.14,p<0.001。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人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为16.02%,从不参加社团活动的人中,该比例为48.46%(表7)。(五)df,n,p调查发现,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确定考研”或“打算考研”的学生中显著低于“没想过”的学生,前者为21.66%,后者为33.33%;χ2(df=8,N=9294)=53.97,p<0.001。对前途没有信心的学生中,抑郁总分≥20分的比例为55.30%,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学生中,该比例为17.20%,χ2(df=8,N=9304)=651.15,p<0.001(表8)。(六)被学校认定的采用“困补助”的学生调查发现,有44.09%的学生向学校“申请过贫困生补助”,有32.11%的学生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申请过贫困补助”的学生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为27.47%,显著高于“未申请过贫困补助”的学生,比例为21.15%。但是,被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抑郁状况没有显著差异(表9)。调查发现,62.56%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助学贷款”,40.76%的人会去申请助学贷款,在申请者中,有54.64%的人可以获得助学贷款,获得助学贷款的人数占全体学生的20.33%。那么经济状况与抑郁得分是否有关呢?调查发现,申请助学贷款的人中,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为26.81%,显著高于未申请助学贷款者(22.24%);在申请助学贷款的人中,未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为29.13%,显著高于获得助学贷款者,比例为24.59%(表10)。(七)压力较大的学生中,抑郁得分总体上看是5.20分调查发现,不同压力感的学生抑郁得分有显著差异,χ2(df=8,N=9310)=439.07,p<0.001。感觉压力很大的学生中,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最高,为42.30%;感觉压力一般的学生中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比例最低,为16.12%(表11)。(八)大学生抑郁总体状况很多研究都发现,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缓解作用。本研究重点考查了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与抑郁的关系。客观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遇到困难时,实际提供帮助者;一类是在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安慰者。每一类均包括9个选项,父母、其他家人、亲戚、教师、同学、恋人、党团组织、社会团体、其他。两类合计得分最高为18分。分析结果表面,在9项支持来源中,除了恋人、社会团体和其他三项以外,抑郁得分大于等于20分的学生在其余6项支持源中获得的实际帮助和安慰均显著低于抑郁得分在20分以下的学生(表12)。以CES-D总分大于等于20分为限,将被试分为两组,20分以下组和大于等于20分组。以18项客观支持得分为自变量,对不存在抑郁症状做probit回归分析(获得回归方程:Probit(p)=0.406+0.061X,x为社会支持得分,p为不发生抑郁的概率)。根据方程预测结果,当社会支持得分在0分时,不产生抑郁症状的概率为65%;当社会支持得分在7分的时候,不产生抑郁症状的概率为80%;当社会支持得分在17分的时候,不产生抑郁症状的概率为93%,随着社会支持得分的升高,不发生抑郁的可能也升高。四、干预措施和效果(一)项目活动的内容本次研究中所探讨的干预措施源于“提高贫困大学生能力”项目,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能力建设活动,提高高校扶贫助困的能力,最终使贫困大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贫困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心理、能力素质三方面,这些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勤工助学针对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训练中心针对提高贫困生的能力素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各项活动都有可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2002年6月,“提高贫困大学生能力”项目一期,在广西、贵州和云南的3所院校启动。2005年9月,该项目在湖南、四川、陕西、青海、宁夏5省的10所院校启动,同时在广西、贵州和云南的其他院校推广。因此,根据项目启动时间可以将所调研的院校分为四类:一期项目院校、二期院校、推广院校和非项目院校。项目活动主要依托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开展。整个活动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实施,强调贫困生参与。项目要求记录学生参与率和参与次数。主要活动领域有:(1)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包括,培训教师、学生咨询员队伍,组建由贫困生组成的心理服务团,组织聘请专家、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学术讲座,借助校园媒体向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追踪记录。(2)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开展社团活动、创建社会实践基地。要求覆盖全校学生,贫困生群体要全员参与。为贫困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辅导。(3)科研和学业能力训练。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计算机、英语、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如举办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开展各种竞赛、交流互助活动等。(4)勤工助学活动。包括勤工助学中心、慈善物资流动站(捐款捐物的集散流通中心)等。通过这些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经济支持。(二)干预效果1.需要贫困补助的学生的抑郁得分情况检验发现,不同类型学校学生抑郁得分≥20的比例有显著差异,一期项目院校的比例显著低于非项目院校。全体学生中抑郁得分≥20的比例,一期院校为20.94%,二期院校为25.11%,推广院校为22.64%,非项目院校为25.83%。需要贫困补助的学生中抑郁得分≥20的比例,一期院校的为21.93%,二期院校为29.20%,推广院校为25.88%,非项目院校为30.80%。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中抑郁得分≥20的比例,一期院校的为20.33%,二期院校为25.60%,推广院校为23.61%,非项目院校为29.61%(表13)。2.学校类型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感的单因素分析本研究共考察61项生活事件,每项事件问三个问题:是否发生,发生记1分,未发生0分;好事、中性还是坏事,分别记为-3分、1分和3分。对自己心情的影响程度,从没有影响到严重影响记1—5分。分数合成后,每项事件的最低得分为-15分,最高得分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压力感越大。问卷除可累计为生活事件压力总分外,还可以分为家庭事件、婚恋情感、学习就业、人际、社会实践、个人事故、个人经济、生活环境、个人心理行为问题等9个方面计平均得分,每个方面的得分越高,说明这类事件带来的压力感越大。以学校类型为自变量,生活事件压力感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NOVA)。结果表明,学校类型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30,27089)=15.65,p<0.001。进一步的单变量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生活事件压力感差异主要表现在家庭、学习就业、社会实践、个人事故等维度,压力感总分和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家庭事件压力感上,一期项目院校显著高于非项目院校;在学习就业方面,三类项目院校显著低于非项目院校;在社会实践压力感方面,一期院校显著低于其他院校,非项目院校显著高于一期和二期院校(得分均为负分,说明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好事);在个人事故方面,一期项目院校显著高于其他院校。以上结果表明,除了社会实践外,项目院校学生的生活事件压力感要高于非项目院校(表14)。为了考察不同学校类型学生获得的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情况,本研究把支持源中的父母、家庭其他成员、亲戚等排除,只统计后面6项支持源的得分,包括同学、教师、恋人、党团组织、社会团体、其他。总分最高分为12分,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最高得分分别为6分。这一得分更多地反映了大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支持情况。方差分析(ANOVA)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客观支持总分、非家庭经济支持、非家庭情感支持方面均有差异显著。主要是一期院校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院校(表15)。对不同类型学校内部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获得的支持平均分做t检验,结果表明,一期、二期、推广三类项目院校中,贫困生获得的非家庭支持都显著高于非贫困生;非项目院校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获得的支持没有显著差异(表16)。3.年生存活量与学校类型的关系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总的生活事件压力感没有显著差异,而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有显著差异。以往研究表明,压力感会增加抑郁产生的可能,社会支持能缓解抑郁产生的可能(李伟、陶沙,2003:108-111)。为了确定项目院校的综合干预活动是否有能减少抑郁的发生,本研究以抑郁类型为因变量,以学校类型为自变量,将家庭支持(经济支持和情感安慰)、总体生活事件压力感、是否贫困生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做logistic回归分析(logit模型)。结果表明,与非项目学校相比,一期项目学校学生发生抑郁症状的可能更小(约是非项目院校的67%),其他学校与非项目学校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异(表17)。五、分析与讨论(一)抑郁症状的临床诊断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24%的大学生在调查前一周有抑郁症状。更好的理解该结果,需考虑两方面的背景:一是抑郁心境或病症在流行病学上的发展规律;二是抑郁的诊断标准和CES-D抑郁测量的具体含义。抑郁是一种低落的心境状态。在流行病学上,抑郁的发生频率具有年龄特点,美国的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的高发年龄段在18—29岁之间,45岁以上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女性的高发年龄段在30—44岁之间,而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比例有所下降(李维、张诗忠,2004:211-227)。18—29岁是一个人自我同一性逐渐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出各种选择的时候。因此,青年人在思考自己的未来、却又无法看到自己未来的时候,情绪的变化比较大,容易出现抑郁状态。美国精神卫生协会和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CCMD-2-R)给出的抑郁临床诊断标准都强调,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两周,在此间还需要有其他并发的症状,如:(1)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2)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8)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9)性欲明显减退(汪斌,2000:308-332)。在临床诊断时,医生一般会采用访问式诊断量表,就是一种结构式或半结构式的精神检查工具。比如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检查提纲(SADS)或精神现状检查评定表(PSE)。这些量表的目的是为临床上的判断提供支持,确定症状是否存在,并判定病人抑郁的严重程度。在研究中,更多使用非诊断性量表,如SDS(抑郁自评量表)或CES-D。这两个量表属于筛查测量。筛查主要是测量抑郁发生的频率(一段时间内抑郁心境出现的次数),不能区分抑郁的严重程度。本研究采用的CESD量表也是筛查量表,不能判断抑郁的严重程度(钱铭怡,2006:149)。美国的研究表明,一生中可能发生重症抑郁(majordepression)的比例为17%,终生心境恶劣的病发率为5%,亚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大约为23%。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也很显著,比如重症抑郁的终身流行率在韩国汉城约为3.3%,在新西兰则约为15.1%(李维、张诗忠,2004:218)。若根据以上这些信息理解“24%”这一数字时,一方面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惊讶和不安。首先,这种测量只是一种可能性,并非临床上的诊断;其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抑郁情绪高发的时期;第三,这一比例与国外研究中亚抑郁症状的终身发生率相近,说明是接近正常概率的。(二)抑郁症状的学校类型和年龄分布从研究结果看,大学生在调查前一周存在抑郁状态的比例为24.21%,平均得分为14.04。这一结果与1999年梁执群等人在山西调查的结果接近。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情绪良好,没有抑郁感。但是,仍有多于1/5的学生存在抑郁症状,需要重点关注。孟琛、项嫚君等人对北京市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北京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发病率(CES-D≥16分)为12.89%(孟琛、项嫚君,1997:55-59)。张伟等人对成都55岁以上人口抑郁症状的抽样调查发现,所调查人群的抑郁发生率(CES-D≥16分)为4.7%(2004:883-886)。与老年人群的抑郁发生率相比,大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高出很多。由于缺乏普通人群的研究,无法确定大学生发生抑郁的比例是否高于其他人群。大学生群体抑郁发生率高于老人,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不仅面临学习就业、情感、经济等压力,而且很多大学生还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2还没有形成。而老年人的生活则处于较为悠闲和确定的状态,精神压力相对要小一些。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研究发现,其中抑郁有随着年龄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刘德华等,1995:334-338)。本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中抑郁均分有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年级升高面临就业、升学、选择的任务增加的缘故。在外部特征上具有以下特点的学生更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在学习方面,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学期旷课在20节以上,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在人际交往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不向任何人倾诉,不向他人求助;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很少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另外,从个人发展目标上来看,对前途缺乏信心、对考研缺乏思考(也说明对自己发展方向没有思考)的学生中更容易产生抑郁。这些信息可能与很多学生工作者日常的观察很接近。它提醒我们,容易发生抑郁的学生往往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经常接触到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情况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加倍关注那些对专业缺乏兴趣、旷课多、和教师沟通少的学生,通过同宿舍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状况。也可以定期召集这样的同学和老师恳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从经济情况来看,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中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显著高于未申请的人,但是获得通过学校认定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贫困生一旦获得学校的认定,不仅可以获得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金等经济资助,还会获得学校、班级提供的各种社会支持。这都有助于减缓他们的压力。在申请助学贷款方面,申请者中存在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6%)高于未申请者(22%)。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申请者中,未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中产生抑郁症状的比例升高(29%),获得助学贷款者中产生抑郁症状的比例会降低(23%)。综合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可以发现当学校向某一学生群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后,本来是抑郁症状高发的群体,其比例会显著降低到普通人群水平。这说明,国家和学校的经济帮助缓解了部分因经济问题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申请助学贷款却未获得的人群,这个人群中产生抑郁症状的比例会上升。贫困生工作是很多中西部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的结果提示我们,在助贫、助困工作中要注意工作之后可能产生的“后遗症”,那些没有获得资助的学生往往是边缘群体,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有不符合资助的标准。这些“边缘”人群是容易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