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_第1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_第2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_第3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_第4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研究——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旨在实现乡村全面发展,因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传统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在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产业兴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试图通过对云南省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探讨当前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所存在主要问题,剖析出影响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其经济效益,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找到新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真正振兴。关键词:文化遗产;乡村振兴;地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目录TOC\o"1-3"\h\u12691前言 前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三大战略之一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这不仅是乡村振兴,也是农业振兴、农民振兴。同时,需要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在乡村根深叶茂。因此,只有振兴乡村文化,用优秀先进的文化充盈人们的心智,才能实现扶贫、扶智、扶志的目标,乡村才能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和遗存。它发生和发展的土壤是农村,大多数传统文化遗产事项的最初创造和拥有者是农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成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作为乡村文化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合理利用和创新发展,成为文化领域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遗产是不同时代乡村生活的智慧积淀,曾在村民生产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文化遗产难以获得从物质生活到意识形态急剧变化的乡村社会的现实补给,从而逐渐走向衰落和消解。传统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乡村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护这一文化,但乡村传统文化遗产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只有立足现实问题,坚守文化立场,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创造性转化,才能让这一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契机中不断传播、历久弥新。故此,本文以云南省W县瑶族文化为例,试图通过对云南省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总结,探讨当前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所存在主要问题,剖析出影响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其经济效益,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找到新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真正振兴。一、相关理论概述(一)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这一战略时,应始终坚持保护乡村土著人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同时,也要保护好主体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建立健康的发展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发展中提高农民收入,彻底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是统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次,乡村振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体。产业兴旺决定生活富裕,是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基础。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推动生态宜居格局形成。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也促进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二)文化传承发展“文化传承与发展”一词在相关学术研究中使用较多,常与中国传统文化、景观建筑设计、旅游开发等结合使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继承”解释为“传授、继承”,“发展”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变化”。“传承”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传承为发展奠定基础。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不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过度开发必然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文化应遵循以下原则:(1)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助推社会发展。(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3)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4)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5)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乡村振兴与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乡村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乡村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它是古代劳动者创造并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在发展中求生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在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农耕文化遗产的发展。还要对文化遗产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使这些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此,在把握乡村振兴的某一方面时,要注意把它放在乡村振兴的有机体系中。抓区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也是如此,要认识到乡村振兴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厚土壤和内在动力。乡村振兴是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契机,这是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逻辑。二、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将其融入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立足乡风文明,吸收城市文明和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重合度高。在民族地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化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常态。尽管传统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直接或现实功能,然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传统文化遗产具有多样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对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产业兴旺具有积极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一)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塑造乡村文化形象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口头文学、表演艺术、节庆、仪式祭祀、手工艺等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浓郁的乡村生活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挖掘、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遗产,将为日益荒漠的乡村文化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乡村社会成为村民真正的精神家园。同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鲜明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抽象的精神文化,是向内提升村民文化认同的公共符号,是顺应外界想象的文化载体。以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遗产为文化基石塑造乡村形象,有利于打造鲜活别样的形象品质。(二)提高乡村社会凝聚力,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是在乡村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使村民拥有共同的情感体验、生活习俗和价值形态,是维系乡村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纽带,是村民世世代代积累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智慧。保护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可以继续发挥和强化其对乡村社会的黏合作用。同时,地域传统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大量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孝、忠、礼、耻的荣辱观,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节俭自律、中和平和的生活理念等,一度为乡村社会平稳有序运行提供了基本秩序和保障。通过捕捉、展示、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将地域传统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有利于构建人村良性关系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唤醒、激活,有助于良好情感品格深入人心、外化于行动,最终将推动乡村社会形成美丽向善、和谐有序的乡村风尚。(三)提升乡土文化生产力,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在市场化、商业化背景下,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生产力和服务水平,成为近年来许多村镇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地域传统文化遗产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永恒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地域传统文化遗产与相关乡村传统文化通过保护、融合、转化,形成环环相扣的文化链条。在捆绑保护开发模式下,借助文化创意,将其转化为一系列能够满足文化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大大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整体生产力。同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区域传统文化遗产将通过生产性保护或与其他新兴产业结合,尝试新的文化表达和传播方式,同时打破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传统产业格局,形成多样化的乡村经济发展业态。总之,乡村振兴需要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深厚的文化土壤,不仅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还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乡村振兴也是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契机,蕴含着良性互动的逻辑。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看,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概况分析(一)W县瑶族基本情况介绍瑶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全球约有380万人。其中全国有近290万人,全州约有9万人,是W县6种世居民族之一,有蓝靛瑶、大板瑶和山瑶三个瑶族支系,主要分布于全县13个乡镇69个村委会325个村寨,其中纯瑶族村313个村,杂居村寨12个村,瑶族人口4.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2%。瑶族从“猺”“徭”“傜”到“瑶”的演变,是一部沧桑的历史。“瑶”是古代的一种美玉神器,解放后用为族名,足见出党和国家对瑶族的历史尊重与文化推崇。据《W县志》和《W县民族志》记载,明末清初,瑶族从湖南、广西、越南等地流入W县,距今已有二三百年。W县新华镇牙牌村盘姓家藏《本命书》记载,盘氏祖籍湖南,辗转江西、贵州、麻栗坡,到越南后又迁入W县木央、田蓬下寨,最后迁到牙牌寨落业,现已有15代。瑶族历史上有过多种自称和他称,W县境内的瑶族有自称“门”或“金门”的靛瑶;自称“棉”或“尤勉”的板瑶;自称“亚”的山瑶。瑶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民始终禀承着盘王的精神,铸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友善”的民族精神。瑶族盘王节、度戒、跳卦、口传文学、歌谣等,是具有广泛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服饰以黑为美,激励着瑶族同胞在黑暗中不放弃寻求光明的信念。长达3000多行的《盘王大歌》,诠释万物起源和创世的艰辛。史诗般的《密洛陀》,辞藻华丽、场面宏伟。经典文献《过山榜》,记它记录了瑶族的辉煌历史和批评的迁徙过程。瑶族婚俗,长宴茶酒飘香,丰富多彩的节日见证了瑶族千年文化的传承。瑶族宗教仪式中使用的经文、民族历史传说等,叙述了民族的苦难历史,寄托了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瑶族人民对待历史、对待生命的严肃态度。这些瑶族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蕴含着瑶族的历史渊源、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体现了文化特色和文化交融,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支系、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态的历史进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工艺、传统民俗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二)当前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存在问题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W县一些热爱瑶族文化的瑶族干部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对瑶族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搜集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人才和经费保障,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深。研究成果“碎片化”问题突出,服务瑶族社会发展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历史进入20世纪中后期,当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凯旋而去的时候,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曾经是村民最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原有功能的消解,在乡村生活中黯然失色。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浸染下,农村的传统文化遗产被贴上了“过时”“变味”的标签。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曾提到,“我们用价值来思考世界”,“没有价值,我们将不再想要和行动”。村民包括部分乡村干部对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存在认知偏差,他们限制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社会、文化、科学价值的深刻认知和肯定,对这一文化的敬畏感和珍视感日益消减,难以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中自发地将乡村传统文化遗产作为瑰宝加以保护。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对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辩证态度,没有将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列入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普查。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2.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缺乏有效的规划区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然而,目前区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对区域传统文化遗产认识不足,在具体工作中无法发挥传承人应有的作用。同时,地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细致,需要工作人员细心。而现有工作人员不负责任,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展工作,以至于很多区域传统文化遗产往往被废弃。目前,W县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还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相应的发展规划。从资源利用来看,没有提炼出影响广泛、深入人心的文化精华,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虽然近年来一些瑶族干部和民俗文化传承人对瑶族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收集整理了一些内部资料,但研究只是肤浅的,不够系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开发利用来看,仍处于分散无序状态,没有形成与旅游开发或其他产业利用相协调的文化品牌或有较强影响力的开发项目。3.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呈现断层趋势地域传统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通过言传身教、口传心授、艺术传授等方式完成代际延续的典型活态文化。随着现代化浪潮的涌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财富和知识的需求旺盛。他们对生存和生活有着与祖先完全不同的理解,通过打工或求学流入城市。不少年轻人面临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技艺“难度大、强度高、周期长、收益低”的学习特点。他们因为怕吃苦、怕学专业而望而却步。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村艺术家或手艺人很难像以前那样以精湛的技艺维持和改善生活,被迫弃艺转行。当前,随着信息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兴起,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由于普遍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瑶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优秀瑶族传统技艺和瑶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后继无人;许多珍贵的实物资料难以妥善保护;瑶族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逐渐消亡和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宗教文化的失落。比如蓝殿尧的“戒”仪式,目前在W县并不多见,甚至有些地方的瑶族男子也不再“戒”(挂灯),而是有选择性的,即有决心传承宗教文化的男子“戒”。二是民俗文化的异化。在蓝甸瑶族的婚俗中,一些古老而精华的内容和程序已逐渐简化而消亡。三是口头文学的失落。口头文学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化。它由一代代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浓郁的家族气息。口头文学对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缺乏文字记载,随着一个又一个民间老艺人的去世,瑶族口头文学也随之消失。四是瑶族语言的失传。兰甸瑶族语言复杂,有一个汉语词汇。瑶语要读三种不同的读音,即日常用语、民歌用语和诵经用语。三音互不相通,差异很大。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听不懂诵经和民歌。东波瑶族乡大板瑶吟诵语有50多个声调。现在能唱完的人不多了,很多传世的经典歌谣也逐渐失传。五是传统工艺的失传。如靛蓝制作方法、靛蓝染色工艺、光亮油帽制作等,在一些瑶族地区已失传多年。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损失,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损失。(三)W县瑶族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扬存在困难1.宣传力度不够W县瑶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但知名度不高,影响范围不够广,主要是对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宣传不够。到目前为止,瑶族民间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民间自行开展的文化活动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传播面小。只有展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精神内涵,让人们全方位把握其形式上的独特性、民族精神上的凝聚力、人文历史上的传承性。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由表及里地体验到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产生强烈的认知共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深入了解中激发热爱和兴趣,保护和传播民俗文化才能落到实处。2.资金严重缺乏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挖掘、整理、开发的复杂过程,涉及人员组织、维护、人才培养等问题,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政府限于自身财力,无法进行大额投入;此外,由于市场在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作用发挥不明显,瑶族文化产业分散、规模小、层次低,企业投资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回报低、风险大,客观上导致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3.交通的不便利交通不便影响了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W县瑶族,大多村寨位于大山腹地,路途崎岖,自然环境封闭,而交通不便的地方往往是瑶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富集区。但因为交通的不便,既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也极大影响到了对其的开发利用,四、促进W县瑶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策略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兴起,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持续开发W县瑶族文化资源,是关系到实施民族文化融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做好W县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提高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思想认识瑶族是W县的主体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外来文化冲击等原因,W县瑶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瑶族文化面临失传甚至消亡的危机。因此,要充分认识瑶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特色地位和独特规律,把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文化发展纲要,把瑶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作为民俗旅游开发和经济建设的品牌,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品位提升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原则,通过合理利用扩大瑶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传承发展不断满足瑶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开展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普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瑶族民俗文化资源普查,详细调查瑶族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绘制完善的资源分布图谱,建立系统全面的档案和数据库,以音像、图片、图书、影像等多种形式保存。笔者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W县瑶族民俗文化发展纲要》,确定W县瑶族民俗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的短、中、远期发展目标,并按照轻重缓急确定保护、开发、利用重点,制定保护发展规划。(三)重视瑶族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对瑶族民俗文化有深厚感情和热情的队伍,形成瑶族民俗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研究、管理的人才库,切实提高瑶族民俗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文艺人才加入到瑶族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充分发挥瑶族协会、社会组织等单位专家学者作用,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瑶族民俗文化保护队伍;鼓励民间文化团体、民办文化非企业单位和民间文化艺术经营户发展。同时,针对W县瑶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在政策上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瑶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瑶族民间艺人以徒授艺,加强瑶族中青年艺术骨干培养,让瑶族民间美术绝技代代相传。(四)加强瑶族文化宣传和品牌保护对成功申报为省、州、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做好传承保护和积极引导,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注意抢注瑶族民间文化遗产商标并申请专利以获得法律保护。加大公众宣传,倡导保护理念,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瑶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五)出台政策措施支持瑶族文化资源开发一是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瑶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尽快出台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积极引导国有、民营、国内外资本多渠道开发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吸纳国内外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入瑶寨,并从法律制度和政策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竞争力强的瑶族民俗文化产业实体。二是各级各部门要为瑶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瑶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落实规划。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支持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营造环境。三要搞活投融资机制,加快瑶族民俗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步伐。影响W县瑶族民俗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必须大力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拓宽瑶族民俗文化投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一轮脱贫攻坚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另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瑶族民俗文化资源所有权与开发权、经营权相分离等措施,鼓励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民营企业投资,吸引国内外资本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大力支持国内外投资者通过承包、租赁、入股、买断等方式开发瑶族民俗文化资源,实现资本和资源的最佳结合。(六)建设一批瑶族文化标志性工程一是建立瑶族民俗文化街。瑶族民俗文化街的建立,是因为瑶族民俗文化存在于整个瑶族民俗文化体系之中。只有保持其与其存在的环境和背景的血肉联系,使其在现实社会中继续存在,才能在艺术生活中发展。同时,民俗文化街是一种活态保护,其突出特点是听、看、住,是瑶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趋势,具有“票房”号召力。二是建立瑶族民俗文化度假区。要在加强瑶族村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选择民俗文化氛围浓厚、景观审美价值较高、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传统的瑶族村寨建立瑶族民俗文化度假区。通过建立瑶族民俗文化度假区,让游客在村民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感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中秋节等瑶族传统节日和盘王节等民族节日的庆祝方式,了解瑶族男女娶亲、戒挂灯等节日时尚礼仪,鼓励海内外游客增加瑶族民俗文化旅游的丰富感知和参与体验。三是建设瑶族文化博物馆和瑶族民俗文化园。这是一种静态的保护和开发,即收集整理瑶族各支系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固定的建筑中进行展示,让游客从整体上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民俗风情。这种开发不仅积极保护了现存的瑶族文化遗存,也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环节。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文物为主,文化公园以展示民俗为主,如服饰、农具、娱乐工具等。总结概言之,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历史发展的活见证,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通过新时期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不仅可以发掘传统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的非遗财富,使旅游业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还可以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董素云.城镇化对三峡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J].2021(2012-4):8-11.[2]宋先宽,卢美月.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哈尔滨地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与研究[J].2021(2018-2):167-168.[3]杜潇.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民族融合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研究——以乌兰察布市隆盛庄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9.[4]申灿玉,邹诗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研究[J].旅游纵览,2020,No.324(15):83-85.[5]陈洪升,许玉凤.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力提升研究[J].科学咨询,2019(4):3.[6]康少伟.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