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_第1页
《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_第2页
《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_第3页
《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_第4页
《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峨万宁拳歌》中的武术特色

峨眉武术历史悠久,受到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影响。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攻防进攻、健身娱乐为重点。他总是和少林和武术家并列。这是三个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拳派或拳种自身风格特点的清晰明确,是其能够存显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够独立屹立于武林的前提。明人唐顺之虽非明代拳术大家,但其所作的《峨眉道人拳歌》,用文学手法来描述峨眉武术,记载了一个峨嵋道人拳术演练的始终。该诗以神来之笔,生动地刻画了峨嵋道人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从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等方方面面给予了形象的描述,为我们认识、理解峨眉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1武术概念的界定原始人类的文化创造还不是出于价值的反思,而是出于一种实用的功能。中华武术发端于原始先民的生存竞争,在“人民少而禽兽众”的莽莽荒原中,原始先民或以徒手或以石器棍棒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权利。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种政治集体的利益争夺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统治阶级提高了对武备的重视,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这极大的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可以说武术是攻防搏击技术的集合,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中华武术不仅仅局限于“术”上。中华武术发展过程也是受民族文化、民族特征等多种因素的诱导,其承载主体自发、自觉地由追求技击飞跃升华到“参悟人生”、“体悟生命”等追求“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内外兼修,文武兼备,打通了道术之间的一隔(如同窗纸),由匹夫之勇的技击术,跃变为庖丁解牛式的技艺,渐由术入道,道以术而彰显,术依道而生发。这种“道”“术”同体共生的过程成就了武术的博大精深,使得“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它有许多的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方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在的运动,主张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因此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本文题目中的“武学”概念就是这种仅包括武“术”,同时包括武“道”的,“术”、“艺”、“道”三位一体的文化形态。并试图从这一概念上对《拳歌》进行探讨和研究。2唐顺之的海上抗倭之事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他出身官宦世家,从小聪颖秉异,肆力问学。嘉靖八年(1529),年仅23岁的唐顺之就一举夺魁,会试第1,改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不久出调为兵部主事,后改除为吏部主事。嘉靖35年(1556),倭寇蹂躏江南,赵文华上疏举荐唐顺之获准,起为南京兵部主事。但因他正丁父忧,未能履任。两年后,服丧期满的唐顺之被召回北京,任兵部职方员郎中,查理蓟镇兵马。不久便被派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平讨倭寇,并亲率兵船破倭于崇明海上。这次平倭战功,使唐顺之被擢升为太仆少卿,其后胡宗宪又以他位卑权轻,不利战事为名上书为其请封,遂又加升通政使司右通政,仍与胡宗宪共事。不久后,他又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理凤阳巡抚一职。长期的海上抗倭生涯,使唐顺之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嘉靖39年(1560),他不顾重病缠身,仍率船从太仓出发,巡视江海,途中病情加重,病逝于通州(今南通),享年54岁。唐顺之虽以文学成就盛名,然据《唐顺之书信考证》一文中记载,嘉靖31年(公元1552年)唐顺之在家书中写道,在其36七岁时曾向一名叫杨松的河南人学习枪法。另外由于倭寇猖獗,唐顺之因此进兵部,任主事,此后又升至兵部郎中并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大破倭寇于海上,因功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成就了他“文士知兵”美名。他在观看了峨眉派武术高手表演后写就的《峨嵋道人拳歌》(收录于《荆川先生文集》),开篇就讲了峨眉武术的发源和传承以及当时在武林中的地位,真实地反映了峨眉武术的高妙,是今人了解明代峨眉武术特色难得的史料。“峨眉道家拳歌”3峨眉道家拳歌的武术分析3.1外在表现为武术地位而产生的概念《峨嵋道人拳歌》生动地刻画了峨嵋道人从起势到收势的演练全过程。全诗共15句,前2句即“浮屠善幻多技能,少林拳法世罕有。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深山白猿授。”是与“少林拳法”相对比,得出了“道人更自出新奇”的结论,肯定了峨眉武术在武林中的重要地位。另外,在这部分中作者也提到了“深山白猿授”的峨眉武术起源论断,即由春秋战国时白猿公所创(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又称四川峨嵋山的司徒玄空。司徒玄空年迈时人称白猿道人,在峨嵋山授徒甚众)。虽然这一观点在武术界存在着争议,但在一定程度是表明了峨眉武术的源远流长。第3句即“是日茅堂秋气髙,霜薄风微静枯柳”是对道人演练拳术前天气环境的描述。第4句“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突出表现了道人在刚开始演练拳术时所表现出来惊人的功力。余下(除14、15句外)是作者从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等方面进行的艺术性的描述。3.2“险中呈巧众尽惊,掳杀”诗中“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等表明了道人步伐灵活、动作敏捷、伸缩开合,变化自如。“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则表述的是峨眉拳系的主要步法之一蛇行步(之字步),体现身法波浪似蛇的要求,并体现了综合运用扒沾进身、挨肩靠背、撕打顶撞、擒拿锁拷等诸多方法,全面进攻力求制胜的峨眉武术的特点。这一技击特点在峨眉派代表拳术——黄派林-峨眉等桩拳中表现尤为明显。该拳法以练盘为主、着重练习身法的基础套路,动作小巧紧卷,无大开大合动作。身形要求:头顶项直、含胸拔背、拧腰落臀。运动路线为之字(蛇行)形。对身法要求严格如:拧、转、逆、柔、仰、俯、吞、吐、沉、浮等。步法多变,要求脚踏两仪,步走偏门。整个套路演练中表现出“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异变奇特、身处绝境、险中呈巧的境界。另外,峨眉12桩讲究“扒沾连勾打,套拓随封闭”以及“擒拿封闭、挨沾挤靠”等。“扒”、“沾”就是以手指、掌为先试对方的劲力和意图,和下盘的勾打相连、相互配合;“扒沾”是控制对方与接下来勾打等摔拿动作衔接。“套”就是用腿法控制对方,“拓”是相对套而言的是占据对方的中门,控制对方的劲力和意图将对方封闭,而后使对方失重将其放出去。“挨沾挤靠、擒拿封闭”中的“挨”就是以身体贴住对方,“靠”就是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使用,都可以成为进攻的武器,“挤靠”是贴身近打的动作和方法。也就是“挨肩靠背、撕打顶撞”,即“一撒通身皆是手”。在“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中说:道人在险要之中展现出精妙的技击技巧使人们感到震惊,“笨拙”的招数中暗藏杀机请人们不要轻易模仿。这说明虽然道人步伐灵活、动作敏捷、伸缩开合,变化自如但在技法上却讲求技巧、力求实效、克敌制胜。这在峨眉玉女拳种表现的最为突出。峨眉玉女拳从“男子自是力强,莫与力敌,女子自是质弱,当以法取”的观点出发,强调打位置移动。主张制敌于半式之中,不主张与敌接手较力,硬拼硬打,在与敌交手时,把敌我互为攻防的实质,看成“无非是对身体的所在位置的攻击”。它非常注重对实战技击招法的单式训练,只主张练单式,不要求练套路。认为“套路重在表演”是让人们观赏的;“技击重在制敌”是讲求实用效果的。强调怎样用就怎样练,怎样练就怎么用,所以她把认为最有效的技击招式,选出来进行单式训练,不求多,只求精,做到在实际应用中招法虽然不多,就好像下棋一样,16个棋子,也能动作出千万个变化来。在练功方面,峨眉玉女拳主张劳逸结合,刚柔相济,不主张用耐力的方法去练习实战攻防中的各种招法。认为耐力是不讲速度的,没有速度的力量,不具有爆发力和突然性。峨眉玉女拳代表性腿法——杏花出墙,先自由式站立,前脚突然向左前方上半步,前手五指直插敌二目,后脚快速前趋至前脚旁,同时前脚全力踢出,自然回收成原式。这样既插二目,又起腿攻击,虚实结合、真假难辨、朴实无华、简单实用,真乃是“险中呈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的最佳注脚。通而观之,上述描述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峨眉武技的特点。即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使力,以巧打人。攻防时多以一臂滚压来拳之后,顺势前钻借力反击,讲究八字进攻法则,即探、随、逼、骗、顶、闪、让、打。探,是用引手弄清虚实。随,是利用时间差,撤拳或撤腿必打。逼,是连续进攻,层层紧迫。骗,是真假虚实,声东击西,指上打下。顶,是对方欲动时立即阻挡其发劲。闪,是闪躲,使击打落空。让,是走偏门,不正面打击。打,是抓住时机主动进攻。技击特色是后发先制,闪展腾转、擒拿封闭、背锁刁揉、勾弹蹬踢、吞吐沉浮。3.2与东北部武术技术组合,见表1在《拳歌》中“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迸裂惊砂走”与“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的对比凸显了峨眉道人演练的拳术中“刚”与“柔”矛盾的相互转变。“忽然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砂走”说明了峨嵋派拳术技艺所求之刚,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风之外象,需具有力量一发,砂飞石开的阳刚之健美。“百折连腰尽无首”指练拳时四肢、体躯的肌腹、关节健膜的最大牵张、各主要关节活动面最在幅度的伸转或多轴性运动。二者融为一体则凸显了峨眉武术刚健有力,柔中寓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的技术特点和艺术风格。这一风格在峨嵋派拳术谱中也有精彩论述,拳谱曰:“阴中有阳,柔中育刚,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为本,以刚为用,刚柔得中。”可见,“刚与柔”的相互变化是峨嵋派拳术技艺的一大劲力法则。3.4现行武术思想《拳歌》的调息形式及利益诉求关于峨眉武术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都和道家、道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据《峨眉县县志》记载:峨眉山道士,自晋代起,不居石洞,建观修住。唐代以后,很少炼丹服药,注重自身修持。宋代以后,有的道士由养生炼气而炼成内功。明代达到高峰,少数道士,内功高超,与拳技相结合,演变成峨眉派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峨眉武术起源于峨眉山武术,起源于峨眉山道家养生功。而后通过峨眉山道家、佛家及民间3条途径流传至今。道家在武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道家的养生文化对武学“道”的追求影响颇深。《拳歌》最后两句“余奇未竟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偶。”形象地描述了道人的呼吸、意境、神韵等,生动的展示了峨眉内功调息功法的高深。由诗歌形式之便,《拳歌》对武学中的“调息”进行了形象的展示。在武学中,特别是在“道”的追求中调息至关重要,它似乎是通向武学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因为“如果掌控了息,便可达心,达心则可以知物,”、“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欲得息外无心之妙,必须真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则大道成,万象归根矣”。4主要项目特点雄秀奇险的峨眉山,历来是仙道侠客的隐身之地,源自峨眉山的峨眉武术融佛道众家之长而自成体系,其起源早、种类多、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据《四川武术大全》记载:自1983年起,四川武术挖掘小组历时五载,走访了数以千计的老拳师,收集了68个不同的拳种流派,徒手、器械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更是数以千计。唐顺之所作的区区15句《峨嵋道人拳歌》是不可能也无法将峨眉武术的特点悉数道出。但从古人的生动描述中我们还是不难体会到峨眉武术,特别是拳术的短小精悍,步伐灵活,拳法多变,击法多样,讲求技巧,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显著特点,及武学调息的内功修为,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峨眉武术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