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地位新石器时代奠定基础战国时期华夏族形成秦朝开始进一步巩固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相互交融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五千年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课标要求:(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学习任务一:制作图谱,理清课文线索重要文化遗存生产生活状况社会组织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渔猎和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主要是原始人群阶段,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母氏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至2000多年)——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前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中游)粟;彩绘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主要是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氏特征:①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联盟;③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水稻;养蚕缫丝技术晚期——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黄河领域)红山文化(辽河上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黑陶;玉器;祭坛和神庙二、从部落到国家(一)炎黄联盟1.三皇传说:神话色彩浓重。2.人文始祖: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二)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时期:“禅让”。2.“万邦”时代: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阶段起止时间代表性遗址政治经济文化夏前2070年——前16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

世袭制

中央机构地方管理无夏历(历法)商前1600年——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内外服制度农业:主要部门;木石、骨、蚌等等农具;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手工业:青铜铸造业甲骨文殷历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无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国人暴动共和执政青铜文化三、早期国家井田制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了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就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逾越的了。——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问题: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制石器使用火磨制石器黑陶

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器、陶器等。①打制石器帮助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②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③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

众说纷纭说“文明

”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因素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朗曼当代英语词典》“civilization”词条下有四种解释,其中第一条的意思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它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宗教、科学、政府及文字等。物质———农耕文明、城市出现政治———阶级、制度、国家出现精神———文字、艺术的出现文明出现文明曙光?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二:文明曙光的故事问题: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哪些文明曙光?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同?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周礼·春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分发掘成果展示:辽宁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祭坛

牛梁河遗址女神像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及墓葬图良渚城遗址发掘玉器玉琮玉璧玉钺

祭坛、女神———神权崇拜墓葬差异————贫富分化城墙——————大型城市的出现玉———————艺术美感、权力象征

文明曙光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教材第4页)你认为什么是“国家”?需要具备什么基本条件?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产生的两大条件阶级分化的出现公共权力的设立知识链接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产生)贫富差距拉大阶级上层(统治者)下层(被统治者)阶级矛盾公共权力政府军队文字为掠夺剩余产品部落战争公共权力国家

材料一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祭祀活动的遗迹;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每日必占卜,每事必占卜。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材料二宗法制示意图

材料三早期的国家是从部落制中脱胎出来的……王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材料四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因此,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它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找官更的基本方式。——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问题: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存在怎样的特点?。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

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

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旧-分布特点遍布南北,分布广,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新-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问题:2、根据所学,观察商周形势图,商周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哪些地方?思考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商周时期实行哪些制度管理地方的?这些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商周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等地。商: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以政权为中心,以土地为纽带。宗法制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而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内部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

何尊铭文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カ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合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于是,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如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混合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融合,终于熔铸为一个人数众多——许倬云《说中国》

问题:3、《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与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中国”:地域上: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大为中原、九州之地。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学习任务二: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问题4、横向比较世界文明之源、纵观分析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中华文明特征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文明发展动力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