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3000字(论文)】_第1页
【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3000字(论文)】_第2页
【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3000字(论文)】_第3页
【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3000字(论文)】_第4页
【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13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分析TOC\o"1-2"\h\u8693一、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20215(一)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情况 130813(二)东北地区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 219858(三)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 2463二、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后果 328423(一)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38677(二)农业产能不能完全释放 48234(三)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45572(四)民众生产积极性降低 56217三、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623136(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 66543(二)重工轻农的发展模式不平衡 64715(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714912(四)分配体制不健全 821909四、缩小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811873(一)提升教育公平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91177(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 918641(三)优化产业结构 1125917(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 1218641参考文献 14一、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一)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变动情况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土地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表1.2019年东北地区居民家庭每人每月收入(元)项目总平均收入底层收入低层收入中间收入中高层收入高层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21930.265490.6011575.3421428.1630009.5257002.61工资性收入16804.883893.758602.7616311.6423153.8643968.05劳动补贴收入2432.15880.90950.802212.524228.816645.91其他收入1478.06580.24688.171014.892065.354984.71零散收入222.0725.4057.37189.27594.231417.29数据来源:2019年东北地区财政局统计调查报告如表1所示东北地区城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在2.1万元,其中底层的大概5千元,高层管理者平均5.7万元,底层城市居民与高层城市居民相差10倍左右,差距悬殊。其中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由工资收入构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工资收入占比中,工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90%,中等收入占93.3%,高层管理者收入占83.4%。这表明,城市居民收入差异主要是由工资决定的,居民家庭的收入转移主要是指退休养老金、辞退金和保险理赔。零散收入占最低收入家庭总数的比例为0.42%,中等收入家庭为0.54%。然而,最高收入家庭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3.58%。底层的城市居民一般是到城市打工的长期务工者,5千元的收入一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富足的资本可以投资,财富分配不公导致收入差异越来越大。表2.2015-2019年东北地区农民平均每人总收入构成表项目20152016201720182019家庭总收入(元)30633379383041204525家庭经营收入(%)73.5471.6070.2769.5768.13工资性收入(%)22.9424.4025.0325.2926.66第一产业(%)61.9960.5059.6857.8656.20农业收入(%)44.6542.9941.9341.1640.83林业收入(%)0.900.870.850.720.70牧业收入(%)15.8816.0716.4315.5914.29渔业收入(%)0.560.580.480.410.38第二产业(%)3.613.563.243.293.30工业收入(%)2.692.562.362.342.33建筑业收入(%)0.921.000.850.950.97第三产业(%)7.947.547.348.428.61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2.652.312.252.562.62批发和零售贸易收入(%)3.163.023.123.603.77社会服务业现金收入(%)0.630.770.680.780.71数据来源:2019年东北地区财政局统计调查报告从表中可以看出,2015-2019年东北地区农民的平均收入在4500元左右,相比表1城市居民的最低收入5000元还要低500元,证明农民收入比城市收入普遍较低。从农民历年收入来看,2015年收入大约为3000元,2019年为4500元,证明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从收入构成的比例来看,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但其比重在不断下降,农民仍然以第一产业为生存目标,第一产业的收入占比在60%左右,证明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一产业占收入的主体,但近年来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农村收入中的生产性收入对调节收入差异的作用较弱,工资性收入平均在25%左右,工资性收入对收入差异扩大的作用较弱。农民收入的大幅减少,将使农村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并有机会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入,这比单纯依靠第一产业为生的农民非农收入只促进部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将导致收入差异不断扩大。(二)东北地区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近年来,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断扩大,这种趋势在全国也普遍存在。根据政府发布的报告显示,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不断拉大。1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了12倍左右。农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农民绝对收入差异不断扩大。(三)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如表2.4所示,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收入差异。表3东北地区2015-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支出年份可支配收入食品消费支出其他支出恩格尔系数可支配收入食品消费支出其他支出恩格尔系数201512267.4210110.171424.9034.72397.862175.60168.7754.6201614245.4011504.682117.0433.72915.742351.51497.0256.0201716926.1212941.602662.3032.63235.682708.67526.5758.2201819704.9015294.193855.4431.93853.153064.09708.2758.6201921930.9716038.025067.5130.24570.583691.57858.9759.4数据来源:2019年东北地区财政局统计调查报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将继续下降。恩格尔系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时间越长,趋势越惊人。从表3可以看出,2015-201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从34%降到30%,农村的恩格尔系数持续继续增加,从54%增加到59%,在贫困线上挣扎。到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从2011年的3169.56元扩大到16406.53元。可以看出,由于城乡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差异也越来越大。虽然政府的政策促进了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收入的差异仍然较大,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渠道十分狭窄,增收能力和潜力不强,所以农村居民应该积极转变,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养老金等收入差异也会拉大。二、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后果(一)人力资本水平低下2010年黑吉辽三省的人口总量占全国人口比重的8.12%,2000年一2010年,黑吉辽三省中,黑龙江省的年均增长率最高,但仅达到了0.38%,吉林省则低至了0.07%,这说明东北地区人力资源存量较大,但增长速度不快。从就业规模来看,2005年2009年,东北三省的就业,人数呈总体增加趋势,但三省的就业人数城乡差距明显,其中黑龙江省的年均增长率排名全国最后一名,年均增长率相对于辽宁省低1.82%,这说明东北三省的就业人数呈总体增加趋势,但三省的城乡就业人数差距明显。举例来说,松原作为东北地区的教育强市,每年从松原输出的本科生大约4500多名,但是每年返回本市工作的本科生却是少之又少,因此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流失状况严重。(二)农业产能不能完全释放在当前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农业现代化发展是指五个部分:一是管理思想的转变、二是管理组织改革、三是管理方法的改进、四是管理手段的调整、五是管理人才建设。经过调查数据来看,当前农业产业中,具有管理组织现代化情况相对比较好,管理思想落后,仍旧使用传统的随着产品及服务进行管理的理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和信息观念不足;在管理方法中缺乏现代的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理财管理方法,大部分管理以人工管理为主,信息化程度不足;另外就是农业产业的现代化管理人才稀缺,导致农业产业发展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1.规模化发展能力不足规模化发展主要是农业产业以及有关企业从无到有逐渐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的过程。通过调查发现,农业产业发展中,整体来看规模化发展能力不足。一方面,不同农业产业模式下的企业数量少,甚至有些模式只有一个企业参与其中,农业产业不同模式的规模没有形成;另外,只有小部分企业已经顺利进入市场,并保证产品及服务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大部分农业产业仍旧处于开拓市场阶段。虽然国家逐渐完善对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通过多元融资的方式鼓励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与实际获得之间仍旧具有比较大的缺口,发展中受到资金及其他方面的限制,难以及时扩大规模。2.人力资源潜力未充分发挥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与农业产业的需要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大量企业负责人及中高层管理者表示,企业内部现有的人员学历不高、能力素质不足,产业理念及现代化、信息化意识不强,影响到农业产业策略的实施与发展。(三)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当前东北地区农业存在的问题是总量不足,产业单一,后来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以后,再加上种植技术的提高,总量问题解决了,但产业单一还是个缺陷。虽然现在推行了粮、经、饲三元结构,即粮食、经济作物和优质饲草料,但整体还在推进中。以前是卖方市场为主导,即有什么人们才会买什么,随着产品产量和种类大增,市场变成了以买方为主导,这时对产品的要求就更高了。这样造成的问题就是:产品虽多,但与市场需求不符合。进入市场的产品看似丰富了,但其实同质化很严重,并且产品质量普遍一般。跟风生产种植的情况比较严重。比如看别人种玉米好,就跟着种玉米,或者看别人养羊好也跟着养羊,最后造成的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没有特色,也没有销售渠道,经常出现滞销。现在整体农业结构中一二三产的比例还很不平衡,一产即生产种养殖,二产即加工业,三产即旅游及服务。大家都知道,生产端是整个价值链利润最低的,现在整体结构中大部分还处于单一的生产端,所以整体利润普遍很低。(四)民众生产积极性降低种粮要保障农民有效益却绝非一个简单问题。首先,粮食市场价格保持在当前价格,既是国家物价总体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同时也是受国际市场影响,在同类品种国际市场相较国内还低的情况下,国内就不可能出现更高价格,否则进口和走私将更加冲击国内市场。但是,让农民种粮有效益绝对是提高其种地积极性,避免耕地非粮化或拋荒的出发点!这需要有一整套相辅相成的配套措施。第一,确保国内农民种粮生态化,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来追求更高的产量,但是绝不能为了追求产量而失去生态种植的本质,更不能丧失生态粮食产品的高品质和健康的追求。只有实现高品质的真正生态粮食产品,才能确保优质优价!第二,建立国内粮食生态产品的消费诚信机制,要让市民有保障地消费到高品质生态粮食产品,不能出现鱼龙混杂,更不能出现假冒伪劣,要让国内高品质的生态健康粮食产品差异化于国际石化农业的粮食产品,从而培育出优质优价生态粮食产品的健康市场。第三,在国际稳定和国家粮食储备充裕的情况下,国内的粮食生产可以只追求生态化,不必再追求产量。正是有了这样“走出农村”的思想,也才有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继承父辈种地,而是大量地走向城市去打工谋生。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时代已过去了,只有走到大城市中打拼,才有翻身的机会,即使没能翻身,那也能提高家庭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水平。农资价格上涨过快过猛。化肥、种子、农药、农膜、机耕、机收、人工价格全面上涨,大幅度的上涨。尤其是化肥价格上涨过猛,涨幅达50%,每亩增加成本60-65元。碳铵、尿素、柴油供应紧张,买不到货。由于农资、机耕、机收、人工工资涨价,种粮成本每亩增加90-100元,种粮效益本来就低,加之这次全面涨价,增加了种粮的生产成本。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太小,目前种粮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种粮种得好的,亩产在700公斤以上,每亩可获得收入300-400元;种粮亩产在600-700公斤之间,基本保本,无效益可言;种粮亩产在600公斤以下,种粮要倒贴。种粮没有效益,“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种应付田的多。如果亩产量低,种粮倒赔,农民更不想种粮,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粮食价格因国家宏观调控增加过慢,幅度太小。随着食品价格的上涨带了其他价格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党中央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过快,价格由结构性调整演变为通货膨胀,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用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来稳定市场物价。控制粮食出口,加强全国市场粮食的余缺调剂,投入储备粮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虽然市场上的粮食价格控制住了,但生产粮食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没有控制住,农资价格飞涨,增加了种粮成本。尽管政府增加了种粮补贴,但只是杯水车薪,种粮没有效益,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三、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一)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东北地区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非常落后,农村科技水平很低。从教育费的分配额来看,东北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教育费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中学生占全市中学生的一半。据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不一般,农村平均文化接受时间不足8年。可以理解,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受到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是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低,农村教育水平低,影响了接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农村科技难以普及,科技转化为现实效率低下。而且最终不利于农村收入的增长,使他们在温饱线上挣扎。不利于更好的就业和收入待遇,也不利于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市场经济中同业竞争将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差异扩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充足,城市教育质量高,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水平都比农村要好,近些年来,对于农村的教育投入虽然有不少,但差距还是有的,近年来,由于脱贫攻坚,所以给予了农村教师比以前好的待遇,但由于农村交通条件,居住条件,娱乐条件等都不是很好,导致农村教师流动性可能比较大,有时候留不住老师,并且,老师的质量也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农村教师由于长期待在乡村,受环境的影响,城市的老师思想可能更先进些,见识的比较多,这样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好,而长期待在农村可能会比较闭塞,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基本通讯设备还不太好的乡村地区,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教育质量会有差距,而且会给收入差距的缩小有不好的影响和效果;农村学科设置也不如城市完善,有的学科老师短缺,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个老师代好几门课的情况,且农村学校的实验设备,机器,还有住宿条件也不如城里的。教育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要调节收入差距应注重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上存在着差距,会导致这些孩子在长大的发展中也存在着差距,可能让未来的收入差距变更大。(二)重工轻农的发展模式不平衡一直以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这种类型的产业过于依赖资源和资本,且经济效益相较于新型产业较低。传统产业的主导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弱。因此,当前我们急需在北方大力培育新型经济及动能,以更好的经济发展趋势面向大众。促进北方地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传统产业在新型经济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利用多种方式,例如信息技术改造来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产品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首先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北地区农业基础、农村面貌、农民收入的差距,不言而喻。可以说,整个东中西部的差距,主要是农村的差距,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基本在中西部的偏远农村地区。其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尽管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城乡差距有所缩减,但“救护车一响,半头猪白养”“一人上大学,全家拉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远没有消弭。再者是“三农”内部发展不平衡。生产生活生态,“硬件”上得比较快,现代农业显著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但“软件”改观比较慢,基层组织力量不强,乡村治理滞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不够紧密,发展欠缺。优秀传统文化水土流失,新的先进文化耕种不足,不良文化乘虚而入,因此,树立文明乡风任务艰巨。这些“不平衡”,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农业大国长期存在的,是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为消减这些不平衡作出了巨大努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仍然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是对农业进行更好的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给农业方面投入充足的资金,可完善农村,农业建设的基础设施,增加农民的收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很好的作用,就东北地区而言,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规模在近十年间是处于不稳定的情况的,且其所占比重也是有一定的波动的,且其占据的比重一直处于14%以下,整体上财政支农支出是在上升的趋势的,但某些年也会有波动产生,并且,财政支农支出的投入水平也是较低的,占据的比例也是处于较低水平,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不够的话,是会影响农村的发展的,农村生产力水平会受到影响,并且,经网上查阅资料研究发现,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存在着问题,使用效率不高,并没有把有限的资源,资金最大程度的实现其效果,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是生产结构不够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东北地区各类产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显得不太适应。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相对落后。并且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东北地区仍以传统的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同时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效益偏低。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GDP使用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四)分配体制不健全1.产权制度不完整产权不完整和主体错位导致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问题突出。产权的不完全性和主体的错位将影响产权的有效性和制度的运行效率。在传统的国有经济中,国有企业职工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虚拟国家。因此,管理者不能用手来约束是很普遍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一方面会导致国有资产所有权的错位。另一方面,收入不能与业绩挂钩,这意味着产权不够完整。这反映出产权不明晰,体制改革尚未实现政企分开,但一直没有解决。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集体经济与乡镇集体企业之间的有效制衡规律逐渐模糊。集体经济与乡镇集体企业之间也存在产权模糊的问题。企业产权制度问题是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一些现代企业制度的分配方式,包括年薪制和股权激励,都是公开的;或者产权制度不完善,没有有效的监督制度,草率地通过经营者的股权激励向经营者倾斜,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一是东北地区安全覆盖范围不广,安全机会不均等。享受保障的人员一般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集体企业的职工。但是自由就业、乡镇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从业人员却享受不到,特别是占中国总人口75%的农民不能享受到城乡居民的待遇。保障的不平衡使得国家长期实行产业偏向政策,导致城乡居民、党政机关及其职工之间的关系不断扩大。第二,失业保险是形同虚设的。失业保险名义上覆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职工的范围已经比较大。然而,由于特殊类型人员的支付比例较低。企业的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虽然是非自愿的损失,但不能在保险中得到救济,因此,保险对困难下岗职工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三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完善。它不能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也没有其他的救济方式。虽然各级民政部门都开展了社会救助,但只是针对职工以外的救助现象。基本上不给职工提供帮助,根据民政部的统计,职工的贫困状况有所缓解。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实际发放1382万人,但到2015年底,仅有320万人获救。对穷人的保障不足,使他们无法缩小收入差异,促进收入差异的缩小。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机会的不平衡将导致收入差异的扩大。3.税收制度不合理税收政策可以为保障体系提供依据,降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从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层面实现公平目标。因此,税收是一种常见的控制手段。如果说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调整能够避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异,那么我国现行的税制就存在问题。四、缩小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一)提升教育公平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基础教育的发展,依赖于财政资金的大量的投入,东北地区应加大对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对于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改善,完善教学设备,保证城乡的学生有同等的学习待遇;对于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方面,应该提高对其待遇水平,将一些优秀的,高质量的老师们吸引到农村,缓解农村教师短缺,以及质量不高的情况,对于支教贫困地区的老师,要对其有额外的补助和奖励;在激励农村学生方面,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在农村,有很多学生在义务教育后或者有的甚至没有初中毕业就直接参加工作,政府可以对其进行职业培训,要有侧重点的进行培训,注重培训效率,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单一,与现行生产实践有重大偏差。鼓励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话,很多大学生很难适应。因此,必须转变应试教育模式,促进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实力。东北地区需要长期实行城市倾斜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因此,要积极改变原来的教育投入方式,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推进城乡对口支援,促进城市农村供养,形成教育资金管理系统,防止资金的挪用,合理确定教育经费分配比例,合理确定教育投资和提高用钱的使用效率。面对东北地区居民收入差异的问题,要积极加大重视,积极地做好体制改革,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东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财政税收分配的调节工作,改变过去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形成统一的户籍和水质,要推进农村经济的建设,改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强化政策调节作用,同时提高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样才可以居民收入差异过大问题,慢慢地实现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化,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在推行的过程中,以市场发展作为研究基础,以更好的经济效益作为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更好的针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分析,更好的优化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化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完善以及运行,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加工、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以及农科教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经营体系,基于此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以及建设,更好的完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以及自我调节,这同样也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就是针对传统的农业进行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利用这种方式更有效的推动目前农业科技的进步。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发展的效果来看,有助于促进传统农业朝向现代农业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推动以及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主要是发挥不同参与主体的重要作用,主体如下:农民、政府各部门、社会人士、农业产业化组织。如果缺少了这几类主体的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更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不同的参与主体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因此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不发生冲突或者矛盾,同时农业产业链较为复杂,因此其对应的关联程度也相对更强。农民是农业产业化推行以及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因此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农民的积极参与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新型农民的培育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使农民养成产业观念,从而自觉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中来。此外,也应采取多种激励方法,使农民可以形成“有钱可赚”的吸引,以此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进入基层的过程中,也能进行抽奖,增强农民本身的技术水平,同时对于农业规模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户提供必要的种植补贴,利用这种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外部效益能够朝向内部化进行发展。对于农民以及企业而言,和传统农业生产进行对比分析,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因此还要考量发展中的保险机制设计以及完善,利用这种方式提升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一要强化保险产品的设计力度,如通过政府引导下,行业、具体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推行农业产业化的保险,其中主要涵盖了自然灾害保险,特殊性产品保险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具体还要从目前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考量。二要持续拓展服务领域。比如可以将自然灾害以及意外事故等各种不同的风险全部归入到保险对应的责任范围。三要强化保险服务的网络构建,增强保险的服务能力。构建完善的保险服务网络平台,利用这种方式,增强农民对于保险的认识,一旦遇险,可以及时高效的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扶持重点、资金分散等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驱动能力不强。东北地区应该强化政府职能,大力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水平。首先,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政策支持。东北地区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总体规划,颁布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一方面,制定“鼓励绿色农产品资源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的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实施控制、引导、协调、扶持等产业政策,扶持东北地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次,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的财税支持。一方面,东北地区政府的科技资源投资应该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倾斜,并且设立专项资金,对于有发展潜力的绿色农业项目,如牲畜养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应该增加对它的财税扶持;另一方面,东北地区政府应积极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比如,在土地供应方面,龙头企业需要的非农建设用地或农村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定价、合资、租赁等方式,实现农民和农产品加工商的合作共赢。最后,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绿色农业发展保驾护航。东北地区政府应该颁布有关绿色农业的财政和货币优惠政策,敦促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和贷款规模上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摆脱资金困难的局面。(三)优化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缺陷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政府针对此类问题应提供重要指导,鼓励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关联的金融机构提供发展资金,从而为农业产业化建设奠定信贷资金基础,以便为农业产业化投资构建完善的金融机制作为支持,从而实施长效机制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资金。如政府联合当地的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推出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贷款,允许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租赁土地、生产中的产品等进行担保,解决企业担保资源不足而贷款难以审批的问题。还可以基于企业运营业绩以及扶贫成效,审批专项产业贷款,并将贷款与农业产业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结合起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规定资金扶持。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及城市定位,引入外部社会贷款,如通过政府协调,加强与武汉市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引入这些企业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投资中来,提高社会资金的可得性。借助于沿江开放城市的定位,与其他沿江开放城市合作,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协同其他沿江城市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池,面向发展中出现临时资金缺口的企业提供短期、低息、互助性贷款,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其主要负责两个方面贷款,一是国家粮食、二是棉油收购,银行如果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完善其职能,则应基于两个角度实施:结合目前农业产业状况对其信贷政策加以完,如应完善信贷结构,通过扩大目前业务延伸其业务范围,并对粮油产业信贷做好投放,使信贷中心由最开始的侧重于农业产品流通领域逐步发展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村扶贫开发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过程中的贷款政策。其中主要涉及到建设贷款、技术贷款以及农业建设贷款,利用这种方式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设施保障。与此同时,设立扶贫开发项口贷款、进一步扩大技术改革贷款业务,或是加强农村基本建设。,集中化程度越高越可以降低成本,更加高效的利用劳动力资源,同时应用在不同的生产环节内部,利用这种方式更好的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产业化集中程度相对较低时,其对应的劳动力成本会迅速增加,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农场的生产效率。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应该突出人才的作用,借助于学习型人才队伍,保证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的人才队伍,首先应该严格人才的选拔标准。以高学历、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等为选拔标准,同时关注到人才的创新能力,面向高校及社会选拔一批能力素质、基础强、创新意识突出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农业产业队伍中,保证农业产业的人才队伍具有充足的竞争力。(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1.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东北地区应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为疾病、灾害和丧失劳动能力而生活困难的农村群众提供帮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应合理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选择救助对象时要公平、公正,并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的承受能力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助标准,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政府需要进行重点的干预,分析为何农村居民不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地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平均化,为农村居民提供规范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儿童教育费用等。对于农村中的贫困人员进行重点的帮扶,不光是要给于贫困村民最低保证资金,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培训的方式让他们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甘肃省应该根据近年来的科技发展对农村居民进行信息化的普及,教授他们通过信息化渠道来拓宽自己的收入渠道,比如说近年来的一些绿色养殖,科学养殖的养殖场,通过直接和城市旅行社的沟通,进行自主开采,举办农家乐的方式,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科学作为基础,通过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能够真正的提升东北地区农村和城镇间的经济差距。2.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应实行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制度,东北地区并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借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资金的筹措可以采用个人缴纳、集体补助和国家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并积极探索,通过多渠道筹措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保障农民的晚年生活。3.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现在东北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归根到底是因为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农村医疗基础薄弱,国家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意愿,选择多种医疗模式,逐步形成以农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医疗合作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内市县联合的多级合作医疗体系。同时,要对农村医疗费用进行补贴,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既让群众普遍接受,又要考虑对重大患病者的重点补偿。由于东北地区加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研发缺乏活力,工艺创新能力提升缓慢,企业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水平发展滞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推动东北地区技术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成为当前任务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重视绿色农业科技的研发,加大其资金投入,研制和推广生态、无污染的农业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