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高二语文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高二语文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高二语文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高二语文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高二语文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2大学之道010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理解并背诵课文。,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002预习导学作家作品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2.了解曾子思想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3.了解戴圣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4.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礼记》的由来《礼》记《礼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以辅助理解,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记》的特点及地位特点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三礼”之一《礼记》《周礼》《仪礼》“五经”之一《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之一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5.了解《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解题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含义 :“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学与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生字注音本末(mò)壹(yī)003探究提升研读第一段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⑥静:心不妄动⑦安:性情安和⑧虑:思虑精详⑨得:处事合宜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⑪道:规律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活动二:问题探究1.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2.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①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③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3.“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答案】①“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②“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③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于:在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正:使动用法,使……端正诚:使动,使……真诚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治:治理的好,太平至于:古:<动>到+<介>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思考2: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思考3:“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思考4:“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思考6: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道理:①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②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是学习知识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意义和作用:本文深刻地体现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思考7:文本特色①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②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004体系构建文章结构0505强化训练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师不必贤于弟子 B.在止于至善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良曰:“长于臣。”【答案】B【解析】A.介词,比。B.介词,达到。C.介词,比。D.介词,比。故选B。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A.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B.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D.定语后置句,“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故选C。3.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

之:结构助词,的B.在止于至善

在:介词,在于C.定而后能静

而:连词,表顺承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连词,来,表目的【答案】D【解析】D项,“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以”理解为“连词,来,表目的”错误。正确的理解应为“介词,把,表方式、手段”。译文: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故选D。4.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事有始终 D.则近道矣【答案】C【解析】A项,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B项,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C项,事,意思为事情,取其本意无活用。D项,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故选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答案】B【解析】A项,“致知在格物”中的“格物”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译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项正确。B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庶人”解释为“一般人”不正确,正确的解释应为“平民百姓”。译文: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此项解释不正确。C项,“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中“怵惕”解释为“惊骇、恐惧”。译文:必然会产生恐惧同情的。此项解释正确。D项,“犹其有四体也”中的“四体”解释为“四肢”。译文:就好比身体有四肢一样。此项解释正确。故选B。6.“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答案】D【解析】“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追求“至善”要求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因此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选D。7.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答案】B【解析】做此类题目,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翻译。此句中判断的点首先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在此处应为动词词性,意为“发扬、弘扬”,据此可排除C项;第二个判断的关键点为“止于至善”,此句应为状语后置,正常句式应该是“于至善止”,“至善”应是一种最高境界,所以此句子应翻译为“到最高境界‘至善’才停止”,由此可排除AD两项。故选B。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答案】D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答案】A【解析】B.②“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C.②“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D.②“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故选A。1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答案】B【解析】A项,之:助词,的/代词,它。B项,而:都作连词,都表承接关系。C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D项,以:连词,无实义/介词,用,把。故选B。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答案】C【解析】①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②善:形容词作名词,完善的境界。③④⑤⑥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齐,使……整齐有序;正,使……端正;诚,使……真诚、无私;苦,使……受苦。⑦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北。故选C。1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B.小人,统治者对劳动者的蔑称,也用于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C.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养性的八个条目是:格物、致知、诚信、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答案】D【解析】D项,“诚信”错,应为“诚意”。故选D。1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答案】A【解析】A项,“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错误。《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故选A。1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答案】D【解析】D项,“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表述有误。“老子”即老聃,字伯阳;不是“墨子”。故选D。题组B能力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15分)(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礼记·大学》)(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惹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1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17.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18.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答案】16.B17.B18.B19.(1)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有处事合宜。(2)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自吹自擂)。【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十目所视”和“十手所指”句式结构相同,都是主谓式,所以两个句子中间断开,单独成句,据此排除CD。“富润屋”和“德润身”句式结构相同,且句子主谓宾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心广体胖”是并列式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后与《论语》《中庸》《尚书》合为‘四书’”错,《尚书》为“五经”之一,不属于“四书”,“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八条目”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精详;“得”,得其所止。第二句得分点:“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亦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为不善”,做坏事;“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著”,显示。参考译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题组C培优拔尖练(20233·北京昌平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1】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复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2】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取材于《吕氏春秋·贵公》)注释:【1】伯禽:周公之子,鲁国的第一位国君。【2】夷吾:管仲,名夷吾。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试观于上志志:记事的书或文章B.万物皆被其泽被:受到C.寡人将谁属国属:连接D.大匠不斫斫:砍、削2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一闻人之过B.有得天下者众矣视不己若者C.其得之以公犹未足以知之也D.则隰朋其可乎其长也智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长一类不生长任何一种物类B.利而勿利也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C.渍甚,国人弗讳病非常严重了,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D.丑不若黄帝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提出治理天下一定要公正无私,并引用《洪范》的语句来支持自己的观点。B.第二段荆人遗弓的故事,“孔子闻之”与“老聃闻之”的“之”,指代的内容有所不同。C.第三段结尾处将齐桓公显赫功绩与悲惨结局对照,指出行公与行私会导致不同结果。D.作者认为人在年轻时愚昧,随年龄增大会变得聪明,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2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25.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其原因。【答案】20.C21.B22.A23.D24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用来治理鲁国的方法。25.①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危害国家稳定。②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发展。【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C.属,托付。句意: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之,助词,取独;助词,的。句意: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B.者,都是代词,……的人。句意: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看到不如自己的人。C.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句意: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D.其,语气副词,大概,表商榷语气;代词,相当于他;句意:那么隰朋大概可以吗/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A.“不长”是“不只生长”,句意:不只生长一种物类。故选A。【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是因为在行为上摒弃私而选取公”,原文是“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意思是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这里强调要“用公”,而不是“是因为”,强加因果。故选D。【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行”,前往鲁地;“所以”,用来……的方法。【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由原文“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意思是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这样的话,国相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会有损同僚间的团结(或傲慢、不接地气),进而危害国家稳定。由原文“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意思是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这样就会会因小失大,错失人才(或没有容人之量、偏执),危害国家发展。这两点都是从“私”出发,有失于“公”。因此,管仲不同意由鲍叔牙继任齐相。参考译文:从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曾试着从古代记事的书或文章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他们丧失天下一定是因为偏颇有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洪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