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对icr合金吸氢动力学机制的影响_第1页
钒对icr合金吸氢动力学机制的影响_第2页
钒对icr合金吸氢动力学机制的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钒对icr合金吸氢动力学机制的影响

v-ti-cr系储氢材料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储氢材料。它具有高储氢性、易激活、储氢温度适宜、耐腐化性强等优点。然而,由于氢吸收的动态性能较低,氢吸收的浪费严重,这使得实际应用难以应用。根据下一次研究,当氮含量(原子含量)低于5%时,氢吸收氢含量的模型在室温内没有,氢吸收氢含量(质量含量)为1.2%。当磷含量超过15%时,氢吸收氢含量出现在平台中,但平台倾斜率较大,吸收氢含量约为2.5%。随着氮含量的增加,氢吸收氢的平台变得平坦,氢吸收氢的能力可以达到约3.8%。目前,关于其动态性能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关于动态机制的研究。因此,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使用实验测试和金融反应动态方程来计算不同含量的v-ti-cr合金的氢放氢动态机制,以获得有益的结果。1固-气反应动力学方程采用离子弧熔炼的方法制备(TiCr)1-xVx(x=0.05,0.10,0.35;Ti与Cr原子个数比为5∶8)3种合金,并经反复熔炼3次以保证成分均匀.取小块样品研磨成细粉(0.18mm)进行吸氢动力学性能测试及X射线衍射(XRD)测试,利用Jade5.0软件进行相结构分析及晶体点阵常数测定.吸氢动力学性能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利用Sieverts型吸放氢测试设备.借用冶金物理化学中的冶金反应动力学方程来研究该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机制.由于不同的反应机制,合金的动力学方程不同,因此通过将试验测得的动力学数据带入上述方程,通过比较其相关程度来确定其动力学机制.表1列出了进行试验对比的较为公认的几个动力学方程,比较相关程度大小的方法和过程如下.根据固-气反应的动力学速率方程dα/dt=kf(α)(1)α=(ps−p)/(ps−pe)(2)dα/dt=kf(α)(1)α=(ps-p)/(ps-pe)(2)式中:α是t时刻的反应分数;k是速率常数;f(α)代表着不同的反应机制;ps是开始反应时的压力;P是t时刻的压力;pe是平衡时的压力.对式(1)两边积分,得∫dα/f(α)=∫kdt=kt(3)∫dα/f(α)=∫kdt=kt(3)定义∫dα/f(α)=g(α),所以式(3)可写为g(α)=kt(4)g(α)=kt(4)由于g(α)为f(α)的积分形式,故仍然能够反映其动力学机制,并且从式(4)可以看出,g(α)同时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将试验数据代入g(α),如果g(α)同时间t呈线性关系,则此g(α)所代表的动力学机制就是该试验数据所遵循的动力学机制.若g(α)同时间t不呈线性关系,则说明试验数据所遵循的动力学机制同g(α)所代表的机制不同.通过大量计算比较可以确定出合金所遵循的动力学机制.2试验结果及分析2.1钒含量对合金基本组成的影响(TiCr)1-xVx(x=0.05,0.10,0.35;Ti与Cr原子个数比为5∶8)3种合金的XRD结果见图1和表2.当钒含量为5%时,合金基本由Cr2Ti/Cr1.97Ti1.07型莱维氏相组成;当钒含量为10%时,合金除含有上述的莱维氏相外,还出现了低钒含量的固溶体;当钒含量为35%时,合金基本由高钒含量的BCC固溶体组成.表2给出了上述各相的晶格常数实测值.低钒含量的BCC固溶体的单胞体积小于高钒含量的BCC固溶体的单胞体积,并都小于纯钒的单胞体积(0.02775nm3).2.2吸氢动力学特性图2为3种合金吸氢的动力学曲线.(TiCr)0.95V0.05的动力学曲线比较陡,达到平衡的时间最短.相反,(TiCr)0.65V0.35的动力学曲线比较缓,达到平衡的时间最长,将近1h.图2d给出了吸氢的反应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2.3型三维扩散控制机制的f第3/2图3为3种合金在3种不同机制下的g(α)-t函数曲线,可以看出,在每种合金中,只有一种机制的g(α)函数曲线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即每种合金的吸氢过程有且仅有一种机制与之对应.(TiCr)0.95V0.05合金为f(α)=(1-α)2型化学反应控制机制,(TiCr)0.90V0.10合金为f(α)=(1/2)(1-α)[-ln(1-α)]-1型形核长大控制机制,(TiCr)0.65V0.35合金为f(α)=(3/2)[(1-α)-1/3-1]-1型三维扩散控制机制.根据冶金反应动力学方程,此线性关系的斜率即为合金吸氢的反应常数,反应的快慢程度同观察到的吸氢快慢吻合.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随着钒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相结构发生变化,由莱维氏单相到莱维氏和低钒BCC固溶体两相,再到高钒BCC固溶体单相,相应地,合金的吸氢速度减慢.动力学方程计算结果同上述的结论完全一致.莱维氏单相合金的吸氢机制为化学反应控制,因而反应速度快,而高钒BCC固溶体单相合金的吸氢机制为扩散控制,因而反应速度最慢.在莱维氏相和BCC固溶体相吸氢过程中,均存在着物理反应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吸氢过程(或速度)的机制取决于哪种过程起决定作用.因为莱维氏相吸氢后形成氢化物,化学反应速度大于氢的扩散速度,所以表现出化学反应控制过程.BCC固溶体吸氢过程是一个氢的化合及扩散过程,扩散速度决定着总的反应速度,所以使其成为三维扩散机制控制.进一步,莱维氏相和固溶体的吸氢速度还同其晶体结构有关.较大的晶格常数使氢原子扩散阻力减小,相反晶格常数较小使氢原子扩散阻力增大.莱维氏相的单胞体积远远大于低钒BCC固溶体和高钒BCC固溶体的单胞体积,因此其吸放氢的动力学要优于低钒和高钒BCC固溶体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3低钒含量的碳氢过程随着钒含量由5%、10%增加到35%,(TiCr)1-xVx合金由莱维氏单相结构转变为莱维氏和低钒含量BCC固溶体两相结构,最终转变为高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