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试卷_第1页
【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试卷_第2页
【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试卷_第3页
【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试卷_第4页
【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解析】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试卷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实验是探究物质变化的重要方法,下列“加热硫酸铜晶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样

B.加料

C.加热

D.熄灭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1.取固体药品时一般用镊子,取粉末状药品时一般用药匙、纸槽,取用液体药品时一般用胶头滴管,注意在取药品时玻璃盖要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污染药品;2.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使其受热均匀,试管夹夹在距离试管口处;3.要用灯盖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注意人身安全。

【解答】A:玻璃塞应该倒放在桌子上,以免污染玻璃瓶内的药品;取用固体药品时一般使用镊子,故A错误;

B:加入粉末状药品时,要将试管放平,将药品放入纸槽中送至试管底部,故B正确;

C:加热试管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C错误;

D:熄灭酒精灯时要用切记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盖盖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氢氧化钠纯碱NaOHB.碳酸钠烧碱Na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D.氯化钠食盐NaCl2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明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以及其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对于选项A:纯碱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故A错误;

选项B:烧碱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故B错误;

选项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故C正确。

选项D:食盐为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aO+H2O=Ca(OH)2

B.2HCl+CuO=CuCl2+H2O

C.2HCl+Zn(OH)2=ZnCl2+2H2O

D.H2SO4+BaCO3=BaSO4↓+H2O+CO2↑

【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解答】A:为化合反应,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故A错误;B与C选项有弱电解质(H2O)生成、D选项有气体生成,均符合化合反应的条件。

故答案为:A

4.将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共同的变化是()

A.颜色发生改变B.发生化学变化

C.质量变大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答案】D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常见酸碱盐的储存,及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者均是无色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均不变色,故A错误;

B:敞口放置,浓盐酸会挥发、浓硫酸会吸水,都没有产生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因挥发而溶液的质量变少,浓硫酸因其吸水性而使溶液质量变大,故C错误;

D: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因挥发而溶质的质量变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因其吸水性而使溶剂质量变大,而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经过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的生成;若反应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分子间的距离等均为物理变化。

【解答】①:稀盐酸的稀释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即为物理变化;②: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溶液和水,产生了新物质,即为化学变化;③: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后产生了新物质,即为化学变化;④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即为物理变化。由此可知B正确。

故答案为:B

6.现有一份CaCl2溶液(其中含有少量的HCl),在不需要添加任何指示剂的情况下,下列能除去HCl且得到纯净CaCl2溶液的物质是()

A.熟石灰B.生石灰C.碳酸钠D.碳酸钙

【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原则: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解答】A: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故A错误;

B:生石灰即氧化钙,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钠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同时引入了钠元素,故B错误;

D:碳酸钙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易观察,并且剩余的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污染氯化钙溶液,故D准确。

故答案为:D

7.物质R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R是()

①R+碱→盐+水②R+水→酸

A.CuOB.H2SO4C.COD.SO2

【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酸或酸性氧化物+碱→盐+水,为复分解反应;酸性氧化物+水→酸,为化合反应;比较常见的酸性氧化物为SO2,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CuO与水不能生成酸,故A错误;

B:H2SO4与碱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但是H2SO4与水不反应,故B错误;

C:CO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与水反应生成酸,故C错误;

D: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D准确。

故答案为:D

8.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说明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因此只需要检测是否含有碳酸钠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均溶于水,检测不出,故A错误;

B:滴加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反应现象,而与碳酸钠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故B正确;

C: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滴加酚酞后溶液均会变成红色,检测不出,故C错误;

D:不能用手直接出触摸化学药品,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灼伤皮肤,要注意实验室安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下列有关酸和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稀盐酸能鉴别氯化钠与碳酸钠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食盐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常温下测得某溶液的pH=0,则该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处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列的金属均可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酸碱性,酸碱中和以及pH值来确定物质的酸性(pH<7的溶液显酸性,7<pH<14溶液显碱性,pH=7溶液显中性)。

【解答】A: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现象明显易观察,而与氯化钠不反应,故A正确;

B:锌处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列,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故B正确;

C:食盐属于中性物质,改良酸性土壤需要用碱性物质来进行中和,故C错误;

D:pH<7的溶液显酸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A.气体的体积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D.混合溶液的pH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盐酸全部反应时Na2CO3再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答】A: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气体的体积是从加入Na2CO3溶液后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最终趋于平衡的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沉淀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加入Na2CO3之前溶液中不存在钠离子,即在x=0时不存在NaCl,而NaCl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C错误;

D: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溶液,所以pH值小于7,但随着Na2CO3溶液的加入,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加,所以pH值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全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此时C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当CaCl2反应完全后,随着Na2CO3溶液的不断增加,溶液显碱性,其pH值也逐渐增大(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类推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实例中的类推结果成立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B.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就是碱溶液

D.酸的水溶液的pH<7,则稀硫酸的pH<7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但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水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的水溶液7<pH<14。

【解答】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是硫酸、硝酸中也含有氧元素,而并不是氧化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故A错误;

B:手电筒可以发光发热,但并不属于燃烧(化学变化),其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故B错误;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只需要水溶液的pH达到8以上就可以了。不仅仅是碱,许多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pH都可以达到以上这个数值,故C错误;

D:酸的水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的水溶液7<pH<14,则稀硫酸的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除杂一般不引入新的杂质,除杂剂一般需要过量(为了使杂质能够清除干净),了解常见离子的除杂;过滤:将固液分离的操作;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解答】A:先溶解后加入氯化钡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用碳酸钠与溶液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氢氧化钠与溶液中的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过滤,最后加入盐酸,所以改变实验顺序不影响实验结果,故A正确;

B:反应过程加入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量,盐酸可与其发生反应除去,生成钠盐,所以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故B正确;

C: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如果颠倒,将无法除去多余的钡离子,故C错误;

D: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沉淀有:硫酸钡、碳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溶液指示剂甲乙

A黄色蓝色

B无色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在不同pH的溶液里,由于其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的比值不同,因此显示出来的颜色也不同。

【解答】A: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显黄色,说明甲溶液的pH值在0-6.2范围内,B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无色,说明甲溶液的pH值在0-10范围内,取小范围可知,甲溶液的pH值在0-6.2范围内,说明甲溶液显酸性,故A正确;

B: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乙溶液中显蓝色,说明乙溶液的pH值在7.6-14范围内,B指示剂在乙溶液中显粉红色,说明乙溶液的pH值在10-14范围内,取小范围可知,乙溶液的pH值在10-14范围内,说明乙溶液显碱性,故B正确;

C: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显黄色,在乙溶液中显蓝色,在蒸馏水(pH=7)内显绿色,可以用A指示剂鉴别这三种液体,故C正确;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显蓝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乙既能与甲反应又能与丙反应的是()

选项物质甲物质乙物质丙

AHClZnAgCl

BH2SO4Fe2O3NaCl

CBa(OH)2Na2CO3CaCl2

DH2SO4Ba(OH)2NaCl

A.AB.BC.C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间的性质及反应分析。

【解答】A锌不能与氯化银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不能与氯化钠反应,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和氯化钙都能发生反应,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氯化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下列图像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①图:在pH=1的盐酸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B.②图:在等量的金属镁和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C.③图:在一定量的锌粉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D.④图:向氯化铜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滴加、化学反应现象与其对应图象的选择,反应的先后顺序;金属与酸反应的顺序;溶液的pH值;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碱性不断减弱当恰好反应时pH=7,再滴加盐酸酸性会不断增强,但不可能达到pH=1,故A错误;

B: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镁比锌活泼一些,所以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应该更快一些,而图中显示的是锌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与事实相反,故B错误;

C: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使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但是待锌粉反应完全,随着硫酸的不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反而减少,故C错误;

D:向氯化铜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待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与简答

16.如图所示为科学实验中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排水法来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端通入;

(2)若用来干燥氧气,则气体应从端通入且瓶中所盛放的液体名称是。

【答案】(1)b

(2)a;浓硫酸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多功能装置”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装置),明确浓硫酸的性质(脱水性、吸水性)。

【解答】(1)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在收集氢气时应将氢气从b端通入,随着氢气量的增加,将集气瓶中的水从a端压出,即可收集氢气;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所以可以用来干燥氧气,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b;a、浓硫酸。

17.结合NaOH、Ca(OH)2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固体是;

(2)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3)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

【答案】(1)氢氧化钙

(2)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3)碳酸钠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明确要用碱来改善酸性土壤,即酸碱中和;考察了碱的性质(NaOH具有腐蚀性);以及除杂的基本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除杂剂不与原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了解过滤基本操作过程。

【解答】(1)可以用碱性物质来改良酸性土壤,NaOH、Ca(OH)2都显碱性,但是NaOH碱性太强,可腐蚀土壤,所以用Ca(OH)2改善土壤酸性较为合适

(2)从微观角度看,NaOH、Ca(OH)2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它们都是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可以加入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与NaOH不反应,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经过过滤操作后即可除去碳酸钙,得到NaOH溶液。

故答案为: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碳酸钠。

18.某市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请回答:

(1)试剂Ⅰ是,试剂Ⅱ是。

(2)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

(3)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____。

A.石蕊溶液B.铜片C.碳酸氢钠粉末

【答案】(1)酚酞溶液;稀盐酸

(2)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3)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指示剂的使用(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色)。

【解答】(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所以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滴加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2)酚酞试剂在题中是由红色变无色,而石蕊溶液是由紫色变成红色或蓝色,颜色变化不太明显,故使用酚酞指示剂;

(3)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的后面,所以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判断盐酸是否过量,故B不能选择。

故答案为:酚酞溶液、稀盐酸;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B。

19.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A气体溶于水的缘故。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①SO2+H2O=H2SO3②2H2SO3+O2=2H2SO4③2NO+O2=2NO2(快速)

④3NO2+H2O=2HNO3+NO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气体的化学式为。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写化学式)物质形式存在。

【答案】(1)CO2

(2)三

(3)HNO3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酸雨的形成,pH值的意义,酸的分类和元素转化。

【解答】(1)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CO2气体溶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缘故。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H2SO3、H2SO4、HNO3,故三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HNO3形式存在。

故答案为:CO2;三;HNO3。

20.“低钠盐”可以控制钠的摄入量从而防治高血压等疾病。制备“低钠盐”是在食盐NaCl中按照配方比例添加食用KCl。国内某些生产厂家为改变“低钠盐”口味还会加入少量镁盐(仅限MgSO4或MgCl2)。

(1)测得某“低钠盐”样品a中含有NaCl和KCl的质量分数均为50%。该样品a的水溶液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探究某“低钠盐”样品b中是否添加镁盐,以及添加的是何种镁盐(MgSO4或MgCl2中的一种)。请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下列表格。限选试剂:BaCl2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b于烧杯中,样品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振荡

,说明样品b中添加了镁盐

步骤3:

【答案】(1)Cl-

(2)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搅拌;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添加的是MgSO4,若无明显现象,则添加的是MgCl2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NaCl的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Mg2+与OH-生成Mg(OH)2白色沉淀、Ba2+与硫酸根或碳酸根生成硫酸钡或碳酸钡白色沉淀);及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试管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解答】(1)样品a中含有NaCl和KCl,两者都含有Cl-,所以其中含量最多的是Cl-;

(2)步骤1为样品的溶解过程,向装有样品b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固体的溶解;

步骤2:向上述溶液中滴加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MgOH),说明样品b中含有镁离子,即样品b中添加了镁盐;

步骤3:要探究是何种镁盐,就是要检验是否含有SO42-或Cl-,应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因为氯化钡溶液可与SO42-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由此即可鉴别两种离子,即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添加的是MgSO4,若无明显现象,则添加的是MgCl2。

故答案为:Cl-;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搅拌;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添加的是MgSO4,若无明显现象,则添加的是MgCl2。

21.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是由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氨水很不稳定,容易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

(2)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3)写出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将一片有酚酞的干燥纸条和一片有酚酞的湿润纸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

(5)NH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跟O2反应,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各物质未配平)。请分析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答案】(1)、OH-

(2)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2NH3·H2O+H2SO4=(NH4)2SO4+2H2O

(4)有酚酞的干燥纸条不变色,有酚酞的湿润纸条变红色

(5)4∶5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水的性质、氨水的电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配平);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应用(酚酞遇碱变红色)。

【解答】(1)NH3·H2O是一种弱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NH4+、OH-;

(2)正是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3)氨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2NH3·H2O+H2SO4=(NH4)2SO4+2H2O;

(4)氨气遇到酚酞后不会变色,但是遇到湿润的带有酚酞的纸条会变色,是因为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化学方程式:4NH3+O2=4NO+6H2O,由此可知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4∶5。

故答案为:NH4+、OH-;总是在不断运动着;2NH3·H2O+H2SO4=(NH4)2SO4+2H2O;有酚酞的干燥纸条不变色,有酚酞的湿润纸条变红色;4∶5。

2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名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

化学式Na2CO3NaHCO3

构成微粒Na+、Na+、

溶解度(常温)21.5克9.6克

两者的转化Na2CO3+CO2+H2O=2NaHCO32NaHCO3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不同。

【答案】(1)判断NaHCO3溶液是否呈碱性

(2)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不够大

(3)阴离子(或与)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Na2CO3与NaHCO3化学式、从微观(离子角度)及宏观性质的异同点;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解答】(1)指示剂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是为了判断NaHCO3溶液是否呈碱性;

(2)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后会生成NaHCO3,而由表可知,NaHCO3的溶解度比Na2CO3小,所以会产生白色沉淀;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两者不同的原因是两者电离出的阴离子是不同的,所以造成了它们个性的不同。

故答案为:判断NaHCO3溶液是否呈碱性;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不够大;阴离子(或CO32与HCO3)。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白色固体A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钡(水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

(1)操作Ⅰ是。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2)为进一步确定固体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滤液C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中有氢氧化钠

【答案】(1)过滤;碳酸钠、氯化钡;氯化钠

(2)向滤液C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变红色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了过滤、物质检验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化学反应的综合应用。

【解答】根据图示可知:经过操作Ⅰ可得到沉淀与溶液,即:操作Ⅰ为过滤。由沉淀B可知,A中含有碳酸钠与氯化钡,因为两者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钠溶液,所以溶液C为氯化钠溶液。要确定白色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用滤液C进行实验时,要考虑上步反应的碳酸钠是否有剩余,应在实验前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将剩余的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钡白色沉淀,再去上层清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固体A中含有氢氧化钠。

24.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容易变质。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样品,检测员按以下方案抽取氢氧化钠样品进行检验,判断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实验方案】

【推断和结论】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可能是(填化学式),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为过量的CaCl2溶液(CaCl2溶液呈中性),现象a为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该样品(填“部分”或“完全”)变质。写出②的反应方程式。

(3)【评介和反思】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实际操作中对加入A溶液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4)若A为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现象a、b均与(2)相同,则能证明该样品是部分变质吗?为什么?

【答案】(1)HCl

(2)部分;Na2CO3+CaCl2=CaCO3↓+2NaCl

(3)足量或过量;在部分变质情况下,加入的稀盐酸量太少是不会产生气泡的

(4)不能,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会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色,无法确定原来含氢氧化钠.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酸碱指示剂(酚酞)的应用。

【解答】(1)氢氧化钠变质是指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生成碳酸钠,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冒出气泡,现象明显;

(2)向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即为碳酸钙,所以无色溶液中含有碳酸钠,通过现象b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可知,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该样品部分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3)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实际操作中对加入A溶液足量或过量,因为如果样品部分变质,加入的盐酸先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在部分变质情况下,加入的稀盐酸量太少是不会产生气泡的;

(4)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会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色,所以无法确定原来含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HCl;部分、Na2CO3+CaCl2=CaCO3↓+2NaCl;足量或过量、在部分变质情况下,加入的稀盐酸量太少是不会产生气泡的;不能,因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时会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色,无法确定原来含氢氧化钠。

四、计算题

25.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操作Ⅰ的名称是。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H2SO4

(2)过滤

(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CuSO4+H2O

80160

8克x

x=16克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2NaOH=Cu(OH)2+Na2SO4

16080142

16gya

;y=8克

;a=14.2克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100%=20%

(4)解:设与H2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b。

H2SO4+2NaOH=Na2SO4+2H2O

80142

60克×20%b

;b=21.3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克+14.2克=35.5克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一些常见沉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运用化学方程式来计算物质的质量,补充完整实验流程,进行物质推断。

【解答】(1)D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则C为硫酸铜溶液,A为硫酸溶液,即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H2SO4;

(2)由题可知,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与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离固体与液体的方法为过滤;

(3)先根据方程式CuO+H2SO4=CuSO4+H2O计算出硫酸的质量,再据此CuSO4+2NaOH=Cu(OH)2+Na2SO4计算出硫酸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4)先通过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计算出与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而可以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故答案为:H2SO4;过滤;20%;35.5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自动生成1/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教版科学2023-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1.实验是探究物质变化的重要方法,下列“加热硫酸铜晶体”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样

B.加料

C.加热

D.熄灭

2.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完全对应的是()

A.氢氧化钠纯碱NaOHB.碳酸钠烧碱NaCO3

C.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D.氯化钠食盐NaCl2

3.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CaO+H2O=Ca(OH)2

B.2HCl+CuO=CuCl2+H2O

C.2HCl+Zn(OH)2=ZnCl2+2H2O

D.H2SO4+BaCO3=BaSO4↓+H2O+CO2↑

4.将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它们共同的变化是()

A.颜色发生改变B.发生化学变化

C.质量变大D.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5.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现有一份CaCl2溶液(其中含有少量的HCl),在不需要添加任何指示剂的情况下,下列能除去HCl且得到纯净CaCl2溶液的物质是()

A.熟石灰B.生石灰C.碳酸钠D.碳酸钙

7.物质R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R是()

①R+碱→盐+水②R+水→酸

A.CuOB.H2SO4C.COD.SO2

8.为了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放入水中,看是否全部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9.下列有关酸和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稀盐酸能鉴别氯化钠与碳酸钠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C.食盐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常温下测得某溶液的pH=0,则该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10.如图表示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的变化过程,x表示Na2CO3溶液的质量,则y可能表示()

A.气体的体积B.沉淀的质量

C.NaCl的质量D.混合溶液的pH

11.类推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实例中的类推结果成立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就是氧化物

B.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则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就是碱溶液

D.酸的水溶液的pH<7,则稀硫酸的pH<7

12.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去除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实验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13.有A、B两种酸碱指示剂,它们显示的颜色与溶液pH的关系如图所示,它们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显示的颜色如表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溶液指示剂甲乙

A黄色蓝色

B无色粉红色

A.甲溶液呈酸性

B.乙溶液的pH可能为11

C.只用A指示剂就可鉴别甲溶液、乙溶液和蒸馏水三种液体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一定呈绿色

14.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乙既能与甲反应又能与丙反应的是()

选项物质甲物质乙物质丙

AHClZnAgCl

BH2SO4Fe2O3NaCl

CBa(OH)2Na2CO3CaCl2

DH2SO4Ba(OH)2NaCl

A.AB.BC.CD.D

15.下列图像与对应实验相符合的是()

A.①图:在pH=1的盐酸中逐滴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

B.②图:在等量的金属镁和锌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C.③图:在一定量的锌粉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D.④图:向氯化铜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二、填空与简答

16.如图所示为科学实验中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排水法来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端通入;

(2)若用来干燥氧气,则气体应从端通入且瓶中所盛放的液体名称是。

17.结合NaOH、Ca(OH)2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固体是;

(2)从微观角度看,它们的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3)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a(OH)2,可选用的试剂是。

18.某市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请回答:

(1)试剂Ⅰ是,试剂Ⅱ是。

(2)本实验中,常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剂的原因是。

(3)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____。

A.石蕊溶液B.铜片C.碳酸氢钠粉末

19.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A气体溶于水的缘故。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是由人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而成的,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①SO2+H2O=H2SO3②2H2SO3+O2=2H2SO4③2NO+O2=2NO2(快速)

④3NO2+H2O=2HNO3+NO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气体的化学式为。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写化学式)物质形式存在。

20.“低钠盐”可以控制钠的摄入量从而防治高血压等疾病。制备“低钠盐”是在食盐NaCl中按照配方比例添加食用KCl。国内某些生产厂家为改变“低钠盐”口味还会加入少量镁盐(仅限MgSO4或MgCl2)。

(1)测得某“低钠盐”样品a中含有NaCl和KCl的质量分数均为50%。该样品a的水溶液中,含量最多的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2)探究某“低钠盐”样品b中是否添加镁盐,以及添加的是何种镁盐(MgSO4或MgCl2中的一种)。请设计实验方案,完成下列表格。限选试剂:BaCl2溶液、NaOH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b于烧杯中,样品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振荡

,说明样品b中添加了镁盐

步骤3:

21.氨水(NH3·H2O)也是常见的碱,是由NH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氨水很不稳定,容易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NH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NH3·H2O在水溶液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有。

(2)打开装有氨水的试剂瓶后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分子。

(3)写出NH3·H2O与稀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将一片有酚酞的干燥纸条和一片有酚酞的湿润纸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NH3中,现象是:。

(5)NH3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跟O2反应,反应过程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注:表示氮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各物质未配平)。请分析在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NH3与O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2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俗名为苏打的碳酸钠后,得知它还有一个俗名为小苏打的“兄弟”,这个“兄弟”的性质是否和它相似?它们之间能发生转化吗?

小明查阅了资料,将相关信息整理如下:

俗名苏打、纯碱小苏打

化学式Na2CO3NaHCO3

构成微粒Na+、Na+、

溶解度(常温)21.5克9.6克

两者的转化Na2CO3+CO2+H2O=2NaHCO32NaHCO3Na2CO3+CO2↑+H2O

下面是小明同学进行的探究:

(1)用试管取适量Na2CO3与NaHCO3溶液,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观察试液颜色变化。此实验的目的是。

(2)在研究Na2CO3与NaHCO3转化时,小明觉得Na2CO3转化为NaHCO3过程中,由于NaHCO3溶于水,整个过程不会有明显现象。老师笑着对小明说:“做实验吧,实验会告诉你答案。”于是,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向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CO2。起初无明显现象,继续不断地通入CO2,溶液中出现了白色沉淀。这让小明很疑惑:NaHCO3溶于水,为什么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呢?小明经过思考,明白了白色沉淀产生的原因是。

(3)在小明同学的带动下,兴趣小组又对NaHCO3的其他性质进行了探究,发现两“兄弟”既有相似的性质也有不同的个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造成两“兄弟”不同个性的原因是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白色固体A可能含有碳酸钠、氯化钡(水溶液呈中性)、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完成下列填空:

(1)操作Ⅰ是。根据上述实验分析,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2)为进一步确定固体A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滤液C进行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中有氢氧化钠

24.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保存的过程中如果密封不严容易变质。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样品,检测员按以下方案抽取氢氧化钠样品进行检验,判断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

【实验方案】

【推断和结论】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可能是(填化学式),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若A为过量的CaCl2溶液(CaCl2溶液呈中性),现象a为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该样品(填“部分”或“完全”)变质。写出②的反应方程式。

(3)【评介和反思】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实际操作中对加入A溶液的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4)若A为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现象a、b均与(2)相同,则能证明该样品是部分变质吗?为什么?

四、计算题

25.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操作Ⅰ的名称是。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1.取固体药品时一般用镊子,取粉末状药品时一般用药匙、纸槽,取用液体药品时一般用胶头滴管,注意在取药品时玻璃盖要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污染药品;2.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使其受热均匀,试管夹夹在距离试管口处;3.要用灯盖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要注意人身安全。

【解答】A:玻璃塞应该倒放在桌子上,以免污染玻璃瓶内的药品;取用固体药品时一般使用镊子,故A错误;

B:加入粉末状药品时,要将试管放平,将药品放入纸槽中送至试管底部,故B正确;

C:加热试管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C错误;

D:熄灭酒精灯时要用切记不能用嘴吹灭,要用灯盖盖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明确常见物质的名称、俗称以及其对应的化学式。

【解答】对于选项A:纯碱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故A错误;

选项B:烧碱为氢氧化钠,化学式为NaOH,故B错误;

选项C:熟石灰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故C正确。

选项D:食盐为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解答】A:为化合反应,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故A错误;B与C选项有弱电解质(H2O)生成、D选项有气体生成,均符合化合反应的条件。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常见酸碱盐的储存,及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吸水性,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二者均是无色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均不变色,故A错误;

B:敞口放置,浓盐酸会挥发、浓硫酸会吸水,都没有产生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因挥发而溶液的质量变少,浓硫酸因其吸水性而使溶液质量变大,故C错误;

D: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因挥发而溶质的质量变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因其吸水性而使溶剂质量变大,而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经过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的生成;若反应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分子间的距离等均为物理变化。

【解答】①:稀盐酸的稀释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即为物理变化;②: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溶液和水,产生了新物质,即为化学变化;③:由图可知,化学反应后产生了新物质,即为化学变化;④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了,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即为物理变化。由此可知B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

【解析】【分析】除杂的原则: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解答】A: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故A错误;

B:生石灰即氧化钙,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钠可以用其除去盐酸,但是没有指示剂不能准确判断其反应是否恰好反应,同时引入了钠元素,故B错误;

D:碳酸钙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易观察,并且剩余的碳酸钙不溶于水,不会污染氯化钙溶液,故D准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酸或酸性氧化物+碱→盐+水,为复分解反应;酸性氧化物+水→酸,为化合反应;比较常见的酸性氧化物为SO2,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CuO与水不能生成酸,故A错误;

B:H2SO4与碱反应可以生成盐和水,但是H2SO4与水不反应,故B错误;

C:CO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也不与水反应生成酸,故C错误;

D: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D准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若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说明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因此只需要检测是否含有碳酸钠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而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均溶于水,检测不出,故A错误;

B:滴加稀盐酸,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反应现象,而与碳酸钠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故B正确;

C:氢氧化钠与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滴加酚酞后溶液均会变成红色,检测不出,故C错误;

D:不能用手直接出触摸化学药品,且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灼伤皮肤,要注意实验室安全,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处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列的金属均可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酸碱性,酸碱中和以及pH值来确定物质的酸性(pH<7的溶液显酸性,7<pH<14溶液显碱性,pH=7溶液显中性)。

【解答】A: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现象明显易观察,而与氯化钠不反应,故A正确;

B:锌处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列,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故B正确;

C:食盐属于中性物质,改良酸性土壤需要用碱性物质来进行中和,故C错误;

D:pH<7的溶液显酸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C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Na2CO3溶液先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盐酸全部反应时Na2CO3再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

【解答】A: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气体的体积是从加入Na2CO3溶液后开始出现,并不断上升最终趋于平衡的过程,故A错误;

B: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沉淀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B错误;

C:由图可知,y在反应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加入Na2CO3之前溶液中不存在钠离子,即在x=0时不存在NaCl,而NaCl的质量是在加入的Na2CO3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才出现的,故C错误;

D:混合溶液中含有盐酸溶液,所以pH值小于7,但随着Na2CO3溶液的加入,溶液的碱性不断增加,所以pH值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全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此时CaCl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当CaCl2反应完全后,随着Na2CO3溶液的不断增加,溶液显碱性,其pH值也逐渐增大(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氧化物是指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发热现象,但是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酸碱指示剂的应用: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水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的水溶液7<pH<14。

【解答】A: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是硫酸、硝酸中也含有氧元素,而并不是氧化物,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故A错误;

B:手电筒可以发光发热,但并不属于燃烧(化学变化),其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故B错误;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只需要水溶液的pH达到8以上就可以了。不仅仅是碱,许多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pH都可以达到以上这个数值,故C错误;

D:酸的水溶液pH<7,中性溶液pH=7,碱的水溶液7<pH<14,则稀硫酸的pH<7,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除杂一般不引入新的杂质,除杂剂一般需要过量(为了使杂质能够清除干净),了解常见离子的除杂;过滤:将固液分离的操作;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解答】A:先溶解后加入氯化钡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用碳酸钠与溶液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氢氧化钠与溶液中的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过滤,最后加入盐酸,所以改变实验顺序不影响实验结果,故A正确;

B:反应过程加入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量,盐酸可与其发生反应除去,生成钠盐,所以其溶液显中性,即pH值为7,故B正确;

C: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如果颠倒,将无法除去多余的钡离子,故C错误;

D: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沉淀有:硫酸钡、碳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酸碱指示剂一般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在不同pH的溶液里,由于其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的比值不同,因此显示出来的颜色也不同。

【解答】A: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显黄色,说明甲溶液的pH值在0-6.2范围内,B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无色,说明甲溶液的pH值在0-10范围内,取小范围可知,甲溶液的pH值在0-6.2范围内,说明甲溶液显酸性,故A正确;

B: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乙溶液中显蓝色,说明乙溶液的pH值在7.6-14范围内,B指示剂在乙溶液中显粉红色,说明乙溶液的pH值在10-14范围内,取小范围可知,乙溶液的pH值在10-14范围内,说明乙溶液显碱性,故B正确;

C:由上述图表可知,A指示剂在甲溶液中显黄色,在乙溶液中显蓝色,在蒸馏水(pH=7)内显绿色,可以用A指示剂鉴别这三种液体,故C正确;

D:在滴有A指示剂的甲溶液中不断地加入乙溶液,最后溶液显蓝色,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间的性质及反应分析。

【解答】A锌不能与氯化银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不能与氯化钠反应,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和氯化钙都能发生反应,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氯化钠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溶液的滴加、化学反应现象与其对应图象的选择,反应的先后顺序;金属与酸反应的顺序;溶液的pH值;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解答】A: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碱性不断减弱当恰好反应时pH=7,再滴加盐酸酸性会不断增强,但不可能达到pH=1,故A错误;

B: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知,镁比锌活泼一些,所以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应该更快一些,而图中显示的是锌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速度快,与事实相反,故B错误;

C:锌粉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使得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但是待锌粉反应完全,随着硫酸的不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反而减少,故C错误;

D:向氯化铜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与水,待盐酸反应完全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b

(2)a;浓硫酸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多功能装置”的选择与应用(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装置),明确浓硫酸的性质(脱水性、吸水性)。

【解答】(1)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在收集氢气时应将氢气从b端通入,随着氢气量的增加,将集气瓶中的水从a端压出,即可收集氢气;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所以可以用来干燥氧气,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b;a、浓硫酸。

17.【答案】(1)氢氧化钙

(2)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3)碳酸钠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明确要用碱来改善酸性土壤,即酸碱中和;考察了碱的性质(NaOH具有腐蚀性);以及除杂的基本原则是不引入新的杂质,除杂剂不与原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了解过滤基本操作过程。

【解答】(1)可以用碱性物质来改良酸性土壤,NaOH、Ca(OH)2都显碱性,但是NaOH碱性太强,可腐蚀土壤,所以用Ca(OH)2改善土壤酸性较为合适

(2)从微观角度看,NaOH、Ca(OH)2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它们都是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可以加入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与NaOH不反应,与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经过过滤操作后即可除去碳酸钙,得到NaOH溶液。

故答案为:氢氧化钙;都含有氢氧根离子;碳酸钠。

18.【答案】(1)酚酞溶液;稀盐酸

(2)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

(3)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和反应的应用以及指示剂的使用(酚酞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色)。

【解答】(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所以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滴加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溶液红色逐渐褪去;

(2)酚酞试剂在题中是由红色变无色,而石蕊溶液是由紫色变成红色或蓝色,颜色变化不太明显,故使用酚酞指示剂;

(3)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氢的后面,所以与稀盐酸不反应,不能判断盐酸是否过量,故B不能选择。

故答案为:酚酞溶液、稀盐酸;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B。

19.【答案】(1)CO2

(2)三

(3)HNO3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酸雨的形成,pH值的意义,酸的分类和元素转化。

【解答】(1)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这是因为大气中的CO2气体溶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的缘故。

(2)上述四个化学反应中的所有物质中,属于酸的有:H2SO3、H2SO4、HNO3,故三种;

(3)由③、④两个反应可知,NO2中的氮元素最终以HNO3形式存在。

故答案为:CO2;三;HNO3。

20.【答案】(1)Cl-

(2)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有白色沉淀产生;取少量步骤1形成的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少量的氯化钡溶液,搅拌;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添加的是MgSO4,若无明显现象,则添加的是MgCl2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NaCl的性质;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Mg2+与OH-生成Mg(OH)2白色沉淀、Ba2+与硫酸根或碳酸根生成硫酸钡或碳酸钡白色沉淀);及一些基本的实验仪器的使用(玻璃棒用于搅拌,加速固体的溶解、试管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解答】(1)样品a中含有NaCl和KCl,两者都含有Cl-,所以其中含量最多的是Cl-;

(2)步骤1为样品的溶解过程,向装有样品b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固体的溶解;

步骤2:向上述溶液中滴加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MgOH),说明样品b中含有镁离子,即样品b中添加了镁盐;

步骤3:要探究是何种镁盐,就是要检验是否含有SO42-或Cl-,应取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