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课件_第1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课件_第2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课件_第3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课件_第4页
大学生劳动教育 配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劳动教育配套课件第一章劳动与人类历史第二章劳动与现代世界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第四章现代社会与劳动精神第五章劳动与人的发展需求第六章劳动与人的生命历程目

录第一章

劳动与人类历史第一章劳动与人类历史第一节 劳动与人类的诞生人是如何从动物中走出来的?人与动物本质性的不同都有哪些?劳动在人类的诞生方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导语目录CONTENT01.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01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劳动与人类的诞生——01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一)劳动与人的手足机能的完善人能够从猿分化出来成为直立行走的动物并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真正的区别其实在于人类的“双手被解放出来”,在于人手的自由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可能。“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7.经由手足机能的完善,劳动促进了人的其它感觉系统和

人脑的发育,并让手脑之间发生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和影响。01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二)劳动与语言能力的形成伴随着人类集体劳动的出现,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生产活动逐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变得更加亲密,而且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加强彼此协作的好处。在一些共同的劳动活动中,人类逐渐意识到需要发明出一种共通的媒介以便于彼此的相互交流。基于这一需要,人的身体器官再次发生进化,人逐渐学会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语言也就应运而生。“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8.01劳动与人的独有生物属性的发展(三)劳动与大脑思维的成熟“劳动和语言,这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

下,猿脑就逐渐地变成了人脑;人脑和猿脑虽然十分相似,但要大得多和完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9.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人类接触自然世界的范围日益变大,大脑接收和需要处理的外界信息也就更多。在制造和改进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更是需要不断训练和提升大脑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正是这样,作为思维器官的大脑逐渐得到了进化。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劳动与人类的诞生——(一)人的类本质特征“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二)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实现1.劳动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得以充分展示的必要途径。人是一种未完成性的存在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诚然,动物也生产。动物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出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2.当代人的重要精神性危机就在于意义感的缺失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人需要存在的理由——价值感和意义感。没有这些,人就空具人的皮囊而无人的实质,成为行尸走肉之人。而人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的获得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人自我存在的本质力量需要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自我创造,自我生成才能反观自我存在的理由。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比较通行的国际标准认为,当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2018年中国恩格尔系数降至28.4%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二代农民工之殇劳动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自我存在的方式“劳动光荣”+“劳动幸福”个体在劳动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和自我确证02劳动与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实现第一章劳动与人类历史第二节 劳动与社会的发展劳动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亦是维持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更是人类美好社会生活的价值源泉。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建立起自身与外界自然、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多种关系,并以此建立了一种积累、传递和发展人类创造力量的特殊社会机制。因此,劳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历史运行的发展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劳动不仅是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亦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构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导语目录CONTENT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01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与社会的发展——01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3.“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01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劳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3.0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劳动与社会的发展——0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亚当·斯密(一)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或两次劳动。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性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性质不同的使用价值,它表明怎样劳动,为什么劳动的问题;性质相同的抽象劳动,形成性质相同的价值,它表明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0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0.商品中有着一种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02劳动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二)劳动创造价值的当代意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03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劳动与社会的发展——03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一)劳动与艺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最早就是对人类劳动生活的复刻和模仿,继而成为人类抒发感情的文化活动。03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刀郎舞舂米舞扁担舞03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二)劳动与文学文学诞生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产活动,最早的文学样式就是原始劳动歌谣。考察这些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往往是和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相互结合。而原始的宗教祭祀很多源于当时人类早期的劳动行为,比如狩猎、种植、烹饪、炼药等等。换言之,正是因为劳动,人类才有了创作文学作品的需要。03劳动是人类文明的创造之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国风·周南·芣苢第一章劳动与人类历史第三节 劳动与人类的教育劳动不仅创造了历史,还成就了教育。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规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实践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作为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劳动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观只有在劳动实践和各种劳动关系中才会得以健全发展。导语目录CONTENT劳动规定教育的性质劳动是教育的方法劳动是教育的内容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01劳动规定教育的性质——劳动与人类的教育——(一)教育源于劳动“为了能够得到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就必须让年轻人不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高放.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增订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425.01劳动规定教育的性质(二)劳动规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

行)》也明确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01劳动规定教育的性质02劳动是教育的方法——劳动与社会的发展——“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

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37.02劳动是教育的方法02劳动是教育的方法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是知识教养与熟练技术的结合。要避免实践中教育与劳动的两张皮问题在形式上:避免将直接参加劳动取代劳动的教育设计劳动的生产逻辑与教育的生长逻辑在资源上:避免将劳动资源简单等同于劳动教育资源生产要素的逻辑与教育影响的逻辑在评价上:避免将劳动成果取代劳动教育综合育人效果物的创造的逻辑与人的发展的逻辑劳动教育必须包含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劳动教育虽然包括劳动技能学习、调节紧张学习生活等功能,但其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却只能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培育受教育者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与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等劳动素养。•——檀传宝纯粹劳动技能的学习更多是属于职业培训而不是教育劳动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会劳动”的能力问题,更要解决学生“爱劳动”“敬畏劳动”等价值问题,也就是说“会劳动”应有必要的价值规定性毒奶粉、瘦肉精……02劳动是教育的方法03劳动是教育的内容——劳动与社会的发展——03劳动是教育的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03劳动是教育的内容在思想认识方面,劳动教育旨在突出对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劳动教育则重在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培育;在能力习惯方面,强调的是与生存相关的基本劳动能力和习惯的养成。劳动素养:观念性劳动素养+行动性劳动素养03劳动是教育的内容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劳动教育所培养的是通识性劳动能力通识性劳动能力:基础性(人人必需、人人能及)避免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职业化和盲目拔高03劳动是教育的内容基础性劳动能力包括: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劳动能力指向职业世界的职业共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素

养、自我发展素养等,都属于“职业共通能力”(褚宏启)04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劳动与社会的发展——04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四、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第二章

劳动与现代世界第二章劳动与现代世界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劳动的形态与劳动的工具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劳动工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这就使得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形态也是多样的。依据人类劳动史上所使用的工具的不同,可以将人类劳动形态划分为手工劳动、机器劳动以及智能劳动。伴随劳动工具的变迁,劳动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劳动再到智能劳动的变化过程,不同劳动形态在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当前,手工劳动、机器劳动与智能劳动呈现出多样化的叠加形态。导语目录CONTENT手工劳动机器劳动智能劳动当代中国劳动形态:多元并存01手工劳动——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一)手工劳动的概念手工劳动是指人运用身体劳动器官或借助手工工具而开展的劳动。人的劳动器官包括手、臂等身

体部位。手工工具则是指人可以直接从自然界取

用的工具或对自然物予以改造所产生的简单工具。如作为简单工具的木棍、石斧,作为复合材料工

具的弓箭、铁器等。01手工劳动01手工劳动(二)手工劳动的发展历程手工劳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靠身体的劳动器官,或者是利用自然界的天然工具进行劳动。劳动工具的主要材料有木、石、骨等,主要使用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简单的劳动工具。第二个阶段则是伴随冶炼、锻造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工具进行劳动。劳动工具的主要材料有铜、铁、木等。劳动工具逐渐变得复杂,铁器开始广泛应用。除人力之外,开始广泛利用牲畜力、水力等作为动力。(三)手工劳动的当代形态手工劳动日益表现出更加人性化与个性化发展的新趋势。人们对待手工劳动,已不仅仅将其视为单一的谋生手段,而更多地将其视为展示自我个性的生活状态。手工劳动还发生了文化转向,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形态继续存在并得到发展。01手工劳动虽然现代劳动体系无疑是以机器化大生产为主的,但手工劳动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功能。有些生产环节虽然已经完全由机器完成,但总是有些细节之处和衔接之处需要人手的协助。手工劳动在此处发挥了一种链接或转接的作用。比如机器可以生产各种部件,但部件的衔接则是需要电焊工来完成的,没有电焊工的劳动就不可能完成各种机件的成体系转接。钳工的“手感”望远镜天线的核心部件齿轮间隙要达到0.004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粗细的1/20。这就非常考验拧螺丝时的“感觉”。手稍微重一点,会过紧;手的力量不够,又达不到精度要求。01手工劳动02机器劳动——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一)机器劳动的概念机器劳动主要指的“是应由看管工作机的人来完成的辅助作用”的劳动形态。第一,机器劳动是以工作机为中介进行的劳动。第二,在机器劳动中,人的作用在于“看管”,也就是说机器劳动的主体在理论上依然是人。02机器劳动(二)机器劳动的发展历程机器劳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了机器劳动取代手工劳动的序幕。第二阶段则是以电力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机器劳动进入电气化阶段。02机器劳动机器劳动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劳动组织形式的变

化。在机器劳动发展过程中,劳动的组织形式由家

庭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化大工厂。在这

一阶段,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劳动组织形式。工

厂是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它将生产资料和工人

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厂

制度下的劳动者,为保证工厂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

以及更高经济效益的产出,必须严格控制劳动者的

劳动时间与劳动效率,劳动者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机器劳动的不断发展,不仅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也影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机器劳动的出现不仅是劳动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也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上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机器取代了人力,一方面将人从琐碎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大批从事手工劳动的劳动者破产。大批工人也因为机器劳动对人力需求的减少,面临工资下跌甚至失业的困境。卢德运动02机器劳动02机器劳动(三)机器劳动的当代形态机器劳动的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与其直接相关的产业依然占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制造业这一典型的机器劳动为例,制造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机器劳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与机械化水平依然是当前各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提出:到

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品种达到7000种左右;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达

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02机器劳动03智能劳动——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一)智能劳动的概念智能劳动是以智能技术为基础,通过技术产业化而形成的新的劳动形态。智能技术简单讲就是用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功能,即通过计算机实现人的头脑思维所产生的效果。智能劳动是随着劳动工具迭代升级到智能化阶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劳动形态。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对劳动诸要素进行深入、广泛、持久的改造与提升,推动产品与设备的智能化、生产方式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和服务的智能化。03智能劳动03智能劳动(二)智能劳动的发展历程弱人工智能劳动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仅仅是借鉴人类的智能行为,更专注于某些特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目前,弱人工智能在劳动中的应用已经相对广泛。在工

业生产中,利用机器人生产线进行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用无人机完成农药喷洒;在生活中,用智能家电完成家

务劳动等。03智能劳动(二)智能劳动的发展历程强人工智能劳动则试图使智能劳动工具代替人的技能,劳动工具甚至是具有超越人类智能水平的人造物,能够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自动处理信息,并自主地执行越来越多的智能功能。当前,强人工智能在劳动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如AlphaGo

Zero从空白状态学起,在无任何人类输入的条件下,它能够迅速自学围棋,并以100:0的战绩击败“前辈”AlphaGo。03智能劳动(三)智能劳动的意义与风险智能劳动与人的解放智能劳动与人的主体性04当代中国劳动形态:多元并存——现代社会的劳动形态——(一)劳动形态多元性并存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二)科学技术是促进劳动形态多样性并存的直接动力04当代中国劳动形态:多元并存第二章劳动与现代世界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劳动在全球化时代之前,劳动更多的是某一区域范围内的

“自给自足”或“自产自销”,生产要素的有限流动也主要发生在固定的区域范围内。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政治、生态等高度联系在了一起,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劳动与世界经济、移民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等国际问题日益联系起来,也进入全球化时代。各种劳动要素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日益频繁,劳动资源和劳动对象也随着全球生态变化而逐渐变化。导语目录CONTENT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全球化时代的劳动——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一)劳动形态转变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体系是世界各国与各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济全球化从早期的商品全球化逐渐演变为各种劳动要素的全球化,技术、资本、信息、劳动力等要素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而今天的世界经济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和劳动要素的全球化,更是各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与合作,劳动从地区性的社会化分工逐渐转变为世界性的国际化分工。传统劳动(自给自足):国家交往仅限于商品流通流域,且带有一定的局部性与偶然性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本国市场不能容纳急剧增加的产品产量。另一方面,本国的生产原料也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这使得大工业的供应逐渐脱离本国基地,而越来越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在国外市场上销售,国内所消费的大部分原材料又要靠国外

供应。在19世纪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英国是当时真正的“世界工厂”

和贸易中心。——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14.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为了霸占销售市场、原材

料和投资场所,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势力范围的

争夺和对殖民地的侵略扩张,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输

出。此时的垄断资本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领土上

瓜分了世界。随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纳

入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大规模的资本

输出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国际流动和生产的国际化。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二)世界经济体系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简单说就是世界各国生产者之间通过世界市场而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内社会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即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条件,包括各国的资源、气候、土壤、河流、国土面积等。这些因素一般是各国先天具有的,因此常被称之为“自然禀赋”。另一类是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国内市场大小、人口多少和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各国在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差异。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1.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新科技革命使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所谓的“大脑-手脚”分工格局。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分工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进行的由设在不同国家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的跨国公司内部分工以及不同跨国公司之间分工,构成了国际生产分工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模式。手机处理器可能来自美国、韩国、中国;手机摄像头主要由日本的公司生产;手机显示屏的生产商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手机屏幕所用的玻璃主要来自美国;手机的

存储器件多是由韩国与日本的公司提供;手机电池则可能

大部分由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生产;数百家供应商的零件

最后汇聚到装配公司进行最终的组装、测试与包装。智能手机才会坐上飞机,飞往世界各地的手机卖场。几天之内,它们便能到达全世界消费者的手中。到这里,智能手机的全球之旅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要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者开发。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2.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2013年国际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的调研了玛氏、亿滋和雀巢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和科特迪瓦四个国家采购可可豆过程中的歧视女性农民与不平等的薪酬的问题。每个巧克力棒的零售额中平均只有3.2% 被可可豆种植农户获得,也就是说,一块10元的巧克力,农民平均仅能从中赚得约3角钱。(三)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劳动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高科技产业的升级国际经济规则的掣肘01劳动与世界经济体系02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全球化时代的劳动——02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一)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及其趋势基本流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从贫穷国家向富裕

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向人口稀少国家迁移。如从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向北美迁移,从亚洲向澳大利亚迁移等。在这些迁移人口中,典型形式是“客籍劳工”型迁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务输出,即迁移者不是携眷属定居,而是作为一种“国际劳动合同临时工”身份在客国劳动挣钱。根据联合国移民组织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2020》发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为2.72亿,占世界人口的3.5%,其中74%的国际移民处于工作年龄(20~64岁)。最大的移民目的地国仍是美国,拥有5070万国际移民,而去往低收入国家的移民工人仅560万。02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差异墨西哥绝大多数出国劳务人员是普通工人,约占93%。在马来西亚的外籍劳务人员中有98%是普通劳务人员。外籍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农业、渔业、保洁、家庭服务等工作。其中,许多工作岗位具有苦、脏、险的性质,而且工资收入较低。新加坡的外籍劳工分别占

其建筑业工人的63%,制造业工人的42%和社区服务业的23%。在全球范围内,男性移民工人的数量超过女性移民工人

2800万,其中,男性移民工人9600万,占所有移民工人的58%,女性移民工人6800万,占比42%。02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二)当代国际人才流动趋势目前国际人才流动的形式主要有移民、留学、阶段性流动三种。在三种流动形式中,高层次人才所占的比例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就流向而言,与整体的国际人力流动趋势基本一致。从2003—2013年,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从2160万人增长至2900万人,其中,移民的数量从2003年的340万人增长至2013年的520万人,约占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的18%。另据统计,截至2015年,美国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人口中,外来移民的比例超过了40%,高于拥有硕士学位就业人口中移民所占的比例(22%)。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和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根据教育部2020年底发布的数据,2016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

学人数251.8万人,回国201.3万人,学成回国占比近八成(79.9%)。02劳动与国际人力流动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全球化时代的劳动——(一)工业革命与全球生态危机工业化进程是以地球的能源为物质基础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也都是建立在更多能源或原料的消耗基础上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动力革命,但无论是蒸汽还电气,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1900年全球碳排放为19.57亿吨,到2018年已经达到

168.31亿吨,其中美国占15%、欧盟占9%、印度占7%、俄罗斯占5%、日本占3%。—资料来源:https://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工业发达国家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生产量的95%,而且他们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污染,日本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和

拉丁美洲,美国39%的“肮脏产业”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美国每年向境外倾倒200万吨的有毒废料,是世界上最大

的毒费料输出国,德国每年也要运送60万吨以上的危险废物到国外。——赵景峰.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0:170.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二)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生态保护“可持续”是指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在世界贸易的谈判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标准与贸易挂钩,这些都预示着绿色产业是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发达国家出于本国利益考虑不愿承担主要责任、不愿在资金和技术上对发展中国家做出支持。同时,出于国际竞争的考虑,发达国家也更愿意通过控制碳排放等方式来制约中国等后发国家的发展速度。美国“退出”和“重返”《巴黎协定》的摇摆状态就是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也相对较快,如何在捍卫发展权利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03劳动与全球生态环境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同时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持续增加首贷户,推广随借随还贷款,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第三章

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导语劳动权益(laborer

rights

and

interests)事关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它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凭借个人劳动所应享有的权益,主要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等。劳动权益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劳动者个人生活质量的私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更是一个事关社会正义的制度性问题。只有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影响劳动权益有效实现的根本性问题,进而找到从根源上解决劳动权益问题的现实路径。目录CONTENT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私有制劳动者的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利润生产者是一种“物”的存在,而不是“人”的存在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因此,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生产工人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把工人变成资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为生产工人不是一种幸福,而是一种不幸。资料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第556页。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一)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与劳动者权益的剥夺1.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权力资本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种社会权力。这种权力主要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剥削是这种权力的本质所在。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共产党宣言》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2.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无偿占有剩余价值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不劳动的社会部分的自由时间是以剩余劳动或过度劳动为基础的,是以劳动的那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一方面的自由发

展是以工人必须把他们的全部时间,从而他们发展的空间完全用

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为基础的;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

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216.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3.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主要途径(1)延长劳动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时间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主要是由生产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间做决定的。因此,提高生产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在总体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也就相应的增加了剩余劳动的时间。这就实现了资本家对劳动者较为隐蔽的相对剩余劳动价值的剥削。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4.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并未减少对工人的剥削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劳动者权益的受损1.经济危机的表现: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带来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从而使得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避免的宿命。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2.经济危机的后果工人失业在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期间,德国失业率从1929年的13%逐步提高至

1933年初期的45%,美国失业率从1929年的12%逐步提高至1933年初期的24%,英国失业率情况则从

1929年的8%逐步提高至1933年初期的16%。其余诸多发达地区的失业率基本均超20%。生活贫困胡弗毯、胡弗旗、胡弗村0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地位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私有制与异化劳动1.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2.劳动者与其劳动过程相异化3.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异化4.劳动者与其自身和他人关系的异化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异化劳动的当代表征写字楼中的格子间只是“脑力流水线”生产的特殊形式。有学者指出:“有人或许会辩称,对于美国经济新近的竞争局面,放开、开放的办公格局是更为合适的。然而,公司的做法却是给少数特权精英保留为数不多的独立办公室,然后把剩下的所有人挤进格子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一个“阶级平移”——曾经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的还是在格子间里敲键盘,曾经有单间精英管理者们现在还是有单间的企业中高层。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二)旧式分工与人的片面发展“承认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使各种情况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的职能”。这是大工业“生死攸关的问题”。1.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可能性被剥夺“生产的社会管理不能由现在这种人来进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只率属于某一个生产部门,受它束缚,听它剥削,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个方面,而废除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个生产中的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部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由于劳动者终身只能在机器生产的某个环节工作,他对于整个生产流程以及其他生产部门一无所知。这就使得其职业变更在事实上已经变得不可能。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1.2.劳动者体力与脑力的分离劳动一方面造成了劳动者某一机械动作的片面发展,另一方面则带来了其智力的不断萎缩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小结资本主义下劳动者权益的损害既表现为其所生产的财富被资本家剥削和占有,更表现为其作为人的基本权益的根本受损。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的被剥削状态,重新恢复其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获得人的起码尊严,就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社会制度,而不是通过资本家在利益上对劳动者的有限让步、采用新技术革新生产、扩大国际市场、转嫁国内危机等这些技术性的变革就能实现的。02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片面发展第三章社会制度与劳动权益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建立起来的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制度的建立,为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可以说,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真正树立起了其劳动的主人翁地位,其各项权益都得到了充分彰显。导语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当社

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按照社会计划来利用这些

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

产资料奴役的状况”。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

义,其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权益

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生产目标的最终实现,是建立在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这一基本前提之上的。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第332页。导语目录CONTENT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一)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之所以不能得到真正保障,归根结底在于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的被统治、被剥削地位。实际上,要保障劳动者权益,仅靠工厂管理制度的内部变革,社会福利制度的改进等措施是很难真正触及问题的根本的。在很大程度上,劳动者最大权益体现在他在整个国家中的根本地位。只有真正实现了劳动者的国家主人地位,才能彻底解决一切影响和制约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制度环境。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我国现行宪法在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

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说,劳动者国家主人地位在宪法中的确立,为劳动

者权益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有力保障。除了《宪法》这一根本大法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了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可能性外,我国还通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形式,切实捍卫劳动者的基本权益。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二)劳动者是生产劳动的所有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既不占有自己的劳动结果,也不掌控自己的劳动过程,从而导致了劳动的异化。而产生劳动异化的制度根源则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形态,这就确保了劳动者在整个生产劳动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一方面表现为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真正占有,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他对生产资料的真正掌控。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要想办法调动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把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体现出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长足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是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密不可分的。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三)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资本主义之所以会造成劳动者的普遍贫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劳动者不能够真正享有其劳动成果。而能否享有劳动成果,则是一个事关社会正义的分配问题。因此,能否确保劳动者对其劳动成果的充分享有,是区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社会主义分配的正义性不仅体现在劳动者按其劳动共享劳动成果,而且还体现在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弱势人群而言,他们也能够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在

2014 年全国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截至2021年1月,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可以说,我国的扶贫工作,是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生

动实践,是真正实现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的必然要求。01社会主义制度与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虽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中国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劳动

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自由流动还不够充分,劳动中的

体脑分离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切都表明,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对于劳动者而言,还具有不同程

度的压迫性。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劳动才能够真正复归其解放人、创造人的本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作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在劳动者权益实现方面的历史性和现实性。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一)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现实性1.劳动——资本分配问题较为突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强资本弱劳动”的问题。根据人社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53.4%降至2007年的39.74%

虽然近几年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代表资本所得的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则分别由1990年的34.9% 上升到

2007 年的

46.1%,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张春龙等.我国劳资关系的形成及存在的劳资问题[J].经营管理.2008(3)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2.劳资关系冲突时有发生由于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相关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因而,还存在着个别企业恶意拖欠工

资,工人讨薪、上访等较为激烈的劳资关系紧张

问题。另外,一些企业还存在着用工不规范,没

有签订相关劳动合同,致使劳动者的保险、医疗、教育等各项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实问题。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据一项在广东的调查,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只有61.6%;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差不多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2009年流动人口监测报告,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和工伤事故频发的低薪、高危行业。同时,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付医疗费用。其中,服务业最差,这一比例只有47.3%。全总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news/txt/2010-

06/21/content_20308634.htm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不等于劳动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只有劳动是创造不出物质产品的。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生产是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要素作为物化劳动的有机构成虽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对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形成是有贡献的。因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的。02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权益实现的历史性01诚信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基础——诚实劳动——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团结”的社会。思维实验:作为大学生的你,生活中的哪些部分外包给他人?01诚信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基础01诚信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基础互换要成为互惠,诚信是前提。01诚信是当代社会的价值基础“陌生人社会”vs“熟人社会”费孝通“差序格局”02诚信是现代经济规律——诚实劳动——01勤劳是维护分配正义的个体努力“无条件福利”的思维实验你会支持一部分“主动放弃工

作”的失业者享有“工作之后

仍然领取基本工资”的福利吗?按劳分配制度对实现社会正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02勤劳是具有自足意义的工作伦理——辛勤劳动——02勤劳是具有自足意义的工作伦理躺平能获得幸福吗?闲暇的对立面不是劳动,而是无所事事——不为任何事情投入。无所事事的人最无聊,通常也最不幸福。03勤劳是实现远大理想者的终身信条——辛勤劳动——财务自由之后,你就不劳动了吗?远大理想是对消费主义文化中的短视思维的纠偏。03勤劳是实现远大理想者的终身信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

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

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

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百万人……远大理想具有超越性。03勤劳是实现远大理想者的终身信条劳动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主要路径。一方面,辛勤劳动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劳动

者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03勤劳是实现远大理想者的终身信条第四章现代社会与劳动精神第三节

创造性劳动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创新是人之主体性发挥的集中体现创新是劳动美的重要源泉目录CONTENT01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创造性劳动——“不确定的社会”,对劳动而言,意味着什么?1.

工作的标准在更新“四百万年与一分钟”传统职业亦有新内容01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不确定的社会”,对劳动而言,意味着什么?2.

工作本身的更迭加快新的职业不断涌现,旧的职业不时消亡01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不确定的社会”,对劳动而言,意味着什么?3.

用人模式也发生改变“铁饭碗”vs 零工经济01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01创新是拥抱不确定性的积极探索不确定性作为时代特征,不仅针对个体,还影响社会和国家。经济全球化为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唯有创新才能够掌握主动权。“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

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创新是个体对抗异化劳动、

展现自己“人之为人”的特性的一种重要方式。02创新是人之主体性发挥的集中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坚持不懈与敢于实践的统一。02创新是人之主体性发挥的集中体现03创新是劳动美的重要源泉——创造性劳动——“审美的敌人既不是实践,也不是理智。它们是单调;目的不明而导致的懈怠;屈从于实践和理智行为中的惯例。”“劳动美的萎缩”创造性的救赎03创新是劳动美的重要源泉目录CONTENT劳动与物质生活需要劳动与精神生活需要劳动与社会交往需要01劳动与物质生活需要——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01劳动与物质生活需要任何生物的生存与种族延续都离不开物质资料。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不断丰富发展物质资料的历史。第四次工业革命为现代人创造了新的物质需要。“啃老”与“代际支持帮助”的界限在哪01劳动与物质生活需要劳动是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重要途径。“不劳而获”从根本上说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劳动才能保证物质资料的可持续获取。02劳动与精神生活需要——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是人类所有的高级需要。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精神生活需求普遍化。02劳动与精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劳动。精神生活需求增大,创新了劳动形式。02劳动与精神生活需要03劳动与社会交往需要——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的社会交往形式,会自然地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03劳动与社会交往需要“人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经由劳动形成的社交关系,是一切人类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有基础性的关系形态。03劳动与社会交往需要经由劳动形成的社交关系跟其他社交关系有什么不同呢?稳定真实………………第五章劳动与人的发展需求第二节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录CONTENT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02——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劳增智03——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劳强体03以劳强体开展力所能及且具有一定负荷的劳动,能够促进个体身体技能发育、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