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第1页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第2页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第3页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第4页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学名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01萨皮尔假说内容假说应用渊源与形成假说研究目录03050204基本信息“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萨皮尔萨皮尔语言学(特别是北美印第安语言)和心理人类学先驱;他在艺术和美学方面的兴趣为人文主义人类学(HumanisticAnthropology)奠定了基础。萨皮尔1884年出生于普鲁士犹太教家庭,5岁随家迁居美国。青年时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日尔曼语、印欧语,后受到博厄斯影响转向人类学。1909年,25岁的萨皮尔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萨皮尔在渥太华担任加拿大民族博物馆地质调查部人类学组主任。在那里,他在印第安语研究基础上提出把北美印第安语划分为六个基本支脉的思想(Sapir,1990~1991),同时,他还试图对历史学和民族学理论进行整合(Sapir,1916)。1921年,萨皮尔发表其代表作一《语言论》,提出语言是思想的符号表达,同时强调语言对思维有深刻影响,“语言与我们的思维习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换言之,它们是一回事”。1925~1939年,萨皮尔分别执教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在此期间,他的研究重点由语言学转向心理学。他试图探索博厄斯“文化”概念的心理学维度,使它成为可以进行具体研究的对象。虽然萨皮尔的工作计划最终没有得到实现,但是他经由论文(Sapir,1949)所传达的思想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参加讲座的学生而言。他被视为文化人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萨皮尔在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使他发展了许多重要议题:譬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他与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是他最著名的理论贡献。渊源与形成渊源与形成对于源于思维的问题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近代再次提出问题的是18世纪的赫尔德(J.Herder)和19世纪的洪堡德(又译威廉·冯·洪堡特,WilhelmvonHumboldt,1762-1835)。他们注意到了语言对思维的介入,认为语言是构成思维的官能,二者相互等同;人们必须借助语言去认知自然世界,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声音和符号,而在于世界观本身。洪堡德甚至说“语言用不同的方式对现实进行范畴划分,这些迥异的方式限定了我们大脑组织知识的方式”。“语言就整体而言,处于人与对人有内部和外部影响的自然界之间。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故观念与事物的关系完全受语言制约”。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博厄斯(又译鲍阿斯,FranzBoas,1858-1942)对美洲语言进行研究。面对美洲众多复杂而又独特的语言,他认为应该从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对语言做共时分析与描写。他进而发现:在描写一种语言时,不能套用传统的语法框架或其它语言结构,只有根据该语言的结构,并且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之,因为他认为描写不同语言的特殊结构是分析的最重要任务。描写的本身就是目的。洪堡德的观点在20世纪20年代末影响了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萨丕尔早年学习日尔曼语语文学,以后又对北美近20种印第安土著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这使他具有较为广阔的视野。在论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他写道:“人并非仅仅生活在客观世界中,也并非仅仅生活在社会活动的领域中,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充当他们社会表意媒介的特定语言的制约……‘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建立在该社会的语言规范的基础之上的。假说内容假说内容沃尔夫假说并不存在明确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沃尔夫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语言不明确。这又是由于沃尔夫英年早逝,没出过专著(论文集为后人整理)。生前没来得及对表现出来的观点进行归纳和取舍,系统地归纳梳理自己的理论。所以,关于该假说的确切定义并不存在。国内学者对沃尔夫假说的理解大致为三种:其一,语言影响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其二,语言影响人的世界观;其三,语言影响人的思维③。Brown(1967:25)提出了沃尔夫假设三段论:1)“语言结构差异论”(语言A的结构不同于语言B的结构)2)“语言文化相关论”(文化A与文化B的行为结构差异同语言A与语言B的结构差异有关联)3)“语言决定论”(语言A的结构决定文化A的行为结构)假说研究假说研究有关沃尔夫假说的研究涉及许多不同学科。时至今日,社会学、人类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甚至于神经语言学等都对假说进行研究,换言之,假说中的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认知的关系是许多学科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桂诗春(2000)所言“不同学科的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取向和认识。”人们对此假说进行不同侧面,不同视角,不同学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的相互抵触,有的相互,互相支持,但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和跨学科性研究有助于探索假说的纵横发展。反事实推理研究在80年代前期中期关于汉语是否有反事实推理的试验。是旨在证实或否定假说的一个著名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注意到,说汉语的中国人与说印欧语言的人在思考纯假设问题时表现出若干思维差异。他认为,由于汉语没有“虚拟语气”这种语法形式,那么说汉语的人的反事实引推理能力也必定弱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这样的理念下他设计了以下的实验:设计以反事实假设为背景的语言材料作为问卷,问卷具有英、汉两种语言的文本,然后让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者回答英语问卷,汉语受试者回答语汉语问卷,最后对比两组受试者成功运用反事实推论的比率。布鲁姆为此进行了三次试验。在实验二中他使用了一个带有大段反事实推理故事,在实验二中英语受试者成功运用反事实推理的占83%,而说汉语的只有6%~7%能进行反事实推理。加上其他两个问题的研究,Bloom认为他的试验获得成功,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语言相对论的内容。假说应用假说应用沃尔夫假说也促进了新型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兴起在英国的批评语言学和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文化语言学是较为显著的实例。批评语言学旨在通过对各种文本特别是大众文本的分析,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沃尔夫假说是批评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在接受语言制约并影响思维的基础上,学者们又对这一论点进行了实用性的解释:“思维是通过语言来感知外部世界的,而语言并非是一个透明的中介,它可以歪曲现实,从而影响并控制思维,控制人们对世界的主观体验。”80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的文化语言学也把沃尔夫假说的论点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在对自《马氏文通》以来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传统和发展反思之后,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对语言的看法和研究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把语言单纯看作工具或形式系统,专注于结构描写和形式化的研究,忽略了语言属性的人文性的一面”。他们主张:语言研究特别是汉语研究必须与相关的文化相结合。文化语言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