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电焊紫外辐射防护现状调查_第1页
北京市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电焊紫外辐射防护现状调查_第2页
北京市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电焊紫外辐射防护现状调查_第3页
北京市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电焊紫外辐射防护现状调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电焊紫外辐射防护现状调查

紫外辐射(紫外)也被称为紫外,它指的是波长为100.40nm的波长。适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对人体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过量照射会对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如电焊紫外辐射)。电焊(electricwelding)是利用焊条在强电流作用下产生高温熔化连接钢铁等金属材料的制造工艺,这一过程中物体温度可达2000~20000℃,会产生高强度的紫外辐射。国外研究发现,电焊紫外辐射可引起焊工皮肤红斑和皮肤烧灼感和皮肤癌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电焊紫外辐射对工人损伤的研究仍着重于电光性眼炎的报道,对皮肤损伤及电焊辅助工人的调查资料较少。另一方面,在应用相关紫外辐射卫生标准的过程中,有些学者提出了一些意见及建议,如测量方法应规范测量角度和测点选择等。本研究欲采用问卷调查与常规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对电焊作业人员的皮肤和眼部症状与体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建立完善的紫外辐射对电焊作业人员皮肤和眼睛损伤的数据库,为修订我国紫外辐射职业卫生标准提供基础资料。1数据和方法1.1扶持、对接铸件的员工以北京市、广东省4家大型车辆制造工厂的电焊工、辅工作为调查对象,辅工主要指协助焊工扶持、对接铸件的工人及与焊工在同一车间的钳工、铆工等。本次研究共获得有效问卷828份,其中电焊工721人,辅工107人,女性82人,男性746人,年龄17~59岁,平均(31.8±10.3)岁,工龄0.5~40.0年,平均(11.0±10.0)年。1.2皮肤、眼底的变化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与常规体检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分为一般情况、眼睛和皮肤的症状、工人对危害的知晓度、防护4部分内容。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工种、工龄、每日接触电焊光的时间等,眼部的症状包括眼痛、眼烧灼感、眼异物感、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睛抽搐,皮肤的症状包括手和面部皮肤痒、皮肤灼热刺痛、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感觉迟钝麻木,防护措施主要是面罩、眼镜、防护服、手套、防紫外护肤品、屏障等的使用情况。体检是针对电焊作业人员皮肤和眼睛的相关体征进行检查,由专科医生负责。皮肤的体征包括手、面部皮肤潮红,皮肤斑疹丘疹,皮肤疣状赘生物;眼部的体征包括眼底、晶状体有无病变。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发放和讲解,调查对象自己填写。1.3培训数据分析在Epidata3.1中建立数据库,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录入调查问卷及体检结果,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电焊作业人员皮肤热刺激试验面部皮肤损伤的症状及体征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灼热刺痛(48.7%)、皮肤痒(39%)、色素沉着(31.9%)、皮肤潮红(25.4%)、感觉迟钝麻木(12%)、斑疹丘疹(10.1%)、疣状赘生物(3.7%)。不同工龄组电焊作业人员皮肤灼热刺痛、感觉迟钝麻木、潮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比较电焊工与辅工面部症状和体征的损伤情况,发现仅灼热刺痛一项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及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2.2电焊作业人员嘴唇热血压病发生率为手部皮肤损伤的症状及体征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灼热刺痛(41.3%)、皮肤痒(34.9%)、色素沉着(24.5%)、皮肤潮红(23.9%)、感觉迟钝麻木(12.2%)、斑疹丘疹(7.6%)、疣状赘生物(3.3%)。不同工龄组电焊作业人员手部皮肤灼热刺痛、潮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比较电焊工、辅工手部皮肤症状及体征,发现灼热刺痛、潮红、斑疹丘疹3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2.3有关中小型工人眼底中方模式2.3.被调查的工人中,90%的人在过去一年内发生过电光性眼炎,眼部损伤的症状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眼部疼痛(61.5%)、畏光流泪(61.4%)、视物模糊(50.2%)、烧灼感(35.9%)、异物感(32%)、眼睛抽搐(12.2%)。对438名工人眼部体检发现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为15.8%,眼底病变的发生率为2.5%。不同工龄组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不同工种眼部症状及体征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6)。2.4长筒皮制手臂及护目镜电焊工、辅工使用率较高的防护用品均为防护面罩、长筒皮制手套及护目镜。比较两个工种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除涂抹紫外防护用品一项,其他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7)。2.5logistic回归分析对828名电焊作业人员多个症状及体征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面部灼热刺痛这一典型症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把自变量性别、年龄、每天接触电焊作业的时间、焊接方式、面罩、涂抹紫外防护用品、工龄作为可能影响面部灼热刺痛发生的危险因素,选入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筛选,结果见表8。3辅工及辅工防护差异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电焊工艺在机械加工、建筑、冶金和造船等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从事电焊的作业人员数量亦随之增加,约占全国工业总人数的2%~3%,因此关注电焊作业中工人的健康问题十分重要。本次调查发现,电焊产生的紫外辐射会对作业人员面部、手部皮肤产生严重的损伤,且以急性损伤为主,如皮肤烧灼感、潮红。眼部的急性损伤主要为电光性眼炎,慢性损伤为晶状体混浊和眼底病变。在828名被调查者中,89.6%的作业人员在最近一年内发生过电光性眼炎,每月发生电光性眼炎2.6次,晶状体混浊检出率为15.8%。国内有相关报道显示,焊工每月发生电光性眼炎2.1次,晶状体混浊的检出率为11.45%,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似。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工种面部、手部皮肤、眼部的损伤情况,发现辅工与电焊工大部分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方面原因是部分辅工直接协助焊工对接和扶持铸件,距离紫外辐射光源较近;另一方面有些辅工(如钳工、铆工等),与焊工在同一个车间工作,相近的工作点周围没有设置屏障,导致电焊车间存在严重的光污染问题,从而导致电焊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紫外辐射不仅对焊工自身造成伤害,还会对周围的辅工产生严重的影响。分析焊工与辅工的防护情况,发现二者防护用品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辅工较电焊工使用率低,也是造成症状及体征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的一个原因。国内研究者在对某机械加工厂的电焊车间进行调查时,也提出辅工的防护措施不到位,可造成皮肤和眼睛的损伤,但对损伤的具体情况没有详细报道。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面部皮肤、手部皮肤及眼部的损伤与工龄相关。随着工龄的增加,皮肤、眼部慢性损伤的发病率呈升高态势,而工龄小于15年的作业人员急性损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面部灼热刺痛这一典型症状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每天接触电焊作业的时间、焊接的方式、佩戴防护面罩、涂抹紫外防护用品、工龄均为影响因素。作业人员工作时间越长,面部灼热刺痛的发生率越高,每天接触电焊6~8h的危险度是每天接触电焊0~2h的3.9倍,每天接触电焊4~6h的危险度是每天接触电焊0~2h的2.6倍。在焊接方式上,使用氩弧焊的危险度是不使用氩弧焊工人的2.1倍,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危险度可达1.8倍。国内外学者关于常用焊接方式的研究发现,氩弧焊的紫外辐射强度高于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且均高于手工电弧焊的紫外辐射强度,因此对工人的损伤程度也较严重。在防护用品方面,不佩戴防护面罩的危险度是佩戴防护面罩的1.8倍,刘学恩等在对电焊作业人员皮肤损伤的研究中,发现影响面部灼热刺痛的危险因素,不戴面罩排第一位(OR=2.123),与本研究稍有差别,主要的原因是此次调查的车辆制造厂以国有企业为主,对面罩的使用要求相对严格,面罩的防护效果也较以前有所提高。在工龄分析中,工龄大于25年的工人发生灼热刺痛的危险度是工龄小于5年的0.4倍,随着工龄的增加,皮肤的感觉相对迟钝麻木,灼热刺痛的发生率下降,与本研究中对工龄χ2检验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电焊过程中产生的紫外辐射会对作业人员产生较严重的损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