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秦简《日书》看战国时期秦简对商品的影响
秦国成立后,实施了重农轻商的政策,规定“发展自己的工业,创造更多的丝绸和丝绸,然后恢复自己的职能。”。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1。《索隐》注:“‘末’谓工商也。盖农桑为本,故上云‘本业耕织’也。”据此规定,努力从事农耕,而粮食布帛获丰产的,可以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而由于从事工商业以及怠惰而贫困的,要把他们及其妻、子都收没为官奴婢。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强国的道路,并为其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商鞅所制定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得到彻底推行的,秦国的商业活动遭到了压抑,商品经济不可能活跃。尽管此前已有一些学者对这种看法提出异议,但大概是由于证据尚不够充足,所以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秦简《日书》的出土,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新资料。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日书》的材料,对秦国商品经济的状况及其成因,作进一步的探讨。一《日书》规定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的战国晚期,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社会中下阶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日常生活生产手册2。《日书》的内容涉及面极广,为我们研究战国晚期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材料。已有学者据之对秦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收效提出质疑:“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政策,从理论上讲,战国乃至秦代的商品经济是不发达的、萎缩的,但实际情况并非那么简单,……在《日书》流行的时间和地区,商品货币关系相当活跃,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发展很快。”3这个看法无疑是正确的。这里须要进行探讨的是:第一,战国时期,秦国商品经济的发达,有哪些具体表现?第二,为什么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秦国统治区内会出现商品贸易活动活跃的现象呢?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秦国商品经济的发达首先表现在商品种类的繁多。在《日书》中商品多被泛称为“货”、“材”、“资货”。例如,“结,是胃(谓)利以出货,不可以入”(四六正)。“房,……出入货及祠,吉”(七一正壹)。“[轸],……可入货”(九五正壹)。“货门,……入货吉”(一二○正叁)。“亢,……可入货”(九七壹)。“氐,……出入[货],吉”(九八壹)。“阴日,……入材,大吉”(六正贰)。“外阴日,……作事,入材,皆吉”(一○正贰)。“作阴之日,利以入(纳)室,必入资货”(一八壹)。结合《日书》的其他条文来看,上述之“货”、“材”和“资货”可以指代一切商品——奴隶、牛马和其他各种牲畜家禽、粮食及其他货物。在《日书》中,有时“货”(或“货材”)又和奴隶、牛马(或牲畜)并提,这时它就指代奴隶和牛马(或牲畜)以外的商品。例如,“毋以申出入臣妾、马牛、货材(财)”(一一一正贰)。“阴,……利居室,入货,人民,畜生”(六○)。《日书》中还有不少“货”和“生”(牲畜)并举的条文,这时“货”就可指代牲畜以外的一切商品。如:“敫,……不可取(娶)妇、家(嫁)女、出入货及生(牲)”(三九正)。“阴,……利居室、入货及生(牲)”(四三正)。“彻,……不可以见人、取(娶)妇、家(嫁)女、出入货及生(牲)”(四五正)。《日书》许多条文则不提“货”等,而径称商品的名称。如:“收日,可以入人民、马牛、禾粟”(二三正贰)。“闭日,……入臣徒、马牛、它生(牲)”(二五正贰)。“离日,不可……入人民畜生”(五一正叁)。“胃,利入禾粟及为仓,吉”(八四正壹)。“毋以午出入臣妾、马[牛],是胃(谓)并亡”(一○八正贰)。“日,可以入马牛、臣[妾]”(四一壹)。“敫日,可以入臣妾”(四二壹)。“彻,大彻,……不可以见人、取(娶)妻家(嫁)女、出入人民、畜生”(六二)。“甲辰,……可以出入牛”(七○)。“凡月望,不可……入畜生”(一一八)。“建日,……不可入黔首”(放马滩《日书》甲种)。“盈日,……可入生(牲)”(同前揭)。“平日,……可以入黔首”(同前揭)。“收,可以[及]民、马牛、畜生,尽可,及人、禾稼”(同前揭)。“闭日,可以决池、入人奴妾”(同前揭)。《日书》还用专章详细地记载了买卖奴隶、马、牛、羊、猪、狗、鸡的吉日和忌日,分别记载了买蚕和卖蚕的吉日,为免文繁,这里就不引述了4。不言而喻,如果在秦国统治区内不存在着奴隶、牲畜、家禽、粮食等人口和货物的买卖,那么,在《日书》中也就不可能出现如此之多关于它们交易的条文。此外,《日书》未言明具体为何物的商品,似也包括了土地、住宅、衣服和佩剑等。《生子》章载有以下条文:“戊戍生子,好田野、邑屋”(一四四正叁)。“庚寅生子,……男好衣佩而贵”(一四六正贰)。“壬辰生子,武而好衣剑”(一四八正贰)。李学勤先生指出:“田野邑屋也就是田宅。这支简属《生子》章,同章讲到‘好’很多,如‘好衣佩’、‘好衣剑’、‘好女子’、‘好家室’以及‘好乐’等,可见‘好’指癖好、爱好。田宅能作为一种爱好,如果不是在私有的背景下,恐怕是不可能的。透过这种所谓爱好的阶级意识,可以看到土地兼并的实际。”5这个看法是很有道理的。而田地兼并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土地买卖。至于衣服、剑之成为商品,其时间要远早于田地,这是众所周知的,无须赘述。因此,这里所讲的“衣佩”、“衣剑”亦应当多属于购置的。《周礼·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注:“人民,奴婢也。”这里所言之“货贿”、“兵器”,当即包含粮食、服装和刀剑等商品在内的。所以《周礼》和《日书》二者所载的商品种类是吻合的。由此可知,其时的商品既包括了奴隶,也包括了其他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秦国商品经济的发达,其次表现在商品贸易活动是经常进行的。《日书》中载有极多关于人们离家出行的条文。有的学者认为“‘行’是战国时代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军事、政治活动十分频繁,人民的徭役负担非常沉重,人口大规模迁徙流动,无数的成年男子一旦离开家门,就难以归来,人们普遍把远行视为畏途”6。这个看法不无道理,不过从《日书》看来,其时人们出行并非全部是出于以上原因,如上面列举的许多经商的吉日,即是买卖双方携带货物或金钱出门进行贸易的好日子。《日书》有的条文还明确告诉人们某日做生意吉利,如“须女,祠、贾市、取(娶)妻,吉”(七七正壹)。“卯(昴),……贾市,吉”(八五正壹)。“市良日,戊寅、戊辰、戊申戍,利初市,吉”(八九正贰)。在这样的日子出门贸易,是不会视为“畏途”的。《日书》有些条文把出行和做买卖置于一起叙述,如“牛氐(氐),祠及行、出入货,吉”(七○正壹)。“轸,乘车,……可入货”(九五壹)。如此叙事,恐非偶然,所以有的条文干脆称出行经商为“行贾”:“斗,利祠及行贾、贾市,吉”(七五正壹)。《日书》的许多条文未载明出行的缘由目的,但通过分析,也可知它们很可能和经商有关,例如,“禹须臾:戊己丙丁庚辛旦行,有二喜。甲乙壬癸丙丁日中行,有五喜。庚辛戊己壬癸饣甫时行,有七喜。壬癸庚辛甲乙夕行,有九喜(一三五正)。子,旦北吉,日中南得(一三六正壹)。丑,旦北吉,东必得(一三七正壹)。[寅,西]得……(一三八正壹)。[卯,南]吉,西得……(一三九正壹)。辰,北吉,南得……(一三六正贰)。巳,南吉,西得……(一三七正贰)。午,北吉,东得……(一三八正贰)。未,东吉,北得……(一三九正贰)。申,西南吉……(一三六正叁)。酉,西南吉……(一三七正叁)。戍,东南,西吉……(一三八正叁)。毋以亥行(一三九正叁)”。如果按照大禹须臾术规定的日、时出门远行,就会有或多或少(分别为二件、五件、七件、九件)的喜事。而在子日、丑日、寅日、卯日、辰日、巳日、午日、未日、申日、酉日、戍日,只要分别按规定的方向出行就吉利,且会有收获。这里虽未言明喜事和收获是指什么,但若综合《日书》所载条文分析,认为喜事和收获包含了跑买卖赚了钱这项内容,当不会大谬。《淮南子·齐俗训》指出,自春秋战国以降,社会上在购买商品方面出现了这样的习俗:“求货者争难得以为宝”,“贵远方之货,珍难得之财”。“于是百姓糜沸豪乱,暮行逐利”。这则记载是可以作为上述结论的佐证的。由此可见,其时在秦国统治区内,经商者的足迹遍及四面八方,具有贸易地域广、交易频繁的特点。秦国商品经济的发达,还表现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相当程度的发展。据《日书》记载,其时货币作为一种等价物,和其他商品一样已成为人们渴望获得的财富。时人甚至在恶梦醒来后所祈祷得到的财富也包括了货币:“凡人有恶梦,觉而择(释)之,西北乡(向),择(释)发而驷(口四),祝曰:‘纟皋(皋),敢告(尔)宛奇,某有恶梦,老来□(一九四)之,宛奇强饮食,赐某大(富),不钱则布,不(茧)则絮(一九五壹)”。这里“”指财富,“钱”和“布”都指货币。显而易见,在这则条文中,货币和蚕茧、丝絮一样,都是人们祈求宛奇神赐予的财富。这说明了货币作为等价物的职能不断得到扩大,而且这种职能已为人们普遍认同并且日益深入人心。无怪乎时人也有把商品和货币并举,谓之“货贝”(一○三正壹)的。随着货币职能的扩大,当时已有人对于财富的盈亏,不是用布帛、粟米等实物来计算,而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顾)门,成之,三岁中日入一布;三岁中弗更,日出一布”(一一四正叁)。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逐渐重视发挥货币的作用,以求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日书》中有“金钱良日”(九三正贰)的条文,虽是以迷信的面目出现,而实际上却表明了时人希望能在最有利的时机使用金钱,购进货物,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应当承认,能够比较理智地处置货币和商品的关系,也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一种表现和结果。《日书》中所提到的“富”而不贵者,当不乏经商致富的。如“云门,其主必富三渫(世),八岁更,利毋(无)爵者”(一二二正贰)。这种人既然能富裕三代,其财富必定很多。而其既为无爵者,即难以依靠政治权力进行掠夺。而其时又是难以通过力田致富的。一般说来无爵者只有授田百亩。秦自商鞅变法后即实行240步为亩的大亩,所以授田百亩系为大亩百亩。不过,诚如林甘泉先生所指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下,二个成年劳力精耕细作,恐怕也就只能耕作100小亩”7。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1。所以其后秦国的一般民户大多是不会超过二个成年劳力的。这样的小家庭要耕种100大亩,只能是粗放式的经营,因此,尽管可耕地不少,收获量却未必多。因而企图通过经营授田,积累财富,进而购置田地,买进奴婢,大规模经营田地而成为巨富,似是十分困难的。《战国策》卷七《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记载大商人吕不韦和其父的一段谈话:“(吕不韦)谓其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这说明经商远比务农易于致富。上述看法在当时应是属于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常识,因此,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统治区内理当出现有不少通过经商而致富者。这些人即属于《史记·商君列传》所载“虽富无所芬华”的“无功者”。这种“富”而未必“贵”者,在《日书》中有不少的记载,例如,“乙亥生子,()而富”(一四一正壹)。“辛巳生子,吉而富”(一四七正壹)。“乙未生子,有疾,少孤,后富”(一四一正叁)。“丙午生子,耆(嗜)酉(酒)而疾,后富”(一四二正肆)。“宇最邦之下,富而”(一六背壹)。“宇四旁高,中央下,富”(一七背壹)。“宇多于西南之西,富”(一六背贰)。“宇多于东南,富”(二○背贰)。“为池西南,富”(一四背叁)。“圈居宇正北,富”(二○背叁)。“井当户牖间,富”(一八背肆)。以上诸例仅言其富,而未言其贵。这大概是因为富者未必贵,而贵者未必富吧。如“凡宇最邦之高,贵贫”(一五背壹)。政治地位虽高,却是一个穷人。以上情况耐人寻味。笔者认为,它表明战国时期秦国发达的商品经济,已造就了一批政治地位虽低,而经济却富裕的家庭。二秦人重农抑商政策的效果那么,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秦国统治区内,为什么会出现商品货币关系发达的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第一,春秋战国以降,传统制度和原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原来的富贵者纷纷没落,变为平民,甚至陷于奴隶的地位。而原来的贫贱者,则有一些人乘社会大动荡的历史契机,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提高其政治经济地位。通过游说君王施展政治才能以取富贵者,如苏秦、张仪、李斯之流的事迹,已广为人知。但他们在芸芸众生中毕竟是极少数人。而更多的人则企图通过经商以致富。有的学者指出《日书》记载的当时一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最集中、最强烈地体现在对‘富’的渴望与追求”,其次才是对“‘贵’的向往”8。这并非偶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这正是时人把求富的愿望化为实际行动的生动写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门不如倚市门”9。战国时人指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10。有的人为了求富,甚至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吕氏春秋·去宥》记载:“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其时,不仅一般的百姓孜孜以求富,就是已居高位的官吏也处心积虑地谋求财利。《吕氏春秋·介立》指出:“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售唇干嗌,日夜思之”。《吕氏春秋·务本》也指出:“俗主之佐……皆患其家之不富也”,“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可以认为,发家致富,是春秋战国以降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梦寐以求的愿望,这绝不是一纸政令所能禁遏得了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战国时期的秦国是如此,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西汉时期也仍然是如此。西汉前期,贾谊即指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11。晁错进一步指出:“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11。第二,秦人十分重视世俗利益的价值观,对其背本趋末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秦人的价值观,林剑鸣先生曾经作过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在秦人的价值评价中,没有给道德伦理留下位置,而完全是以世俗的功利为标准,内心修养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里是没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对自我以外实际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质需要的索取。”12这个看法是很中肯的,成书于西汉前期的《淮南子》即已明明白白地记载说:“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秦人的这种价值观,势必使秦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大打折扣。对于这类问题,西汉时人已有颇为深刻的认识,他们认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仪,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13战国后期,秦国频频向东方六国发动进攻,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也投进了大量的人力,它虽取得了兼并战争的节节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张仪曾经指出:“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开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仓虚”14。张仪所言,应属实情。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规定:“入顷刍,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二石。”笔者曾经指出,律文之所以强调按授田顷数纳刍,是因为当时由于劳力缺乏,授田往往不能尽垦,而秦政府则要求未垦部分之地亦需与已垦之田一样按其面积交纳刍15。既然须将这个要求反映到律文中,则说明其时未能尽垦的耕地并非个别。这就透露出了“士民病”、“田畴荒”的信息。然而,国家的赋税不能减免,且人们总是要想方设法继续生活下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经商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道路。《淮南子·齐俗训》指出:“夫乘奇技伪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正修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饥寒之患,而欲民之去末反本,[是由]发其原而壅其流也。”《史记·货殖列传》也持有相似的看法:“若至家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