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图文稿_第1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图文稿_第2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图文稿_第3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图文稿_第4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图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第一教学目标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技能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3.情感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法学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一篇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你都了解王安石(1021--1086) ,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请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一些文言文,说说有哪些游记'文,这些游记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二.熟悉课文1.请生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预习梳理(一)通假字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三)文言固定句式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五)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布置作业熟读全文,翻译全文,背会前二段.第二课时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二.学习第一、二段.1.根据课文注释及课下预习,翻译第一段。2.重点词语及句式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概音谬也--第1自然段:⑴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⑵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⑶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说明文字不超过10个第2自然段:⑴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⑵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重点研读第三段1.请生翻译本段.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余之所得也--在这一段里,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古人浏览观赏,"往往有得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象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四、研习第四段本段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五.全文请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作者记叙游览褒禅山,抒发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六.布置作业2.完成同步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半山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文集》《核舟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4.叙述,叙述,议论三、(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2.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4.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第二课时二.2.(1)舍:读社,筑舍定居,名词用如动词.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2)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盖:发语词,也含有大概之意.(3)者也式判断句者也式判断句即,始于其址舍,介宾短语后置.⑴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⑵写仆碑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⑶作者光滑明亮游褒禅山的踪迹。第2段:⑴作者写游洞用对比的方法,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⑵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三.2.(1)“对于这件事”.(2)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借托古人引出自己的观点.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嘏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⑵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⑶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⑷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肢有"悔";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议论,说明要"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要有--志、力、物;但一切事物都可能存在其不足之处,当力和物难求时,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四.1.这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这一段可分5层意思,请概括:⑴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⑵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⑶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⑷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⑸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2:从过渡衔接和文字的前后呼应的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记叙部分和⑴过渡衔接。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