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说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来”10900 38傅惠钧没有进行提要本文认为,近代汉语句末的“来”是个兼表时态的语气词,由先秦始用的语气词“来”与中古时由连动式“V(NP)来”中的“来”虚化而来的表曾然态句末助词“来”融合而成,用于疑问句末,具有助疑功能,清代以后逐渐被“来着、呢”及“吧”等所替代。关键词近代汉语;疑问句;时态;语气词;“来”汉语中用在句末的虚词“来”,前人已有不少探讨。通常被认为是事态助词(曹广顺1995等),在南北朝和隋代已见确信的用例(梁银峰2004;龙国富2005;陈前瑞、王继红2009)。两宋、元明时期使用得十分普遍,清代以后在共同语中渐衰,仅可偶见。现代方言中还较广泛地使用(薛生民1980;曹广顺1995;宋秀令1994;钱乃荣1997等)。学术界关于句末“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和来源两方面,但尚未能形成一致看法。本文重点讨论疑问句末的“来”,兼及句末“来”的整体性质和来源问题。一“来”在近代汉语疑问句末的使用状况句末虚词“来”可出现于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句类。从分布看,近代汉语不同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时期的作品中,“来”用于疑问句末较为普遍。我们穷尽调查了《祖堂集》、《朱子语类》、《原本老乞大》、《西游记》、《金瓶梅》和《红楼梦》等六部在近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语料中句末助词“来”共出现742例,其中用于疑问句末398例,占总数一半多。其中《祖堂集》32例中,用于疑问句末23例,《金瓶梅》392例中,用于疑问句末289例,均占近四分之三。《红楼梦》例子不多(9例),但全用于疑问句末。用于疑问句末比率最低的《原本老乞大》,也占15%。疑问句末的“来”其语法意义和功能既显示了它作为句末助词的共性,也呈现出其个性。从语料看,“来”主要见于特指问,是非问和选择问也有一定的用例。六部作品中,用于特指问句末有343例(占86.2%),是非问48例(占12.1%),选择问7例(占1.7%)。既用于真性问,也用于假性问。六部作品里,真性问186例,假性问212例,后者略多。但不同的书中,分布并不均衡。如《朱子语类》中主要用于假性问,《祖堂集》、《原本老乞大》和《西游记》多用于真水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13YJA740015)的阶段性成果。曾在“汉语时间标记之历史演变研讨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台湾2013.11)上报告,与会学者蒋绍愚、魏培泉、刘承慧、吴福祥、梁银峰等先生及《语言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提供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性问,而《金瓶梅》、《红楼梦》则两者大体相当,这种差异恐与语体、时代等诸方面因素有关。下面举例来看①。特指问,例如:(1)师问僧:“何处去来?”(祖5) (2)谁碎盆来?(朴A)(3) 是谁对爹说来?你老人家怎的晓得来?(金69)(4) 老爷数年不管家事,那里知道这些事来!(红106)(5) 二神道:“如何得有甚么师父的马来?”(西15)(6) 就连这银子的数目他都晓得,我还瞒些甚么来?(儿5)前3例用于真性问,后3例用于假性问。是非问,例如:(7) 和尚云:“送师兄去来?”对曰:“送了也。”(祖4)(8) 柳忽语曰:“郭子信来?”(段成式《酉阳杂俎》续卷1)(9) 你脉息浮沉,你敢伤着冷物来?(老B)(10) 陈家种子今日在你家和丫头吃酒来?(金86)(11) 他认定了他是爹娘房里人,俺天生是上灶的来?(金24)前4例是真性问,后1例是假性问。选择问,例如:(12) 是你自心里学来,你的爷娘教你学来?(老B)(13) 带着衣服打来?去了衣服打来?(金20)(14) 是女招的,是后婚儿来?(金23)前2例前后选择肢中均用,后1例只用于后一选择肢。正反问“来”用于句末极其罕见:(15)你前年曾否在西湖溺水过来?(《野叟曝言》)少数现代方言中偶见,如长治方言(史素芬2007):(16) 他当过三十年中学老师,是不是来?正反问中“来”一般用于肯定项后,而其否定项通常是个近似句末助词的否定词②,如“没有、不曾、否”等。例如:(17) 你吃饭来没有?(金56) (18)不知官人曾会见他来不曾?(金13)(19) 你披纳衣来否?(《古尊宿语要》)(转引陈前瑞、王继红2009)二疑问句末“来”的产生、发展及其衰变2.1产生关于句末助词“来”产生的时代,学界有唐代、南北朝和隋代等不同说法。先秦时的语例虽有人关注到,但重视不够,更未作出合理的说明。这里不妨从头说起。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已注意到先秦时“来”的“句末语助”用法:“来,句末语助也。”其中提到下列例句(165页):(20) 《孟子•离娄》篇曰:“盍归乎来?” (21)《庄子•人间世》篇曰:“尝以语我来。”(22)又曰:“子其有以语我来。”例(20)用于疑问句末,表达“商问”语气,跟“乎”配合,具有助疑功能③;例(22)与“其”配合,表达祈使语气。至于例(21),黎锦熙、刘世儒(1957)认为“尝”是“曾经”义,“来”犹“来着”,这理解有误。“尝”是“尝试”,意为“(你)试着把它告诉我吧!”因而也表祈使。下例也用于祈使句:(23)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冯谖倚柱弹剑而歌,将手中的剑作为一个拟人化的说话对象,故“来”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意为:“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来”与“乎”配合表达祈使语气。79先秦时,“来”还可表感叹语气,这一点王引之(1985:164)也注意到了,他举《庄子•大宗师》例:(24)(孟子反、子琴张)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他说,“嗟来”,犹言“嗟乎”。“来”是“句中语助”。杨树达(1984)认为:“此亦语末助。”再如:(25)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26)庚桑子曰:“小子来!……”(《庄子•杂篇》)“来”用于呼语,均表示感叹语气。综上,先秦时“来”就已有语气词用法,可用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分别表示与句式相应的语气。不过,此类用例在先秦文献中极少见,我们查阅了北大CCL语料库先秦和西汉的全部语料,除上引例子的复现外,不见其他同类用例。原因为何,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推测,先秦汉语中的这个“来”是一种方言用法,只在少数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偶用,没有被正统文献普遍接受。但尽管如此,从后世文献偶见的用例中,仍可推知这种用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活在从上古到中古时期的汉语口语中的。如晋代的用例:(27)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辞》句中“来”是个表祈使的语气词,这与《庄子》的用法是相接续的。先秦汉语“来”表疑问、祈使等语气用法的来源,因为语料所限很难作出严密的论证,但我们觉得,因声音相同或相近直接借用实义动词“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也符合古汉语虚词产生的一般规律。2.2发展如上所见,先秦汉语中用于句末的“来”是个语气词。到了中古以后“来”产生了重要变化,成了“兼表时态的语气词”。这与这一时期出现了“来”表“曾然”这种新用法密切相关。这种性质上的变化及其理据在下文3.1中我们会着重讨论,这里略举几例:(28)师尊知而故问:“比丘,汝何处安居来?”(东晋《摩诃僧祗律》,转引梁银峰2004)例中师尊所问是曾然之事,“来”除了表疑问语气,还兼表过去时态。到了晚唐五代,这种用法已较为稳定,《祖堂集》中就出现了30多例。例如:(29)师代曰:“什摩劫中曾失却来?”(祖6)(30)师云:“如许多时,什摩处去来?”(祖13)两例都表曾然时态兼疑问语气。前一例因与曾然标记“曾”共现,其疑问语气更为明显些。至于“来”用于祈使表未然,更多是承袭先秦的用法。例如:(31)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杜甫《发刘郎浦》“来”在中古到近代的变化,大大拓展了其语法功能,也促进了它的普遍使用。从数据看,宋元明三代使用频率非常高,在疑问句中则更高,是句末“来”使用的兴盛时期。2.3衰变句末助词“来”明代以后在共同语中渐衰。《红楼梦》仅见9例,《儿女英雄传》也极少出现。“来”的衰变有多方面的原因,功能相近的语法形式的兴起与竞争,当是主要原因。2.3.1“来着”的使用。学界一般认为,是“来着”替代了“来”。“来着”清时开始运用,与“来”的功能大体相当(太田辰夫2003)。《红楼梦》中“来着”有25例(其中疑问句10例)。《儿女英雄传》中可用“来”的地方也多用“来着”用在疑问句中,“来着”同样具有助疑功能(张谊生2000;刘林2013)。请看:(32)你在家里作甚么来着?(儿23) (33)菱角花谁闻见香来着?(红8o)80前例是真性问,“来着”与例(53a)中的“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基本相同,兼表过去时态与疑问语气;后例是假性问,“来着”的时间性并不明显,偏重于表达反诘语气,其用法与例(59)的“来”相类。“来”与“来着”也存在一定差异,“来”略有深究意味,“来着”则强化过程性,并稍显委婉。有些用例显然不能替换,如例(6)的“来”就非“来着”可替换,而例(7)(8)用于是非问中,略带“商问”口气,相当于“了吧”。若改用“来着”,就不能恰当传达原句的意义。可见,“来着”并不能完全取代“来”的功能。2.3.2“呢”的使用。“来”的衰变,还与“呢”的使用有关。在疑问句中,“来”的部分功能与“呢”相当。“呢”大约出现于元代前后,明清时用量增大,用法渐趋成熟,“开始兼有表示疑问、肯定等多种功能”(曹广顺1995)。但用字“那、哩、呢”不甚一致到了《红楼梦》时期完成了用字的统一(江蓝生1986)。“呢”的成熟,对相近功能的语气词起了统合作用,也包括“来”和“咧”。例如:(34)a.那里有二十里地来?(朴A) b.那里有二十里地呢?(朴B)十五世纪后期的“朴A”中用“来”之处,在十八世纪中期的“朴B”中多改作“呢”,可见“来”的部分功能已转由“呢”来承担了。2.3.3“罢(吧)”的使用。“来”的衰变,与“罢(吧)”的使用也有关。“罢(吧)”的主要功能是表示祈使和测度。前一用法在宋元话本中已可见到,后一用法始于清代(太田辰夫2003;孙锡信1999)。“罢(吧)”的用法,一经形成便较为普遍地使用开来。“来”用于祈使句和是非问句,可表达祈使和测度语气,“罢(吧)”的使用,取代了“来”的这一功能。就是非问来说,如例(8)“郭子信来?”现代当说成“郭子信了吧?”,而祈使句中表示未然的“来”,清以后多为“罢(吧)”所替代,如元明时的“老A”与“老B”中用“来”处,在清代的“老C”与“老D”中往往改为“罢”。“朴B”对“朴A”也有多处这样的改动。例如:(35) a.咱们教场里射箭去来。(朴A) b.咱们到教场里射箭去罢。(朴B)(36) a.宋舍,看打春去来。(朴A) b.宋哥,我同你看打春去罢。(朴B)“来”的衰变是汉语语气词系统整体变化的结果,也体现了语气词系统的简化趋向。三疑问句末“来”的性质3.1句末“来”性质再认识3.1.1诸说评议。讨论疑问句末“来”的性质,首先要回顾一下学术界关于句末“来”的性质的认识。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动态助词”说,如胡明扬(1989)等;二是“事态助词”说,如曹广顺(1995)、吴福祥(1996)、梁银峰(2004)、龙国富(2005)、陈前瑞、王继红(2009)等;三是“语气助词”说,如胡竹安(1958)、香坂顺一(1997)等;四是“兼用”说,如朱德熙(1982)、钱乃荣(1997)、江蓝生(1995)等。此外,还有“体助词”说(龚千炎1991)和“多职能”说(俞光中985)等。“动态助词”说,与学界关于动态助词句法位置和基本用法的一般认识不甚相合,不易被人普遍接受。“事态助词”说,是目前较有影响的观点,但理解上还存在差异。曹广顺(1995)认为“来”有“曾经、将来、语气”等用法,他所谓的“事态助词”仅指表“曾经”的用法,但后来的研究者往往用这个名称和定义指“来”处于句末的所有用法。这就有了如下问题:首先,有些句子仅表语气,如例(5)、(6)、(11)等,事态助词的说法就包含不了。81其次,有些句子不表“曾经”而表“未然”,事态助词的说法同样不能包含。例如:(37)你们休怕,且自顽耍,等我寻他去来。(西2)例中“来”并不表示曾经发生的事。“去来”用于句末时,“来”尽管可表示“曾然”,如例(1),但更多是用于轻度祈使,表示“未然”,例(35)、(36)、(37)均是。其实,即使如曹广顺先生对于事态助词的界定,考察实际用例,我们觉得,表达语气的意味不少也还是较为明显的,如下面情况:第一,与“了、过”等表时态的助词共现时,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重叠,用于句末的“来”更偏于语气表达。例如:(38)你怎么跌倒了来?(《全元曲•临江驿潇湘秋夜雨》)(39)你在那里寻过来?(《全元曲•说鱒诸伍员吹箫》试比较下面两句:(40) a.我夜来错记了来。(老A) b.我夜来错记了。(老B)“夜来”和“了”都负载了时间的信息,a句“来”显然偏于语气表达。第二,用于否定句,“来”附于谓语动词后,否定词否定的当是“动词+来”,“来”的作用偏于时态表达,如例(41),早期往往是这种用法;有时尽管附于动词后,但因用“不+曾”来否定,“来”的归属存在两可,既可同于前种分析,也可理解为附于整个否定结构之后,偏于语气表达,如例(42);而用于宾语后,“来”作用于整个句子,更侧重于语气表达,如例(43),用于反诘语气的句子中,这种意味更加明显,如例(44)—(45):(41) 先不见来,先不闻来,则言如是不善之人。(《大正藏》17/289b,转引陈前瑞、王继红009)(42)咳,我真个不曾知道来。(朴A) (43)怎么这番还不曾有袈裟来?(西17)(44)你家里不有菖蒲来?(朴A) (45)那遭儿我不依你来?(金69)例(44)在“朴B”中作:你家里不有菖蒲么?”用“么”替换“来”,更见其语气功能。第三,多数研究者都注意到用“来”的句子中多有“曾”类副词共现。“来”表“曾经”也是功能重叠,删去“来”,表“曾经”的语义基本不变,“来”也偏于语气表达。例如:(46)竹山道:“曾吃谁的药来?”(金17) (47)八戒道:“师父曾说甚来?”(西55)至于“语气助词”说,注意到了“来”可表达句子语气的事实,但在一些句子中,特别是那些没有“曾”类副词共现的句子里,“来”的时态功能较为明显,如果删去,不唯语气被削弱,语义表达也会受到影响。例如:(48)a.你学什么文书来?(老A) b.你学的是什么书?(老C)a句中的“来”尽管传递了疑问语气,但同时还附有时态信息;b句删去“来”,疑问语气有所削弱,但用了表示过去的“的”④,“来”所表达的时间信息得以保留。如果只说“你学什么文书?”时间信息就会变得模糊。因此,“语气助词”说也存在不足。就目前研究看,“兼用”说是较可接受的。使用句末助词“来”的句子可以兼表时态和语气。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是否所有的句末助词“来”都兼有时态和语气两重功能呢?就语气来说,上文我们分析了一些类型的句子,语气的作用相对比较明显,有的甚至纯表语气,但另外一些表达肯定语义又无其他时态成分共现的句子中,“来”的时态意味明显,如例(1)-(3),是否有兼表语气的作用?特别是“来”后有其他语气词共现的句子(如:头里这丫头也往前边去来么?(金44)),“来”还兼表语气吗?就我们的语感说,这些句子中的“来”尽管时2态信息较显著,但仍带有一定的语气信息。至于语气词共现的现象,正如香坂顺一(197)所说的,并非只有这一类情况,不能因此否定其兼表语气的作用。就时态说,确如学界所见的,“来”在多数情况下表示“曾经”的语法意义。尽管有无相同语法意义成分共现会影响到其时态意义表达的强弱,但不影响其性质的判定。不过,“来”的“未然”用法很早出现,不仅见于变文(蒋绍愚、曹广顺2005),还有更早的用例,而且宋元明各代均见使用,尽管不如“曾经”用法普遍,但“来”的这种语法意义应是确认无疑的。上文言及,“来”还存在纯表语气的用法,这种“来”已经不具有时态功能。综上,我们比较赞成“兼类”的观点,把句末虚词“来”定性为“兼表时态的语气词”。3.1.2“兼类”性质形成的理据。据梁银峰(2004)等学者的研究,表“曾经”的事态助词“来”出现于南北朝和隋代。它由连动式“V(NP)来”中的趋向动词“来”虚化而来,具体地说,是由V含携带义的“V(NP)来”与表目的的“来V(NP)”发展起来的“V(NP)来”两种格式共同作用、逐渐虚化而来的。这是目前较可接受的说法。由连动结构发展而来的句末助词“来”其主要功能是表示过去曾发生或经历某事。而由于这种用法的“来”始终处于句末并出现于不同功能类型的句子中,就跟句子的语气传达具有某种特定的关联性。以陈述和疑问语气来说,据林茂灿(2006)的声学研究表明,“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由短语的边界音节携带”,“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的区分只能来自边界调”他的实验表明,在“回声问”中,95%的疑问信息由句末音节携带。可见处于句末的音节往往有承载句子语气的作用。“来”的句末位置让它跟句子的语气表达具有天然的联系。伴随着语义的虚化,特别是在另有曾然标记或表否定、诘问的语境中,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这其实也是促使“来”语义进一步虚化的句法环境。而更重要的是,先秦就已有个语气词“来”,且一直沿用到中古,在中古表曾然态句末助词“来”的形成过程中,这个早出现的表示语气的“来”,由于其功能上的特点及语用的需要,与表曾然的“来”出现的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相一致时便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兼表时态的语气词”用法。早期的用例如例(28)。在实际发展中逐渐出现或偏重于语气,或偏重于时态,或两者并重的不同情况。3.2疑问句末“来”的性质现在进一步讨论疑问句末“来”的性质。问题的核心是疑问句末的“来”是否具有表达疑问的作用。对此,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承认其表达疑问的作用,如向熹(2010)俞光中(1985)、张小艳(2000)、胡竹安(1958)等,不过这种承认多是有条件的部分认可,比如俞光中只认可他所谓的“表示语气”的“来4”可表疑问(如:春光自去,你有甚么闷来?),而不认可“表示曾经发生某事”的“来1”和“表示事态变化”的“来2”等有疑问用法。一是否认其表达疑问的作用,如梁银峰(2004),认为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不是由“来”带来的,而是由句子中的某些语词如“曷尝、那里”等或句末语调(疑问语调)带来的,即使去掉这些“来”,句子仍能够表达疑问语气。任晓彤(2007)也有类似看法。我们主张,疑问句末的“来”具有助疑功能,是一个“兼表时态的助疑语气词”下面着重说说我们的理由。关于语气词,传统一般认为是“多功能”的,一个语气词可表示多种不同语气(如杨树达1984;吕叔湘2002);新时期语法研究,“单功能”观点产生重要影响(如郭锡良1988.1989;陆俭明1984;邵敬敏1996),强调语法形式与语气类别的强对应关系。某个词是不是疑问语气词,就看其在句中是否单独负载疑问信息。这对传统语气词的探讨是一种反拨。83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句子的语气表达,往往是多种语法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其中某个语法形式可以起主要作用。就疑问句来说,一个句子的疑问语气往往是由语调、语气词、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发问词等综合表达的,可以有一个形式起主要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他形式在疑问表达中的作用。如特指问“他究竟是谁呢?”中疑问代词“谁”自然可以不借助其他形式而单独负载疑问信息,但其他形式在表达疑问时也有作用:“呢”有“深究”的意味;“究竟”可强化询问;“升调”能突出疑问。如果删去“呢”,或将“呢”改为“啊”,或不用“究竟”,或使用“降调”,尽管句子还可以表达疑问,但所传达的已经不是原句的疑问信息了。如果以是否单独负载疑问信息为标准,汉语的疑问语气词是极其有限的。古汉语中,郭锡良(1988、1989)认为只有“乎、与(欤)、邪”三个;现代汉语中,陆俭明认为只有“吗、呢”两个加半个“吧”,邵敬敏(1996)否认了“呢”和“吧”,就只剩下一个“吗”(傅惠钧2011)。但从疑问表达的事实看,把其他语气词都排除在外,显然不利于疑问句的研究。我们(傅惠钧2011)主张,凡在疑问句中能够负载一定疑问信息的语气词都是疑问语气词,根据其传达疑问的程度,可以有“传疑”和“助疑”之别,“传疑语气词”单独负载疑问信息,“助疑语气词”辅助表达疑问信息。这样,就不会把不能独立传疑,却能在表达疑问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疑问形式排除在疑问句研究之外了。其实,这里有一个疑问范畴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邵敬敏(2012、在讨论语气词“啊”在疑问句中的作用时,对他(邵敬敏1989、论证“呢”不是疑问语气词的研究方法有过反思,认为“在疑问句中,疑问信息是由语调决定的,跟'呢'无关”的论证方法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只承认单一的载体,而否认了复合载体和多重载体”。并以他的所谓“桔子水理论”修正了关于“呢”不表疑问的结论,也认可了“啊”的疑问语气词地位。邵敬敏的这个调整是非常正确的,对我们的观点也是个有力的支持。现在说到“来”。近代汉语里疑问句中的“来”负载一定的疑问信息,具有助疑作用。比较下面的句子可以看到,“来”的用与不用,所传达的疑问信息是不一样的:(49)刺史便问圆长老:“只如国王大臣,未曾见有小福,未审曾供养什么人来?”长老云:“曾供养佛。”刺史云:“有佛则供养,未有佛时供养什么人?”长老无对。(祖8)(50)a.咱赌什么?(朴A) b.咱们赌什么来?(朴B)(51)a.我这马契几时税了?(老B) b.我这马契多站税了来?(老D)(52) a.都忘了,那里记得来?(老A) b.都忘了,那里记得?(老B)(53) a.你头里从他屋里出来,做甚么来?(金,词话本77)b.你头里从他屋里出来,做甚么?(金77)例(49)两个问句内容一致,一用“来”一不用,在语气上存在一定差异。“来”在此相当于“呢”,有深究之意,并使语气稍显婉转。后句不用,没有了深究意味,且语气较直较冲。后几例也分别表达相同内容,用与不用“来”语气也略有差异。例(52)“来”强化了诘问语气。“来”的语气词功能和地位,下面的比较可进一步验证:(54)a.种什么菜来?(朴A) b.种什么菜好呢?(朴B)(55)a.摆忙里说什么闲话来?(朴A)b.百忙里说什么闲话呢?(朴B)(56)a.陈姐夫在这里做甚么来?(金33)b.你娘往屋里做甚么哩?(金30)“朴B”是“朴A”的修订本。由于语言的变化,前2例“朴B”的修订者把“来”改作了“呢”。这意味着在修订者的语感中,原本“来”的功能与“呢”是相当的。而“呢”作为助疑语气词,学界多84数是认可的。后例两句表达的内容和语气也都比较接近,a句用“来”,b句用“哩”。《金》中还有多处两个问句连用,语气相同,但一用“哩”一用“来”的,如:贼小肉儿,你骂谁哩,谁惹你来?”“哩”在明时因功能与“呢”接近而常常混用,也是被学界认可的疑问语气词。因此,“来”作为助疑语气词的地位当是毋庸置疑的。四疑问句末“来”的功能近代汉语中,“来”用于疑问句有单表助疑语气与助疑兼表时态两种情况。4.1单表助疑语气单纯助疑用法多见于诘问句。例如:(57)若心不在,那里得理来!(朱20)(58)这外边打门乱叫,那里叫得醒来?(西25)(59)那里得大官人来?影儿也没有。(金17)(60)想必他当时也是有根基人家娃娃,天生就这般穷来?(金96)前3例用于特指诘问句,语气相当于“呢”,末例用于是非诘问句,语气近于“啊”。均有强化诘问之意。也有用于询问的。例如:(61)你为甚么来?(金24) (62)既不为此,为着何来?(儿29)4.2助疑兼表时态用于特指问。真性特指问中“来”表时间的同时表疑问语气,有“深究”意味。例如:(63)师父曾说甚来?(西55) (64)你这一向修些甚么道来?(西2)(65) 你家老公公,当初在皇城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礼仪课件教学课件
- 开学课件模板教学课件
- 灌肠护理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农用搬运机械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精神病医院药剂科相关
- 3.2.3酸碱中和滴定 课件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DB1304T 480-2024商品煤采样技术规范
- 社团的活动部部门介绍
- 静脉输液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
- 白血病饮食宣教
- 小学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 登高作业 施工方案
-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 10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6版课件-第4章 词汇 第二、三节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髂动脉溃疡的健康宣教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KPI考核表-品质部
- 国开2023法律职业伦理-形考册答案
- Access数据库课程标准
- 幼儿园中班语言:《两只蚊子吹牛皮》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