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_第1页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_第2页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_第3页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_第4页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自从有人类以来,就有一种与人类作战的致病性微生物。这一事实将永远持续。尽管人类与它们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但迄今为止,被人类消灭的病原微生物只有天花病毒一种,而新问世或新发现的传染病种类却越来越多。有人把对传染病的防治称为“第一次卫生革命”,但我们不能认为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第一次卫生革命已经成功或结束,因为人类与病原微生物长期共存的格局没有改变。当某些国家对慢性病宣战而开始“第二次卫生革命”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第一次卫生革命”尚远未成功,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将是艰难、长期的斗争。一、国内外疫情现状1.传染病依然存19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随着细菌学、流行病学的发展,公共健康体系逐渐完善,历史上曾经横行一时,被认为是绝症的天花、肺结核、鼠疫等已经被人类消灭或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虽然对传染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传染病仍是全世界第2位死因及导致暂时丧失健康的第1位原因,并且是美国第3位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重的48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40种,占病人总数的85%,表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1996年WHO公布全世界感染结核杆菌的人数达17亿,而至1999年底时全球感染人数已近20亿,全世界有1/3的人处在潜伏期感染中。虽然传染病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相当有效的控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仍然在危害人类的健康。每年全球死亡人口中大约有1/4(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儿童)是死于传染病。欧洲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口仅占总死亡人数的5%,但是在非洲,60%以上的死亡人口是由于染上了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把艾滋病、腹泻、肺结核、疟疾和呼吸道疾病(如肺炎)列为5种主要的传染病,死于这5种疾病的人数占死于传染病的总人数的90%以上。在发展中国家,死于这5种疾病的人口比例是发达国家的13倍。此外,一些“新”的传染病粉墨登场:最著名的当属艾滋病(HIV/AIDS)。2001年全世界共有大约3360多万艾滋病人,截至2004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人数总计为3940万,每年都会有560万人感染艾滋病,相当于每天有16000多人被感染。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5到1/4的成年人为艾滋病病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病原体及相关传染病已近40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将随着商品和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传播到发达国家。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1991~1994年,O1型霍乱在南美流行,病人在100万以上;新出现的O139型霍乱在南亚流行,病人超过10万。1994年肺鼠疫又在印度出现。一些迹象表明,21世纪传染病可能会卷土重来。全球内传染病总的趋势是经典传染病还未完全控制,新发传染病又不断出现,一些曾经控制传染病又浮现,人类正面临新旧传染病夹击的问题。2.传染病发生情况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了以政府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进行监测管理、医疗保健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绩,传染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据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268.31/10万,死亡率0.76/10万,病死率0.28%。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发展,一些长期肆虐传染病在上世纪得到有效控制,人类疾病谱系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历经了传染病引起病死率的明显下降。1900年,肺炎、结核、腹泻和肠炎占所有死亡病因1/3。1997年,心脏病、癌症占死因>50%,肺炎、流感和HIV感染引起死亡比重降到4.5%。人们和医学把目光投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实际上,传染病并未减少,反而呈新的流行趋势。在我国传染病发病总人数多,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我国的乙型肝炎和结核病居世界一、二位。至1999年底时我国感染人数近5亿,占西太平洋地区的50%,有活动性结核病人60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113万,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25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30年来,全球约有40种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而且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新的传染病被发现,其中在我国发生流行的有15种,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O139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戊型肝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毒腹泻、禽流感、巴尔通体感染。从1973年小儿腹泻轮状病毒引起世界性婴儿腹泻,到2003年新型冠状病毒引起“非典”大流行,到2004年越南、泰国两国暴发人禽流感。一些曾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重新对人类构成威胁,例如血吸虫病、结核病、疟疾等。人类正面临新老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疾病负担仍然很重。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远没有结束,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人口流动和环境变化又增加了防治传染病的难度。二、传染病防治新格局2003年春季我国突发“非典”疫情,2004年春夏我国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发生了禽流感,引起了社会对传染病的格外关注。2004年8月28日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称《传染病防治法》)。新的《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新颁发的《传染病防治法》及时总结了近两年抗击“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的经验和教训,解决了原传染病防治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新法更加完善、更具人性化,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不仅适应了传染病防治形势的要求,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而且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传染病防治工作今后的发展道路,建立了以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各部门参加、传染病防治机构为主力军的传染病防治新格局,实现了我国传染病防治的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制度体系。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条,对传染病预防、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医疗救治、监督管理、保障措施、法律责任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按病原体分类:病毒14种,细菌15种,螺旋体2种,寄生虫5种,综合性1种(即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乙类传染病经卫生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SARS、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三种传染病虽然被列入乙类,但由于其传染性强、危害大,新传染病防治法特别规定将其按甲类传染病对待,可以直接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艾滋病虽然从原来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改为按照一般乙类传染病管理,但由于目前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严峻,正处于防治的关键时期,因此法律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促使各级人民政府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治艾滋病的传播。此外,新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未列入名录的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三、传染病防治管理职责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是以政府领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进行监测管理、医疗保健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防治管理任务,各部门各行其职,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各部门的职责和作用如下。1.强化传染病防控工作《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2003年,国务院出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次在立法性文件中明确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在未来的传染病管理监督体制中,应该明确各级政府对处理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在内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负有主要责任,并赋予政府监督所属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职权职责履行情况的法定职责,实行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理的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政府应切实履行组织各部门和机构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决定采取和解除传染病控制紧急措施等传染病防治职责。同时,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长按一定的比例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政府必须依法行政,要保障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等部门或机构行使职权的专门性和相对独立性,协调好各种利害关系,依法履行职权而不越位,依法监督而不包办代替。2.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卫生监督管理机构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将成为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行使包括卫生许可管理、对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个体诊所和采供血机构进行监管以及卫生专业人员的执业许可和健康许可等方面职权的执行机构。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若干意见》、《全国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卫生监督机构承担主要的传染病防治监督职能,工作职责是:(1)负责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行为投诉、举报的受理。(2)负责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行为的调查取证、提出处罚建议、执行处罚决定。(3)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菌(毒)种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对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活动进行监督检查。(6)对公共场所和有关单位的卫生条件和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7)对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及其生产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并对饮用水供水单位从事生产或供应活动以及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进行监督检查。(8)负责辖区内传染病防治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和上报。(9)协调和指导辖区内铁路、交通、民航部门的传染病卫生监督工作。(10)承担上级机关指定或交办的传染病卫生监督事项。3.传染病防控程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重要的传染病防治技术管理机构,承担疫情监测、预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自行采取或督促有关医疗机构、单位或个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等职权职责。由中央财政拨出专款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的建设。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防治中担负着八项职责:(1)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2)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3)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4)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5)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6)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7)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8)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传染病防治法》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分四级: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为了体现层级管理思想,改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没有区别的现状,《传染病防治法》将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成两大块,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一块,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一块,按照有所侧重的原则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分解给不同层级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国家级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的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设区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4.传染病防治。《规定》增加了“医疗救治”的规定,使各医疗救治机构是传染病防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医疗机构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或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等多方面的职责,如传染病疫情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可以对收治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采取隔离治疗或医学观察,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与预防措施,因此在传染病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医疗机构要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开展传染病预防工作,并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考核。传染病救治任务由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修订后的《传染病防治法》增设“医疗救治”专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作了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传播。为了防止医院感染或医源性感染,卫生部发布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此外,在“非典”暴发之后,卫生部发布《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在2004年10月底前全国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建立感染性疾病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结合实际,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纳入当地医疗救治体系。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协调配合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传染病监督、控制和救治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近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然而,传染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分工协作,加大宣传教育,转变观念,提高防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为更好地开展好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1.传染病防控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病原体引起的,它在人群中发生、蔓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又称流行过程三环节),只有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形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中任意一个环节,流行过程即终止。防治传染病应予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同时降低人群易感性。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传染病流行的夏秋季节各级要集中时间开展以“三管”(管水、管粪、管饮食)、“二灭”(灭蚊、灭蝇)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管理,防止重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2.法治国家的工作原则传染病防治不仅仅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它要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相关部门都需要法律来协调、保障。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法治国家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依法实施。古语曰:奉法者强则国强。因此,居安思危,进一步加大《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从维护改革开放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宣传作为传染病防治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3.健康教育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近年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所谓健康教育是以社会团体或某一特定的人群为教育对象,其目的是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卫生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防治传染病要因时、因地开展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防治传染病的认识,使人们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危害性以及防治方法,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与预防感染的习惯。许多研究表明,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社区传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