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_第1页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_第2页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_第3页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_第4页
“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引言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具有生活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特点,将其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时,教师首先要对理念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明确理念应用的意义,认识到理念运用对师生关系、理论与实践、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而后才能进一步设计实施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引,以科学教材为载体,实现对教学策略的有效设计。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特点(一)具有显著生活性在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可以了解到,其始终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学生来讲,其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中,“做”不仅是该理念内容的关键一环,也是该理念内容的方法论。这说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得,也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二)具有师生互动性“教学做合一”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学一言堂的情况,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该理念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从原本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并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课堂互动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进而实现教学相长。(三)具有教学实践性从“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教育家陶行知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实践运用。具体而言,通过“教”,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学生可以做到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通过“做”,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而且,在教学中,实践性内容呈现在课堂上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接触生活实践内容,知晓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三、“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一)有助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没有注重对课程本身的教学,一定程度上都是在“照本宣科”,这不仅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进步,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师生关系。进一步讲,教师没有注重课程讲授,便不会对学生进行关注,久而久之,就会与学生产生疏离感。而在“教学做合一”理念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更要注重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更有效的学习,也能进一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创造。(二)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做合一”理念不仅要体现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学生的“学”,还要体现对知识的“做”。而在对科学知识进行“做”的过程,便是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从科学学科本身来讲,其知识内容主要是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总结,而这些生活现象都能够用科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在将“教学做合一”理念运用在科学课程中时,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运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进行生活实践。这不仅是对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实现对科学知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科学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高效率的学习,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都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阶段性成长特点来看,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其感兴趣的事物,并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日常的观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到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借助兴趣点的融入实现有效教学。而且,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其深入了解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主要借助科学实验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而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而言,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中,并且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对科学实验进行思考。这个思考的过程,便是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内容进行连接、整合、输出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创新的过程。科学理论是唯一的,但是走向理论的路不是唯一的。因此,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一)注重眼与心的结合,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眼与心的有效结合,是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开展科学实验观察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眼与心的调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传统的科学课堂上,部分教师没有对“教”的过程给予充分的重视,导致教学过程整体过于散漫,学生无法有效地接收和认知科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便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说明学生的眼与心已经从课堂移向别处,这不利于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教”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对科学实验的观察上,进而实现对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科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应在对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等昆虫的特殊构造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放大镜对昆虫身体的特殊构造进行观察,从而发现昆虫王国中的更多秘密,获取到更多关于昆虫的信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对课堂的教学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进行相应科学知识的呈现。具体来讲,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关于昆虫身体结构的图片,但是图片是以放大后的效果呈现的,即学生看到是昆虫身体结构的放大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看看哪位同学能够猜中这是哪一种昆虫的身体结构。而后,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但是依然没有学生能够准确猜出,这时,教师便可以将图片内容进行缩小,对昆虫结构图进行还原,让昆虫本体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再接着,教师便以具体的昆虫为例,对学生进行观察昆虫的教学,如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从远到近等,这样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才能做到全面,而学生也能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观察能力的养成。因此,在运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注重自身的“教”,只有在保证“教”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学”,才能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形成,并在逐渐锻炼中实现提升。(二)注重手与脑的结合,培养科学实验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除了要调动自己眼与心之外,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手与脑,眼与心的调动是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而手与脑的调动,则是对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好“教学做合一”理念,借助自身有效的“教”,帮助学生实现科学实验能力的养成。此外,从学生的成长特点来看,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强,教师引导学生将动手能力迁移运用在科学实验中,这对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以科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在显微镜的辅助下对洋葱表皮进行观察,并对比洋葱表皮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下有怎样的不同。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仅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眼与心,还需要调动自己的手与脑。具体来讲,在教学中,学生需要进行的第一项内容便是动手剥离洋葱的表皮。在完成表皮剥离后,学生应对其进行肉眼的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信息,如洋葱表皮有清晰的纹理、表皮内外侧呈现不同的状态(内侧有薄膜包裹,凹凸不平,外侧光滑平整)。接着,学生需要借助放大镜继续对洋葱表皮进行观察和记录。而后,便进入教学的关键阶段,即借助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这个过程便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显微镜的构成和使用、如何正确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如果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上述两个内容,则会影响后续的观察实验。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时,一共需要完成五个步骤:第一步,在干净的载破片中间滴一滴清水;第二步,用刀片在洋葱的内表皮划出一个“#”,并取下内表皮;第三步,将取下的内表皮放在载玻片水滴的中间,要保持内表皮平展;第四步,用盖玻片盖住标本,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先盖住一端,再缓缓放下);第五步,用滴管在标本的边缘滴稀释的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而后用吸水纸从另一端吸掉多余的水。这样,一个标准的洋葱表皮标本便制作完成。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对洋葱的切片提取和玻片的盖合上,确保标本制作的完整性、有效性,而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实验意识、养成科学实验能力的重要步骤。(三)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培养主动思考能力在上文中,笔者提到要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也是学生有效掌握科学知识内容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够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从而进一步锻炼自身的思考能力。以科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完成对以下学习目标的掌握:借助实验了解米饭在口腔中与唾液发生的化学变化;了解碘酒与淀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现象,认识到二者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新的蓝紫色的物质,并能够运用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合理的,而这也是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因此,在正式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实验。具体而言,在实验中,学生应做到分工明确,既要有进行实验的学生,也需要有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的学生,并且要借助合作的力量实现对实验共同思考,以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如学生需要将实验进行的过程以及获取的信息,记录在下面的实验记录单中:观察物质看闻摸实验结果淀粉空碘酒空淀粉+碘酒米饭+碘酒同时,学生合作进行实验时,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材料,提出适当的思考问题,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实验研究。如在观察米饭、碘酒、淀粉时,学生可以对以下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淀粉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中真的含有淀粉吗?如何验证米饭中含有淀粉呢?如果淀粉与碘酒相遇,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呢?是否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验证米饭中是否含有淀粉呢?接下来,学生便需要进行科学实验,以验证自己对上述问题猜想,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实现了对“教学做合一”的有效落实,并借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教师做到了有效的“教”,也让学生实现了有效的“学”,在“教与学”的结合下,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四)注重行与知的结合,培养知识运用能力对小学生来讲,在生活中有效运用科学知识,是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科学教师在落实“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应注重“行与知”的结合,即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从科学学科的角度讲,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都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都是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科学解读,这对学生建立起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有重要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科学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从而为自己在生活中进行科学知识的运用做好指导,进而实现对自身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以科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第八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为例。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以下知识内容做到充分掌握,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如学生应认识到人类生存过程中面临众多环境问题;能够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分析和实践保护环境的措施和方法,强化自己的环保行为。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对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而后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实践运用,指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具体来讲,学生应首先知晓什么是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而后再根据具体的环境污染内容分析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对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录:环境问题我国现状产生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白色污染大气污染……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记录便会形成有条理、有层次的认识,并且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如果学生获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内容也可以记录在表格中。如在分析关于白色污染的相关内容时,学生便可以进行如下记录:环境问题我国现状产生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白色污染相关材料显示,北京生活垃圾中有3%为废旧塑料包装物;上海生活垃圾中有7%为废旧塑料包装物……塑料制品、废旧薄膜、塑料袋、泡沫餐具等随意丢弃侵占土地过多;污染空气;污染水体;存在火灾隐患;成为传染病的载体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管理措施;社会层面:宣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个人层面:减少对塑料袋、泡沫餐具、塑料制品的使用这样,学生便对与白色污染相关的知识内容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进行环保知识的宣讲,帮助社区住户了解白色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危害;再如亲身走进社会一线,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提醒人们正确使用和丢弃塑料相关制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充分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自身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五)注重学与创的结合,培养问题探究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借助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实现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讲,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中,“学”与“做”占有重要比重,而这两项内容都与学生紧密联系,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也需要学生有想法、有创新地“做”,这样才能让“教学做合一”在科学课堂中真正发挥效用,真正实现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科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第四课《分类和回收利用》为例。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以下知识内容的探究:认识垃圾回收利用与资源节约的关系;掌握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探究如何实现垃圾分类。基于此,在“教学做合一”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与“创”的有效结合,实现对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