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同步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建立一些特定的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目

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类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活动的大框架,其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何立平《西方政治制度史》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度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古代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奠基与转型创制与巩固变革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朝代制度夏商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内外服制回顾《纲要》上第1课【学思之窗】商朝为什么要推行内外服制度?

商朝生产力水平不高,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无力控制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内服外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已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朝代制度夏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

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朝代制度夏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家国一体”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商周政体的特点①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②神权与王权结合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以下材料体现了商周政体的什么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夏、商、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朝代制度夏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商

内外服制西周

贵族等级分封制;宗法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转型(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的重大改革使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探问题探究东周(前770-前221)封建政体诞生【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探问题探究东周(前770-前221)封建政体诞生【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外历史纲要(上)》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秦朝开创了帝制时代,国家的“升级”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张帆《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核心中央官制郡县制地方制度秦(前221-前207)皇帝制度的由来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秦纪二》秦始皇嬴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特点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核心)结合材料,总结皇帝制度的特点。①皇权至上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2.中央:三公九卿制百官之长副丞相最高武官行政中枢协理国政图籍文书监察百官军事分掌国家政务和皇室事务◆制度特点:①皇权核心②家国同治③体现“家天下”◆参政方式:廷议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兼听独断”)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地方: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注: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员取代了世袭领主,使得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概不世袭。◆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思考:分析秦朝如何落实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4.文书制度【史料阅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统一文字与用语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秦始皇日夜批阅大量文书

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正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问题探究】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事需要”和“用意”?强化君主集权(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强化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两汉隋唐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权力逐渐

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有效履职。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宋元明清二府三司制由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一省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

宰相制度终结。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探问题探究明(1368-1644)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宰相制度缘何被废?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作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

之官,甚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如何看待叶向高(明后期内阁大学士)对内阁地位的评价?职能: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

首脑,但决策权归皇帝。司礼监通政使司上报奏折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司礼监皇帝阅览司礼监思考:内阁大学士是宰相吗?他们怎样行使“论思顾问之职”?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2020·全国III)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思考:从这道题目来看,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如何变化?√地位:不断提升,出现内阁首辅专权的现象。(代批红,宦官专权)司礼监通政使司上报奏折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司礼监皇帝阅览司礼监(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诸事如属吏。”“得以参预机务”内阁地位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票拟的制度化明神宗内阁超越六部明成祖西汉中外朝制宋二府三司制秦三公九卿制明清废宰相设内阁(明)雍正设立军机处(清)(顶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元中央行政制度发展趋势: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与中枢机构的演变,大体上是围绕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这两个方向发展。

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事务繁杂,仅靠宰相一职是难以处理的,宰相向组织机构化发展是必然的,

君主专制导致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君主专制就必然削弱甚至废除宰相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两汉

魏晋南北朝隋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还包括王国和侯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以州、郡、县三级制为主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朝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加强)唐

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州、县二级制→路、州、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未改变,原行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部分形成藩镇割据势力。(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思考】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西汉郡国并行制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为主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明朝省、府、县三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围绕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的,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划分也与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大关系。(如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下稳上动(县相对稳定)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总课堂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