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_第1页
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_第2页
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_第3页
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_第4页
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篇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三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主动向上,勤奋刻苦,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勤于思索,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主动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化主题是:第一单元话说社区;其次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三单元;

东西南北中;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驾驭必备的学问,提高参加社会的实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视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1.社区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2.可爱的社区人

第四周3.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第五周4.走进社区

其次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

第六周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七周2.我来做个小导游

第八周3、家乡特产知多少

第九周4、了不得,家乡人

第三单元东西南北中

第十周1、我国的行政区

第十一周2、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第十二周3、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十三周1、我们的地球

第十四周2、世界真奇异

第十五周3、我们这样生活

第十六周复习总结

第十七、八周复习考试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2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来自社会的爱)。

这四个单元教化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在爱的阳光下;其次单元主要是我们共快乐;第三单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没有他们;第四单元主要是寻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点难点

“寻路和行路”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平安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校外探路动身,激发学生对出行有很大的学问相识,最终落实到爱护自己的平安教化。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家人爱的关怀下,懂得爸爸、妈妈的艰辛,以达到关爱社会。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理解感谢他人。

4、初步了解个人外出要留意些什么,初步学看平面图,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懂得平安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懂得爱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我的领里生活(第一单元)

2

2

1.邻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给邻居添麻烦《7》

2

4

3欢乐的领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听听老师的心里话

2

7

1、我的成长与学校(其次单元)

8

为了介绍我们的学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师

1

10

3、我送老师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长与他人(第三单元

12

我的劳动感受

2

13

有多少人为了我

2

14

不说话的挚友

2

15

家乡培育了我i第四单元

16

我的家乡在哪里

2

17

请到我的家乡来

2

18

期末复习考试2

2

2

3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3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化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化主题统领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化主题:1.我和我的同学;2.我要平安地成长;3.我的成长与家庭;4.我的邻里生活;5.我的成长与学校;6.我的成长与他人;7.家乡培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化;其次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化;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化;第四单元主要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主动向上,勤奋刻苦,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勤于思索,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主动改正。

三、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驾驭必备的学问,提高参加社会的实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视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五、教学进度

第一、二周邻居家的小伙伴

第三周不给邻居添麻烦

第四周欢乐的邻里生活

第五周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

第六周我是教室美容师

第七周我送老师一朵花

第八周我的劳动感受

第九周有多少人为了我

第十周不说话的“挚友”

第十二周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十四周请到我的家乡来

第十五周可爱的家乡人

第十六周我们共同的家

第十七、八周复习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4

一、学生学问实力习惯看法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本册共包含三个单元:

说说我们的社区生活、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四周的商店。

三、教学目的任务: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材重点难点重点:

“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五、主要措施:

1、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化资源,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的自主性。

3、细心打算,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化活动,寓教化于活动之中。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5

一、教学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学科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

1、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共产党的酷爱。

2、了解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3、要学生明白,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及它所带来的生活的改变,这些虽然学生并不留意,但是确的确实能感受得到的。

4、了解我国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历程,以及现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国际组织。

三、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有着特别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高校生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综合性特别强。涉及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是困难的,交叉的。同样的内容后续年段重复出现,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1)学会为别人着想,与邻居和谐相处。

(2)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从小养成合理、文明消费的.习惯。

四、学生状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三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五、教学措施:

(一)、将社会中的学问转化为生活问题。

美国教化家布朗及其合作者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背景”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同时他们对四周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溢新奇。老师就要紧紧抓住这种新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用学生熟识的生活阅历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阅历探究新学问,驾驭新本事。

(二)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品社课不应局限于学问传授,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化,把社会学问实际化,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还使学生应用社会中学到得学问去视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6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都能主动向上,勤奋刻苦,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勤于思索,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主动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化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化主题统领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四个单元教化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化;其次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化;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化;第四单元主要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三、教材重点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四、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驾驭必备的学问,提高参加社会的实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视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化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动、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动素养教化,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化”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

例如,今日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简单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留意公共平安。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日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相互敬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讪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需从小培育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怜悯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平常亲身经验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学问,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建将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在集体生活中》其次单元《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第四单元《家乡的改变》

2、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学习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酷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分辨地图上的简洁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学问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改变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酷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情愿向他们学习;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生产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夫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才智;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状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意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交通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状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变;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改变状况,激发学生酷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信息时代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状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习利用传媒平安、有效地获得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加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实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亲密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亲密相关的交通方面的状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依据实际状况,正确选择、运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留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相识社会和了解社会。2.从学生熟识的生活动身,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相识和了解。3.将引导学生获得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社会的相识实力和社会探讨实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加实践。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8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1、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多样的教学活动,既将学生的阅历作为学习的基础,同时也将形成新的阅历作为学习的目标。

2、根据综合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为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有机整合各门课程内容的构建思路,内容标准的各部分和各条均不是根据学科体系和学问点呈现的。每一条标准中,都尽可能地体现出学问学习,情感看法和行为实力养成融为一体的课程理念。

3、提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意义。只有依据详细的学生背景、区域、学校特点和条件,将多种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内容标准基本上采纳了主体表述的方式,并以行为化的表述呈现。

二、教材设计思路

1、我学习我欢乐,家庭因我而漂亮,共享友爱阳光,感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行分的三对关系。其核心是儿童,侧重与儿童发展的课程设计则关注儿童的身心特征,设计出的课程符合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贯彻了儿童设计课程的理念。

2、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设计的健康平安地生活,主动开心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集思品教化、社会教化、生活教化和科学教化于一身的课程,这四种教化须要在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中有明确而详细的反映。健康平安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生活教化和科学教化的目标与内容;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侧重反映了社会教化和品德教化的目标与内容;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侧重地反映了科学教化的目标与内容。

三、教学理念及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主动的生活看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加社会的实力,驾驭必备的基础学问,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在教学时要擅长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阅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老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敏捷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留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视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觉和解决问题,要刚好激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建性的思索,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充溢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意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刚好丰富、充溢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为此,激励老师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意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须要。创建条件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获得阅历,逐步提高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的实力。

四、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一)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纳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老师可依据详细状况,选用或综合运用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加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本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

1、老师视察记录。老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看法、实力、行为进行视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老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看法、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激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接着努力。

3、学生自评。老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相识、自我调控的实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肯定的标准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敬重、理解、观赏他人的看法,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沟通,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老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别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老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五、教学进度支配

1

2.10—2.15

开学工作

2

2.16—2.22

时间老人对我说

3

2.23—3.1

我有一把金钥匙

4

3.2—3.8

今日我进步了吗

5

3.9—3.15

妈妈,您放心吧

6

3.16—3.22

我爱我的家人

7

3.23—3.29

我们共同面对

8

3.30—4.5

大家都是好挚友

9

4.6—4.12

你的心情我理解

10

4.13—4.19

友爱是相同的

11

4.20—4.26

为了友情,我们共同努力

12

4.27—5.3

五一假期

五.一劳动节

13

5.4—5.10

早晨,谁在为我们劳碌

14

5.11—5.17

家乡的打工族

15

5.18—5.24

行行出状元

16

5.25—5.31

“小蜜蜂”在行动

17

6.1—6.7

56个民族是一家

18

6.8—6.14

多彩的民族风情

19

6.15—6.21

民族团结一家亲

20

6.22—6.28

期末测试

21

6.29—7.4

假期工作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9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参加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化;其次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化;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化;第四单元主要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本课程依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化,国情历史和文化教化,地理和环境教化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阅历、情感、实力、学问,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实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加现代社会生活实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驾驭必备的学问,提高参加社会的实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在学生须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全部学生都有参加教学过程的同等机会。学生的同等参加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4、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发展的须要为学生供应发展的资源。依据学生须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安排,为全部孩子的发展供应他所须要的教化服务。

5、敬重学生的理性思索,特殊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推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6、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视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7、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0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9人,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学问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看法、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接着教化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化主题是:我的成长。在这一教化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

本册由四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化;其次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化;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化;第四单元主要是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以16周计算,每周2课时,全计32课时。详细支配如下:

教学内容

课时支配

周次

第一单元我的邻里生活

8课时

1—4

其次单元我的成长与学校

8课时

5—8

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

8课时

9—12

第四单元家乡培育了我

8课时

13—16

四、教学措施。

1、从人道的角度出了,敬重儿童的差异与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亲情的教学时,要考虑自己班上是否有离异家庭,怎样做才能使部分学生的自尊不受到损害。

2、在学生须要的基础上,要让班上全部学生都有参加教学过程的同等机会。学生的同等参加不仅是为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理重要的是为使他们都感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发展的须要为学生供应发展的资源。依据学生须要的差异考虑教学资源的安排,为全部孩子的发展供应他所须要的教化服务。

4、敬重学生的理性思索,特殊是在涉及个人体验与推断的问题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出结论,把握“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把既定结论强加于学生。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1

一、班级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五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主动向上,勤奋刻苦,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勤于思索,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主动改正。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的结构与三年级上册基本相同,共有四个单元,一、三单元各有三课,二、四单元各有四课.教材接着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4个专题。依次是:珍爱生命;关切你爱惜你;出行的学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1)框架结构综合?

(2)学习内容开放?教材内容的设计不局限于客厅内的教学活动,而是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3)整体设计连贯?各课的设计既有各自比较明确的设计意图和侧重点,又有散发性,课与课之间具有肯定的连贯性。

(4)学习方式新奇?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学习特点。

(5)呈现形式活泼

三、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分目标

1、情感、看法、价值观

(1)珍爱生命,酷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酷爱科学、酷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看法。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允、酷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实力

(1)能够初步相识自我,限制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和行为。初步驾驭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事,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的沟通与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视察、相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洁的学习工具探究和说明问题。

3、学问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学问,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洁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四、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知道生命是珍贵的,要爱惜自己的'生态,呵护生命。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实力。

其次单元: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体会他们的心理,敬重他们并情愿尽力帮助他们。形成肯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第三单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途,能利用交通图选择比较简洁的出行路途。知道出行时怎样选择合适的路途和交通方式。知道有关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平安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四单元:正确分辨地图上的简洁图例、方向、比例尺,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索方式。了解为家乡作出贡献的人,唤起对家乡的骄傲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措施

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变更过去偏重学问学习,忽视实力和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主动的生活看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擅长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阅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阅历,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敏捷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

4、充溢教学内容,注意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意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看法、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究、思索、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视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七、教学中应当留意的问题

1、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动身,敬重学生的特性特点,强调以激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2、老师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意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须要。

3、留意让学生通过阅历来建构相识。

4、留意通过范例,引导学生自觉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5、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留意培育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学生习惯养成目标

1、初步具备平安防范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实力。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的学问,提高参加社会的实力。

5、在与同伴沟通中大胆发表自己看法。

6、刚好记录心中的疑问,经努力无法解决就虚心向别人求教。

7、比较自觉地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8、能较自觉地在课前和课后从相关的书籍中查寻须要的资料。

9、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搜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信息、介绍重点内容的习惯。

九、教学进度支配

第一单元12课时

其次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课时

第四单元8课时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2

一、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依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须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化,国情历史和文化教化,地理和环境教化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亲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阅历、情感、实力、学问,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相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实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加现代社会生活实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恳守信、友爱宽容、公允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能够与他人同等地沟通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推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详细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变更过去偏重学问学习,忽视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培育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驾驭必备的学问。

2、擅长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阅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敏捷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供应充分的空间。

4、充溢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改变,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长。让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化。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安排13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化主题是:我在成长。在这一教化主题统领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共设计了七个单元教化主题:

1、我和我的同学;

2、我要平安地成长;

3、我的成长与家庭;

4、我的邻里生活;

5、我的成长与学校;

6、我的成长与他人;

7、家乡培育了我。

这七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本册教材由后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化;其次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化;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化;第四单元主要进行酷爱家乡的教化。“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化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化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动身,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最终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惜上。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学问、实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相识,养成了肯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相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须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主动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校三年级共四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主动向上,勤奋刻苦,能够相互帮助,相互探讨问题,勤于思索,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主动改正。

三、教学目标总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相识社会、参加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特性品质的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