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74张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1.gif)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74张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gif)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74张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3.gif)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74张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4.gif)
![《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74张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276fcbda21c30713a6d372324c144a7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一篇让你每读必哭的爱情绝唱爱情专一【字源演变】繁体字的“愛”也许更能表明其意,说明爱要用心。原作
字。形像一个人双手捧“心”,张大了嘴,在诉说心中的爱情。《说文》“
,,惠也。”《玉篇》:
,今作爱。”《左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有的金文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自己的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成语链接】①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语出宋·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王实甫《西厢记》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②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语出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如果了解了李商隐的身世,也许就更能理解“应悔”二字,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③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语出宋·辛弃疾《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此有渺茫难凭之意。【诗句之美】
目录文本研析作品背景知识积累发散思维貳壹叁肆作品背景一《孔雀东南飞》选自《玉台新咏笺注》上册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称《焦仲卿妻》,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作者不详。《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全诗(除小序外)共357句,1785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一.作品介绍二.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专门官署,这种官署的职责是:配置乐曲,训练乐工,采集民歌。这些采集来的民歌,既可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也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这些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带有音乐性的、能配乐歌唱的诗歌,汉人叫作“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由一个官署的名称转变为一种新诗体的名称)。当然,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乐府诗在内容上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们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因此在唐代,乐府诗甚至用来专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中唐白居易等还掀起一个创新题、写时事的新乐府运动。乐府诗的形式朴素自然,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语言清新活泼,长于叙事铺陈,为中国古代叙事诗奠定了基础。乐府诗的代表作有《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木兰诗》前者写的是汉末庐江小吏焦仲卿及其妻子刘兰芝被封建礼教压迫致死的悲剧,并歌颂了他们的反抗精神,语言朴素,形象鲜明,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者满怀激情地赞美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尚武精神,同时也反映出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这两篇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三.文章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再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和爱情的青年身上时有发生。这正是本文焦、刘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文本研析二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一“遣”一“逼”,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也写出了刘兰芝的无奈、无助及悲惨的结局。评:“遣”“逼”二字集中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二字展开故事情节。诗前小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结局以及成诗的原因,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篇托物起兴,引起下文,渲染气氛。评:这种由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比较常见。
以孔
以L雀失偶比喻夫妻离散,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兴起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眷恋之情,又为全诗定下了悲情基调,营造了缠绵凄楚的气氛。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运用排比的修辞,一方面强调刘兰芝聪慧、能干、多才多艺,是知书达理的好媳妇;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评:从刘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自请遣归的原因,一则不堪焦母的欺侮,二则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这也反映了刘兰芝决不忍辱苟且的刚烈性格。第一部分第一层:兰芝向仲卿倾诉悲苦,揭开她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写焦仲卿忠于爱情。他为刘兰芝辩白,力赞刘兰芝,隐见其叛逆性格;语言委婉,可见叛逆中也有些懦弱。评:焦仲卿明志,表明夫妻感情深厚、笃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何乃太区区”后四句,焦母用刘兰芝的“坏”来迫使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可谓威逼。“东家有贤女”几句,又以贤女相诱逼其休妻,可畏利诱。焦母痛斥儿子,给刘兰芝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可见其专横。“久”字说明其休兰芝早有图谋。评:焦母用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式,驳斥了儿子的辩白,拒绝了他的请求: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①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②①用假设句,恰当地表现了他外柔内刚的个性,“终老”以示态度决绝。评:表现了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②运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槌”字写其动作,惟妙惟肖。“小子”“何敢”等词语运用得极其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焦母作为家长的权势威严。评:焦母愤怒专横,极力维护自己的权威,“何敢”一词用得很传神,写出了她的蛮横无理、独断专行。第一部分第二层:仲卿求情,焦母蛮横回绝。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兰芝被遣。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默无声”体现出焦仲卿在母亲的威逼之下的让步。后面的计策和打算也证明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慎勿”句流露出焦仲卿对刘兰芝的一片深情,难舍难分。评:说明焦仲卿在威逼之下,仍然盼望日后夫妻能再团聚。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妾有绣腰襦”八句,以铺陈手法写刘兰芝留下的种种物品,写得哀婉缠绵,这些是他们爱情生活的见证,体现了刘兰芝的温柔体贴和自尊自强。从刘兰芝对焦仲卿说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忠厚、孝敬老人、知书达理的人。评:“何言复来还”表现了刘兰芝对未来的清醒的认识。刘兰芝的临别赠物、劝慰,表现了对焦仲卿的一片深情。临别点物,一件件、一样样,悉数列举,令人伤怀;夫妻适别,情深意浓、再三叮嘱,催人肠断。一个善良、重情义的女性形象呼之欲出。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一段采用了铺陈的表现手法,详写刘兰芝离家时的打扮,旨在描写她的美,为下文写两度提亲张本;也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评:精心打扮,是为了给丈夫留下最后的美丽印象,也是自尊、倔强的刘兰芝不动声色地反抗婆婆的一种友式。这里极力描述刘兰芝的“精妙”反而给人一种凄楚的感觉,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更能激起人们对刘兰芝的同情。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刘兰芝与婆婆告别,表面自责,实则是悲愤和抗议,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评:“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婆婆的无理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因为她是看着小姑长大的,此刻别离,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写辞别小姑,先是“泪落连珠子”,后是“涕落百余行”,说明姑嫂情谊深厚,表现了刘兰芝善良友爱的个性;其中也蕴含着刘兰芝在焦家辛劳无罪过而被遣的悲愤。全程以泪水起,以泪水止,充满悲剧气氛。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焦仲卿送别刘兰芝,对天起誓,表白心迹,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评:两个“誓”字表白心迹,表现了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态度坚定。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①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②①刘兰芝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焦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迹。评:“磐石”比喻坚固沉稳的爱情。“蒲苇”比喻柔软结实得像丝一样不易断裂的爱情,恰当而形象地写出了一人对爱情的忠贞。②段末两句是兰芝、仲卿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进行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二人举手告别时的无限惆怅。描绘出二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和艺术感染力。评:本段写的“夫妻话别”,在文中起过渡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恩爱夫妻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恋。他们的分别是不得已的,为后面的殉情做铺垫。其次,在分别时,刘兰芝既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担忧,担心自己那性情暴烈的兄长不会听凭自己的意愿,为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三层:兰芝、仲卿分手,依依惜别,立下决不相负的誓言。第二部分:故事的发展——夫妻盟誓。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刘兰芝回家,母女同悲,表现了母亲对刘兰芝的同情和理解。评:此段再次铺叙刘兰芝从十三岁到十七岁的情况,借刘母之口写出刘兰芝素有教养、善女红、懂音乐、知礼教,尽善尽美,再次体现了刘兰芝的美好形象,这与她最终的悲剧命运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反衬出封建家长焦母的独断专行。第三部分第一层:兰芝回家,母亲悲摧。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①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阿女含泪②答:“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①回家才十多天,县令便遣人来说媒。评:侧面表现刘兰芝品貌出众,名声在外。②用一个“含泪”来表现刘兰芝不被理解的心情,也兼有请求母亲理解的含意。评:兰芝“含泪”,一是难忘焦仲卿的情义;二为夫妻离别的誓言;三为遭遣的委屈,内心的创伤。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①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②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①“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这句话既顾全了县令的面子,又委婉地回绝了媒人,达到了女儿“断来信”的目的。评:刘母的措辞十分得体,体现了她对女儿的理解,也与下文中的“阿见”形成了对比,既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又增加了故事的悲剧性。②太守为子求婚,更衬托出刘兰芝品貌出众,名声在外。评:一个“寻”字,尽见刘兰芝的出众。太守都这么着急为于求婚,侧面衬托兰芝品貌出众,反衬焦母体弃兰芝的无理。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照应前文,兄长逼嫁。他粗暴训斥刘兰芝“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汝身”,足见他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更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的市侩面孔。评:通过对“阿兄”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刘兄是一个反面形象。他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的帮凶。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在兄长的逼迫下,兰芝无奈答应了婚事。评:刘兰芝无可奈何,虚言以对;说“道兄意”而内心自有主张,外柔内刚,揭露嘲讽其兄攀高结贵的可耻人格。第三部分第二层:媒人提亲,兰芝拒婚,刘兄逼嫁。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还部白府君:“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太守“大欢喜”,迫不及待地让儿子和刘兰芝成婚,这一情节衬托出兰芝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评:太守愈喜愈显示出刘兰芝心中的悲凉,也为下文写刘兰芝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用“赋”的手法,铺叙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盛大排场。评:铺叙太守家筹办婚事的盛况。反衬刘兰芝不事富贵、不移情的品德和节操,也照应前文刘凡“足以荣汝身”的说法。同时,用铺张的迎娶场面反衬结局的凄凉。第三部分第三层:太守家筹备婚事,做迎娶准备。第三部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兰芝被迫应婚。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持”“执”是动作描写,表现出刘兰芝女红的娴熟,说明刘兰芝做嫁衣的速度之快,进一步衬托出兰芝心灵手巧。评:表明她此时故作镇静,勉强做交,写出了刘兰芝的无奈与伤心,互般哀愁,无人倾诉。第四部分第一层:兰芝含悲做嫁衣。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①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②②刘兰芝倾诉苦衷,道出被逼出嫁的真相,哀婉缠绵。①焦仲卿闻变心悲,驱马急归。评:此处渲染了悲苦之情。“摧藏”一词直接抒发了焦仲卿此时摧折心肝的痛苦之情。“马悲哀”意在通过马的哀鸣渲染悲苦、凄凉的气氛,衬托焦仲卿内心的伤痛。评:照应前文“兄长逼嫁”的情节。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焦仲卿又急又恨,再用“磐石”“蒲苇”来责问刘兰芝,亦见其焦灼的心情。“贺卿得高迁”表达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和怨恨。评:这误解和责怪,反面衬托了他对刘兰芝的感情坚贞不渝。同时,这几句话对后文两人生死之约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在情节上推波助澜,使故事的发展曲折起伏。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兰芝对仲卿的讽刺责怪不加抱怨,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以死明志,显示其忠贞的性格。评:“生人作死别”既是二人对感情的执着,也是最痛苦的抉择,悲剧气氛弥漫共中。这四句话是作者的爱白,表达了作者对焦、刘悲剧的同情、惋惜又无可奈何之感。第四部分第二层:仲卿责怪,兰芝辩解,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焦仲卿殉情前与母亲诀别,足见其孝顺。评:“今日……庭兰”这三句,以物起兴,以自然天气的寒冷来表达焦仲卿的决绝,同时营造悲剧氛围,衬托人物的悲哀心情,预示有不幸事情发生,为下文焦仲卿的殉情做铺垫。“故作”这句话出言决绝,凸显出焦仲卿的判逆精神,与前文形成对比。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焦母想用贵贱不同和“东家”的“贤女”来宽慰儿子,此时她仍用利诱的话来骗儿子。儿子将死,亦不能使她回心转意,足见其顽固、冷酷。评:焦母的话,充分反映出她死守男尊女卑和门阀等级观念的封建愚想。焦母对儿子不理解,进一步表现她的势利专横和狭隘的门户观念。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空”即“空荡荡”。这里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房屋的空荡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空荡与悲凉。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热闹气氛中,刘兰芝选择了殉情,增强了悲剧气氛。评:连用“揽”“脱”“举”“赴”四个动词,写出了刘兰芝殉情动作的连续性,表现出刘兰芝殉情的果敢。这是刘兰芝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外在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焦仲卿在犹豫徘徊后,也殉情自杀了。评:兰芝对死毫不犹豫,焦仲卿却拜阿母,徘徊之后才“自挂东南枝”。这说明刘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而焦仲卿的出身、性格决定了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对爱情的忠贞最终使他走上了以死抗争之路。第四部分第三层: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双双殉情。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松柏”“梧桐”象征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生活的追求;极写鸟鸣感人之深,象征了他们二人的悲愤与控告,反衬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之甚。评:“鸳鸯双飞”的结尾与“孔雀徘徊”的起兴呼应,这一结尾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表现了焦、刘矢志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第五部分:故事的尾声——化为鸳鸯。描绘了二人合葬和化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对不幸夫妻的深切同情和良好祝愿。任务群构建与探究文本构建结构图示主旨归纳本诗通过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知识积累三二.文化常识1.三从四德④“三从四德”是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伴读]④现在要遵从新的“三从四德”了。新的“三从”是指“从世界、从爱、从己”。新的“四德”是指“文德武德、言娴淑德、品学兼德、修身立德”。2.七去,又称七出,旧时各地婚俗之一。封建礼教规定,有以下七种情况丈夫可以休弃妻子:"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本命》)(参见"出母")。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妬,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妬,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大罪有五: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诬文武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诬鬼神者,罪及二世。杀人者,罪止其身。故大罪有五,杀人为下。3.六合⑥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伴读]⑥“六合”还有一个意思,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4.古代计时法①天色计时法。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②地支计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天色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现代点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另外,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半夜是三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三.文章技法(1)善于塑造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的艺术形象,刘兰芝不仅敢爱敢恨,敢说敢为,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而且在别小姑、别仲卿时,赠物留言、订立蒲石之盟,于悲怆之中充满了温厚的深情。她感情丰富,形象饱满。与兰芝相较,仲卿形象更为复杂。他忍让求母,委曲求全,显得软弱,但这是当时一般人所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何况他身为府吏,更不能不受封建法规的制约。然而他的求情,在当时是对母命的公开顶撞,实在是对封建礼教的大不敬。进而又对母命阳奉阴违,表面上驱遣兰芝,私下却密约重娶,表明他倔强不驯,只是绵里藏针、刚强不露而已。至于他告母自裁,幻想以此促使其母同意他与兰芝重新结合,这是他认识上的不足。但论其态度,实已由一般的顶撞发展到了威胁的地步。然而愚昧无知的焦母,虽然爱子,却仍坚持其另娶。仲卿则在幻想破灭之后,并不因此屈从其母而终于以死殉情,充分显示了焦仲卿的反叛性格。这是一个既想当孝子,但在与切身利害冲突下又不甘于愚孝的典型。对于次要人物,如刘母和焦母,同为老寡妇,刘母家境清寒,性格懦弱,虽同情女儿但又不能不听从儿子的安排,反映了封建礼教“夫死从子”的黑暗;焦母则富有高傲,为人凶悍,不仅不从子,而且要儿子从她,表现出封建家长的淫威。她们同为妇女,在同一社会中,却因境遇所造就的性格不同而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这种艺术造诣是当时其他叙事诗中所看不到的。(2)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孔雀东南飞》以人物为中心铺叙故事,情节曲折,首尾完整。故事带有传奇的色彩:一个被休弃的妇女,竟然受到县令、太守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升级及维护合同
- 交通协管员聘用合同协议书
- 家禽购销合同
- 货品抵款结算协议书
- 应对市场变化的解决方案研究
- 兰州房屋租赁合同
- 机械租赁协议合同
- 第19课 治学须有疑无疑不成学-《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Unit 4 Fun with numbers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光伏机器人行业报告
-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施工组织设计
- 践行志愿服务(下)
- 环境监测课件20-在线环境监测技术
- 《纸杯变变变》课件
- 《月历上的数字的奥秘》
- 汽车人才需求调查研究报告
- 班级公约(完美版)
- 医疗卫生监督协管巡查记录表
- 水利工程资料汇编全套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作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