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_第1页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_第2页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_第3页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_第4页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自由观·异化观·价值观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中人道主义探索

萨满一生都在追求最终意义,并努力工作着对哲学的反思。他关注生命与自由,关注个体与历史,旨在赋予人以不可剥蚀的尊严。对人之优越性的迷恋,使他毕其一生都在拒绝人的物化与异化,而着力探寻人的价值。这里,我把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分为精神探索的三步曲加以论述,即萨特是以人的“自由观”为基石,开始寻找自我;然后从人的“异化观”中发现人已失去自我;于是第三步就是在人的“价值观”中进一步发现自我。一、质的人—寻找自我———人的“自由观”萨特满怀对生命、对自由的无限激情,毕生关注人的自由,讴歌人的自由,他甚至把自由提到与人的存在同等地位的高度。在他看来,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正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说:“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这里的“第一原理”实际上就是萨特关于自由的理论。萨特强调的存在先于本质指的是人而不是物。物的本质在它被生产出来之前就已经被确定了,物是本质先于存在。例如,在种子中预先存在着未来的植物,即能使它成为某种植物的东西,也就是该植物的本质,它还在具体的植物没有出现以前就在种子中存在了;以后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枯萎都是可以预见的,植物不能对自身的一切进行选择,所以它是本质先于存在。他所说的人呢?既不是指肉体的、物质的人,也不是作为客体的对象的人,而是指作为自为的存在的人,即有自我意识,有主观性、有精神生活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中,除人以外所有存在物质都是不自由的,他们不能自由地挑选自己的本质。为此,他提出“自由选择”的口号,强调人的存在和意志的绝对自由,要求个人选择不受外来的约束。萨特的理论在伦理上为人的行动自由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还有,我们说人对自己负责时,我们并不是指他仅仅对自己的个性负责,而是对所有的人负责”。“我对自己的选择是负有责任的;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也使整个人类承担责任”。从“自由”与“责任”这对范畴可以看出萨特的深刻性,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主观性中包孕客观性。人在自我承担的“责任”中,必然要考虑人赋予对象的意义,同时表现和造就他自身。人只要活着,就要造就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一系列选择、计划和行动构成。正如海德格尔那样,萨特也把人的存在看作是一种自由超越的存在,人作为自由的个体具有“内在固有的超越性”。他在早期著作中曾说“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在哲学中从来没有感到过像这样一股真实的潮流,现象学家把人投回到世界中,他们充分地度量了人的痛苦、磨难以及他们的反抗。”如何看待萨特的人的“自由观”?我们认为,他强调人应当认识到自己,应当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去确定自己的存在,这种观点是和否定上帝的存在、反对宿命论和决定论直接联系着的。他主张人自己掌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并承担这种选择的责任,这种人道主义色彩很浓的存在主义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萨特早期的“人学本体论”把人的存在描写为一种“绝对的自由”,就好象人的存在之涌现是横空出世,放浪无羁,蔑视一切有限的境遇,同全部必然界限决裂。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直言不讳地说“除掉人的宇宙外,人的主观性宇宙外,没有别的宇宙。”在《存在与虚无》中又说“对人的实在的研究应该从我思开始”,这是一种唯心的倾向。根据萨特的自由理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都根源于人的意识,人的主观性,即根源于人的内心的世界,它不是建立在人对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的,因而实际上只是一种抽象的自由,是与自然和历史发展相脱节的。萨特这一颇具自恋情节的主体性,以及绝对自由为中心的人学,决裂了启蒙主义以来理性主义的价值体系。二、从存在与异化看人性的社会历史观何谓异化?它源自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思。作为哲学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17—18世纪的一些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如卢梭等用“异化”一词作为历史上国家权力起源的一种解释,意即人们把自己的权力交给政治机构。“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黑格尔用异化说明了主体和客体(包括劳动者和产品)的分裂、对立,说明所谓“绝对理念”的“外化”为自然,并提出人的异化,把劳动(抽象的精神劳动)视作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用异化说明和批判宗教,认为宗教由人所创造而又主宰了人,“上帝的人格性,本身不外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被对象化了的人格性”(《基督教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的思想,并把异化从纯理论范围转移到实践领域,试图通过异化劳动的理论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后来西方学者把异化思想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形成各种学说。如尼采从唯意志出发,把人的异化归结为放弃生存的意志。弗洛姆从感觉论出发,把异化说成是一种体验方式。而萨特则从存在主义出发,把异化及其克服归结为人的自我选择,他侧重于从道德方面找原因。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萨特,一切存在主义都把异化作为其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当然,他们对异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海德格尔认为,异化用来表示沉沦的一个特性,其主要点是: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人一旦获得社会性的存在,他就与自身分裂,失去自己的人格和自由。海德格尔为人们提出的克服异化的途径是自由地对待死亡。萨特用异化理论表述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起初,他把存在主义理论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观联系起来,从不掌握自己的命运、生活、工作,人具有的思想不是由他自己直接形成的意义上谈异化问题,提出需要从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方面,把人从剥削与神秘中拯救出来。在《存在与虚无》这部巨著中,萨特详细地分析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对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人的可悲(无为)存在进行了揭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在萨特看来是必要的,但它歪曲了我们的主观现实。在剧本《间隔》的结尾,萨特用“他人就是地狱”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即他人在窥视我,把我变成客体,变成物,同时也不能正确地理解我;然而,我需要他人,因此就产生了他人的折磨,即地狱。从认识论的角度,萨特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从本体上无法沟通与理解的现状,我认为这是从精神层面上讲人与人的异化问题。萨特关注的是个体生命选择的人生态度。在西方漫长的文明史中,上帝、理性逻辑、历史主义派定了个体的固定角色,因而扼杀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价值。这种扼杀功能在人类社会中除了一般文化意识形态的毒化外,更是通过人与人关系的纽带而得以实现的。人常常不能把握自己,常常通过他人的眼光来折射出关于自己面目的揣测和摹写,或者说,借助于他人的评判来断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如萨特在1956年为《间隔》的录音前言中所说:“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正因为有许多人因循守旧,拘于习俗,旁人对他们的评论,他们感到不能忍受,但是他们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这种情况,这种人虽生犹死”。在1960年发表的《辨证理性批判》中,萨特又进一步改变了角度,联系个人的自我对象化作为某种对他来说是异己的和敌对的东西而出现的现象来考察异化问题,并把它置于匮乏的前提下,处处受匮乏的制约,从而提出了匮乏———异化的社会本体论。“匮乏”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他把它提升为一个哲学范畴,这是一个创举。匮乏的基本意思是用来满足于人的需要的物品的短缺。物质环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匮乏的问题,只是在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中,才出现匮乏。物质环境之中一旦出现匮乏,就立刻会反作用于人本身,使他的同伴成为对他的一种威胁,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对抗、暴力和剥削。为了克服匮乏,萨特指出,人就作用于它的物质环境,并且发明和利用机器去这样做,但机器又反作用于人,产生对人的否定,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把人还原到机器的奴隶,把人还原到实践———惰情的层次,即还原为能被操纵控制的东西。所谓惰性或非活动性本是物的特性。萨特认为,惰性的物一经人加工,就有人的实践体现在其中,成为既是实践的又是惰性的物质,即被制造的物质,故称为“实践———惰性”。人制造这种物质(“实践———惰性”),同时又把自己客观化(外在化)于其中,也就是人与他自身异化或疏远了;这样,实践———惰性一方面是人所制造的物,另一方面又可以说是被客观化了的人;而人一方面是自为的存在,是自由的,他制造了物(实践———惰性),另一方面又要服从于他所制造的物,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服从于异化了的自己。他把人被物的统治归之于异化的领域,也就是历史运动中的反辩证阶段。三、价值论的智慧与现实的诞生“价值观”往往也指“价值观念”。它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立场、取向、态度等。它与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选择有关。柳鸣九先生曾说:“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本上不是一种对世界如何认识的世界观,也不是对社会历史如何认识的社会观,而基本上是一种人生观,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提倡”。从来源和基础方面看,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因袭了尼采“价值重估”的论点,提出特有的价值观。他们不屑于为人类提供某种统一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标准,更加重视个人的差异。他们实际上把赋予何种意义和选择何种价值的任务交给每个人自己去解决,并满足于启发个人承担这项任务的自觉性,他们是人生的提问者,答案却被悬搁起来。从内容方面看,萨特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创造自我———对传统的人生价值观的颠覆。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一反西方一、两千年的理性主义决定论,把人,单个的人、呼吸着、蹦跳着的活人和人的精神推上了庄严的殿堂。萨特用《圣经》般的语言,宣告“人生来就是被判决为自由的。”他的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关注的中心是关于人的方式、态度的价值问题,它强调从自身个体生命体验的角度看待并解释这个世界,以此达到切入世界之本真的目的。萨特关于“自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区分指的也是价值论。他并不否认外在世界脱离人的意识和心灵的独立存在,但他认为外部世界的意义却必须借助于人类意识的谋划。犹如雷卡·占吉所说:“人是参照他自身的可能性和意欲来观照世界的。”他还指出人的存在的“超验性”,强调“正是追求超验的目标人才得以存在;这一超验的核心和中心就是人处于超验的状态,并致力于获得与这一超验有关的东西”。在萨特看来,存在主义的本能(或体验)———人对自身存在的没有意义和人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价值观念等)的不复存在的大彻大悟。具备上述体验后,人就自以为有了“自由”去创造自身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念。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和信赖人的固有的能力(思想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它不提供任何的指导与恩赐,它只是“提醒人说,除了他自己之外,再没有第二个制定法规的人,在他孤立无援的窘境中,他必须为自己决定一切”。在我们看来,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坏”意义,包含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祸福、荣辱、优劣、贵贱、有用无用、可爱可恨、妥不妥当、值不值得、应该不应该、重要不重要等统统在内,都可以用“好坏”来加以叙述,并含有取舍意味的对象,就是价值;凡是需要用“好坏”加以判断的,就属于价值问题。而萨特却认为,世界本无所谓善与恶、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等,世界就是冷漠的自在。人生也无所谓希望与失望,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就是未充实的空乏、虚无,它永远有待于展开,有待于在极其有限的自由活动中展示出充实、希望和意义,同时又在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赋予冷漠的世界以意义。由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从极端悲观的终点,走向积极乐观的新起点,或者说,从认识论的最后透彻绝望,走向了价值论的崭新的希望———人应有在绝望中寻找和选择出路的自由。它相当于向世界宣誓:世界是毫无理由的荒诞,人生是毫无内容的空虚。但反过来,正因为世界荒诞,才提出人之直面荒诞而活下去的勇气和伟大。人生虚无,才需要人以自己的顽强追求予以充实,从而以自己的活动赋予世界以意义,直面荒诞,承担虚无,就显示出了人之为人的崇高价值。萨特不相信人类的普遍道德,他说:“在我的早期探索中,我象大多数伦理学家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