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_第1页
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_第2页
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_第3页
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_第4页
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重身份与汉诏功能的多元化

在汉代的制度中,法律法规分为四种类型:制定文件、制定文件、诏书和戒律。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功能,据《汉官解诂》记载:“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惟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他皆仿此。”这皆是从制度层面对诏令功能做出的规定,对诏令的颁布具有指导意义。不过,汉诏的实际使用情况则要复杂得多,这一点从后人对汉诏文类的重新界定中可见一斑。王应麟《玉海·文学典·汉诏令总叙》曰:“策有制策、诏策、亲策,敕有诏敕、玺敕、密敕,书有策书、玺书、手书、权书、赫递书,诏有制诏、亲诏、密诏、特诏、优诏、中诏、清诏、手诏、笔诏、遗诏,令有下令、著令、挈令、及令甲、令乙、令丙,谕有口谕、风谕、谯谕,宥罪有赦,诸王有诰召天下,兵有羽檄,要诘有誓约,延拜有赞,以至有报、有赐、有问、有诰,又有手迹,手记,诏记,其曰恩泽诏书,宽大诏书,一切诏书及哀痛之诏,随事名之。”其中所列诸种诏令之名,应是王应麟根据相关汉代典籍记载,将诏令之名逐一录出所得。其曰“随事名之”,说明汉诏在使用过程中,其功能范围已经超越了汉制“命有四品”的规定。张相所辑《古今文综》在谈及汉诏名称时则说道:“自汉以后,益难沟画。良以百王殊制,应时命文,故无取乎拘执也。”如此一来,关于汉诏功能的讨论,似乎只能围绕汉制明确规定的四种文类而展开,相比之下,汉诏繁杂的使用情况则显得令人难以着手。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汉诏的颁布,无论是“随事名之”,还是“应时命文”,其颁布主体从名义上讲,皆是皇帝。也就是说,汉诏功能多元化的形成,乃是由于“皇帝”在不同的场合下,出于不同的颁诏目的,针对不同的颁诏对象而实现的。而处于各种特定语境下的“皇帝”称谓,实则代表着不同的角色身份。概而言之,“皇帝”大致具备三重身份,即天子,中央决策集团的代言者,以及皇帝自身的个体身份。一、封闭型的天国革命在汉代,“皇帝”的称谓,首先代表了天子的身份。蔡邕《独断》曰:“汉天子,正号曰皇帝。”“皇帝,至尊之称。皇者,煌也。盛德煌煌,无所不照也。帝者,谛也。能行天道,事天审谛,故称皇帝。”是说,“皇帝”之所以是至尊无上的称谓,一方面在于皇帝的盛德广被天下;另一方面,则因皇帝能行天道,拥有代天审察天下的权力。这两条,恰恰是从“天子”角度对“皇帝”作出的诠释。“天子”之意在于:“天子者,则天之子也。”故而,皇帝以天子名义颁布的诏令,由此便折射出两层用意。其一,皇帝颁诏的对象为天地神灵。其旨在向上天、神灵表明自身德行遵从、符合身为天子的标准,从而在道统上具备了治理天下的合理性。从诏令内容来看,以天子名义颁布的祭告文,正是这一意图的体现。所谓祭告文,即在各类祭祀仪式中,皇帝祭告天地、山川、宗庙之文。如武帝《郊祠泰畤诏》、宣帝《躬亲郊祀诏》、光武帝《即位祭告天地文》、明帝《告瑞宗庙制》、和帝《匈奴平告庙诏》等。以光武帝《即位祭告天地文》为例,其曰: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眷顾降命,属秀黎元,为民父,秀不敢当。群下百僚,不谋同辞,咸曰:“王莽篡弑窃位,秀发愤兴义兵,破王寻、王邑百万众于昆阳,诛王郎、铜马、赤眉、青犊贼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秀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群下佥曰:“皇天大命不可稽留。”敢不敬承。光武帝向天地祭告时,虽然谦逊地表示上天授命于己而不敢当,但对以往的功绩则一一道来。在措辞中,他的起兵被描述为“愤兴义兵”,意即是出于正义的理由,是有德的行为;与之相比,王莽乃是“篡弑窃位”,而王郎、铜马、赤眉之流,则被视为扰乱天下的贼寇。那么,其平叛取得了胜利,便是“平定天下,海内蒙恩”;这一说法显然为光武帝披上了一件盛德的外衣。正因具备了盛德,故能“上当天地之心”,符合上天选择天子的标准。于是上天便以谶言的方式,授命其为天子。由于天子之位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故而皇帝在祭告中,也常会强调自身的修德,以祈祷政权的稳固与长久。武帝《泰山刻石文》曰:“事天以礼,立身以义,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番息,天禄永得。”其中,“事天”、“立身”、“事父”、“成民”几乎涵盖了施德的方方面面。武帝正是宣称以沾溉天地四方的广德为标准,祈祷获得上天永久性的保佑,以使天下归服,国祚绵长。此外,罪己诏的颁布也是出于同样的意图。罪己之辞本来即脱胎于帝王向上天的祝祷之辞:“至于商履,圣敬日跻,玄牡告天,以万方罪己,即郊禋之词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其二,以天子名义颁布的诏令,还旨在向天下昭示,其政权受命于天,在政统上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合法性。这一点,主要反映于天子发布的盟誓和外交文书中。盟誓,即以祝祷的方式而进行信守承诺的保证,如高祖《封爵誓》、《丹书铁券》、《与群臣刑白马而盟》。从其词义来看,“盟者,明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以天子名义颁布,具有外交文书性质的诏令,如吕后《报匈奴冒顿书》、文帝《赐南粤王赵佗书》与《遗匈奴书》、成帝《报乌珠留若鞮单于诏》等,则体现了汉王朝在世界秩序中的中心位置。由于汉人观念中的世界秩序主要是根据“五服”理论来界说的,故其外交关系主要是指汉朝中央政府与宾服以外那些被汉政府松散控制的、或完全自主独立的蛮夷戎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外交关系,是天子统治在空间层面的设想和体现。在以汉朝为中心的空间观念中,周边四夷被认为在地理位置上远离统治中心,故而天子对其另有一套相对宽松的统治政策,不过仍属汉朝的控制范围内。以文帝元年《赐南粤王赵佗书》为例:“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终今以来,通使如故。”其一方面反映了南粤之地位置偏远,“不足以为大”、“不足以为富”,故而汉朝允许南粤王自治管理;另一方面,对于南粤王称帝一事,则指出两帝并立,不通来使,乃相争之意,是不仁的行为。希望与其互通往来,实则使用的是怀柔政策。对此,南粤王回信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除此之外,在平定各种反叛势力时,送达给敌方的外交文书,也是出于天子的名义,旨在维护自身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如光武帝即位之始,令吴汉等十一将军将朱鲔围于洛阳,并在《与朱伯然书》中写道:“交锋之日,神星昼见,太白清明。”意即刘汉政权出于上天神灵的庇佑,对朱鲔的讨伐是符合天道的正义行为。光武帝元年,又有《与公孙述书》: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耶?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公孙述曾利用各种图谶和符瑞,来宣称自身的正统性:“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惑动众心。”二、皇帝在决策的技术—中央决策集团的代言者皇帝身为中央决策集团的代言者,主要是就其在诏令的制定、颁布和下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言。在皇帝颁布的诏令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当属下行性的各项政令、法令,其涉及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虽然皆以皇帝的名义下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政令、法令的制定皆出于皇帝本人;从其庞大的数量来看,这在现实操作中也无法实现。这些诏令所传达的意图,实际上是以皇帝为首的整个中央政府决策集团的意见。鲁惟一指出:“国家政策的重大决定在理论上依靠皇帝或皇太后权力的抉择。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高级官员在召见时从口头上提出的或以奏折形式提出的建议,决定就很难作出。”在有些情况下,皇帝本人会对某项政策,提出自己的意愿、倾向和看法,但具体如何操作,仍需交由百官商议。如景帝即位后,针对当时的律条规定,他以为“吏受所监临赂遗饮食,即坐免官爵,于法太重,而受所监临财物及贱买贵卖者,论决太轻”,于是乃命“廷尉与丞相更议著令”。对此,廷尉信与丞相申屠嘉在议定更改方案后,上奏曰:“吏及诸有秩受其官属所监、所治、所行、所将,其与饮食计偿费,勿论。它物,若买故贱,卖故贵,皆坐臧为盗,没入臧县官。吏迁徙免,罢受其故官属所将监治送财物,夺爵为士伍,免之。无爵,罚金二斤,令没入所受。有能捕告,畀其所受臧。”对律条中的不妥之处,重新进行了具体界定。但总的来看,皇帝在决策中所起的实质性作用颇为有限。这是由于汉代中央朝廷的决策机构,往往是以朝议的形式举行。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中朝朝议则由领尚书事的大将军主持。举凡重要的国家大事,如立君、建储、祭祀、封赏、法制、边事等,皆在其议论和决策范围内。显而易见,皇帝的废立,很大程度上也是朝臣们商议、谋划的结果。以文帝登基为例,据《汉书·周勃传》载: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人诛杀诸吕之后,经过共同谋划,决定废掉吕后所立的少帝,而迎立代王为皇帝。在实施这一谋划时,先由滕公等人将少帝带离皇宫;接下来由太尉周勃出面,向宫廷守卫下达了命令,遂使文帝得以顺利入宫。而被废的少帝,则于当晚便被诛杀。可见,当时的实权完全掌控在周勃、陈平等朝臣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登基的文帝,其行使权力时显然受到极大的牵制。昭宣时期,霍光权倾一时,成为政治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政事壹决于光。”昭帝之后,昌邑王刘贺被先立后废,亦皆由霍光决定;及至宣帝即位,也是霍光拥立的结果。故而宣帝对霍光颇有顾忌,“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虽然霍光声称归政于宣帝,但实际上则是“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从理论上讲,皇帝拥有无上权威,官吏的任免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但实际上,皇帝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大,要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左右。那些把持朝政、掌控权柄的实际决策者,为了将自我意志付诸于实践,必然要依赖于诏令自上而下的传达、贯彻和实施;而他们往往也是诏令的实际操纵者。诏令归属权的转移,折射出朝政权柄的转移过程。武帝之前,诏令属于丞相、御史大夫的掌管范围。《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可见,秦代御史大夫有审阅公卿奏疏的权力,那么其对诏令的批复显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汉承秦制,御史大夫的职能亦当如此。《汉书·张苍传》曰:“是时萧何为相国,而苍乃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故令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者。……十四年,迁为御史大夫。”师古注曰:“苍自秦时为柱下御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则主四方文书是也。”四方文书当包括诏令文书在内。张苍之所以能够居相府、任御史大夫,正因其在秦时曾担任过柱下御史,而柱下御史的职能之一便是掌管四方文书。那么,诏令显然也在丞相、御史大夫的执掌范围内。历数建汉之初的丞相,如萧何、曹参、陈平、审食其、周勃、灌婴、张苍等,皆是能够左右朝政的实权派人物,他们的意志无疑将体现在诏令中,并予以贯彻执行。如:高祖时,“萧何次律令”、“张苍为章程”,武帝之后,丞相的权力则逐渐为尚书取代。《唐六典·三师三公尚书都省》曰:“初,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舆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尚书由最初通报章奏的小官,逐渐成为掌管权力的中枢核心。《汉旧仪》中记载了尚书的职能:“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庶民上书事;主客曹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初置尚书,员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尚书令主赞奏封下书,仆射主闭封。丞二人,主报上书者,兼领财用火烛食厨。”执掌尚书事的人,往往是如王凤一样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昭帝即位时,霍光以大将军一职主持政务,兼领尚书事;成帝即位时,舅氏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以致“王氏之兴自凤始”需要说明的是,朝臣虽然握有极大的权力,但在诏令颁布过程中,皇帝的批准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便这一批准只具有名义上的意义。皇帝的政治作用虽然有限,但其地位在形式上仍是至尊无上的。周勃、陈平、霍光等权臣,虽然私下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决定皇帝的废立;但无论如何,他们最终都要确保选出一个皇帝,以作为其自身权力在名义上的合法靠山。鲁惟一将这种君臣关系描述为“伙伴关系”:“皇帝垂拱而治,他的权力不需要他有积极的作为便能贯彻下去;国家的大臣们建立一些必需的行动,并且使之完成。”三、“三不”与“一说”就皇帝个体而言,每位皇帝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色彩。仅以西汉为例,从《汉书》各篇“帝纪”来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武帝“雄才大略”;宣帝“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元帝“多材艺,善史书。自度曲,被歌声,分刌节度,穷极幼眇。少而好儒……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然湛于酒色”;哀帝“文辞博敏,幼有令闻。……欲强主威,以则武、宣。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故而,皇帝之言也显出鲜明的个人色彩。《古今文综·诏令类》曰:“大哉王言,宜崇体要,极其流变,曰情曰事,凡二目。”可见,王言虽大,亦有抒情的一面。如果说,由国家层面发布的诏令整体上呈现出典重温雅的统一风格;那么,皇帝的私人书牍则是其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至情悃愊,言款情深,家人父子之间,为爱为劳,弥见真率,其进焉者,九五降尊,如布衣交,所谓‘笔吐星汉之华,气含风雨之润’者与。”其中,“王言”如家人父子之间者,如高祖手敕太子书,据《古文苑》载: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在督促太子读书时,高祖口吻俨然谆谆教诲的慈父。他不惮暴露自己不喜学书之短,反而以此为教训,告诫太子勤勉读书。此时的高祖,卸下了皇帝的尊严面孔,表露出坦诚真率的一面。而言及赵王如意这个小儿子时,“哀此儿犹小”之语,则流露出无限怜爱的拳拳之情。至于“九五降尊,如布衣交”,则宣帝赐陈遂书,便是颇为经典的一例。据《汉书·陈遵传》载: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迁至太原太守,乃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