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学的概念辨析_第1页
黔学的概念辨析_第2页
黔学的概念辨析_第3页
黔学的概念辨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黔学的概念辨析

总之,贵州是一个学术领域,不同于回族研究、湖南研究和蜀研究。具体而言,黔学是指从古典到现代发生于黔地由学术活动而形成的学术成果与学术研究之总称。黔学以发轫于西汉汉武帝刘彻时代黔地学者犍为文学卒史舍人的经学研究为起步,经东汉(如尹珍)、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如王阳明及其后学),特别是在清代中晚期于黔地出现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所创“沙滩文化”为顶峰,在有清一代“朴学”领域堪称大师,并多开研究领域之先河,如郑珍的“汗简研究”,莫友芝的“说文唐写本研究”、“韵史研究”、“目录学研究”,黎庶昌的“辑海外佚书研究”等,承前启后,影响深远,故具一流学术之水准而为古典黔学之终结。就此狭义界定而言,黔学一如黔学这一学术概念的真正提出者贵州“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社科院研究员黄万机老先生所言即是“发生于黔地贵州的国学学术曰‘黔学’”。就广义黔学而论,黔学亦包括经学之外的发生于黔地贵州的其它类学术,如黔地巫教之学、黔地佛教之学、黔地道教之学、黔地民间族群信仰等的黔学宗教学,黔地诗歌、戏剧、散文等的黔学文学,黔地史志、校雠等的黔学史学目录学,黔地书法、绘画、音乐、建筑、茶艺、民间刺绣等的黔学美艺学等等。黔学属于纯粹的人文科学,延拓到社会科学,虽然可以涵盖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如黔地自然史地研究、黔地动植医药研究等等,但就严格的学科分类而言,黔学不归属于自然科学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且以人文科学为核心主体。就时间性来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前的黔学学术可称名曰古典黔学;1912年至今的黔学可称名曰现代黔学;今后乃至未来,黔地学人以对古典黔学与现代黔学之甚深意趣的学术理性之自觉为前提,继往开来,并能够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且具国内外学界一流学术水准的以中学为研究主体并科学汇通西学的学术可暂先命名曰新黔学。新黔学将是黔地学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人文科学黔学学派的根基,也将是未来黔地学术的真正命脉与灵魂之所在。一、博士秦官犍为舍人的《尔雅注》,是现存《尔雅》最早的注释文本,受到后代学者的高度赞誉,经学大师黄侃曰:“惟其人在汉武时,此释经之最古者。……盖虽零文只义,皆可葆珍。探讨《尔雅》者,究不能不首及于此焉。”《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前135年)初置《五经》博士。”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有博士七十人之多,至秦末大乱,“孔甲徐广曰:孔子八世孙,名鲋字甲也。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尔雅》成书过程时间较早,据史书所载,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二年(281)汲郡人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前296年)墓葬,出土用“蝌蚪文”写成的大量竹简文献,其中“《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二、从汉、汉武帝的献书看文学职能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注解传述人》于《尔雅》所列第一人即是犍为舍人,其原文曰:《犍为文学注三卷》:一云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汉武帝时待诏。阙中卷。接着列有《刘歆注三卷》等,皆有随文双行小字,多为著者介绍以及相关说明,经比较可知,“一云‘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应为对《尔雅注》另种写本题名的说明,即同书另有题名曰:“《尔雅注三卷》: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故知陆德明“一云”十字,乃是舍人《尔雅注三卷》的最早题名形式,亦应是舍人献书于武帝时的题名。上引《经典释文》的记载乃是考证舍人生平最为重要的线索。详梳两汉以上“文学”一词之内涵,虽甚为复杂,但脉络清楚。孔子、墨子以文学为文献以及对文献的精深研究,或指著作文辞的创作活动,荀子、韩非以文学意指儒家所传的“六经”以及孔子以来的儒家学术。汉初,文学在“百家之学”的意义上而被使用,并不单单独指儒术内涵,但韩非、荀子的界定渐成主流,如《史记·儒林传》曰:“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又据《华阳国志》“景帝嘉之,命天下郡国皆立文学。”所说文学,乃是景帝时代国都长安“传记博士”的国家官学在郡地的引进与展开。至汉武帝,文学单指以“六经”与“儒学”为内涵的儒术,并在文化制度上给予确认,但一直到元朔五年(前124)才由丞相公孙弘等上策,正式提出了由京师到四方的学官策略,曰: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至此,文学不仅指儒术以及精研儒术者,而且成了“文学官”,据《后汉书·百官志》文学一职的奉秩是百石,且即在“有蛮夷曰道”“卒史”为秦官,汉承秦制亦设卒史,有中央属吏的廷尉文学卒史等,有郡国属吏的府卒史即太守卒史、太守文学卒史等,奉秩百石或二百石不等。依前陆德明《释文》,犍为文学献书于武帝,最后署名曰“臣舍人”,又补充曰“汉武帝待诏”。关于舍人或以为官名,或以为姓名即姓舍名人,或以为二字联称是人名,应以官名为确切。《史记·孟尝君列传》曰:“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索隐》曰:“舍人官微,记姓而略其名,故云魏子。”又李斯、晁错等皆曾为舍人。《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舍人。”依上第一条引文“记姓而略名”,若仿“舍人魏子”一名,则犍为文学卒史入京任太子太傅属官亦应以“舍人舍子”为名才为准确,退让而言,即使犍为文学卒史确实是姓舍名人而与所任官职之名一致,为示区别则更应以“舍子”称名为佳,更何况历史上有“舍人魏子”之先例?可知犍为文学卒史因任太子太傅属官舍人即以官名自称应为合理,故其向武帝献书时之题名曰“臣舍人”之“舍人”应为官名。又所言“待诏”,《汉书·哀帝记》注引应劭曰:“诸以材技征召,未有正官,故曰待诏。”可知犍为文学卒史任舍人一职,居此职或有升迁之可能,但将任何职已不可知,从陆德明所曰“汉武帝时待诏”来看,舍人应为其最后任职。《汉书·终军传》曰:“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为谒者给中史。”又据《汉书·地理志》武帝于建元六年(前135)设立犍为郡,郡治鄨(音毕),“鄨为遵义”三、从“从汉初”到“从西汉后期”《尔雅》成书缘起甚早亦非成于一人一时。但关于《尔雅》成书的时代下限,仍有必要深入讨论。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中的考据最为繁复细致,他坚定以为:《尔雅》是汉代著作,但其成书当在西汉平帝以前,则余氏观点使《尔雅》成书时间延后了近180年,但余氏考证并未提及并反驳赵岐《孟子注·序》以及《晋书·束皙传》关于汲冢竹书所提供的历史线索,这在论证上必然因证据不足而有缺失。以避而不谈与自家观点相反的史料为默许之前提,余氏所集中反驳的是《四库提要》以为《尔雅》一书“在武帝以前”的观点。第一、通过文献检索,他订正了郭璞《尔雅序》等误以知“豹鼠之辨”的东汉光武帝时代之孝廉窦攸为汉武帝时代的谒者给事中之终军的错误,这一点是可信的,但这也只能说明郭璞等弄错了史实有张冠李戴之嫌,并不能必然证明《尔雅》出现在汉武帝之后。第二、其核心论证在于强调著有《尔雅注》三卷的犍为文学卒史舍人是后于汉武帝时代的人,由此确定《尔雅》成书必在汉武帝之后。一方面他以为,汉代传习《尔雅》一书,在西汉平帝之前并不显著,甚至到东汉初年也少有人研习。但此结论不成立,前引赵岐《孟子序》早已明言在文帝时代《尔雅》就已经立为博士了,进一步而论,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从而限定了其以前的“传记博士”,故武帝以来以“六经”为主以“儒家”为辅,正由于如此故《尔雅》研究逐渐减弱确实是实情,但这并不能够必然证明武帝时代就绝对不能够有关于《尔雅》的研究。与此相关,余氏以为若《尔雅注》著者为武帝时人,则刘歆《七略》必为录入,而班固《汉书·艺文志》并未载录其书,由此推断舍人非武帝时代人,此证因亦非绝对充足。前引《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明言有刘歆《尔雅注》三卷,其亦未入《七略》以及《艺文志》,故以是否见于《略》、《志》为证并不充足。另一方面,余氏考察了舍人《尔雅注》的具体内容,以“宵”、“朔”、“宦”、“突”四字的解释为例,认为“此皆哀、平之世,谶纬既兴以后,所用说经解字之法,其与《白虎通》、《释名》何异?”故断定“舍人之注《尔雅》,既以此法训说字义,则舍人盖生于后汉之世矣。”对今存最早对“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南大都大也》《舍人注》不仅对许多词的差别给予了细致的解释,透过这些解释可以看出其注释的统一规则。如《尔雅·释诂第一》曰:“弘……蓆,大也。”《舍人注》曰:“辂(即路之异文),車之大也。冢,封之大也。”就《尔雅》来说,由“弘”到“蓆”(内含“辂”、“冢”)三十九字皆具“大”之义,就释词的逻辑结构而言,“大”为“弘”等的上位概念,但并未给予相应的说明,《舍人注》将其具体化,不仅阐释了词义,从其“…之…也”的释词通则来看,其已然通达了《尔雅》所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净化对虫》的释虫中国语言中方言甚多,故词典释词不能不从这一角度确立释词原则。《尔雅·释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