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观沧海》一等奖创新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2.学习品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读整合,体悟诗人的精神格局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历史文学对其个人形象颇有争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歌《观沧海》,读其诗、识其人,了解一位更加真实的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受乐府民歌影响很深,是建安风骨代表人物,诗风慷慨悲凉。

一、诵读课文,感受诗意

(一)反复诵读

一读,四言古诗、二二节奏。

二读,朗读指导:诗句末多仄声,力量雄壮,音调铿锵,要读响亮,读饱满。

(二)感受诗意

观沧海,那是一片的海?

观曹操,那是一个的人?

二、咬文嚼字,深研诗味

历代诗评者都认为,这首诗气魄雄阔,文字惊心动魄。下面,我们试着对这首诗“咬文嚼字”,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和更深的领会。

(一)品词示范

在诗歌开篇,诗人用的是“东临碣石”,而不是“东上碣石”或者“东登碣石”。“临”与“上”“登”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上”与“登”都是爬上碣石山的意思,似乎是还在攀爬的途中。“临”则有已经登上碣石山山顶的意思,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有居高临下、俯瞰万物的姿态。因为是站在山顶观看大海,不管大海如何的动荡不宁、宽阔

无边,曹操始终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凌驾其上。这也表现了他这位古代伟大政治家的气魄!

小结:可见,一字之差,表情达意的效果却迥然不同。当代的诗学、词学大师南开大学的叶嘉莹先生也这样评价曹操:他的诗也是如此,在英雄的志意与诗人的才情之中,往往又结合着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

(二)“观”沧海

细细揣摩PPT上标红的字词,想一想,这些字词究竟描绘出了怎样的大海形象。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何”字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点拨:澹澹,是指水波动荡的样子,是对大海波涛汹涌的客观描写。“何”翻译为“多么”,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诗人主观感受的表达,寓含着一种“惊叹”。

明确:“何”是从诗人的主观感受角度烘托大海波涛汹涌的猛烈程度。“何”字,让读者体会到诗人脱口而出的惊讶赞叹。“何澹澹”,表明在曹操的眼中,大海是极其汹涌澎湃、动荡不宁的;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水波如何激荡的无限遐想。

2.“萧瑟”一词又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点拨: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要深刻把握“萧瑟”塑造的大海形象,一定要把这个词语与前后诗句联系起来体会。

明确:在诗人笔下,大海是极具力量的,生机勃勃的。“秋风萧瑟”的声音给人以“有力”“劲疾”之感。它与后面的“洪波涌起”结合起来,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狂风卷起巨浪,呼啸奔腾。再结合“东临碣石”“山岛竦峙”来加以想象,狂风席卷起的巨浪,冲向岸边,遭遇礁石的阻挡,两者发生猛烈的碰撞,发出巨大的声响,巨浪瞬间变成了飞沫与碎片。这样的大海多么雄浑有力!再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联系来看,秋风萧瑟之时,本应该是万物凋零之际,然而在诗人的笔下,树木依然丛生,百草依然丰茂。这就更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量。

3.“灿烂”一词表现出大海怎样的形象?

提示: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灿烂”一词的解释是:光彩鲜明耀眼,比如灯光灿烂、光辉灿烂。

追问:诗中“灿烂”一词突出了“星汉”怎样的特征?这对表现大海的形象有何作用?

点拨:写星汉之“灿烂”不只是“闪烁”,还指光彩鲜明到耀眼夺目,让人无法直视。“灿烂”一词的对象往往是成片的大规模的。比如舞台灯光灿烂,就不是一盏灯,而是指整个舞台上所有的灯带来的效果。这里的“灿烂”凸显出银河的巨大宽广。也就是说如此耀眼夺目、宽广无边的银河,依然孕育于大海的母腹之中。

明确:“灿烂”一词把银河璀璨耀眼、巨大宽广的程度写到极致。这里采用烘托手法,把大海的博大无边、包容万物渲染得淋漓尽致。

小结:观沧海,那是一片的海?

大海是波涛汹涌,动荡不宁的;大海是极具力量,生机勃勃的;大海是博大无边,包容万物的。

曹操的诗,自有一番笼盖吞吐的意象。——叶嘉莹

学法指导:诗歌中的景物是带着作者情感的景物,是有“意”味之形象,即意象。品读意象是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所以,赏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心中有什么笔下才会有什么。那曹操是在什么情形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观天下

(1)东汉末年(184—220),从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结束,持续36年,群雄割据、动荡起伏。

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乌桓是当时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2)曹操率大军北征乌桓,途中遭遇连日的阴雨连绵加上洪水频发,道路泥泞,根本无法行军,将士疲惫不堪。后来一个叫田畴的人献计走一条荒弃的小路。当时天寒地冻,荒无人烟,曹军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乌桓兵力远胜于曹军,大将张辽主动请缨,勇战乌桓,取得胜利。战后回到邺城,曹操下令彻查并重赏当初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三国志·武帝纪》)

合作探究:

带着抚慰苍生的愿景,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经历艰苦卓绝奋战、惊险取胜的曹操,在观沧海时,仍然观的仅仅是沧海吗?

(屏显,讨论)

曹操观沧海,观的不仅是沧海,也是()

明确:

曹操是海,他如大海一样“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观沧海即观自己、观天下!

小结:面对群雄逐鹿的动乱局面,诗人抒发了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有足够力量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强烈自信。

我想,曹操是海,他()

预设:自强不息、老当益壮;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永远热情洋溢。

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样的?隔着历史的烟尘和小说《三国演义》的抹黑,我们不太容易看清楚。今天老师交给大家一把钥匙,品读意象读懂诗歌,进而读懂诗人情怀,读出诗人曹操的形象。在诗歌的世界里,曹操是海:

(屏显)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吞吐日月的政治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招贤纳士的广博胸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我想曹操是海,他有心忧天下的王者之风,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过渡:曹操登上的碣石山,秦皇汉武都来过,一代领袖毛泽东也曾来过这里。

三:拓展联读

(一):联读对比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预设:毛泽东这首诗歌和曹操的《观沧海》虽然时代不同,但同样具有深邃的历史感、辽阔的历史感以及丰富的美学容量。诗歌当中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豪迈情怀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一脉相承的崇高气概!

(二)、观己明志

黑格尔曾言:“大海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