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1三峡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略无阙处(同“缺”,空隙、缺口)(2)或王命急宣(有时)(3)属引凄异(延长)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3.《三峡》是如何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写山的?请简要分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三峡山高岭连、遮天蔽日的特点。二、课外拓展游大理日记(节选)又南一里半,过石马泉。泉一方在坡坳间,水从此溢出,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甃①为方池,其上有废址,皆其遗也。《志》云:“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又南半里,为一塔寺,前有诸葛祠并书院。又南过中和、玉局二峰。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罨②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独高垂如匹练界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之下流也。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③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从其后西二里,蹑峻凌崖。其崖高穹溪上,与对崖骈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改)【注释】①甃(zhòu):砌,垒。②罨:同“掩”。③马鬣:坟上的封土,此指坟墓。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认为)B.泉中落日照见有石马,故名(说出)C.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向南)D.溪破其中出(流出)【解析】名:命名,起名。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从溪北蹑冈西上/二里/有马鬣在左冈之上/为阮尚宾之墓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笔下水的特点。泉水清澈,如“冯元成谓其清冽不减慧山”;溪水湍急,如“溪破其中出”。【参考译文】又向南行一里半,经过石马泉。一池泉水在坡坳之间,泉水从此处溢出去,冯元成认为泉水的清冽与慧山的泉水不相上下。砌成方池,池上有废弃的遗址,都是冯元成的遗迹。志书说:“落日映入泉水中照见有石马,所以这样起名。”又往南半里,便是一塔寺,寺前有诸葛祠和书院。又向南经过中和、玉局两座山峰。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势很大。又向南行,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群山之后,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在左面山冈之上有坟墓,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突起如同门扇,上边高耸下面陡峭,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2答谢中书书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季节)(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二、课外拓展二十三日①,过巫山凝真观②,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③、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陆游重又被朝廷启用,赴任夔州通判。②凝真观:道教观名,内有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③太:泰山。④无纤翳(yì):没有丝毫云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过巫山凝真观(经过)(2)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只有)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3.选文和《答谢中书书》都写到山,两文的山各有什么特点?《答谢中书书》中的山高耸入云,颜色变化多端;选文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参考译文】二十三日,经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直冲云霄,而山脚则径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座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这一天,天空晴朗,环顾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飞舞,徘徊了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个很奇异的现象。3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幽美,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沉醉其中,乐从心生;这样的月色,有友人相伴,悠闲漫步,孤寂之情顿消,乐从心来。二、课外拓展游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指画字,不书数字,辄深了人意。予戏之曰:“予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②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③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予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节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相:察看。②蕲(qí)水:旧县名,在今湖北浠水县。③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因往相田得疾/未若柳絮因风起B.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陈康肃公善射C.安常虽聋/虽乘奔御风D.是日剧饮而归/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解析】A.因为/趁、乘;B.擅长;C.虽然/即使;D.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3.从选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乐观旷达、超然洒脱的苏轼。【参考译文】黄州东南三十里方向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因为去查看田地而生了病,听说麻桥有个人叫庞安常,医术很好但耳朵听不见声音,便去他那里治病。庞安常虽然耳聋,但非常聪明。(我)用手指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字,他就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以手为口,你以眼为耳,我们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起去清泉寺游玩。这座寺庙在蕲水郭门之外大约二里地,那里有王羲之洗笔用的泉水,水非常甘甜。下游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我写了一首词:“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兰溪水中,松树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杜鹃在潇潇雨声中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你看流水尚且能向西奔去,千万不要因为头上长了白发就大唱日月催迫、生命短促!”这天我们畅饮了一番才回家。4与朱元思书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天山共色(同样的)(2)从流飘荡(跟、随)(3)负势竞上(凭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和情怀?“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听觉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歌颂。二、课外拓展汪圣锡应辰端明①,本玉山县弓手子。喻樗②子材为尉,尝授诸子学。呼视之,状貌伟然,不类常儿。问:“能属对否?”曰:“能。”曰:“马蹄踏破青青草。”应声曰:“龙爪拿开白白云。”喻大惊异,曰:“他日必为伟器。”留授之学,且许妻以子。后从张横浦③游,学益进。年十八,魁天下。天资强敏,记问绝人。其帅福州,始谒庙,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即好谕曰:“事不可行也。”妪呼曰:“乞详状。”公笑曰:“尔谓吾不详耶?”驻车还其牒,诵之,不差一字。(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有删改)【注释】①汪圣锡应辰端明:汪应辰,字圣锡,为端明殿学士。②喻樗(chū):人名,字子材。③张横浦:即张九成,宋代理学家。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A.状貌伟然/欣然起行B.且许妻以子/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天资强敏/赏赐百千强D.记问绝人/沿溯阻绝【解析】A.……的样子;B.许配/表示约数;C.很/有余;D.超过/断绝。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有妪持牒立道左/命取视之/累千百言/皆枝赘不根3.结合选文,说说汪圣锡为什么能够“年十八,魁天下”。①天资强敏: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天赋,对对子对答如流(或记忆力超群:对于老妇人内容芜杂的状子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②好学:师从喻樗、张横浦,学业愈加精进。【参考译文】端明殿学士汪圣锡,本是玉山县弓手的儿子。喻樗任玉山县尉时,曾教授诸子学习。喻樗叫(汪圣锡)过来并认真端详,相貌俊朗,身材高挑,和平常的孩子不一样。(喻樗)问:“会不会对对子?”(汪圣锡回答)说:“会。”于是出了上联:“马蹄踏破青青草。”(汪圣锡)应声答道:“龙爪拿开白白云。”喻樗大为惊异,说:“今后一定能成大器。”于是留他就学,还把女儿许配给他。后来汪圣锡跟从张横浦学习,学问更加精进。(汪圣锡)十八岁的时候,就做了状元。汪圣锡天资聪颖,记性超人。他主管福州的时候,刚到孔庙拜谒,有个老妇人拿着文书站在路边。他命人取来看完,一共有上千字,内容芜杂,看不出重点。不过他马上批示说:“所说的事不可行。”老妇人喊叫说:“请让我给您详细说明情况。”汪公笑笑说:“你觉得我不清楚吗?”于是停车把文书还给老妇人,然后背了一遍,一字不差。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与“君子”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得道者”。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解析】文章没有反映“法治”思想。二、课外拓展张孝基仁爱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②,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方勺《泊宅编》,有删改)【注释】①许昌:地名,在今河南。②驯谨:顺从而谨慎。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斥逐之(追赶)B.富人病且死(将要)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解析】“逐”,驱逐,文中指将其赶出家门。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3.你觉得张孝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张孝基心地善良,按礼节操办了岳父的葬礼,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给予帮助;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张孝基为人厚道,不贪钱财,把已故岳父的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参考译文】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娶了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品行不正,便骂着把他赶出家门。富人生病将要死了,把家产全部托付给孝基,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浇灌园圃而有饭吃,多么幸运啊!”孝基便叫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对此感到惊讶,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吗?”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那真是太好了。”孝基就让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像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了他。6富贵不能淫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2)无违夫子(违背)(3)妾妇之道也(规则)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从他提出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主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C.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后,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解析】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强调“大丈夫”不能受“富贵、贫贱、威武”的影响,这是从正面直接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二、课外拓展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③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释】①同敞:明朝政治家张居正的曾孙。②式耜(s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明末名臣。③倡:同“唱”。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适同敞自灵川至(恰逢,正赶上)(2)昔人耻独为君子(以……为耻)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3.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张同敞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张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都没有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参考译文】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风发。每次随军出征,总是跳上马背,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他不离开)就再返回作战,有时也因而取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同敞。顺治七年,清兵攻破严关,众将领都放弃桂林逃跑了。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瞿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瞿式耜,瞿式耜说:“我作为太守,应当死在这里,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何不离开这里?”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难道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吗?”瞿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命令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命令他们削发为僧,也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禁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四十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脸色一点也不改变。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2)曾益其所不能(同“增”)(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在内部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3.孟子为了论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下磨炼造就的,连举六个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事例,是否重复?为什么?不重复。因为他们都出身卑微,经历磨炼后都做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这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是最能代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二、课外拓展治国犹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丰收。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炀帝意犹不足(满足)(2)征求无已(停止)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3.请分析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并分析其人物形象。治国之道:治国以百姓为重,让百姓生活安乐。人物形象: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反思、勤恳治国、以民为本的明君。【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当年(隋朝)刚刚平定京师时,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不满足,不停地搜刮民脂民膏,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心寡欲,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从而做到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心寡欲,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8愚公移山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年且九十(将近)(2)寒暑易节(更替)(3)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移山任务的艰巨。B.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C.愚公移山时虽然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十分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D.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两座山,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解析】原文为“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被感动并发出命令的是天帝,不是操蛇之神。二、课外拓展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①将殆②。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③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此人不溺。来来,吾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一弹指顷,已抵东岸。(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臌(gǔ):中医指肚子膨胀的病。②殆:危险。③昧爽:拂晓,黎明。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听说)(2)苟有神理(如果)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3.选文和《愚公移山》都借“神力”结尾,在内容上有何共同作用?请任选一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示例一: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愚公移山》借天帝被感动突出了愚公的坚持不懈;选文借田某渡河的顺利突显他的孝心。示例二: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愚公移山》借天帝帮助愚公移山,肯定和赞扬了愚公的移山行为;选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现作者对孝亲敬老行为的认可。示例三:都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愚公移山》借天帝帮助愚公完成移山心愿,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质朴愿望;选文借田某顺利渡河,表达人们希望有孝心的人(好人)能够平安顺利的美好愿望。【参考译文】沧州有位姓田的轿夫,他母亲得了臌胀病,情况危急。(他)听说景和镇有个医生有(治这种病的)特效药,但两地相距一百多里。(田某)黎明狂奔而去,傍晚已经狂奔而回,累得只剩下一口气了。然而这天晚上卫河暴涨,船不敢渡河。他急得仰天大声呼号,声泪俱下。众人虽然哀怜同情他,但也无可奈何。忽然有一位船夫解开系船的缆绳,招呼(田某)说:“如果有神理,这人就不会落水!来来,我渡你(过去)。”(船家)奋力划桨,逆着滔天的波浪向前行进。弹指间的工夫,已经到达东岸。9周亚夫军细柳一、课内自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天子且至(将要)(2)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规定)(3)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士是一定会遭袭击,被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汉文帝劳军这一场面,借助对比和衬托,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B.文章开头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的情况,是为下文写文帝在细柳军遭遇到的情况做铺垫。C.文帝到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