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辩论》的写作与写作_第1页
《为诗辩论》的写作与写作_第2页
《为诗辩论》的写作与写作_第3页
《为诗辩论》的写作与写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诗辩论》的写作与写作

1581年,27岁的菲利普西德尼(philipsindey,1554-1586)住了一本书,并写了关于诗的评论。锡德尼后来英年早逝,但是人以文传:《为诗申辩》集欧洲文艺复兴诗学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大成,并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堪称英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式作品。在文章最后一段,锡德尼以调侃戏谑的语气祝告“不幸读了我这篇涂鸦之作”的人“相信”诗歌具有“使你(的生命)永恒”的神奇力量,否则“我将代表全体诗人诅咒你”——“厌诗者”或者说诗的敌人(poet-haters)一批判诗人的指名道姓地“题献”1579年10月间,牛津大学圣体学院毕业生、戏剧诗人、未来的教会神职人员斯蒂温·高森(StephenGosson,1554-1624)高森将他批判诗人的作品指名道姓地“题献”给诗人中的“大师”锡德尼,这显然是意在挑衅和羞辱对方。而锡德尼,出于一种微妙的心理,却在《诗辩》中未有一语提及高森及其作品锡德尼讲述的这个故事很有趣——例如他名叫“菲利普”(Philip之名源自希腊语二我们的“诗”me《诗辩》全文五十八节,除去开篇和结尾,正文共五十六节(2-57),又可分为三部,分别是诗歌价值的证明(2-35)、对诗歌指控的反驳(36-45)和英国本土诗歌(文学)批评(46-57)众所周知,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抨击诗歌败坏人心世道,并主张通过哲人立法驱逐诗人以净化城邦:我们完全有理由拒绝让诗人进入治理良好的城邦。因为他的作用在于激励、培育和加强心灵的低贱部分毁坏理性部分,就像在一个城邦里把政治权力交给坏人,让他们去危害好人一样。(605b)我们不能让这种人到我们城邦里来;法律不准许这样,这里没有他的地位。我们将在他头上涂以香油,饰以羊毛冠带,送他到别的城邦去。(398a)但是另一方面,柏拉图又自命为真正的诗人,如其笔下的“雅典客人”——苏格拉底的死后化身,也是柏拉图的人格投影——所说,“我们是最美好、最高贵的悲剧诗人”,因为“我们的城邦制度是对最美好、最高贵生活的模仿,而我们认为这是最真实的悲剧”(Laws,817b)。因此,他在放逐诗人的同时又特别开恩提出一个条件(或者说挑战):“如果为娱乐而写作的诗歌和戏剧能有理由证明,在一个管理良好的城邦里是需要它们的,我们会很高兴地接纳它。”(Republic,607c)在此之前,柏拉图宣布“哲学与诗歌之间的争执由来已久”(Republic,607b)。此言不尽不实:“诗歌”固然古已有之,但“哲学”实在是新生事物作为诗人的今人代表,锡德尼机智地回应了柏拉图的挑战。如其所说,柏拉图是“一切哲人中最具诗性的”:他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向我们讲述了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一如诗人所为;不错,柏拉图是反对诗歌,但他反对的是诗歌的滥用而非诗歌本身,事实上他赋予诗歌神圣的灵感力量而褒扬了诗歌;因此确切说来,柏拉图是诗人的护主(patron)而非敌人就这样,锡德尼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话语传统巧妙嫁接而反转了柏拉图对诗人的指控,同时与后者化敌为友而弥合了诗与哲学的古老纷争。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在这时,新的敌人——他们共同的敌人——出现了。三西塞罗的“权力”——以“哲学”取代“以诗为中心”的人文传统这个新的敌人就是锡德尼在《诗辩》开篇中提到的普里亚诺——确切说是“普里亚诺”象征和指代的某一类人。我们之前看到,爱马者普里亚诺崇尚武功而鄙薄“统治的技艺”(如其所说,这“不过是文人的空谈”)。锡德尼此后再未提及此人,不过他在正式反驳柏拉图(那时他被视作为诗申辩的最后也是最大一个障碍)之前特别指出:有人说诗人沉迷幻想而疏于行动,因此文学繁荣必然导致武德乃至国力的衰落,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尚武精神的衰落与诗歌无关,事实上诗歌是军旅生活的最佳伴侣(companionofcamps)——正如人类知识(包括行动的知识)的原始光照来自诗人一样,例如荷马之于希腊文明;诗人也激发了行动者最初的雄心壮志,如亚历山大一心效法荷马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而成就其丰功伟业也正是在这里,锡德尼实际上介入了——尽管只是一掠而过——另外一场时代争执:文学与武功(或所谓“智慧与力量”[sapientiaetfortitudo]说到这场“文武之争”,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意大利人卡斯蒂廖内(BaldassareCastiglione,1478-1529)。1528年,即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00-1558)的军队洗劫罗马我们看到,卡斯蒂廖内的《廷臣必读》是对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的某种修正和完成,正如后者的思想(不可否认,它同样是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一种自我表达)是对古希腊-罗马人文传统的逆转和革命,并因此构成对时代政治文化的批判和改写。让我们从头说起。罗马帝政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曾经心情复杂地谈到古代罗马人的“德性”(virtus)观念:过去罗马将武力或军功尊奉为最高德性此言非虚(所谓旁观者清),但他这样说时似乎忘了这也是他的先人——古风和古典时代希腊人的认识。古希腊的文明教化公元前6-5世纪的智者运动参与并见证了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世界的“现代”转型。这是一场“弃武从文”的文化革命:以此为契机,“知识、理性和学术”逐渐成为城邦生活的主题柏拉图的同时代人和对手伊索克拉底(Isocrates,436-338BC)亦为一代文宗,但不同于柏拉图,他倾心修辞(他有时亦称之为“哲学”),强调“言辞”古罗马政治文人西塞罗即是一例。作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哲人、演说家和修辞学者,西塞罗同样钟情人文尤其是文辞(sermo)的力量:人类之所以“大大优越于野兽”,如他笔下的代言人物克拉苏(Crassus)所说,是“因为我们可以互相交谈并通过语言表达我们的感受”,而且也正是言辞“让分散的人群聚集在一处”,“使他们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生活”并“为由此形成的公民社会制定法律和规章制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大抵沿袭(或者说复兴)了这一古典/异教话语传统,但将诗-诗人视为文教与城邦生活的中心许多人曾经幻想那些从来没有人见过或者知道在实际上存在过的共和国和君主国。可是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致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君主论》第15章)因此,君主必须为了行善而作恶:他应当“效法狐狸和狮子”,同时“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第18章)我们看到,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人文主义理想:在这里,“君主”取代了“哲人王”和“完人”(l’uomouniversal),“力量”取代了“德性”,“成功”取代了“正义”;至于“诗-诗人”,马基雅维里一次也没有提到。此就《君主论》而言。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论李维》(DiscoursesonLivy)中,马基雅维里倒是有两次谈到“诗人”(2卷第5章、第12章),但都一笔带过而无关宏旨。他在本书第1卷第10章开篇部分谈到了“文人学士”(menofletters),认为他们是第四等也是最后一等“受到赞扬的人”,而前三位分别是宗教的创立者、王国或共和国的缔造者、开疆拓土的军事领袖;如其所说,“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了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君主论》第6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卡斯蒂廖内的“廷臣”乃是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的顺应和补充,而锡德尼的“普里亚诺”又是对卡斯蒂廖内的“廷臣”的一种漫画再现。首先,卡斯蒂廖内的“廷臣”是对马基雅维里的“君主”的顺应和补充。马基雅维里在他投身其中并为之奋斗的佛罗伦萨共和国(1494-1512)覆亡之后开始写作《君主论》(1513-1515);此时此刻,他一度憧憬的“君主”已经(或者说再度)成为意大利的政治现实,尽管是以一种十足反讽的方式:现在,美第奇家族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重新成了佛罗伦萨的统治者。又若干年后,西班牙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军队悍然入侵罗马并劫持教皇,佛罗伦萨共和国一度复兴(1527-1530),但好景不长,1530年帝国军队再次入侵,美第奇家族卷土重来,西班牙从此(特别是在1559年之后)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罗马教廷不得不生活在西班牙帝国的阴影之下,而佛罗伦萨——马基雅维里深爱的家乡——亦沦为外国统治的附庸如果说卡斯蒂廖内的“廷臣”是对马基雅维里“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