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_第1页
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_第2页
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_第3页
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_第4页
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魏书》对政权合法性的强化

登国元年(386年),东征元年(86年),道武皇帝正式成立。在此之前,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所建立的少数族政权,统治者多残暴不仁,国祚短促。更重要的是受传统的华夷理论思想的影响,《论语》有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故时人皆以为华夏正统在东晋南朝。然而在北魏皇朝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拓跋皇室为核心的北魏统治者亦未放弃对其政权合法性的追求,并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成果显著,是故广大的北方汉族人民将其视为中原正统所在。“这样,南朝自诩的正统便失去了任何意义,于是从南朝单方面地以正统相号召演而为南北之间文化上的竞争,北方历史演进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各政权纷纷以正统相标榜。对于此时政权合法性之研究,史家不乏其人。朱子彦先生在其《汉魏禅代与三国政治》一书中,深刻论述了曹魏政权如何经过三代人的努力通过正统化运作完成了王朝鼎革。牟发松先生则详细描述了陈朝创建之艰难以及陈朝统治者对于陈朝建立之际合法性的具体操作。针对北魏政权的正统问题研究,何德章教授在其论文《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一文中,以北魏建立之初国号之争为切入点,论述了北魏道武帝、太武帝以及孝文帝三位帝王对北魏正统化运动做出的积极贡献。陈金凤教授则提出:“北魏的正统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拓跋鲜卑受中原强势文化的深刻影响和作用,为了统治的需要不得不附和与采用汉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结果……正是促使拓跋鲜卑不断吸收先进汉族文化的动力。”一、北魏前期国家军队对部落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儒家学说将王权的根源归结于“天命”,唯有德者方能受到上天的眷顾,从而肇基王业。《尚书正义》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佑之。”然天道幽远,非人力所能探知,故一个皇朝的建立和巩固,其基础仍在于统治阶级拥有的强大军事实力以及他们所造就的非凡功业与无上权威。西晋末年永嘉(307-313年)之乱以后,少数族大量内迁,“五胡”纷纷建立政权,雄踞一方,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之中。《魏书》卷64《张彝传》载:“及惠帝失御,中夏崩离,刘符专据秦西,燕赵独制关左,姚夏继起,五凉竞立,致使九服摇摇,民无定主,礼仪典制,此焉堙灭。”中国北方陷入残酷的民族仇杀之中,战乱频仍,经济凋敝,民不堪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长期居于“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拓跋部起自漠北,是游牧民族鲜卑族其中的一支。因此,北魏前期对外作战都是以骑兵为主,战斗力强。《魏书》卷1《序纪》云:“始祖召杀之,尽并其众,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自始祖以来,与晋和好,百姓乂安,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桓帝率十余万骑,(昭)帝亦同时大举以助之,大破(刘)渊众于西河、上党。”“会(刘)聪遣其子粲袭晋阳,害(刘)琨父母而据其城,琨来告难,帝大怒,遣长子六脩、桓帝子普根,及卫雄、范班、姬澹等为前锋,帝躬统大众二十万为后继。”由此观之,拓跋部自神元帝拓跋力微崛起于草原之始,便已经拥有了一只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又“北人壮悍,上马持三仗,驱驰若飞。主上雄隽,率服北土,控弦百万,号令若一。军无辎重樵爨之苦,轻行速捷,因敌取资。此南方所以疲弊,北方之所常胜也。”又拓跋部不断涌现出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如(桓穆二帝)“南一王室,北服丁零。招谕六狄,咸来归诚……奉承晋皇,扞御边疆”二、北魏皇帝建立汉国的背景一个政权在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以及显赫功业之后,其统驭万民的权力仍需要依靠合法性为支撑。在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前,少数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权,然而以刘渊所建汉国为例,饶宗颐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中论道:“刘元海之建国也,用刘宣之议,称国号汉,近尊刘禅为孝怀皇帝,而以上接汉统,此纯政治上之利用也。”缺乏对政权合法性之有效建构,这是五胡十六国国祚短促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北魏皇朝从建立之日起,便开始对政权合法性进行建构。通过《魏书》之编纂,魏收将这一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一展现。(一)北魏统治者建立太庙制度的必要性北魏皇朝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少数族政权,然而它所统治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最为古老的发源地,人数庞大的汉民族长期在这里居住、繁衍。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将本为少数族的拓跋部改变成拥有华夏血统、成为“中原之主”,论证大魏政权为天命所归是实现北魏政权合法性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北魏统治集团首先对鲜卑族、拓跋部的起源进行了重构。“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即便如此,北魏统治者仍然无法改变其先祖曾经远居漠北,与中原交往过少的历史事实。故北魏多位帝王再三强调他们作为“中原之主”的崇高身份,在这方面,道武帝和孝文帝贡献实多。早在道武帝建国之初,北魏君臣就为了选择政权的国号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讨论。天兴元年六月(398年),“诏有司议定国号。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国有家,及王天下,即承为号。自汉以来,罢侯置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今国家万世相承,启基云代。臣等以为若取长远,应以代为号。’诏曰:‘昔朕远祖,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逮于朕躬,处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诸华乏主。民俗虽殊,抚之在德,故躬率六军,扫平中土,凶逆荡除,遐迩率服。宜仍先号,以为魏焉。布告天下,咸知朕意。’”拓跋魏自建国之初便已建立了太庙制度。《魏书》卷2《太祖纪》载:“(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此时的太庙制度仅为粗备,仍需完善。故孝文帝通过太庙制度的变革,进一步深化了北魏统治者作为“中原之主”的认识。宗庙制度是我国传统政治中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象征。《礼记正义》卷12《王制》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太)祖之庙而七。”而“太祖”是后代所追尊的始封之君的庙号,事关王朝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其意义之重大,远甚于太庙制度上的其他细节问题。除此之外,北魏统治者还使用天象变化、制造祥瑞等手段显示北魏政权的“天命所归”。“太祖皇始元年夏六月,有星彗于髦头。彗所以去秽布新也。皇天以黜无道,建有德,故或凭之以昌,或由之以亡。自五胡蹂躏生人,力正诸夏,百有余年,莫能建经始之谋而底定其命。是秋,太祖启冀方之地,实始芟夷涤除之,有德教之音,人伦之象焉。终以锡类长代,修复中朝之旧物,故将建元立号,而天街彗之,盖其祥也。”(二)北魏皇帝地位确立的年号管理政权的合法性首先体现在统治者使用祥瑞年号以纪事。故欧阳修云:“正统之说肇于谁乎?始于《春秋》之作也。当东周之迁,王室微弱,吴、徐并僣,天下三王,而天子号令不能加于诸侯,其《诗》下同于列国,天下之人莫知正统。仲尼以为周平虽始衰之王,而正统在周也。乃作《春秋》,自平王以下,常以推尊周室,明正统之所在。故书王以加正月而绳诸侯。”首先,在拓跋鲜卑部落联盟时代,其有明确纪年始于神元帝拓跋力微,直至昭成帝拓跋什翼犍(220-376年)。《魏书》卷1《序纪》载:“始祖神元皇帝讳力微立。生而英睿。元年,岁在庚子。”“三十九年,迁于定襄之盛乐。”“昭皇帝讳禄官立,始祖之子也……二年,葬文帝及皇后封氏。”“平文皇帝讳郁律立,思帝之子也。姿质雄壮,甚有威略。元年,岁在丁丑。”“昭成皇帝讳什翼犍立,平文之次子也……十一月,帝即位于繁畤之北,时年十九,称建国元年……二年春,始置百官,分掌众职。”此时,中原地区先后出现曹魏、西晋以及前秦等数个政权,北魏统治者在追溯其先祖功业时,不使用当时中原王朝的年号,而以历代拓跋鲜卑部落联盟领袖在位时间以纪年,可见拓跋部当时虽“总御幽都,控制遐国,虽践王位,未定九州”其次,是北魏封建皇权确立存在时期(386-534年)。北魏皇朝建立之初,黄河流域仍然政权林立,太武帝拓跋焘虽于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一统中国北方,南方刘宋政权却依然存在,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此时南北政权对于政权合法性之辩解极为激烈,“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皇始元年春正月,大搜于定襄之虎山,因东幸善无北陂。”卷4上《世祖纪上》:“延和元年春正月丙午,尊保太后为皇太后,立皇后赫连氏,立皇子晃为皇太子,谒于太庙,大赦,改年。”卷7上《高祖纪上》:“太和元年春正月乙酉朔……起太和、安昌二殿。”道武帝以“皇始”为北魏政权建都平城之后的第一个年号,意为皇道之始;“延和”年号之使用则表明太武帝试图通过征伐四夷终至天下太平的美好心愿;而孝文帝在太和元年(477年)颁布的乙酉诏书中表达了他改易年号之缘由:“诏曰:‘朕夙承宝业,惧不堪荷,而天贶具臻,地瑞并应,风和气晼,天人交协。岂朕冲昧所能致哉?实赖神祗七庙降福之助。今三正告初,祗感交切,宜因阳始,协典革元,其改今号为太和元年。’”(三)北魏政权的建立天兴三年十二月,道武帝颁布乙未诏书,这成为北魏政权开始王者改制、维护封建专制皇权的宣言书。今录全文如下:“诏曰:‘世俗谓汉高起于布衣而有天下,此未达其故也。夫刘承尧统,旷世继德,有蛇龙之征,致云彩之应,五纬上聚,天人俱协,明革命之主,大运所钟,不可以非望求也。然狂狡之徒,所以颠蹶而不已者,诚惑于逐鹿之说,而迷于天命也。故有踵覆车之轨,蹈衅逆之踪,毒甚者倾州郡,害微者败邑里,至乃身死名颓,殃及九族,从乱随流,死而不悔,岂不痛哉!《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僣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自非继圣载德,天人合会,帝王之业,夫岂虚应。历观古今,不义而求非望者,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有国有家者,诚能推废兴之有期,审天命之不易,察征应之潜授,杜竞逐之邪言,绝奸雄之僣肆,思多福于止足,则几于神智矣。如此,则可以保荣禄于天年,流余庆于后世。夫然,故祸悖无缘而生,兵甲何因而起?凡厥来世,勖哉戒之,可不慎欤!’”在部落联盟时期,拓跋氏与其他部族之间的隶属关系极为宽松,因此经常发生其他部族挑战拓跋氏王权的事件。在这道诏书中,道武帝明确宣示拓跋氏皇权出自于天命,至高无上。他不仅是要将以往的部落联盟中首领与酋帅的关系改变为封建的君臣关系在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中,新王改制是政权建立和存在的一件头等大事。“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业,而无有所改,是与继前王而王者无以别。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事君者仪志,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已,物袭所代,而率与同,则不显不明,非天志。”古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天命论”,皇帝仗天命以立威,借天命以成人事,挟天命以制臣民。而改正朔正是论证王者受天命的最重要手段。在中国古代皇权政治中,宗庙制度向来是皇权的象征。“礼,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天兴)二年春正月甲子,初祠上帝于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降坛视燎,成礼而反。”“(天兴三年)又立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献明五帝庙于宫中,岁四祭,用正、冬、腊、九月,牲用马、牛各一,太祖亲祀。”“(太和十年)九月辛卯,诏起明堂、辟雍。冬十月癸酉,有司议依故事,配始祖于南郊。”“(太和十六年)己未,宗祀显祖献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辛酉,始以太祖配南郊。”由此观之,北魏历代帝王通过长期经营宗庙、进行国家祭祀活动完成了改制的一个重要步骤。建都是一个皇朝尤其是具有农耕文明属性的政权建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都城的建立是国家向心力的生动体现。在北魏历史上,曾先后定都于平城和洛阳,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北魏统治者逐步实现政权合法性的漫长历程。早在北魏昭成帝时代,拓跋氏便有定都之议。《魏书》卷13《皇后列传》云:“昭成初欲定都于灅源川,筑城郭,起宫室,议不决。后闻之,曰:‘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郭而居,一旦寇来,难卒迁动。’乃止。”当时的拓跋魏政权仍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故不仅是因为军事原因以及游牧民族之天性导致定都不成,更在于此时拓跋氏王权还未确立,建立一个封建国家政权的条件仍未具备,作为王朝象征的都城并没有建立的需要。到了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北魏终于迁都平城,它不仅是代表拓跋氏部族由草原文化向农业文化过渡时期的城市五德终始之说由来已久,本是对自然界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相生相胜现象的一种解释,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政权前后承接合法性的一种政治理论。拓跋魏在确定政权属性过程中出现了从“土德”向“水德”的转变。在北魏建立之初,道武帝及其臣子皆以“土德”作为国家属性,“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中书监高闾议以为:‘计五德之论,始自汉刘,一时之议,三家致别……魏承汉,火生土,故魏为土德。晋承魏,土生金,故晋为金德。赵承晋,金生水,故赵为水德。燕承赵,水生木,故燕为木德。秦承燕,木生火,故秦为火德……若继晋,晋亡已久;若弃秦,则中原有寄。推此而言,承秦之理,事为明验。故以魏承秦,魏为土德,又五纬表验,黄星曜彩,考氏定实,合德轩辕,承土祖未,事为著矣……今若并弃三家,远承晋氏,则蔑中原正次之实。存之无损于此,而有成于彼;废之无益于今,而有伤于事。臣愚以为宜从尚黄,定为土德。’”“秘书丞臣李彪、著作郎崔光等议以为:‘尚书闾议,继近秦氏。臣职掌国籍,颇览前书,惜此正次,慨彼非绪……案神元、晋武,往来和好。至于桓、穆,洛京破亡。二帝志摧聪、勒,思存晋氏,每助刘琨,申威并冀。是以晋室衔扶救之仁,越石深代王之请。平文、太祖,抗衡苻石,终平燕氏,大造中区。则是司马祚终于郏鄏,而元氏受命于云代……自有晋倾沦,暨登国肇号,亦几六十余载,物色旗帜,率多从黑。是又自然合应,玄同汉始……而况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魏接其弊,自有彝典,岂可异汉之承木,舍晋而为土邪?……神元既晋武同世,桓、穆与怀、愍接时。晋室之沦,平文始大,庙号太祖,抑亦有由。绍晋定德,孰曰不可,而欲次兹伪僣,岂非惑乎?臣所以慺慺惜之,唯垂察纳。’”“诏曰:‘越近承远,情所未安。然考次推时,颇亦难继。朝贤所议,岂朕能有违夺。便可依为水德,祖申腊辰。’”以此观之,北魏群臣争论的焦点在于是以北魏继承前秦之统绪还是继承西晋之正统。高闾的观点是五胡十六国虽然国祚短促,然它们统治地区大多处于中原地带,而此时已经距离西晋覆灭近两百年,北魏政权应当继承前秦之“火德”,根据五行相生原理,火生土,故北魏应为“土德”。而李彪、崔光等人则认为北魏拓跋氏之先祖早已与西晋皇朝联系紧密,桓、穆二帝曾经行桓文之业,带领军队抗拒刘渊,尊崇晋室。且五胡十六国不仅国祚短促,纲纪礼制也毫无建树,北魏政权没有继承它们的必要,承续西晋正统乃是理所应当的。而西晋为“金德”,金生水,故北魏之国家属性当为水德。孝文帝综合这两种意见,考虑到当时东晋南朝一直延续之客观事实,故选择以北魏远承西晋之统绪,这样南方政权建立之合法性荡然无存。(四)对拓跋魏具有非法性的各相关要求在北魏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拓跋氏虽以“中原之主”自居,却终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一统天下,故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总有着偏居一方的政权与之对峙。故北魏统治者通过与其他政权之交聘来体现拓跋魏政权的合法地位。其文如下:“(平文帝)五年,僣晋司马睿遣使韩畅加崇爵服,帝绝之。”“(惠皇帝)二年,司马睿死,子绍僣立。”“(天兴六年)是年,岛夷桓玄废其主司马德宗而自立,僣称大楚。”“(天赐元年)是岁,岛夷刘裕起兵诛桓玄。”“(永兴元年)是岁,乞伏乾归据金城自称秦王。高云为海夷冯跋所灭,跋僣号,自称大燕天王。”“(太和三年)是年,岛夷萧道成废其主刘准而僣立,自号曰齐。”“(景明元年)是冬,岛夷萧衍起兵东下,伐其主萧宝卷。”北魏统治集团一方面将先后与其并立的政权一律以“僭”字来标识,显示他们建立国家的非法性;另一方面,分别以“岛夷”“海夷”等贬义词称呼他国君主,以此表明这些政权的统治区域不在千里王畿范围之内,从而凸显出拓跋魏统治中原地区这一先天优势。其次,北魏统治者还通过宣传东晋南朝恶劣的政治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