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默写与文常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曹操《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离骚》)(3)子路认为千乘之国可能遇到的两个治国困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二、选择题组2.按要求选择。(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革除科技馆积弊沉疴的最有效方法。B.丰子恺作为文人画家,其作品星罗棋布,至今都是学界的热门话题。C.报道中的难民筚路蓝缕,忍饥挨饿,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盼着回家。D.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逐字逐句考据,就会变得支离破碎、不忍卒读。(2)将下列6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合于礼就是做得对,对就是合式的意思。②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④礼和法相异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⑤礼不需要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的是传统。⑥从行为规范说,礼和法律无异,都是行为规范。A.②③④①⑤⑥

B.②⑤③⑥①④

C.③⑥②⑤①④

D.③①⑥④②⑤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元宇宙的虚与实周丰①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元宇宙的核心是信息,是一个信息的世界,信息由数据构成。然而,数据的创造者是人,这就意味着,在元宇宙里,人类自己扮演造物主,在自然世界无法实现的各类创新欲望,在虚拟的元宇宙世界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②如果说元宇宙是“把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了”,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凭借着“0”和“1”两个代码,数据能够塑造任何形式的对象,某种程度上讲,数据就是人的想象的可视化。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然而,在人的感知层面,元宇宙并未“解”或“破”开什么,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对于感知的意义理解为“放”。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③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获得的感知信息是由现实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传输给“我”的感知信息,例如,窗外的风景,空调的噪音等,都是现实事物所传递给我们的感知信号,我们便看到了窗外的雪、树木和房子,听到了空调的嗡嗡声、感受到了它的方位。但是,在元宇宙之中,信号不需要现实世界事物的反射,而是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呈现给我们,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只要元宇宙技术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些都很自然。简言之,元宇宙正是完全抓住了人的感知的技术手段,数据的本质也是信息,只要元宇宙设备能够高保真呈现相应的信息,感知仍然是真实的感知。元宇宙正是将物质世界转化为了信息,而其真实之处就在我们对信息感知的真实。④然而,没有实在物质形式的元宇宙等同于幻觉吗?某种程度上,所有的感知都是错觉。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要求,我们的感知不可完成对所有信息的一一对应处理,而是以一种原型同构的方式去处理感知信息,例如我们会以范畴将事物单元化,我们在

380-780nm

波长的范围内见出了大致

7

种色彩,而不是

400

种甚至更多。“见出错觉不仅正常,而且为生存之必需。”然而,错觉和幻觉有何不同?错觉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对象感知的歪曲;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显然,我们在元宇宙中能够感知到形象、声音、冷暖等,首先是因为元宇宙设备为我们呈现了相应的感知信号。感知信号是实实在在的刺激输入,这是一种真实的感知。元宇宙的全沉浸式首先就是感知信号的全真给予,因此,我们便能在这种“虚”之中获得全真实的感知体验。⑤元宇宙的“虚”具有实在性(虽然我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只有一套

VR

设备),而元宇宙所遭的质疑和批判也在于它的“虚”:___________。⑥对元宇宙的质疑与批判其实是人类对元宇宙的驾驭方式之未知的担忧和焦虑。现实世界如何与元宇宙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元宇宙如何助力建构现实生活,直言之,在元宇宙时代之下,人如何自处?如何“诗意地栖居”?也许这正是如何将元宇宙之“虚”化为“实”的关键。3.第②段中的词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4.请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阐说事理的方式。5.依据第①—③段,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没有关联的存在。B.元宇宙为人类所创造,它不存在限制。C.元宇宙将是人类追求自由的主要途径。D.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6.如以《红楼梦》情节为例阐说第④段中的“幻觉”,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听仙曲。B.《红楼梦》中秦可卿去世前,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来告知永保家族之策。C.《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D.《红楼梦》中贾瑞病入膏肓,却在风月宝鉴正面看见了美丽的王熙凤。7.依据第①—④段,推断人们对元宇宙的“虚”可能提出哪些质疑。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已成传说的幺店子卢一萍①虽然我没有住过几回幺店子,但对它的回忆却是难忘的、温暖的。“幺”在四川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幺店子即“小店”。幺店子在川东北的大路小道间,既是旅行者的落脚点,也是很多人临时的家,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让行人“歇一口气”的作用。②从一个场镇到另一个场镇的中途,一般都会有幺店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华溪口的那家幺店子。据说,之前的很多很多年,那户姓王的人家就开着这家店。很多年来,那里都是木架瓦房,有四间可供人住宿的房间。其中有两间大屋,每间用粗大的木头做了两通铺,各宽两米,从房间的一头抵到另一头,长约五六米,分置进门的两侧,一张通铺可以睡十四五个人。一间是稍好的客房,置了四张床,有蚊帐,还有一间则是高档客房了,只放了两张床,也有蚊帐,还放着桌椅。③我十二岁那年,土地刚下户不久,家里的公粮要交到下两粮站。父亲要去交公粮。上街,对山区孩子来说,是再苦再累都愿意去的。我哭着喊着也要背公粮到下两。我们七点钟出发,穿过都市一般的下两河口那个“大地方”,到粮站一看,交粮的人排成了长队。交完粮已是下午六点多,太阳已快西沉。父亲说,我们到幺店子去住,那里便宜,还有意思。因为交粮,住店的人多,其他房间已经住满,我和父亲被安排在了那间高档客房,但按通铺的价格收费。④我第一次住旅店,很激动,也有些害怕,虽然很累,却睡不着,便打开木格窗,想看看夜里的天空。那晚确有月亮,但月光很淡,薄得像水膜一般。由于地处山峡之中,天空也就只有那么狭长的一溜,布满星辰。一道银河横跨两山之间,似乎真的连通了高耸的两山之间的深渊,供神仙和凡人来往。华溪口是两河交汇之处,天空像鱼尾,王家湾的地势稍微宽一些,便像鱼腹,然后在临近下两河口的附近收紧成鱼嘴状,一条布满星辰的深蓝色大鱼,似乎正从天空向着巴河的方向游动。我觉得很神奇,久久地盯着。⑤幺店子大多是“家带店”,店主人都是在种地、喂猪、养鸡或经商的同时经营它。在幺店子里住宿的,多是穷苦人,吃住的价格都非常便宜,利润很薄。当时为下苦力的“背二哥”准备的饭叫“冒儿头”,一大碗米饭,扣进另一只更大的碗里,米饭会冒出高高的一头,吃的时候,鼻子、额头都能碰上,这样一碗饭配一碟咸菜,收五分钱。据母亲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好些路上还有幺店子,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幺店子逐渐减少。我一九八七年读完了初中,当时要考上高中,在我们那里,比现在考上一流大学还要难。我成绩尚可,但对能否“高中”,却心里没底。参加完中考,我不敢回家,便决定自谋生路,养活自己。同学罗强烈的父亲在大坝林场当包工头,他的成绩差,他父亲写信让他考完试就去他那里打工。他问我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我马上答应了。⑥我穿着一身旧衣服,带着一套换洗的旧衣服,穿着一双鞋耳已经断了的塑料凉鞋,给父母留了一封信,说,儿若考上了高中,我再回家;若考不上,就待儿闯出一些名堂再说。很是决绝。兜里装着去下两参加中考时用剩下的一块四毛钱,也不敢去坐班车,就和同学走路,先从高桥过燕山到沙河。沙河离县城还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想在这里歇下,但又舍不得花钱,想着蹲街角,又怕人看见丢脸,就决心继续往前走,要等实在走不动了再说。走出沙河场,罗强烈跟我说,这路他爸带他走过一回,在二洞桥有个幺店子,他爸常在那里住,跟店主熟得很,那里吃住便宜,说不定还可以赊账。⑦我们顺着公路,大概又走了七八里路,果然在二洞桥看到了那家店。没有别人住店,很是安静,通铺的木头以及木板墙壁都泛着亮光,那是不知多少年来,睡在这溜通铺上的人留下的汗渍、污渍。因靠近河边,有些热,我们只需要一个枕头,一倒在已被汗水渗得发亮的竹席上,就睡着了。⑧第二天早上才六点多,屋顶上一片嘈杂,无数的鸟儿醒来了。店主人知道我们要赶路,给我们来了一个冒儿头。罗强烈有经验,多要了一个冒儿头,捏成饭团,带在路上吃。去付钱时,店主人说,你爸每年带几十个人来住,照顾了我的生意。死活不收我们两个“小娃娃”的钱。此外,他还拦了一辆车,把我们带到了县城。⑨人到上两,就觉得是异地了。因为内心知道,这里将不会再有一个人认识我。在上两舍不得住店,便蹲了一夜街角。不想山里夜寒,晚上竟然冻醒,两人挤在一起,时睡时醒,袖手哆嗦着等待天明。⑩从上两到玉泉,再至大坝,人烟渐少。过玉泉约莫十多里路,顺着土路爬上一架坡,便到了一个垭口上,却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木头房已很老旧,一看这户人家住这里就有好几代了。一问,果然是。他高祖原先也是“背二哥”,往汉中背盐。到了清朝末年,他高祖背不动了,就把家人从上两搬到这里,开了这家幺店子。砍树搭窝棚,烧荒种玉米,用自制的土布绣上一个“店”字,用木杆子挑起来,旅人们就有了遮风避雨之处,就有了临时的归宿。⑪南江这些道上的幺店子多是这样开张的。然后条件慢慢改善,修了房,造了屋,门口阶沿上,摆起了具有标志性的“哨凳”——一条长一丈、六条腿的木头板凳,供“背二哥”住宿、歇气时来放二架子。很多幺店子并不赚钱,但很多人之所以会把一家孤店在那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一直开下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一些店主也多次想搬走,“但我不能那么做,那些‘背二哥’走到这里了,要有个躺下睡觉的地方,陕西来的人也好,四川过这里的人也罢,总得有个吃饭喝茶的地方。两三代人在这里开店,说搬走就搬走了,哪对得住人!”这句话,那些开幺店子的人大都说过。⑫有些幺店子,店主不想搬离,儿女难以忍受,儿子搬走了,女儿嫁走了,就只剩下一对老人,然后老人也走了,房屋荒芜、老旧、朽烂,只余下了一堆瓦砾,当瓦砾也被杂草和荆棘覆盖,剩下的,就只余传说了。8.第②段写到幺店子的“高档客房”,连用三个副词,请分析其表达效果。9.第④段画线句对景物的观察角度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分析。10.文中既写到作者的亲身经历,又将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穿插其中,请对这种组材方式加以赏析。11.现实生活中,四川幺店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转变为“农家乐”“土菜馆”,在旅游景点迎来送往。有读者认为文本最后如果写到这些转变,更能突出标题中的“已成传说”。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内子亡十年其家以甥在稍还母所服潞州红衫颈(明)徐渭黄金小纽茜衫温,袖摺犹存举案痕。开匣不知双泪下,满庭积雪一灯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北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诗的标题意思是妻子去世十年后,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B.徐渭诗的标题有叙事性,既作为写诗背景,也能增进诗人的情感表达。C.徐渭诗使用的典故源自于《孔雀东南飞》,而苏轼词没有使用典故。D.徐渭诗押韵,苏轼词不押韵,可见格律诗要求押韵,词不要求押韵。13.两首作品皆为悼念亡妻之名作,有人认为苏轼词抒发的情感更显深厚,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国佐不辱命①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晋人许之。选自《左传·成公二年》(乙)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15.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A.渡河

B.满足

C.救济

D.利用(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A.迫近

B.刚健

C.聚集

D.坚固16.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吾

以不

也17.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18.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九华山记(清)施闰章①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儿、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②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瑰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①。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②。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③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③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师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④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⑤,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余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④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注:①化城:化城寺。②金地藏塔:金地藏坐化后的肉身塔,又称地藏坟。③道士:这里指和尚。④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⑤结绿:宝玉名。19.第①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A.以

B.则

C.其

D.之20.对第①段“疑”内容或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怀疑刘禹锡、李太白极推崇九华山的传闻的真实性。B.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游览九华山的经历与感受。C.作者用怀疑前人说法引出自己对九华山佛教盛行的反思。D.作者的怀疑贯穿全文,最后仍未释疑,希望再游览十日。21.结合文本,分析第②段画线部分的作用。22.联系第②、③段,分析作者心目中“九华之胜”的特征。七、材料作文23.有人认为,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才会获得真正的力量;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越陌度阡

短歌行

宁溘死以流亡兮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陌”“阡”“溘”“兮”“旅”“馑”。2.(1)A(2)D【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釜底抽薪”:指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使其无法加热,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选项是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用正确。B.“星罗棋布”:像星星那样罗列着,像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分布得多而密。选项是说法丰子恺作品有很多,使用不恰当。C.“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选项是说难民悲惨的境遇,使用不恰当。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选项是说阅读体验不好的意思,使用不恰当。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文段的层次是先指出“礼”是什么,接下来谈“礼”和“法律”相同的地方。因此先选出③和①;然后对“礼”和“法律”的相同点进行具体阐释⑥。再承接上文指出“礼”和“法”的不同点④,先指出“法”是②,再说明“礼”是⑤;因此正确排序应该是③①⑥④②⑤。故选D。3.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

4.

4.作者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第一,抓住了解放这一核心概念,作者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第二,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使阐说更为清晰明了。

5.

5.D

6.

6.C

7.

7.(1)元宇宙离开了现实世界,将现实转化为数据,由人类创造数据以及数据的组合方式,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各种价值观、偏见、不同经历等因素,如何保证数据的全面、真实、没有偏见、没有故意掩盖现实世界的瑕疵,创造一个伪装美好的世界呢?(2)元宇宙中,直接由计算机系统将信息传递给我们,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未来,如何保证信息传递的过程永远如人类所想所愿呢?(3)正如作者所说,元宇宙的虚使人类成为造物主,使人类享受创造的自由,从辩证的观点看,这是培养人类的创造能力还是增强人类的狂妄心理?这是让人类享受还是沉迷?【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桎梏”的本义是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这里主要从解放束缚的角度来解析“桎梏”的。由文中第二段“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因此,元宇宙的‘解’打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可知,“桎梏”的一层意思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从文中第二段“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

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

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这就是人的有限性,然而,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可知,人类是受着人的有限性所限制的,由此可知,“桎梏”的另一层意思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有限性。结合以上分析可得,文中“桎梏”在文中具体是指人类感知对象的实在性与有限性。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说理方式的分析能力。从文中第二段“那么,这个“解放”其实包含两个方面:物质与感知。元宇宙的本质特征是全沉浸式的虚拟,因此,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可以说,数据具有唯一性和虚拟性……”可知,作者在这一段中要阐说的事理是元宇宙如何解放人类的,重点是“解放”。作者并没有笼统的将解释“解放”一词,而是采用分类阐说的方式,将元宇宙对人类解除感知对象实在性的“解”、元宇宙拓宽了人类感知边界的“放”,分开阐说。“元宇宙首先‘解’开的是感知对象的物质实在性,我们的感知对象不再是物质对象,而是数据虚拟对象”“人类的发展史其实都是在‘放’开我们的感知,我们愈来愈能够借助技术手段感知到更多的东西。即便是在元宇宙技术时代,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打破也是必须依赖于我们的感知”,正是通过这一分开阐述的方式,作者使读者认识到元宇宙与自然宇宙的本质区别,同时给予人的自由依然是有限度的。作者最后阐明解和放关系,即“解”的程度依赖于“放”。同时,作者通过引用人类感知范畴数据,如举出人类听觉、视觉的阈值范围,“我们的视觉可见光范围是380~780nm的光波,我们的听觉是20~20000Hz的声波,就连我们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实现传递和感知”,通过引用具体数据来解释限制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感知能力,从而让读者对作者所讨论的问题更加清楚,对人所受到的限制也更加清晰明了。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没有关联的存在”说法错误。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计算机只要给我们呈现与原本现实世界事物反射同等的信号,我们便能够看到窗外的雪景,我们在推开窗子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寒冷”可知,元宇宙是与自然宇宙是有联系的。B.“它不存在限制”说法错误。从第二段“人通过数字虚拟可以打破物质世界的物质实在的形式,就像我们可以想象出人马兽一样,等等。但感知却难以破除边界”可知,元宇宙也受到人的感知限制所限制。C.“主要途径”错,由第①段“元宇宙指自然宇宙背后还存在一个数字(影子)宇宙,即所谓的数字平行宇宙。……‘因此,人类似乎实现了超越自然宇宙的限制,在数字宇宙中充分发挥人的各种创造性,并追求人类的自由。’”从“平行”和“似乎”中可见选项“主要”表述无中生有。D.“元宇宙通过信息传输让人们感知真实”说法正确。从第三段“元宇宙虽然是一种虚拟世界,但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真实的感知信息”可知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红楼梦》中林黛玉春日葬花,念《葬花吟》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并非幻觉,而是错觉。从第四段“而幻觉则是,眼前并没有任何刺激物,却出现了清晰的形象,幻觉是一种幻象”可知,林黛玉愈发感觉寄人篱下之苦是受到落花的刺激而产生,所以这不是幻觉。8.“只”指只有,意味着少,还有出乎意料的少的意思。“也”意味着在蚊帐这一项上与稍好的客房没有两样,“还”表明有增多的部分,但“还”的后面竟然是“桌椅”这种最平常的家具。这些副词与“高档”二字联系在一起,形成反差,更显出幺店子的简陋。

9.9.空间视角:山峡中的仰视,视野开阔,才会整体感,才会有天空像大鱼的形象;人物视角:十二岁的少年,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有奇幻、活泼的想象。

10.10.文中写到我两次住幺店子的经历,体现出幺店子对我成长的意义:第一次,作为山乡少年,幺店子是新奇的外部世界;第二次,对于离家出走的我,幺店子是山乡少年走出原乡时无私的帮助。幺店子的由来、发展、消失作为客观事实从历史文化层面理性地介绍,将我的亲身经历容纳入时代的变迁、淳朴的人情中,相互映衬,表现出幺店子给予挣扎的讨生活的人的温暖,以及作者对淳朴人情社会的怀念与对其消失的惋惜。

11.11.示例一:不必写这些转变,幺店子接待的客人多数是最贫苦、也最吃苦的“背二哥”,多数幺店子也是“背二哥”搭建的,其中有店主对客人们感同身受的同情,因此作者写幺店子“已成传说”,是感慨山乡行旅者悲苦生活的结束,更是怀想无私的、深怀同情的淳朴人情与文化。幺店子的消失与转为土菜馆有其社会历史变迁的因素存在,作者并不想仅仅针对两代人的价值观进行评价,从而使文章流于简单化。结尾定格在幺店子的荒凉,余韵袅袅,含蕴深沉。而对比之后,显得直白。示例二:可以写这些转变,作者在第15段已经将儿女的离去和老人的坚守做了对比,重点表现文化观念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以“农家乐”“土菜馆”商业气息浓重与幺店子只取薄利,看重人情的文化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作者对幺店子承载的人情、关怀等乡土精神的怀念。12.B13.示例:苏词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苏词的更为深厚之处。苏词对妻子的思念源于过去的回忆、夫妻的美好生活、自己现今的孤寂,还有对作为心灵伴侣的思念。情感更显深邃。)示例:徐诗的情感抒发得较为深厚。(要表明徐渭诗的更为深厚之处。徐渭诗写的更多是生活琐事、细节,融入生活的情感更为真切、厚重。)【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其外甥来讨回妻子穿过的衣服”错误,由原文可知“还”是“归还”的意思,不是“讨回”。C.“使用的典故源自《孔雀东南飞》”错误,应使用的是梁鸿传的典故。D.“词不要求押韵”错误,因为词是按照词牌而进行押韵的,故错误。14.

吝惜

使缺乏

15.(1)B

(2)C

16.吾子布大命于诸侯/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

/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17.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18.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爱:吝惜,舍不得,句意: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2)阙:使缺乏。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济:满足。句意: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故选B。(2)遒:聚集。句意: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于诸侯”是“布大命”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其若王命何”中,“其若……何”为固定句式,在“其若王命何”前后断开。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吾子”,您;“唯吾子戎车是利”,宾语前置,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顾”,考虑;“无乃……乎”,恐怕……吧。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都是诸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国佐以驳斥的方式来求和,以保颜面,并最后取得成功。其次,由原文“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可知,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由原文“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可知,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参考译文:(甲)《齐国佐不辱命》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晋国就答应了他。(乙)烛之武退秦师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